《長日將盡》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石黑一雄代錶作,也是奠定其國際一流作傢的重要作品,獲1989年英國布剋奬。《長日將盡》以代錶英國社會和文化特徵的男管傢為切入點,以現實主義手法入木三分地錶現瞭英國的政治、曆史、文化傳統與人的思想意識。小說於1993年獲翻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奬、英國電影學院奬提名,英國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實力女星愛瑪·湯普森主演,至今已成為影史經典。
《長日將盡》是諾奬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獲布剋奬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甚為重要的代錶作。小說以管傢史蒂文斯的迴憶展開,講述瞭自己為達林頓勛爵服務的三十餘年時光裏的種種經曆;雖然達到瞭職業高峰,但史蒂文斯過於冷酷地壓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職責,而在父親臨終前錯過最後一麵,之後又與愛情擦肩而過。小說通過主人公的迴憶,將一個人的生命旅程在讀者眼前抽絲剝繭,同時也摺射齣一戰與二戰之間那段非常時期的國際政治格局。
1993年根據小說翻拍的同名電影(又名《告彆有情天》)由英國著名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和艾瑪·湯普森主演,獲得八項奧斯卡奬提名和六項英國電影學院奬提名,成為影史經典。
石黑一雄,日裔英國小說傢,1954年生於日本長崎,與奈保爾、拉什迪並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石黑一雄的作品並不多,但幾乎每部作品都獲得重要的文學奬項:《遠山淡影》獲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紀念奬,《浮世畫傢》獲惠特布萊德年度*佳小說奬,《長日將盡》獲布剋奬,《無可慰藉》獲切爾特納姆文學藝術奬,《浮世畫傢》《我輩孤雛》和《莫失莫忘》均入圍布剋奬決選名單;1995年英女王授予石黑一雄文學領域的大英帝國勛章,1998年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17年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瞭隱藏在我們與世界的虛幻聯係之下的深淵”而獲諾貝爾文學奬。
目錄
引子:一九五六年七月 達林頓府………………………………
第一天——傍晚 索爾茲伯裏……………………………………
第二天——早上 索爾茲伯裏……………………………………
第二天——傍晚 莫蒂默池塘,多塞特郡………………………
第三天——上午 湯頓市,薩默塞特郡…………………………
第三天——傍晚 莫斯科姆村,近塔維斯托剋,德文郡………
第四天——下午 小康普頓,康沃爾郡…………………………
第六天——傍晚 韋茅斯…………………………………………
譯後記
看來,對於“怎樣纔算得上一個‘偉大’的管傢”這個問題,似乎還有很大的一個維度迄今為止我還沒有好好地思考過。對於這樣一個如此心念係之,尤其是這些年來我已經反復思考過的問題,意識到這一點,不得不說真讓我頗為忐忑不安。現在想來,我當初對於海斯協會有關其會員資格之規定的某些方麵嗤之以鼻,或許是有些操之過急瞭。請先允許我解釋清楚,我並無意收迴自己對於“尊嚴”及其與“偉大”之間關鍵聯係的個人觀點。不過,我不免對於海斯協會的另一項規定做瞭些更為審慎的思考——亦即其公開承認加入協會的先決條件之一是“申請者須服務於顯赫門庭”。我現在的感覺跟當初並無二緻,仍舊認為這錶現瞭該協會的一種不假思索的勢利心態。不過,我現在想到,我所特彆反對的或許隻是他們對於何為“顯赫門庭”的過時理解,而非其中所錶達的一般原則。確實,在進一步對此問題進行過一番思考以後,我相信,“偉大”的先決條件是“須服務於顯赫門庭”這種說法本身也許確有其道理——隻要對於“顯赫”的理解比海斯協會的認識更加深入即可。
事實上,隻要將我對於“顯赫門庭”可能的詮釋與海斯協會對它的理解做一比較,則我相信就能極為鮮明地體現齣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管傢在價值觀上的根本差異。我這麼說,不僅是想請您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這一輩對於雇主到底是地産貴族還是“經商緻富”的態度已經沒有那麼勢利瞭。我想說的是——我並不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公允——我們是遠比上一代更加理想主義的一代。我們的老輩更加關心的或許是雇主是不是有封號的貴族,或者是否齣身於“舊”族,而我們更在意的則是雇主的道德地位。我這麼說的意思並不是指我們一心矚目於雇主的私人行為,我的意思是我們更加熱切地希望效力於那些——可以這麼說——其作為正在促進人類進步的紳士,這一追求在上一代看來想必是頗不尋常的。打個比方說,我們寜肯效力於像喬治·凱特裏奇先生這樣盡管齣身卑微,卻為大英帝國未來的福祉做齣過無可爭辯之卓越貢獻的紳士,而不願意侍奉那些雖有顯赫的貴族齣身,卻隻會把光陰虛擲在俱樂部和高爾夫球場上的老爺們。
當然,在實際中,很多齣身於最高貴傢族的紳士一直都有著緻力於緩解當前麵臨之重大難題的傳統,所以乍看之下,我們這代人的抱負可能錶現得與我們的先輩也並無多大差異。不過我敢斷言,在態度上還是有根本之不同的,這種不同不僅錶現在業內的同行相互間熱衷於傳達的種種話題,更反映在我們這一代中的眾多翹楚人物在職位去留方麵做齣的選擇上。做齣這類決定所考慮的已不僅僅是所得薪水的高低、手下員工的多寡或者雇主門庭的顯赫與否瞭;對我們這代人而言,我們職業聲望的高低最根本地取決於我們雇主道德價值的高下上,我感覺這不失為一種公允的說法。
我相信,藉助形象化的比喻方式可以最為鮮明地突齣這兩代人之間的不同。可以這麼說,傢父那一代管傢更傾嚮於將世界看成是一架梯子——王室成員、公爵以及齣身最古老世傢的勛爵們居於頂端位置,那些“新貴”階層等而次之,以此類推,直到降到一個基準點,基準點之下的層級就全由財富的多寡甚或有無來確定瞭。任何一位有雄心有抱負的管傢隻管竭盡全力往這架梯子頂上爬就是瞭,總的說來,爬得越高,其職業聲望也就越大。這當然也正是海斯協會那套“顯赫門庭”的觀念所體現齣來的價值觀,而遲至一九二九年該協會還在大言不慚地公開發錶此類聲明,這一事實本身就已清楚不過地說明為什麼其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早就該到來的瞭。因為到瞭那個時候,這樣的想法已經完全跟不上我們這個行業中湧現齣來的佼佼者們的觀念瞭。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是一架梯子,而更像是一個輪子瞭,我相信這種說法還是相當準確的。或許我該進一步做些解釋。
在我的印象中,是我們這代人最先認識到瞭前幾代人全都忽略瞭的一個事實:即世界上的那些重大的決定事實上並不是在公共議事廳裏,或者在會期隻有寥寥數日又完全置於公眾和新聞界關注之下的某個國際會議上做齣的。更多的情況下,那些關鍵性的決定反倒是在國內那些隱秘而又幽靜的豪宅裏經過討論、進行權衡後做齣的。在眾目睽睽之下伴以無比盛大的排場和典禮所發生的那一切,經常不過是執行在這樣的豪宅內部經過幾周甚或幾個月的時間達成的決議,或隻是對其進行官方的認可。因此在我們看來,這世界就是個輪子,以這些豪門巨宅為軸心而轉動,由他們做齣的那些重大決策嚮外輻射到所有圍著他們轉的人,不論窮人還是富人。我們所有這些擁有職業抱負的人,莫不以竭盡所能以盡量靠近這個軸心為誌嚮。因為正如我說,我們是充滿理想主義的一代人,對我們來說,問題並不是簡單地在多大程度上發揮齣瞭我之所能,而是以我之所能達至瞭何種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懷抱著這樣的渴望,願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略盡綿薄,做齣貢獻;我們也都認識到,身在我們這一行,要想做到這一點,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效命於那些肩負著當代文明重任的偉大的士紳。
當然瞭,我這麼說不過是最為寬泛地概而論之,我樂於承認,我們這一代中有太多人根本就沒耐心去做這樣深入的思考。反而言之,我敢肯定傢父那一代當中也有很多人齣於本能,已經意識到瞭他們的工作的這一“道德”維度。不過總的來說,我相信我這些概括還是準確無誤的,而且我所描述的這種“理想主義的”動機至少在我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確實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我曾動不動就更換雇主——就是因為意識到那些環境全都無法給我帶來持久的滿足感——總算是天道酬勤,一直到有機會效命於達林頓勛爵我纔終於安頓下來。
說也奇怪,我是直到今天纔頭一次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的;的確,當初我們在僕役大廳裏圍爐夜話的時候,曾花瞭那麼多時間來討論“偉大”的本質,像格雷厄姆先生這樣傑齣的管傢和我都從來沒有考慮到在這個問題當中還有這樣的一整個維度。盡管我不會收迴之前我對於“尊嚴”的特質所發錶的任何觀點,但我必須承認對於這一論題應該附加一個補充條款,即無論一位管傢已在大多程度上具備瞭這樣的素質,如果他未能成功地找到一個適當的通道來將他的成就發揮齣來,他也很難期望同行們能夠認可他的“偉大”。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像馬歇爾和萊恩先生這樣的人物,他們都隻效命於那些其道德地位毫無爭議的紳士——韋剋林勛爵、坎伯利勛爵、倫納德·格雷爵士——你不免會得到這樣的印象,即他們是不會屈身侍奉那些成色不足的紳士的。確實,這個問題你越想就越明顯:隸屬於一個真正的顯赫門庭確是達至“偉大”的先決條件。一個“偉大的”管傢肯定隻能是那種人:他在指點自己多年的服務生涯時能夠自豪地說,他已經將他的全副纔能用以服務一位偉大的紳士瞭——而通過這樣的一位紳士,他也等於是服務瞭全人類。
我說過,這些年來我居然從來沒有從這樣的角度考慮過這個問題;不過話又說迴來瞭,或許正是難得地齣門進行這樣一次旅行,纔促使我對於這個我本以為早就徹徹底底思考清楚瞭的題目産生瞭如此齣乎意料的新鮮觀點。而且大約一個鍾頭之前發生的一個小狀況想必也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促使我沿著這樣的思路來思考問題——我得承認,這個小狀況還頗使我擔瞭不小的心。
為無可慰藉之人提供慰藉
——《長日將盡》譯後記
日裔英國作傢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年12月8日— )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瞭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係的幻覺之下的深淵”而榮獲二〇一七年度諾貝爾文學奬,瑞典文學院並進而明確指齣石黑一雄的文學創作的三個關鍵詞是“時間、記憶與自我欺騙”。想來,石黑本人對此應該也是非常認可的,因為他在訪談中談到自己創作的要點時,就說過:“我基本上就是依賴迴憶。”
《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是石黑一雄的第三部長篇小說,榮獲一九八九年度的布剋奬,真正奠定瞭他國際一流作傢的地位,這部小說與之前的兩部長篇《遠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s, 1982)和《浮世畫傢》(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 1986)的的確確全篇都是以主人公的迴憶展開和構成的。
以第一人稱迴憶過去、講述奇遇、敷演故事甚至說三道四可以說是長篇小說這一體裁最傳統也最常用的一種敘事策略,與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也稱為“上帝視角”)敘事分庭抗禮,共為長篇小說敘事方式的兩大宗派。相較於第三人稱敘事,采用第一人稱的好處在於容易獲得讀者的共鳴,讀者很容易就會與敘述者的價值觀産生認同,直至在情感上都會與主人公同悲同喜。但這僅限於可靠的敘述者,在敘述者是“可靠的”情況下,敘述者的情感傾嚮和價值判斷與作者或者說體現在作品中的整體傾嚮是一緻的,讀者可以大體上將敘述者的聲音等同於作者的聲音,現代主義興起之前的小說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典型的如維多利亞時代長篇小說繁榮期的眾多作品,像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等。現代主義興起之後情況就大不一樣瞭,亨利·詹姆斯的小說藝術就集中在對敘事角度的強調上,與此聯係在一起的是敘述者的聲音首次變得不那麼可靠起來。詹姆斯故意選擇感知視角、理解能力受到限製的敘述者,典型的比如說孩子,用這種受限的視角去觀察,用這種尚不能完全理解敘述對象的聲音去講述,由此就會造成敘述者講述的內容與成熟的讀者實際感受到的內涵之間的一種微妙的、巨大的偏差,這種有意味的偏差對於讀者所造成的審美和情感的衝擊是極大的。美國文學批評傢韋恩·布斯(Wayne Booth)在其敘事學名著《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種首次對所謂“不可靠的敘述”進行瞭命名和論述:“當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的範式(即隱含作者的範式)保持一緻時,敘述者就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
《長日將盡》的第一人稱敘述就是典型的“不可靠敘述”。如果說亨利·詹姆斯的不可靠敘述源於敘述者觀察和理解能力方麵的受限,石黑一雄的不可靠敘述則是由於敘述者自身的有意迴避和遮遮掩掩。
《長日將盡》的情節是由英國豪門巨族達林頓府的管傢史蒂文斯獨自駕車前往西南部六天行程中的迴憶所構成的。史蒂文斯為達林頓勛爵工作瞭三十多年的時間,親眼見證瞭達林頓府一戰和二戰期間最為輝煌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這個顯赫的貴族府第實際上成為對於整個大英帝國的大政方針尤其外交政策起到巨大影響的權力中樞,“這世界就是個輪子,以這些豪門巨宅為軸心而轉動”,通過達林頓勛爵,納粹德國的駐英大使“裏賓特洛甫先生幾乎可以完全繞過我們的外交部門,直接接觸到我們的最高層”。但在二戰以後,由於達林頓勛爵在戰前一直奉行不光彩的親納粹政策,達林頓府盛極而衰,已經由世界的“軸心”淪落到“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境況。在爵爺也身敗名裂、鬱鬱而終(小說暗示爵爺是自殺身亡)之後,連達林頓府都已轉手賣給瞭美國商人法拉戴先生,達林頓府作為世襲貴族達林頓傢族的祖産,在世代相傳以後終於為外姓——而且是外國人所有瞭。在達林頓府的全盛時期,身為管傢史蒂文斯手下有三十幾個全職員工供他差遣,而在此時,府裏的員工加上他這個大管傢也就隻剩下瞭四個人,宅第的相當一部分已經關閉起來,不再使用。新主人法拉戴先生好意地主動提齣讓史蒂文斯駕車外齣去休個假,汽油費由他來負擔;而更主要的是因為府裏現在的人手實在是捉襟見肘,史蒂文斯就想力促三十年前共事過的女管傢肯頓小姐重返達林頓府任職,由此即可一舉解決府裏人手不夠的難題,所以想藉此休假機會順道前往肯頓小姐的住處親自勸她重新齣山,結果卻無功而返。《長日將盡》這部小說寫的就是史蒂文斯這六天駕車齣遊的沿途見聞,更主要的是對於過去他這大半輩子管傢生涯的斷續迴憶與思考。
那麼他都迴憶和思考瞭些什麼?我們為什麼又說他的敘述是不可靠的?他為什麼要有意無意地躲閃和迴避?他躲閃和迴避的又是什麼呢?
乾瞭大半輩子職業管傢的史蒂文斯,他迴憶和思考的一個最為重要問題就是:怎樣纔能算得上是個“偉大的”管傢?一個“偉大的”管傢與一個極有能力的管傢的本質區彆又在哪裏?史蒂文斯認為就在於他是否擁有一種“尊嚴”。那麼這種“尊嚴”到底又是一種什麼東西,它具體的內涵應該如何錶述?史蒂文斯在經過一番深入的思考,並以自己的父親管傢生涯中的實際言行作為實例,得齣結論說:“‘尊嚴’雲雲,其至關緊要的一點即在於一位管傢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堅守其職業生命的能力”;“偉大的管傢之所以偉大,是由於他們能夠化入他們的職業角色,並且是全身心地化入”。身為“管二代”,史蒂文斯還進而還將他們這代管傢與以他父親為代錶的上一代管傢在價值觀上的不同做瞭一番比較,他認為老一輩更關心的是雇主是否是有封號的世傢貴族,而他們這一代更關心的則是雇主的道德地位,他們更加理想主義,更希望效力於那些為人類的進步作齣貢獻的士紳:這個世界是個輪子,以那些豪門巨族為軸心轉動,而他們這些有理想的管傢莫不以盡可能地靠近這個軸心為誌嚮,他們這個職業的終極價值就體現在為那些肩負著當代文明大任的偉大士紳們服務,如果,也隻有做到瞭這一點,你纔可以被稱為一位“偉大的”管傢:“一個‘偉大的’管傢肯定隻能是那種人:他在指點自己多年的服務生涯時能夠自豪地說,他已經將他的全副纔能用以服務一位偉大的紳士瞭——而通過這樣的一位紳士,他也等於是服務瞭全人類”。
那麼史蒂文斯為之而效力瞭三十多年的達林頓勛爵,他是否居於這個世界的軸心位置,他是否是位偉大的士紳,他的作為是否促進瞭人類的進步呢?
達林頓勛爵當然居於這個世界的軸心,用史蒂文斯自己的話說:“是我們這代人最先認識到瞭前幾代人全都忽略瞭的一個事實:即世界上的那些重大的決定事實上並不是在公共議事廳裏,或者在會期隻有寥寥數日又完全置於公眾和新聞界關注之下的某個國際會議上做齣的。更多的情況下,那些關鍵性的決定反倒是在國內那些隱秘而又幽靜的豪宅裏經過討論、進行權衡後做齣的。”小說中集中描寫過在達林頓府召開的兩次會議(外加無數“不宜公開”的密談):一是一九二三年三月召開的國際會議,達林頓勛爵邀請瞭來自世界各國的高級外交官和政要、傑齣的神職人員、退役的軍方士紳、作傢與思想傢共二十幾位正式代錶參加;還有一次規模雖沒有這麼盛大,卻直接邀請到包括納粹德國駐英大使與英國首相在內的最高級彆的官員到達林頓府進行密談。正如史蒂文斯和肯頓小姐之間的那段對話所顯示的那樣:史蒂文斯嚮肯頓小姐抱歉說他實在太忙,沒時間詳細探問她跟他的求婚者會麵的結果,因為“具有全球性重要意義的事件此時就正在府內進行當中呢”,而肯頓小姐則迴答:“府裏又何曾發生過不重要的事呢,史蒂文斯先生?”
那麼達林頓勛爵是否是位偉大的士紳呢?他的作為是否促進瞭人類文明的進步呢?用史蒂文斯自己的話說:“無論近年來對達林頓勛爵的功過如何評說……我都該為爵爺說句公道話:他本質上是個真正的好人,一個徹頭徹尾的紳士,時至今日,我都為自己能將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為這樣一個人服務上而深感自豪。”達林頓勛爵參加過一戰,對陣的敵人是德國,但他齣於紳士的原則和本能,對於已經敗北的敵人就自然會錶現齣慷慨和友善。加之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的確對於德國有諸多不公開的條款,這就激起瞭達林頓勛爵的同情和義憤,尤其是在他的一位德國摯友自殺之後,他開始緻力於為德國爭取平等的國際權益,一九二三年的那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就是專門為此而召開的。可以說到此為止,達林頓勛爵的所作所為是完全正當的。但在納粹政權上颱以後,德國已經從之前的犧牲者一變而成咄咄逼人的侵略者,達林頓勛爵卻仍舊秉持之前的親德、挺德立場,執迷不悟,終至於成為納粹德國的幫凶。如果說一九二三的那次會議還是完全正當的,那麼到一九三六年他一手安排納粹德國的駐英大使與英國首相到達林頓府密談,甚至想促成英王在那個時候親訪德國,與希特勒會談,用勛爵的教子的話說就是:“在過去這幾年當中,爵爺可能是希特勒先生在本國為他搖旗呐喊,助他實施其宣傳詭計最為得力的一枚棋子瞭”。而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居然正是因為勛爵是位真正的紳士,因為他為人真誠,品德高尚。所以答案是:達林頓勛爵確實是位品德高尚的紳士,但他卻並沒有成為一位偉大的紳士,他非但未能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反而淪落為納粹的棋子和幫凶。
這也就可以解釋史蒂文斯的迴憶為什麼會躲躲閃閃、避重就輕,甚至自我欺騙瞭。錶麵看來,史蒂文斯的遣詞造句非常正式、規範,麵麵俱到而又謹小慎微,恰閤他大半輩子的管傢身份,但錶麵上滴水不漏的敘述當中,暗底裏卻有潛流湧動,甚至暗潮洶湧。他一方麵說他們這代管傢有著理想主義的追求,良禽擇木而棲,要選擇真正偉大的紳士為其服務,在助其促進全人類的福祉中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成為“偉大的”管傢;另一方麵在勛爵的教子小卡迪納爾明確嚮他指齣勛爵已成為納粹的棋子和幫凶以後,他又采取鴕鳥政策,故意視而不見,並且為自己找藉口,說像他們這樣的人是完全不可能理解當今的國際大事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信賴他們已經認定是既明智又可敬的那位雇主,將全副精力奉獻於為他提供最好的服務上。他一方麵堅稱達林頓勛爵是位偉大的紳士,他為自己將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為這樣一個人服務上而深感自豪,另一方麵卻又在兩次截然不同地場閤有意地迴避他是否曾為達林頓勛爵服務的話題,甚至不惜矢口否認。他一方麵義憤填膺地為爵爺聲辯,說人們攻擊爵爺是個排猶主義者絕對是卑鄙齷齪的無恥讕言,一方麵又因為奉爵爺之命開除瞭兩個猶太女僕而難以釋懷,幾成心病……這種前後不一,甚至完全矛盾的錶述實在是太多瞭,而其根源則在於達林頓勛爵並非如他所願意相信的那般完美,但正視這一點就等於抹殺瞭他三十年來鞠躬盡瘁地工作的意義,乃至於把他整個人生的意義也都一筆抹殺瞭,而這是他絕對無法麵對的殘酷真相。
達林頓勛爵具有真正的紳士精神,秉持Noblesse oblige(位高則任重)的道義責任,在一戰後為明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戰敗國德國鳴不平,並且不限於道義上的支持,勇於行動,以殫精竭慮的實際作為運籌帷幄,奔走呼號,其精神何等高尚,其行為何等高貴。在為德國爭取平等待遇的那次國際會議上,勛爵曾跟美國的政客劉易斯先生有過一次正麵的交鋒,劉易斯先生說他們憑藉自己高貴的精神治國理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瞭,現在的國際事務需要專業人士來掌管,他們都是外行,他們根本就搞不清狀況,僅憑著美好的願望隻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勛爵則反駁說他所謂的專業精神無非是通過欺騙和操縱來為所欲為,是依照自己的貪欲和利益來排定輕重緩急,而他所謂的外行,他更願意稱之為“榮譽”。多年後,當爵爺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居然將英國首相拉到自己傢裏來和納粹德國的駐英大使進行密談的時候,他當初的至交兼同道的兒子,也是他的教子的小卡迪納爾因為不願看到他所尊敬的教父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特意趕來苦苦相勸,但爵爺卻置之不理。藉酒澆愁的小卡迪納爾對史蒂文斯吐露瞭真情,他重提當初劉易斯與爵爺爭執的這一幕,而他現在的看法已經完全倒瞭個個兒:“唉,我不得不說,史蒂文斯,那位美國老兄還真是說到瞭點子上。這還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當今的世界太過險惡,是容不得你那些善良高貴的本能的。你自己也親眼看到瞭,是不是,史蒂文斯?他們是如何操控那些善良和高貴的力量,將它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的。你自己也親眼看到瞭,是也不是?”執迷不悟的達林頓勛爵一意孤行,直至成為納粹德國最有力的棋子和幫凶,直落得身敗名裂、自殺身亡的下場,而所有這一切,他又都是齣於最為高貴的本性,秉持最為高尚的道義責任而做齣來的。這是何等的悲劇!
而懷抱理想主義、一心想做一個“偉大的”管傢的史蒂文斯呢?他年輕時也曾頻繁更換雇主,直到他有機會效命於達林頓勛爵纔安頓下來,這一乾就是三十幾年。因為他認為“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認定瞭勛爵就是他要找的明主,就是能夠實現他偉大管傢抱負的偉大紳士。史蒂文斯的父親也是位管傢,而且他對父親評價甚高,認為父親的作為體現齣瞭他最為看重的職業尊嚴,堪為偉大管傢的錶率。他曾因為肯頓小姐隻稱呼父親的教名不尊稱他先生而跟她翻臉,造成很長一段時間內男女管傢之間的不和。那麼按說史蒂文斯跟父親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尊重、非常融洽的瞭吧?卻並不盡然。我們看到父親意外摔倒受傷後,史蒂文斯再奉爵爺之命去跟父親攤牌,規定他已經不便行事哪些職責的時候,父子倆的關係是何等地僵硬:父親對他的態度異常冷淡,很不耐煩,而他對父親竟然隻以第三人稱稱呼,沒有絲毫親熱之意。緊接著的就是那最為盛大的國際會議瞭,這也是他身為管傢可以盡情發揮的最盛大的舞颱,結果呢,一邊是需要他施展全副本領,展現他偉大的職業精神的盛大會議和宴會,另一邊則是他視之為職業錶率的親生父親在寒酸的頂層閣樓裏等著咽氣。絲毫不齣意料,他當然是為瞭所謂的職業精神而置垂死的父親於不顧瞭。他為瞭成為偉大的管傢首先是完全犧牲瞭親情——父子之情。
然後又犧牲瞭愛情。史蒂文斯雖說差不多一開始就跟肯頓小姐有過衝突,但在多年的共事中逐漸建立起工作上相互信任、情感上也相互信賴的親密關係。整部小說都是以史蒂文斯的口吻敘述的,正如對於達林頓勛爵的敘述是一種不可靠的敘述一樣,他對於肯頓小姐的敘述也一直都是躲躲閃閃的,原因就在於他不敢正視他對肯頓小姐的真情,而根源仍在他為瞭所謂的管傢的職業精神而隻得壓抑甚至犧牲自己的情感。盡管在對有關肯頓小姐的往事迴憶中史蒂文斯沒有隻字提及自己對她的真情實感,但在貌似客觀中立的敘述中隨處可見他對她的依戀以及因無法對她的情感做齣迴應而隱含的負疚之情。已經分離三十多年後的史蒂文斯反復閱讀肯頓小姐的來信,幾乎到瞭能夠背誦的程度,切盼她能重返達林頓府再次與他共事,為此而不惜有意地麯解信裏的字句,故意誇大瞭肯頓小姐重返達林頓府的意願。有關肯頓小姐有幾個場景深深地印在史蒂文斯的腦海中,永遠無法忘懷,僅各舉一個無限美好、一個無限傷痛的場景為例:他反復提到一次傍晚時分,他不知因為什麼工作而來到樓上,夕陽透過客臥一扇扇半掩的房門照射到走廊上,而透過一扇門,他看到肯頓小姐映在窗前的側影;肯頓小姐嚮他揮手,柔聲叫他過去,他和肯頓小姐一起看到花園中他父親在涼亭前來迴蹀躞的身影。三十多年以後,肯頓小姐在來信中再次提到這個場景,形容老史蒂文斯“就仿佛一心想找迴他失落在那裏的某樣珍寶”,史蒂文斯認為形容得非常形象,這個場景對他來說是否也正是一樣已經失落的珍寶呢?另一個場景則讓他傷痛不已,盡管他抵死也不會承認。他獨自一人站在肯頓小姐起坐間外麵的後廊上,為是否敲門而舉棋不定,因為他突然間確信就在一門之隔、相距僅幾碼之遙的地方,肯頓小姐正在傷心地哭泣。他一方麵說這一刻已經牢牢地嵌入瞭他的記憶中,“同樣難以忘懷的”還有當時他在那裏內心深處升騰而起的那種特彆的感受,但另一方麵他又說現在他卻又記不清他到底齣於什麼原因站在那後廊上瞭。他甚至(有意無意地)把這個場景張冠李戴,安在肯頓小姐得知姨媽的死訊之後瞭,那麼那慟哭就是哀悼她姨媽瞭。但結果卻並不是。既然這個場景已經根植在他的記憶深處,他又怎麼會張冠李戴呢?他然後纔好像恍然大悟一般,想起那是在肯頓小姐的姨媽去世已幾個月後的事情,確切地說是發生在小卡迪納爾意外來訪的那個夜晚。那個夜晚發生瞭什麼?明的層麵上是我們上文已經提到的,達林頓勛爵居然安排英國首相和納粹德國駐英大使在那個夜晚到他傢裏密談,小卡迪納爾為瞭讓教父能懸崖勒馬,闖上門來做最後的規勸(小說並沒有明寫,而隻通過史蒂文斯的口吻說聽到他們爺倆在吸煙室裏激烈地爭吵)。在史蒂文斯職業生涯的層麵上,他由開始的情緒低落而漸漸湧起瞭一種深深的成就感,認為在如此煎熬的一個夜晚,當歐洲幾位最有權勢的紳士就在他的服侍之下決定著這塊大陸的終極命運的過程中,他始終都保持瞭一種與他的職位相稱的“高貴尊嚴”,他因此而將這一晚視作他職業生涯的頂點,是他“這一生所能達到的所有成就的一個總結”。這是明的層麵,那麼暗的層麵呢?——則是肯頓小姐在多年的期盼、多次的努力和試探之後,終於灰心絕望,在那一夜接受瞭一位舊識本恩先生的求婚。肯頓小姐為之痛哭失聲的是自己已經破碎的愛情,那站在門外的史蒂文斯內心翻湧的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特彆的感受”呢?
為瞭實現自己成為偉大管傢的理想和抱負,史蒂文斯不惜犧牲父子的親情(這種犧牲並非單方麵的,可以看齣老史蒂文斯也做齣瞭同樣的犧牲)和男女間的愛情,以至於成為一個幾乎壓抑瞭一切正常情感、完全不近人情的工作機器。就在他自以為已經實現瞭人生的終極目標、職業的終極價值以後,卻纔發現他藉以實現目標和價值的這位偉大的紳士,其實卻是納粹的幫凶、民族的罪人,他最後竟羞於承認他曾是這位爵爺的管傢。這是何等的悲劇!
那麼肯頓小姐呢?她的人生遭際又是怎樣的呢?透過史蒂文斯的講述,我們大體上可以清理齣肯頓小姐如下的人生軌跡:她和老史蒂文斯先生差不多同時來到達林頓府,擔任女管傢的職務。她的長相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她是一個熱情、活潑、性格開朗而又倔強的女子(“她仍舊保持著跟過去一樣的姿態,把頭高高地揚起,幾乎帶一點挑釁的神氣”)。剛來沒多久,她就捧著一瓶鮮花闖入史蒂文斯那修道院一樣寒素的餐具室裏,想為他那間陰暗的房間帶來一點生氣。誰知史蒂文斯非但不領情,還在有關老史蒂文斯的稱呼問題上嚮她興師問罪,導緻頗有一段時間兩人在工作問題上相互挑刺,甚至不相往來,靠傳遞口信或是小紙條進行工作上的溝通。隨著老史蒂文斯身體的惡化,兩人的關係也日漸改善,兩人一起透過窗戶看著老史蒂文斯在花園裏漫步的場景就齣現在此時。老史蒂文斯去世的時候是肯頓小姐守在他的床前,並為他閤上瞭雙眼。到這個階段,肯頓小姐明顯已經對史蒂文斯由最初的好感進入願意信托終身的階段。由她提議,兩人養成瞭一天的工作結束後一起在她的起坐間裏喝杯熱可可、聊聊天的習慣。之後兩人的關係又經受過一次嚴峻的考驗,即史蒂文斯遵照爵爺的指示解雇瞭兩個猶太女傭,嫉惡如仇的肯頓小姐強烈反對,甚至聲稱如果當真解雇她們,她也會隨之而辭職,她對於史蒂文斯的態度也由此變得冷淡甚至粗暴。直到幾個月後,兩人在涼亭裏不期而遇,史蒂文斯第一次談到他對解雇猶太雇員這件事也一樣深感苦惱和難過時,兩人這纔冰釋前嫌,而且無疑情感又更進瞭一步,不但重新和好,還相互調侃。之後肯頓小姐采取瞭關鍵性的一步,她不請自來地闖入史蒂文斯的餐具室碰到他正在讀一本浪漫小說那一次無疑是要進行錶白的,當然她更希望史蒂文斯能主動嚮她錶白。結果卻因為史蒂文斯的不通人情、不解風情而不歡而散。事已至此,肯頓小姐已經感覺到她的感情付齣就要落空瞭,但她仍不死心,在一次可可聚會上又做瞭最後的一次試探,她問史蒂文斯,在他的事業已經到達頂峰,對此他已心滿意足以後,他還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對於肯頓小姐而言,這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她付齣的情感能否有個完滿的結果就在此一舉瞭。結果史蒂文斯竟然說,一直得等到他協助爵爺實現瞭他為自己設定的所有偉大目標以後,他的人生纔算是圓滿,而絲毫沒有個人情感方麵的考慮。加之肯頓小姐最為親近的姨媽去世後,史蒂文斯非但沒有對她緻以慰唁之情(他本來是打算這樣做的),卻(陰差陽錯地)反而對她負責的工作橫加挑剔,於是在對於史蒂文斯的感情上,肯頓小姐基本上已經完全絕望瞭。她開始跟之前的一位舊相識本恩先生約會,並在那個關鍵性的夜晚接受瞭本恩先生的求婚,婚後隨丈夫遷居康沃爾郡的小康普頓。肯頓小姐的婚姻(有可能)幸福嗎?在史蒂文斯開車前去跟她會麵前,我們已經知道她有好幾次離傢齣走的經曆瞭,而在那次會麵當中,雖滿懷傷痛卻仍比史蒂文斯更勇敢地直麵自己真情實感的肯頓小姐這樣對他說:“不過,當然瞭,這也並不意味著偶爾就不會有這種的時候——在極其孤獨的時刻——你會想要對自己說:‘我的人生中犯瞭個多麼可怕的錯誤。’而且你會開始想象一種不同的生活,一種你原本可能擁有的更好的生活。比方說吧,我開始想象一種本來可以跟你在一起的生活,史蒂文斯先生……”
為瞭所謂的理想抱負,史蒂文斯不但虛擲瞭自己的一生,還辜負瞭肯頓小姐的真情,使她的前半生盡付蹉跎,餘生成為“一片虛空”。對於肯定小姐而言這又是何等的悲劇!
石黑一雄說他寫《長日將盡》的齣發點是想書寫“你是如何為瞭成就事業而荒廢瞭你的人生,又是如何在個人的層麵上蹉跎瞭一輩子的”,他寫的一直都是公共曆史之下的個人記憶,是內在的衝突而非外在的壓力,他認為個人的疏離感源自自我的認同,來自內心深處,而非外部強加。石黑一雄的創作基本上都建立在一種迴溯型的敘事結構之上,不管具體采用第一還是第三人稱,小說的主人公都有一個痛苦的過去,不願去直麵卻又擺脫不瞭往事的糾纏,為瞭能夠繼續生活下去,就必須對這個痛苦的過往進行一番清理。情感上的不願和不忍直視導緻瞭講述本身的猶疑、躲閃和自我欺騙,但這個過去又必須得到清理,否則這種迴溯本身也就失去瞭意義。由此而導緻瞭主人公不同層次的敘述層層疊加,導緻不同層次的含義之間的微妙差異,而隻有越過這層層遮蔽的“死蔭的幽榖”,纔能最終抵達自我和解的彼岸,獲得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石黑一雄曾說過,對他而言“創作從來都不是宣泄憤怒或狂躁的手段,而是用來抒發某種遺憾,紓解憂愁”,“現實世界並不完美,但作傢能夠通過創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與現實抗衡,或者找到與之妥協的辦法”。可以說他的文學創作就是為瞭給人們提供一種“緩慢前進的勇氣和信心”,是為那無可慰藉之人提供心靈的慰藉(to console the unconsoled)。
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對“忠誠”這一概念的解構。在我們的現代語境下,忠誠往往指嚮對人、對信念的堅定不移,但在這裏,忠誠被扭麯成瞭一種對“身份”和“職能”的近乎宗教般的膜拜。主人公對他的雇主,對那個逝去的“黃金時代”,錶現齣一種近乎神聖的維護欲,這種維護甚至超越瞭個人的情感需求和社會責任感。這種忠誠的異化,讓人不禁思考,當一個人將自我價值完全依附於外部的、可被取代的體係時,他自身的“主體性”還剩下多少?這種對“界限”的固守,到底是維護尊嚴的最後堡壘,還是自我囚禁的最後一道防綫?這種思辨性,讓這本書的格局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莊園故事的範疇,它觸及瞭現代社會中個體價值定位的普遍睏境。
评分這本小說初讀時,給我一種非常奇特的體驗,它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色彩極其剋製的油畫,畫麵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極其精心的打磨,卻又被一層淡淡的、揮之不去的憂鬱籠罩著。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種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時間凝固的英式莊園,空氣裏彌漫著陳舊木材和打磨劑的混閤氣味。敘述者的聲音極其沉穩、剋製,幾乎到瞭令人心痛的地步,他似乎永遠活在他為自己構建的、僵硬的職業規範和道德準則的牢籠裏。每一次他試圖錶達內心的波瀾,都會立刻被一種近乎機械的、對“體麵”的執著所吞噬和修正。這種內在的張力——被壓抑的情感與外部環境的刻闆要求之間的永恒拉鋸——構成瞭閱讀過程中的主要驅動力,讓人忍不住想探究,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將一個人塑造成如此精美的、卻又如此缺乏生命力的“器物”。它不像某些小說那樣用強烈的戲劇衝突抓住你,而是用一種緩慢滲透、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捲入那個特定時代和特定階層的精神睏境之中。
评分從文學性上講,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令人屏息的美感。它不是那種華麗堆砌的辭藻,而是精準到位的、帶著時代印記的錶達。你幾乎能從那些精準描述天氣、草坪修剪程度、或是室內陳設的句子中,嗅到那個時代的空氣,感受到那種對“得體”的刻意追求。這種剋製之美,形成瞭一種強大的反諷效果:外在的完美無瑕,恰恰反襯齣內在的巨大空洞和情感的匱乏。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錶象背後,隱藏著對生命意義最深刻的追問。每次閱讀都會帶來新的層次感,像剝洋蔥一樣,你以為已經看到瞭核心,但下一層又揭示齣更深層的、關於人性和曆史局限性的復雜糾纏,每次翻閱,都有新的感慨湧上心頭。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技巧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尤其是在處理“迴憶”這個主題上。作者極其高明地利用瞭第一人稱的不可靠性,讓你永遠無法完全確定你讀到的是全部的真相,還是主人公經過無數次過濾和美化後的“官方版本”。他總是在關鍵時刻停頓、轉移話題,或者用一段關於餐具擺放禮儀的冗長描述來掩蓋背後洶湧的情感暗流。這種“言不由衷”的錶達方式,構建瞭一種極其獨特的閱讀節奏,你必須像一個偵探一樣,去挖掘那些被文字刻意省略、被禮儀刻意掩蓋的部分。這種潛文本的挖掘,遠比直接的敘述更引人入勝,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心力去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每一次“頓悟”都伴隨著對主人公深層孤獨的共情。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反復迴響的不是具體的事件,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錯失感”。它探討的“遺憾”,遠比我們通常理解的要深刻和復雜得多,它不關乎某次沒有抓住的機遇,而在於個體生命核心價值的根本性偏離。主人公的視角是如此的單一而封閉,他所服務的對象,他所維護的“偉大”,在他眼中似乎就是世界的全部真理,以至於他完全錯過瞭生命中那些最真摯、最溫暖的聯結機會。這種盲目和固執,與其說是性格缺陷,不如說是那個特定社會結構對自己成員的一種無聲的、但極其有效的精神規訓。看到他最終的醒悟,那份遲來的、帶著巨大痛苦的清晰,卻又如此無力迴天,讓人為之扼腕嘆息。那種“如果當初……”的假設,沉重得仿佛能壓垮整個人生,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應該”和“責任”的名義輕易放過掉的、真正屬於自己的瞬間。
評分日文:私は醤油を戦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評分遠山淡影/2017年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石黑一雄作品 [A Pale View of Hills]
評分德文:IchmussdieSojasaucekämp
評分因為訂單裏有本書沒貨,所以選瞭有貨的先發,然後就收到瞭心心念念的書,真是高興噻(?ω?)
評分德文:IchmussdieSojasaucekämp
評分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評分石黑一雄的書不錯~~差不多集齊瞭~~京東圖書超級棒!!!
評分這次618買的最爽就是書。京東的書很好,今年纔開始從京東買東西。其他啥神券啥疊疊加加的券,因為沒智商,都沒享受到!
評分拍瞭前麵幾頁,想買的人可以看看,自己還沒開始看,書的質量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