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创新·拼搏·奉献:程开甲口述自传》将带你走近程开甲,走近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光辉历程:作为海森堡的论战对手,程开甲是“程一玻恩”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创立者,TFDC电子理沦的建立者。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人自主研制的头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这是“两弹一星”科技精英群体的智慧与创造,而程开甲是其中的杰出代表。49年后的2013年,中国国家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了他。
作者简介
程开甲(1918-),江苏吴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99),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3),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教授。1960年,加入中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熊杏林(1964-),籍贯湖南宁乡。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研究。著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星剑光芒射斗牛——赵伊军》等。
程漱玉(1945-),籍贯江苏吴江。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程开甲院士技术助手,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分析、核爆炸破坏效应计算分析、材料科学TFDC电子理论及应用等研究。
王莹莹(1980-),籍贯山东青岛。国防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等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之源,创新背后是非常艰苦的奋斗,是多种意义土的无私奉献和拼搏。
——程开甲
目录
引言
自序
第1章 少年时代
出生之前已有“名”
童年
秀州中学
数学、英语崭露头角
萌发当科学家的理想
第2章 大学时光
流亡大学
恩师束星北和王淦昌
活跃的物理系
三年级时完成数学论文
灯油钱与“程BOOK”
第3章 成家立业
回乡完婚
学术研究的起步
李约瑟推荐赴英留学
第4章 留英岁月
走进爱丁堡大学
做了玻恩的学生
选择超导研究方向
第5章 教授生涯
回国
人生的遗憾
创建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
入党
参与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创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
第6章 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
秘密使命
抛弃一切依赖思想
解决一个大难题
一碗红烧肉
第7章 准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筹建核试验技术研究所
起草《关于第一种试验性产品国家试验的研究工作纲要(草案)》
协同会战
第8章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进入试验场区
在化爆模拟试验中发现“拍震现象”
……
第9章 氢弹试验
第10章 推动和发展地下核试验
第11章 只有创新,才有成功
第12章 创新正未有穷期
第13章 对程开甲的片断回忆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走过了97年,非常庆幸我一生能为国家尽力,能实现“奉献”的人生价值。
回顾历程,我是幸运的。我遇到了影响我人生的许多人:秀州中学著名教育家顾惠人校长和俞沧泉、姚广钧,浙江大学恩师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爱丁堡大学导师M.玻恩教授。从他们那里,我学到先进知识,打下了涉足很广的功底,我学到了求真务实,扭住不放,科技创新的理念。我遇到挑战自我的机遇,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面对国家建设和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需要,我服从需要去建立不懂的专业;面对国防力量强大的需要,我坚决服从,并且无怨无悔地全身心为之付出。我遇(到)了我真正的朋友们:尊重科学和人才的张爱萍,张蕴钰,朱光亚,他们尊重我的意见;尤其是张蕴钰(,)当我遇到麻烦时总是站在我的身边,给我以支持和保护。在此,我非常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每一个人为我做的一切。另外,我还侥幸躲过了最坏的情况:浙江大学流亡到广西宜山遭到日军118枚炸弹的轰炸,我的宿舍被炸,书籍衣物被毁;未能赶上的长途车掉进了山谷:因工作需要临时取消与郭永怀同机返京,飞机落地时失事。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一生遵循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的信条,为了国家的强大不断创新,不断拼搏,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国家。
为此,党和国家肯定了我的工作成绩,这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我仍要努力不懈,不老长青。
今年是马年,感谢熊杏林,程漱玉和王莹莹的辛勤劳作,让我的人生旅程记录能在本命年完成。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自史前时期至清代建筑艺术、技术、制度与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线,结合地域特色与建筑类型的演变,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建筑领域的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本书不仅关注宏伟的宫殿、坛庙、寺观,更深入探讨了聚落、民居、园林、陵墓等多元建筑形态,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图景。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史前至秦汉)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建筑的源头活水。从新石器时代的穴居、半地穴居向地上建筑的过渡,考察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的早期建筑形制及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重点剖析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思想如何开始介入建筑规划,如都城选址的“风水”理念初步形成,以及夯土技术、木构架的雏形确立。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建筑规范化的关键阶段。《秦始皇陵》的宏大工程展示了国家动员能力与早期工程技术的高度统一。汉代建筑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遗制,尤其在宫殿、阙楼、明堂等礼制性建筑上,形成了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书中详细分析了汉代“高台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成熟的瓦作技术和初步成熟的斗栱体系,通过对代表性遗址的发掘报告研究,还原了汉代建筑的结构逻辑与空间布局。同时,本部分还探讨了丝绸之路开辟后,佛教建筑(如早期石窟寺的传入与本土化尝试)对中国建筑格局带来的初期影响。 第二部分:融合与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融合与思想剧烈碰撞的时期,建筑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态势。本书深入探讨了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的爆发式增长,分析了印度“窣堵波”(Stupa)如何与本土的楼阁式塔相结合,最终演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楼阁塔、密檐塔等形制。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技艺也对汉地产生了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都城长安的规划布局,以其严谨的里坊制和中轴对称的宏大格局,成为后世东亚(如日本、朝鲜)都城规划的蓝本。唐代建筑的特征是“雄大、简练、古朴”,结构稳健,装饰相对朴素。本书详细解析了唐代斗栱的结构特征——硕大、出跳丰富,以及其作为承重构件与装饰母题的地位。通过对佛光寺、大雁塔等现存实例的细致测绘分析,重建了唐代木构架的尺度比例与空间韵律感。园林方面,皇家园林(如大明宫苑)的布局开始体现出对自然山水的模拟。 第三部分:精细与典雅(五代宋辽金元) 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从雄大转向精细的关键转折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建筑功能更加趋向实用化和世俗化。宋代官修的《营造法式》是研究此期建筑技术的宝贵文献,本书对其体系化的模数制、构件标准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宋代建筑的风格转向秀丽、纤巧,斗栱形制趋于比例缩小,梁架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这一时期,文人园林开始兴起,注重“师法自然”,追求“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意境。宗教建筑方面,出现了大量仿古且更具装饰性的楼阁式建筑。辽金时期的建筑则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趣味,其特点是体量巨大,且保留了早期木构架的某些粗犷特征。元代建筑则是在汉地传统基础上,融入了大量色调鲜明的伊斯兰建筑元素,尤其在台基处理和装饰图案上有所体现。 第四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阶段,也是其程式化和定型化的阶段。封建礼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彻底、最规范的体现,体现在紫禁城的整体规划与单体建筑的等级森严上。本书详述了明清建筑如何通过屋顶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台基高度、彩画图案、以及“吻兽”数量来严格区分建筑的等级身份。 清代建筑在技术上继承了明代规范,但风格上趋于繁缛、装饰性增强。斗栱逐渐退化为装饰性构件,梁架的跨度受限于模数化的限制。园林艺术在清代达到了顶峰,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的精巧布局、叠石理水的艺术手法,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致。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明清时期地方特色建筑,如徽派民居、福建土楼、客家围屋等,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地域多样性与适应性智慧。 结语 全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数千年演变的核心精神:以木构架为核心的结构体系、以中轴对称和内向围合为基础的群体布局,以及建筑与哲学、宗教、伦理观念的深刻融合。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详实的学术脉络,以理解中华文明如何通过凝固的形态,记录下历史的变迁与审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