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本书由知名投资人王煜全主编,分为4个部分,12个章节,每部分征对当下热门的科技创新案例,从科技与商业结合的角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全球投资、创业风口的新图景,涉及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来自科研、创新一线的研究者,兼具性和可读性。王小川、罗振宇、吴甘沙、吴声、采铜、刘德寰等业界大佬联袂推荐。前哨大会发布,和王煜全一起看科技未来!
解析创新创业热点领域
促进科技与企业深度融通
跨越公众与前沿科研成果的信息鸿沟
这本书梳理了虚拟现实、新能源、通信、建筑、自动驾驶、生物、医疗等行业中热门、前沿的科技发展动态,介绍了这些科技前沿领域和商业结合的状况,并分析了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为国内的读者在进行相关领域的投资、创业、研究时探明形势,指引方向!
王煜全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得到《前哨?王煜全》《全球创新260讲》栏目主讲人。王煜全先生是知名的风险投资人、市场营销和战略投资专家,近年来主要聚焦于海外高科技企业投资,关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金融、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前哨团”是他发起的一支覆盖各个技术门类的精英团队,旨在网罗全球知名高校的各界精英,定期汇总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信息和创新创业趋势,其目标是集合众人之力,共同绘制一幅完整的全球科研创新地图。
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从技术发展推动的,当下更是一个技术加速发展和革命的时代。企业家要想创造未来,就要对科技前沿有敏锐的洞察。科研领域的新趋势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商业价值?期待煜全和前哨团的这本书能够给创新者们带来启发。
——王小川 搜狗公司CEO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创新加速的时代,多方位、多领域、交叉式的技术革新正在加速造福整个人类社会,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竞争。王煜全老师和我一起邀请全球的精英华人科研人员加入前哨团,为广大读者剖析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期待每个人都能在创新大潮中找到自我变革的机会。
——罗振宇 《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
当下的创新体系有着明确的分工——科学家是技术的“探索者”,其使命就是在茫茫的无人区探索,将不可能的技术变为可能;企业家是技术的“使能者”,其任务是做应用创新,把技术落地为产品。这本书中描绘的很多技术都揭示了未来世界的走向,创新者要顺势而为,更要驭势而行。
——吴甘沙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
你眼里的科技是什么?是互联网?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这本书会告诉你,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正在进行一场技术革命,创新不是单个点的技术突破,而是多方位的技术变革与融合。王煜全和他发起的前哨团,给我们带来了前瞻未来的新视野,所有对未来充满好奇的读者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刘德寰教授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这是一本由全球范围内各个新兴技术领域的前沿专家汇集写成的创新指南。正如本书所展现的,当下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创新已不再是发明天才的单兵作战,而是跨领域新技术的协作和融合。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模块在不断地分化和交叉,构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黑科技产品。其中有很多国外已经走在前列的创新领域,在我们国家还属空白。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及时捕捉各种方兴未艾的创新机会,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就会从这本书里产生。
——采铜 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作者
这是新物种大爆炸的时代。爆发的动力有认知有数据,但归根结底来自黑科技驱动的场景应用。黑科技在未产品化面世前,如同魔法一样不可思议,但是他们终将改变世界。这本书深入美国高校和科技企业的实验室,将精彩纷呈的魔法花开眼前,让我们提前看见未来的新物种。
——吴声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造物学出品人
序言 / III
CHAPTER1 信息的裂变
从《玩家一号》看虚拟现实 / 003
能源行业的变革是信息技术的下一个风口 / 023
21世纪的无线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 / 040
CHAPTER2 智能革命
数字化工具和机器人在建筑市场的应用 / 059
谁是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 / 074
瞬息之内,毫厘之间——大批量生产中的
精密测量技术 / 090
CHAPTER3 生命的探索
微生物的连接 / 105
人体芯片——制药公司的新工具 / 122
脑机接口让“黑客帝国”变成现实 / 138
CHAPTER4 生存的尊严
人造胰腺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 163
干细胞技术——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 180
精准医疗——心脏支架也要定制化 / 200
硅谷——这个曾经的“创新”的代名词,正在逐渐丧失其在全球创新浪潮中的领军地位。
硅谷的名字,从半导体行业而来,因芯片由硅制成而得名。1955年,“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离开贝尔实验室,成立了自己的肖克利实验室。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美国,8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陆续加入实验室,他们都在30岁以下,风华正茂。但很快,因为肖克利个人的管理方法与公司内部不合,“八叛逆”从实验室辞职,在硅谷瞭望山下租下一间小屋,建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他们商议要用硅取代传统的锗材料,制造一种新型晶体管,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的项目。
或许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晶体管最后会成为硅谷发迹的起点。到1958年年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仙童的销售额已达50万美元,拥有100名员工,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仙童成为半导体工业发展的“孵化器”,几乎硅谷所有半导体行业的重要人物都曾效力于仙童,后来他们各自创立了Intel(英特尔公司)、AMD(美国AMD半导体公司)、凌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在仙童,公司高管没有固定车位,没有豪华的私人办公室,不以命令方式管理公司,激励员工主动工作。创新和自由的精神影响了硅谷一辈又一辈的孩子。
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苹果、微软、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诞生,创新互联网公司在硅谷遍地开花。至此,硅谷成为全球“创新”的代名词。
但是今天,硅谷已经不再是美国最主要的创新发源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从高校拿到技术授权的创业公司,它们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推广上市,进而改变社会,它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创新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首先,硅谷已经成为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大企业盘踞的硅谷,而这些大企业每天都在以高薪招聘人才,动辄就许以数十万美元的年薪。一方面,在高薪的诱惑下,创业者渐渐丧失激情。另一方面,硅谷的创业成本正在急剧攀升,硅谷已经变成了一个供养贵族的地方。
也许你会说,像谷歌这样的大企业,本身就走在创新的最前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全球知名的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谷歌战略报告,其中提到,以前,谷歌员工可以申请20%的工作时间进行自主研发,这条“20/80法则”因鼓励员工创新而闻名,并且为多家公司所效仿。但现在,这条规定已经被取消了。此外,谷歌最神秘的部门GoogleX(曾经孕育了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这个致力于探索未来的研究部门,也将在未来砍掉大量无法产生利润的“黑科技”项目。连创新口号喊得最响的谷歌都不再创新,你还相信硅谷的那些大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吗?
其次,创新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在美国,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农业科技、金融科技、航空航天、能源等各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的创新突破,而这些创新都无须依赖硅谷。因为这类硬科技(相对于“软件”来说)的核心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壁垒。而好的技术往往源于高校的实验室,由这些创新公司拿到专利授权,把技术做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所以这类公司往往集中在知名高校的周边。当创新已经从单一的互联网创新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去硅谷创业就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
1980年,美国出台了《拜杜法案》,规定高校在科技转让的时候,可以保留知识产权,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拜杜法案》的出台,使得科学家一下子愿意转让技术了,因为这样不仅能推出商业产品造福社会,非商业的科学研究也得以继续下去。这带来了一个重大变革——先进的科技越来越多地被掌握在那些致力于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推广上市的小公司手里。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地域上,越来越多的创新小企业开始围绕高校而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甚至匹斯堡都成了新兴的创业公司聚集地。从增长趋势上说,硅谷这座创业城市的优势正在逐渐被追平甚至赶超。
基于这样的观察,我们认为,创新技术和产品大多数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深入科研一线,持续跟踪技术热点,能更准确地看到未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的作者团队来自全球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前哨团”。2016年8月,我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向全球的海外华人寻求帮助,号召大家组建前哨团,共同绘制一幅全球科研创新地图,将中国人的视野向更前沿的领域拓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全球科技前沿信息和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
这个智库性质的团体目前已经吸引了将近200名全球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著名企业里的科研人员、高科技行业分析师和专家加入,致力于向国人汇报来自科技前沿的信息和创新创业的趋势,帮助国内企业、投资界与国外学术界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对接,为专利找到投资,为投资找到项目,为项目找到人才,为人才搭建平台。
这本书梳理了虚拟现实、新能源、通信、建筑、自动驾驶、生物、医疗等行业中最热门、最前沿的科技,并分析了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会,把握这些机会的人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靠科学家的力量,更要靠多方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入这场席卷全球的创新浪潮。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Frost & Sullivan 中国区首席顾问
得到《前哨?王煜全》栏目主讲人
王煜全
2017年11月24日
硅谷——这个曾经的“创新”的代名词,正在逐渐丧失其在全球创新浪潮中的领军地位。
硅谷的名字,从半导体行业而来,因芯片由硅制成而得名。1955年,“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离开贝尔实验室,成立了自己的肖克利实验室。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美国,8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陆续加入实验室,他们都在30岁以下,风华正茂。但很快,因为肖克利个人的管理方法与公司内部不合,“八叛逆”从实验室辞职,在硅谷瞭望山下租下一间小屋,建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他们商议要用硅取代传统的锗材料,制造一种新型晶体管,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的项目。
或许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晶体管最后会成为硅谷发迹的起点。到1958年年底,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仙童的销售额已达50万美元,拥有100名员工,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仙童成为半导体工业发展的“孵化器”,几乎硅谷所有半导体行业的重要人物都曾效力于仙童,后来他们各自创立了Intel(英特尔公司)、AMD(美国AMD半导体公司)、凌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在仙童,公司高管没有固定车位,没有豪华的私人办公室,不以命令方式管理公司,激励员工主动工作。创新和自由的精神影响了硅谷一辈又一辈的孩子。
随着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苹果、微软、谷歌、脸书等互联网公司相继诞生,创新互联网公司在硅谷遍地开花。至此,硅谷成为全球“创新”的代名词。
但是今天,硅谷已经不再是美国最主要的创新发源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从高校拿到技术授权的创业公司,它们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推广上市,进而改变社会,它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创新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首先,硅谷已经成为谷歌、微软、英特尔等大企业盘踞的硅谷,而这些大企业每天都在以高薪招聘人才,动辄就许以数十万美元的年薪。一方面,在高薪的诱惑下,创业者渐渐丧失激情。另一方面,硅谷的创业成本正在急剧攀升,硅谷已经变成了一个供养贵族的地方。
也许你会说,像谷歌这样的大企业,本身就走在创新的最前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全球知名的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在2016年发布了一份谷歌战略报告,其中提到,以前,谷歌员工可以申请20%的工作时间进行自主研发,这条“20/80法则”因鼓励员工创新而闻名,并且为多家公司所效仿。但现在,这条规定已经被取消了。此外,谷歌最神秘的部门GoogleX(曾经孕育了谷歌眼镜、无人驾驶汽车等项目),这个致力于探索未来的研究部门,也将在未来砍掉大量无法产生利润的“黑科技”项目。连创新口号喊得最响的谷歌都不再创新,你还相信硅谷的那些大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吗?
其次,创新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在美国,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农业科技、金融科技、航空航天、能源等各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的创新突破,而这些创新都无须依赖硅谷。因为这类硬科技(相对于“软件”来说)的核心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壁垒。而好的技术往往源于高校的实验室,由这些创新公司拿到专利授权,把技术做成产品,然后推向市场,所以这类公司往往集中在知名高校的周边。当创新已经从单一的互联网创新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去硅谷创业就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
1980年,美国出台了《拜杜法案》,规定高校在科技转让的时候,可以保留知识产权,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拜杜法案》的出台,使得科学家一下子愿意转让技术了,因为这样不仅能推出商业产品造福社会,非商业的科学研究也得以继续下去。这带来了一个重大变革——先进的科技越来越多地被掌握在那些致力于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推广上市的小公司手里。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地域上,越来越多的创新小企业开始围绕高校而建,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甚至匹斯堡都成了新兴的创业公司聚集地。从增长趋势上说,硅谷这座创业城市的优势正在逐渐被追平甚至赶超。
基于这样的观察,我们认为,创新技术和产品大多数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深入科研一线,持续跟踪技术热点,能更准确地看到未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本书的作者团队来自全球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前哨团”。2016年8月,我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向全球的海外华人寻求帮助,号召大家组建前哨团,共同绘制一幅全球科研创新地图,将中国人的视野向更前沿的领域拓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全球科技前沿信息和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
这个智库性质的团体目前已经吸引了将近200名全球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著名企业里的科研人员、高科技行业分析师和专家加入,致力于向国人汇报来自科技前沿的信息和创新创业的趋势,帮助国内企业、投资界与国外学术界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对接,为专利找到投资,为投资找到项目,为项目找到人才,为人才搭建平台。
这本书梳理了虚拟现实、新能源、通信、建筑、自动驾驶、生物、医疗等行业中最热门、最前沿的科技,并分析了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会,把握这些机会的人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靠科学家的力量,更要靠多方社会资源的共同努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加入这场席卷全球的创新浪潮。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Frost & Sullivan 中国区首席顾问
得到《前哨?王煜全》栏目主讲人
王煜全
2017年11月24日
科技前哨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科技前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了解科技前沿的不错的书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新出版的书,值得去看看!
评分领导推荐的书,抽空看看。
评分开阔思维模式的一本好书
科技前哨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