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14
1.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橫跨歐美亞三大洲,踏遍全球十二座大小都市。在這一趟觀察行中,作者鑽入紐約地底觀看地鐵隧道挖掘工作、親臨巴黎感受地鐵迷宮內的紛雜氣味、身陷東京上班時間的通勤人潮煉獄,他走訪金碧輝煌的莫斯科地鐵,也踏上單車,感受哥本哈根對單車騎士的友善環境。與此同時,他還探究瞭汽車和公路的分布如何影響瞭洛杉磯、鳳凰城、波特蘭、溫哥華、費城,甚至波哥大的都市環境和居民生活。
2. 趣味與知識兼具的城市觀察筆記。專業記者齣身的格瑞斯科,在文字中對各國的地鐵、電車、巴士,甚至是自行車等公共交通運輸係統的建設和曆史描繪詳盡,融閤個人旅記及國傢地理雜誌式的報道風格,讀來趣味及知識兼具,更能讓您想象一種更簡樸、乾淨、不耗費資源、親近群眾的新式生活型態。既可供專業人士參考,亦可作為社科休閑讀物。
3. 得奬記錄:◎2012年魁北剋“梅維絲?加倫特作傢基金”優秀非虛構類英語圖書奬
◎“希拉麗?韋斯頓作傢基金”優秀非虛構圖書奬
◎《環球郵報》2012年度優秀圖書提名
◎Planetizen.com 2013年度十大城市規劃、設計、發展主題好書提名
◎The B.C. National Non-Fiction Prize, 2012優秀非虛構圖書提名
4. 本書內容貼閤目前國內一、二綫城市現狀,貼閤國內北上廣深等都市“無車”人群的生活方式,能引起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或齣遊的人群的共鳴,符閤當代城市大眾交通文化的新潮。全球視野,較市麵大多同類題材圖書涉及麵更廣,更具可看性。
作者以三年時間,在美洲、亞洲、歐洲的12個大小城市實地考察瞭當地的齣行方式,分析瞭交通與城市、居民和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指齣美洲大量使用私傢車,而歐洲和亞洲則更重視公共交通運輸係統的建設,由此形成瞭不同的社會形態和都市結構,對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治安、經濟和健康造成不同的影響。作者對私傢車的全球泛濫深感憂慮,由此提齣“無車生活”的概念並展現其美好前景。
本書獲得2012年魁北剋“梅維絲?加倫特作傢基金”優秀非虛構類英語圖書奬及“希拉麗?韋斯頓作傢基金”優秀非虛構圖書奬。
塔拉斯?格瑞斯科,加拿大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傢。其作品常見於美國、英國、加拿大三國報刊,包括《洛杉磯時報》《國傢地理旅遊者》《康泰納仕旅行者》《獨立報》以及《衛報》等。
主要作品有《大上海》《齣行考》《海鮮的美味挽歌》《老饕犯賤走天涯——跨洲禁忌美食之旅》《他方的盡頭》《大吃一斤:魁北剋揭秘》。其中《大吃一斤》不但獲得魁北剋作傢基金會圖書奬,也是加拿大暢銷書。
我們對城市、能源、教育的政策與規劃,都建立在舊的價值體係上。如果不能重新迴到以人為本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們或許會對未來的生活失去想象力。
——美國《大眾雜誌》
世界上受人仰慕的城市、年輕人想居住的地方,都擁有或正在興建良好的公共交通運輸係統。格瑞斯科解釋瞭這種現象:傑齣的公交、地鐵、渡船,或是我們在都市空間中移動的其他方式,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本書通過精彩的論述指齣:私傢車不會為人類帶來解放,擺脫私傢車纔是真正的解放。
——比爾?麥剋基本,美國自由撰稿人
我翻閱著這本書,突然看到其中一章談的是東京,這是一座我很熟悉的城市。不過,我很快就發現,格瑞斯科對於這座城市的設計與基礎建設瞭解得比我深入,而且說得清晰易懂又引人入勝,他對其他十幾座城市的描寫也都是如此。
——T.R.裏德,美國暢銷書作傢
引 子
中國?上海 / 001
一名公共交通運輸乘客的告白 / 005
石油大衝擊 / 008
汽車的禍害 / 011
軌道與尾燈 / 014
1 被時間遺忘的地鐵綫
紐約州?紐約 / 019
搭乘T綫 / 024
“15分鍾抵達哈姆勒區!” / 029
第二大道的故事 / 036
大刀闊斧砍除障礙 / 043
哈得孫河上的阿姆斯特丹 / 049
泰珀是一名公共交通運輸乘客 / 053
2 加強聯結
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 057
10億美元的玉米捲 / 058
《誰陷害瞭兔子羅傑》理論 / 062
高速公路的摺磨 / 068
公交車乘客與地鐵市長的較勁 / 071
市中心的問題 / 080
沒有空屋 / 084
洛杉磯品牌 / 090
3 通往地獄的公路
亞利桑那州?菲尼剋斯 / 094
擴張型城市的擁護者 / 097
沒落凋零 / 101
從花園城市淪為市郊貧民窟 / 105
賴特的錯誤 / 114
密集度是否注定瞭城市的命運? / 117
溪榖熱 / 120
4 巴黎的救贖
法國?巴黎 / 124
一個霸王車乘客的告白 / 127
巴黎朝聖之旅 / 131
超級地鐵 / 141
雙城忌 / 146
巴黎浩劫 / 152
5 哥本哈根綜閤徵
丹麥?哥本哈根 / 155
自行車天堂 / 163
對汽車的無聲反抗 / 170
良性循環 / 175
馴服猛獸 / 177
快樂因子 / 181
6 傻瓜與道路
俄羅斯?莫斯科 / 186
巴洛剋大營 / 190
興建社會主義地鐵 / 195
地下的恐怖事件 / 200
公共交通運輸的意識形態 / 205
乘 客 / 207
7 列車城市
日本?東京 / 209
列車城鎮 / 217
特快列車與叮叮電車 / 219
道路族與鐵道迷 / 226
東急,東急,東急 / 230
陸地噴氣式飛機 / 235
軌道上的教訓 / 236
8 窩囊廢遊艇的逆襲
哥倫比亞?波哥大 / 243
街上的地鐵 / 246
零錢戰爭 / 251
市公交車的勝利 / 257
受睏於自身的成功 / 262
擺脫悲劇 / 267
9 良好的骨架
俄勒岡州?波特蘭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 / 269
高速公路上的野餐 / 272
高速公路反對者 / 278
新郊區主義 / 282
良好的骨架 / 289
有好有壞的“溫哥華主義” / 292
10 下一座偉大的城市
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 301
第一城原則 / 310
朝著目標邁進…… / 316
無車的西費城 / 320
頭腦不清的選擇 / 326
橡膠輪胎與鐵路 / 328
11 即將來臨的改變
魁北剋省?濛特利爾 / 335
緻 謝 / 345
東京(節選)
先前造訪日本時,我注意到日本的城市乃是依據軌道與隧道興建而成,而不是高速公路與高架道路。而且,日本的列車網絡雖然復雜得令人頭暈目眩,運作卻似乎一直極為順暢。我從來沒在其他地方見過那麼多人搭乘地鐵和列車,而發生的摩擦卻這麼少。不過,我心中還是有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依循列車以及為瞭列車而建的大城市,一定會比依循汽車並為汽車而建的城市更好嗎?
為瞭找尋答案,我決定直接闖進日本人所謂的“通勤地獄”。
“這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車站。”……“小田急與京王這類私人企業運營的列車會來到此處,東京都營地鐵也有4條綫經過這座車站。每天,光是由日本鐵路公司的列車載運到新宿的乘客就有100萬人。”
我在新宿站南側入口外與阪本會閤,跟著他走入上班高峰期的人潮,立刻對他在人流中穿梭自如的能力深感驚艷。他憑直覺辨彆齣乘客的流動方嚮,在一批剛從閘門擁齣的身穿黑色套裝的上班族之間穿梭而過,並在下樓梯時彎身拱背避開迎麵而來的一群身穿水手服的女學生;最後,他瞥見月颱上還有一小塊空間,隨即帶著我在軌道旁的一根柱子邊安然停下腳步。在柱子的掩護下,這個地點恰好可讓我們充分觀察這個現代的人潮奇觀。根據我們頭上的時鍾,現在是上午7點58分:我們身處東京這座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的市中心,再過兩分鍾就是這裏的工作日高峰期最繁忙的時間點。
在我們左側,中央-總武緩行綫的黃色條紋列車(長度是倫敦地鐵一般列車的兩倍)從13號軌道駛進車站。幾秒後,一班淡綠色的山手綫列車(其中有些車廂設有摺疊座椅,以便增加高峰期的載運量)在14號軌道上停瞭下來。這兩班列車都滿載站立的乘客;阪本估計這兩班列車的載運量都達到瞭200%。換句話說,這座狹窄的月颱雖然已經擠滿瞭相當於美國中西部一座小城鎮人口的乘客,但馬上又會有3000名乘客(等於7架波音747的滿載乘客人數)加入他們的行列。我舉起相機,預期混亂的景象齣現。
自最早的“押し屋”於20世紀60年代在新宿齣現以來,日本地鐵擁擠不堪的形象就已深深烙印在世人腦海。所謂的“押し屋”是指戴著白手套的“乘客推手”,負責在高峰期將擠不上列車的乘客硬推上車—盡管那些列車在西方人眼中早已超負荷地塞滿瞭乘客。現在,偶爾還會有車站服務人員將乘客掉落的皮包或背包塞進即將關上的車門內,但“乘客推手”的時代已經過去。這點說來實在有點奇怪,因為如今東京的列車載運的乘客比以往更多。每天,共有350萬名乘客穿越新宿站的200個齣口,而且新宿站還隻是東京城區882座鐵路車站中的一座而已。紐約的賓夕法尼亞車站是美國最繁忙的車站,每天的旅客吞吐量為60萬人次。新宿站隻要3個小時即可達到此數字。
阪本將我的注意力引導到山手綫列車車頭旁。
“你有沒有看到那些排隊的人?就我們所知,從來沒有人教導東京人那樣排隊。”月颱邊緣的綠色綫條標示瞭列車停止之後車門所在的位置;在每一條綠綫前方,等車的乘客都排成4列整齊的隊伍。山手綫列車的車門打開之後,4列隊伍隨即從中間讓齣一條路,讓下車乘客得以走到月颱中央,接在另一批乘客後方,走嚮樓梯,前往中央-總武緩行綫。等到車上幾乎空無一人之後,月颱上的乘客纔開始上車。 這個過程看起來幾乎像是一種有機現象,仿佛乘客下車之後産生的壓力纔促使月颱上的等車群眾擁入空車廂裏。
頭戴藍色小帽的列車員走齣車廂,踏上月颱查看上車狀況,然後按下車頭旁一根柱子上的按鈕,一小段急促的聲音響起,錶示車門即將關閉。[山手綫每座車站都有本站特有的關門警示音:惠比壽站采用的是充滿濃濃懷舊風的惠比壽啤酒廣告歌麯,令人聯想起電影《黑獄亡魂》中的齊特琴獨奏。我對高田馬場站總是滿懷期待,因為那一站的關門警示音是振奮人心的《鐵臂阿童木》卡通主題麯。]列車員通過麥剋風廣播瞭短短一段話,說話的聲音是一種帶有鼻音的婉約聲調,這是日本公共廣播的典型說話方式。
“他說這班車原本預計8點12分發車,但現在稍有延誤,要8點13分纔開動。”列車要是晚點超過5分鍾,東日本旅客鐵路公司的人員就會齣現在月颱上發放晚點證明,以便上班族在抵達工作地點之後,能在充滿歉意地鞠躬的同時將晚點證明交給上司。
東京地區的所有居民一天總計搭乘4300萬趟公共交通工具(一年將近160億趟),相當於美國全國的2.5倍。就是這套穩定運作的絕佳係統(山手綫在中央運轉,猶如一個巨大的齒輪),可靠地將上班族運送到市中心,纔讓這個世界上最具生産力的巨大區域維持經濟繁榮。東京為城市公共交通運輸作齣瞭典範,或者說它就是一座公共交通運輸的巨大城市,因為這裏聚居瞭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東京是一座依列車建造的城市,現在也由列車維係城市運作。
在我們跟著人群走嚮車站大廳的途中,我嚮阪本錶達瞭我對東京人守規矩的程度深感驚訝。沒有人推擠,也幾乎沒有人互相碰撞,一切都進行得極為順暢。
“那是因為東京人都是搭乘地鐵的專傢,他們知道在車站裏該有什麼樣的行為錶現。”
哥本哈根(節選)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到處可見。滿頭灰發的高級業務員身穿三件式西裝,騎著黑色的“飛行荷蘭人”自行車前往市中心的辦公室,寬鬆的長褲用夾子彆緊夾在小腿側麵,公文包綁在背上。中年婦女騎著粉彩色的維洛比斯自行車外齣購物,車籃裏塞滿瞭麵包和蔬果。生活中的各種活動似乎都可在自行車上進行:哥本哈根的居民已精通一邊騎車,一邊發短信、喝啤酒、抽煙或打情罵俏。在工作日上午,免費報紙《城市日報》的發送人員站在路邊,將一份份報紙捲成圓筒狀握在手上,供自行車騎士拿取;資源迴收桶也專為自行車道設計,開口的高度正適閤自行車騎士拋擲飲料罐。就連流浪漢也擁有自行車,而且還是很不錯的自行車。在一傢漢堡王餐廳門外,我看見一個麵色紅潤的“紳士”嚮人乞討零錢,他的巴塔弗斯經典款自行車手把上掛著裝滿瞭瓶瓶罐罐的購物袋。我終於看到港口的小美人魚雕像時,不禁對她倚坐在一塊石頭上而不是一輛萊禮自行車上感到有些意外。
在這裏,自行車的數量甚至比人還多。在2012年左右的一次統計當中,哥本哈根市中心共有56萬輛自行車,人口卻隻有51.9萬。在大哥本哈根地區,37%的居民都騎自行車上班或上學,這一比例在市中心更躍增至55%,而且這個百分比每年還持續增長。這個百分比究竟有多驚人呢?我們可以這麼比較:大哥本哈根地區的人口為180萬,美國全國人口則是3.1億,但哥本哈根騎自行車齣行的人數卻比全美國的還多。幾天來,看著那些身材健美又時尚的丹麥人奮力踩著自行車,地鐵對我失去瞭吸引力。我一定要找輛自行車,加入他們的行列。
“在哥本哈根,身為自行車騎士不是一種鮮明的身份認同錶徵,”林霍爾姆一邊說,一邊和我一同融入清晨的齣行車流,“你要是嚮你遇到的前100個哥本哈根居民搭訕,請他們自我介紹,我保證沒有一個人會說:‘我是自行車騎士。’在這裏,騎自行車就像是刷牙或係鞋帶一樣自然,我們根本不會去想這件事情。”
這裏的人都穿著上班的服裝騎車,男士穿著擦得油光鋥亮的皮鞋,女士通常穿高跟鞋。哥本哈根的自行車車把一般都相當高,可讓騎者舒適地挺直上身,還可在車頭掛個籃子,傳動鏈上裝有擋泥闆,後輪擋泥闆上還設有置物架。這種自行車價格非常低廉,丟瞭也不心疼;唯一的例外是載貨自行車,這種三輪車已成為地位的象徵。載貨自行車相當堅固耐用,前麵有兩個可以轉嚮的前輪,中間夾著圓形的貨艙,令人聯想起鵜鶘的大嘴,看起來猶如冰激淩小販所騎的那種車子,隻是造型更優雅,也更容易操控。這種自行車已經成瞭哥本哈根的SUV。林霍爾姆說,市內育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傢庭,其中四分之一都擁有一部載貨自行車。尼霍拉是最熱門的品牌,其新車價格可高達4000美元。就連丹麥王儲弗雷德裏剋也經常被人拍到騎著尼霍拉自行車載著他的小兒子外齣。
哥本哈根擁有35 4公裏的自行車道,整套路網已接近發展極限。羅爾錶示:“增建自行車道很容易,難的是把自行車道鋪設在居民想去的地方。”他指齣,其他城市的自行車道通常隻鋪設在公園或河畔;在哥本哈根,自行車道卻是以最短的路徑直通市中心,汽車駕駛員則必須繞路單行道行駛。
羅爾對自行車越來越受喜愛的現象其實有點擔心。“我們現在已經齣現瞭高峰期的堵塞現象,這種情形對於行車速度或安全都不利。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未來5年內把大哥本哈根地區騎自行車齣行的人口比例提升到五成。到時候騎自行車上班或上學的人數會增加5.5萬。”他說,下一步計劃拓寬既有的自行車道,進一步減少汽車的道路空間。
在上海車展會場上,對於那些準備購入人生第一部車的買主而言,未來一片光明,甚至燦爛奪目。在寬敞的展示間裏,身材窈窕的車展女郎穿著晶瑩閃亮的尼龍晚禮服與人造皮迷你裙,斜倚在流綫型的引擎蓋上,宛如達利畫中披掛在樹枝上熔化的鍾錶。夢幻般的概念車慵懶地在鏇轉平颱上迴鏇著:吉利魔卡是一輛迷你油電混動車,掀背後廂大得超乎尋常,打開後可以從中取齣一部三輪電動車;還有裝飾著鍍鉻柵闆的吉利帝豪,配備V8發動機、後座按摩椅與內置冰箱,介紹手冊稱其為“可讓人充分享受移動的樂趣”。
身處這擁擠的人潮當中,一個外來訪客的心緒不免在消遣與敬畏之間擺蕩。看到“長城風駿皮卡”“江鈴陸風”與“詩經”這些車款名稱,實在很難不發噱。但另一方麵,中國車商的大膽實在讓人印象深刻。每隔幾分鍾,隨著一筆筆交易成交,展示間裏即可見到不斷閃爍的閃光燈,掌聲此起彼伏地迴響著:洋洋得意的新車主獲得一束獻花、一幅裱框照片還有一袋禮品,同時接過車鑰匙,準備把一輛全新的朗逸、旗雲或美人豹開迴傢。
你能明顯感受到現場的購買欲望。中國2011年售齣瞭超過1850萬輛車,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在為期8天的展期內,共有75萬人在上海車展17個有如停機坪般的展場齣入——此展目前已是全世界最大的車展之一,已超越紐約車展——人們排隊等著撫摸車身上的烤漆、操作排擋、開關車門,夢想著擁有現代世界的終極消費商品:私傢車。
今年車展的一大新聞,就是超小型汽車已不再是焦點,各大車廠也將混動車與電動車拋在一旁,迴頭推銷老式的汽油轎車。多年來,售價不到6000美元的奇瑞QQ——一輛果凍豆形狀的省油小車——一直是中國暢銷的車款。不過,力爭上遊的中産階級近來眼光更高瞭。中國現在最暢銷的車款之一是比亞迪F3:一輛四門轎車,外形與豐田卡羅拉極為神似,標價約9300美元。比亞迪F3在2010年賣齣瞭20萬颱以上,由此可見,中國消費者在汽車購買上已然踏齣一大步,從入門小車發展到中型車。
展場上一輛配備電動天窗與儀錶闆裝有空氣清新器的銀色比亞迪F3吸引瞭陳淑麗(音)的注意。她是一名來自上海靜安區的年輕媽媽,陪著先生一起來車展參觀。
“我們的孩子還小。聽說比亞迪F3很安全,又實用。”陳淑麗說,“我們隻是看看,還不確定是不是真負擔得起。我們現在沒有車。我沒工作,我先生在一傢工程公司上班,我們平時都搭地鐵,一趟路程大概要45分鍾。我不確定他開車上下班是不是會縮短時間。”她的先生已走到一旁去看一輛比亞迪S6,那是一輛零售價比比亞迪F3高齣一倍的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不過,”陳淑麗接著說,“我們想買車主要是為瞭探望我爸媽。他們住在浙江的一座小鎮裏,我們現在都得轉兩次公交車再叫齣租車纔到得瞭。我的朋友們大部分都還沒有車,齣門都是搭公交車和地鐵。”
對於陳淑麗和她先生而言,車展上展示的車輛意味著具有身份地位、自由與便利的未來。不過,那些開車來看車展的人,也許早已體驗到一個遭到汽車大幅破壞的環境。在上海內環綫這條雙層道路上,濃厚的霧霾讓人連前車的尾燈都看不太清,通往浦東的楊浦大橋——全世界長度數一數二的橋梁——也因此變成一座六車道停車場。由於燒煤廠的加劇,中國的空氣汙染程度非常嚴重:每年有數百萬人死於霧霾導緻的肺病與心髒病。在這座人口多達2400萬而且擠滿車輛的大都會裏,眾人呼吸的空氣確實已成為一種近乎危害健康的物質。
20世紀60年代,上海最多見的汽車是政府官員所搭乘的紅旗汽車。截至2016年來,上海汽車保有量約為320萬輛,為瞭解決交通堵塞,政府收取高昂的車輛登記費,並且禁止自行車騎上主要乾道。和中國的塞車現象相比較,洛杉磯的交通簡直如田園般悠閑。2010年,北京西北部經曆瞭一場長達10天的塞車,車龍延伸達97公裏,橫跨兩個省份。為瞭促進交通順暢,中國在過去20年間已建造一套總長約12萬公裏的高速公路網。這套道路係統目前的規模已超過歐盟和美國的高速公路網。如果不及時地加以治理,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有可能持續高居世界首列。
把西方長達百年的汽車發展史濃縮 齣行考:全球私傢車憂思錄(大傢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齣行考:全球私傢車憂思錄(大傢譯叢)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齣行考:全球私傢車憂思錄(大傢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齣行考:全球私傢車憂思錄(大傢譯叢)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