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

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连海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后汉书
  • 纪连海
  • 评点
  • 古籍
  • 史学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6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88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百家讲坛主讲纪连海对史记人物的点评,诙谐幽默,严谨细腻,引人入胜。
★体例由原文、白话释文,点评三部分组成,释文准确传神,《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的点评,深入浅出,入木三分。
★ 全书修订百余处,原文更精准,释文更通俗,内容涵盖更广。

内容简介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著名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兴亡历史。
本书收入本纪10卷,点评光武帝、孝明帝、孝章帝、窦皇后、阴皇后、梁皇后等20多位人物。列传53卷,评说刘玄、卢芳、隗器、公孙述、窦融、马援、班超、班固、张衡、董卓、华佗等90多位人物。

作者简介

纪连海,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另类”。

目录

(上)
卷一?光武帝纪 (1)
第一节?大智若愚成大事 (1)
第二节?以诚相待的魅力 (6)
第三节?经典语录 (9)
第四节?节俭是美 (10)
卷二?显宗孝明帝纪 (13)
第一节?谦恭品德聚人脉 (13)
第二节?关注民生接地气 (16)
第三节?公私分明出绩效 (17)
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20)
第一节?不扰民不折腾 (20)
第二节?重农亲民 (23)
第三节?宽政仁政 (26)
卷四?孝和孝殇帝纪 (28)
第一节?孝和帝 (28)
第二节?孝殇帝 (33)
卷五?孝安帝纪 (35)
最郁闷的皇帝 (35)
卷六?孝顺帝纪 (40)
最不顺利的汉顺帝 (40)
卷七?孝桓帝纪 (43)
摁倒葫芦瓢又起 (43)
卷八?孝灵帝纪 (46)
福兮祸兮 (46)
卷九?孝献帝纪 (50)
献出帝位的献帝 (50)
卷十?皇后纪 (54)
第一节?光武郭皇后 (54)
第二节?光烈阴皇后 (57)
第三节?明德马皇后 (60)
第四节?贾贵人 (66)
第五节?章德窦皇后 (68)
第六节?和帝阴皇后 (71)
第七节?和熹邓皇后 (74)
第八节?安思阎皇后 (80)
第九节?顺烈梁皇后 (83)
第十节?虞美人、陈夫人 (85)
第十一节?桓帝懿献梁皇后 (87)
第十二节?桓帝邓皇后 (89)
第十三节?桓思窦皇后 (91)
第十四节?孝仁董皇后 (94)
第十五节?灵帝宋皇后 (96)
第十六节?灵思何皇后 (99)
第十七节?献帝伏皇后 (101)
第十八节?献穆曹皇后 (104)
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 (106)
第一节?刘?玄 (106)
第二节?刘盆子 (111)
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116)
第一节?王?昌 (116)
第二节?刘?永 (118)
第三节?张?步 (120)
第四节?李?宪 (123)
第五节?彭?宠 (125)
第六节?卢?芳 (127)
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 (130)
第一节?隗?嚣 (130)
第二节?公孙述 (134)
卷十四?齐武王传 (141)
大丈夫当能屈亦能伸也 (141)
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 (146)
第一节?李?通 (146)
第二节?王?常 (150)
第三节?邓?晨 (153)
第四节?来?歙 (156)
卷十六?邓寇列传 (160)
第一节?邓?禹 (160)
第二节?寇?恂 (165)
卷十七?冯岑贾列传 (169)
第一节?冯?异 (169)
第二节?岑?彭 (172)
第三节?贾?复 (176)
卷十八?吴盖臧列传 (181)
第一节?吴?汉 (181)
第二节?盖?延 (189)
第三节?臧?宫 (191)
卷十九?耿弇传 (197)
第一节?心中有盏照明灯 (197)
第二节?有志者事竟成 (201)
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 (205)
第一节?铫?期 (205)
第二节?王?霸 (209)
第三节?祭?遵 (214)
卷二十一?任李邳万刘耿传 (217)
第一节?任?光 (217)
第二节?李?忠 (220)
第三节?邳?彤 (222)
第四节?耿?纯 (225)
卷二十二?朱祐景丹王梁列传 (229)
第一节?朱?祐 (229)
第二节?景?丹 (231)
第三节?王?梁 (234)
卷二十三?窦融列传 (237)
再伟大也莫忽视子女教育 (237)
卷二十四?马援传 (244)
第一节?思想的升华 (244)
第二节?考察皇帝 (247)
第三节?能“言”善“辨” (249)
第四节?管理才能 (252)
第五节?马不停蹄的人生 (253)
第六节?不公待遇 (255)

(下)
卷二十五?卓鲁刘列传 (259)
第一节?卓?茂 (259)
第二节?鲁?恭 (264)
第三节?刘?宽 (268)
卷二十六?伏湛传 (272)
师仪天下的伏湛 (272)
卷二十七?王丹传 (277)
一代名儒王丹 (277)
卷二十八?桓谭冯衍列传 (280)
第一节?桓?谭 (280)
第二节?冯?衍 (286)
卷二十九?申屠刚传 (294)
申屠刚,终究没能像箭一样直 (294)
卷三十?杨厚襄楷列传 (300)
第一节?杨?厚 (300)
第二节?襄?楷 (304)
卷三十一?杜诗传 (308)
公正廉明的杜诗 (308)
卷三十二?樊宏传 (312)
注重家教的樊宏 (312)
卷三十三?朱浮传 (316)
急性子朱浮 (316)
卷三十四?梁统传 (321)
皇帝的顾问 (321)
卷三十五?张纯传 (325)
有种品德叫敦厚 (325)
卷三十六?郑兴传 (329)
不投其所好的郑兴 (329)
卷三十七?桓荣传 (333)
大师在此 (333)
卷三十八?张宗传 (336)
猛士张宗 (336)
卷三十九?刘平传 (339)
义士刘平的传奇人生 (339)
卷四十?班彪列传 (342)
第一节?班?彪 (342)
第二节?班?固 (347)
卷四十一?光武十王列传 (352)
第一节?东海恭王刘彊 (352)
第二节?沛献王刘辅 (355)
第三节?楚王刘英 (356)
第四节?济南安王刘康传 (359)
第五节?东平宪王刘苍 (361)
第六节?阜陵质王刘延 (365)
第七节?广陵思王刘荆 (367)
第八节?临淮怀公刘衡 (369)
第九节?中山简王刘焉 (370)
第十节?琅邪孝王刘京 (371)
卷四十二?朱晖传 (373)
义烈之士朱晖 (373)
卷四十三?张禹传 (378)
为百姓好宁肯得罪人 (378)
卷四十四?袁安传 (382)
不畏强暴的袁安 (382)
卷四十五?陈宠传 (387)
第一节?陈宠的真我风采 (387)
第二节?刚正不阿的陈宠 (389)
第三节?陈宠的仁慈之心 (391)
卷四十六?班超传 (393)
第一节?立志当立鸿鹄之志 (393)
第二节?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394)
第三节?遭遇绯闻 (397)
第四节?威震西域 (499)
第五节?翘首以望,我的中国 (401)
卷四十七?杨终传 (405)
第一节?关于迁徙 (405)
第二节?关于家教 (406)
卷四十八?王充王符列传 (409)
第一节?王?充 (409)
第二节?王?符 (411)
卷四十九?孝明八王列传 (420)
帝王将相不过寻常百姓家 (420)
卷五十?李恂传 (425)
不送礼也不收礼的李恂 (425)
卷五十一?崔骃传 (427)
不肯为仕赋闲赋 (427)
卷五十二?周燮黄宪列传 (431)
第一节?周燮 (431)
第二节?黄宪 (433)
卷五十三?杨震传 (436)
是谁毒死了杨震 (436)
卷五十四?张晧传 (442)
老子英雄儿好汉 (442)
卷五十五?杜根传 (446)
性急吃不到热豆腐 (446)
卷五十六?虞诩传 (449)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449)
卷五十七?张衡传 (455)
发明地动仪的张衡 (455)
卷五十八?马融传 (460)
求其所安的马融 (460)
卷五十九?左雄传 (464)
专门打造好官的官 (464)
卷六十?荀淑传 (470)
神君荀淑 (470)
卷六十一?李固传 (472)
有一种骨气叫李固 (472)
卷六十二?窦武传 (481)
忠义之士 (481)
卷六十三?董卓传 (486)
第一节?老大是怎样炼成的 (485)
第二节?章鱼一样的膨胀 (490)
第三节?多行不义必自毙 (493)
卷六十四?华佗传 (497)
治不了自己性格的弊病 (497)

精彩书摘

卷十?皇后纪
第一节?光武郭皇后
没有真爱的婚姻不长久

【原文】

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槁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建武元年,生皇子彊。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二年,贵人立为皇后,彊为皇太子,封况绵蛮侯。以后弟贵重,宾客辐凑。况恭谦下士,颇得声誉。十四年,迁城门校尉。其后,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十七年,遂废为中山王太后,进后中子右翊公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

【译文】

光武郭皇后名圣通,真定槁县人。
为郡中大姓。
父亲郭昌,将田宅财产数百万让给异母弟,郡国的人们都认为他很有道义。
郭昌在郡里任功曹的官职。
娶真定恭王刘普女为妻,号郭主,生皇后郭圣通及子郭况。
郭昌去世得早。
郭主虽然是王家女子,却好礼节俭,有人母典范之德。
更始二年(24)春,光武进击王郎,到达真定,纳后有宠。
等到光武登帝位,立为贵人。
建武元年(25),生皇子刘彊。
光武很看重郭况小心谨慎的品格,年刚十六,任为黄门侍郎。
建武二年(26),贵人立为皇后,刘彊立为皇太子,封郭况为帛系蛮侯。
郭况因为是皇后弟弟,显得很贵重,来往宾客很多。
郭况恭谦下士,颇有声誉。
建武十四年(38),升任城门校尉。
此后郭皇后因光武对她的宠爱渐有衰退,常怀怨恨愤怒的情绪。
建武十七年(41),郭皇后被废为中山王太后,进皇后中子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增给中山国。

【评点】

光武帝刘秀和郭圣通结识的时候,已经和自己爱慕已久的阴丽华结为夫妻了。但是,由于刘秀需要南征北战,结婚之后就安排阴丽华回娘家去了。
更始二年(24)刘秀率军出征,征伐王郎就来到了真定。那时候的刘秀,虽然不再骑牛了,装备已经精良了,队伍也开始壮大了,可是毕竟还是显得势单力孤。加之刘秀大军初到河北,立足未稳,而那伪皇帝王郎的势力正盛,不可一世,便上演了一出王郎赶刘秀的大戏,让刘秀喘不过气来。在评书中,这一段演绎得颇为精彩。
气喘吁吁的刘秀一想,这仗不能这么个打法啊!怎么办呢?思来想去,刘秀做出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啊?刘秀决定联合真定王刘扬,一起来对付王郎。联军作战,肯定要比单打独斗来得凶猛。
刘秀为了表示诚意,出于政治目的,就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妾,与刘扬结亲。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刘秀娶郭圣通,一是为了在动乱岁月有个安稳的家,可以享受温馨的生活,因为他的妻子阴丽华没带在身边。二是为了利用郭圣通舅舅真定王刘扬在河北中部的势力,扩大自己与王郎抗衡的筹码。在当时的情形下,不这么做不行啊。也就是说,刘秀娶郭圣通是情非得已。三是心底也有需求。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下,他在阴丽华之后娶了二房。
事实证明,在刘秀平定河北的征战中,郭圣通家族和刘扬的兵力为刘秀最终立足河北,进而平定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迎娶郭圣通的时候,聪明的刘秀可是隐瞒了自己已婚的情况的,就跟现在的隐婚一族一样,将元配妻子阴丽华隐瞒起来,他主动以迎娶正妻之礼向郭圣通求亲,并于更始二年(24)春结婚。
刘秀称帝登基后,封阴、郭二人为夫人。当然,刘秀的心里还是觉得挺对不住阴丽华的。毕竟阴丽华是他的初恋情人,第一任夫人嘛。于是,刘秀想把阴丽华立为皇后,但阴丽华知晓当时的形势及自己的实力均不足以让自己封后,遂以自己未曾生育为理由婉拒,于是刘秀就顺水推舟,在建武二年(26),立郭圣通为皇后,长子刘彊被封为太子。当然,这个刘彊太子呢,是郭皇后所生。
虽然刘秀将郭圣通立为皇后,可是他心里最爱的还是人家阴丽华啊。帝王将相也都是有情之人,爱谁更甚心里自然明了。要不怎么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呢。我们对最初的那份感情,总是无法割舍和忘怀的。
其实,人的立场,有时候真的很难捉摸,尤其在各种利益诱惑和势力裹挟之下,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纵使这段婚姻,让刘秀和刘扬结为亲家了,可是刘扬还是在后来举事叛乱中被刘秀杀了。随之其宫廷势力被吞并,加上郭圣通年长色衰,自然在刘秀的眼里渐渐失宠,而阴丽华背后势力开始膨胀。建武十七年(41)刘秀以“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这样众所周知的托词为由,将郭圣通由皇后废为中山王太后,阴丽华被立为皇后。
史家范晔等人多为之不平,声称郭后无辜。其实想想也是,人家郭皇后,也真的够无辜的。要说郭圣通这人,家庭出身高贵,其家族是名门望族。她的父亲郭昌,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人,因为将数百万财产送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受到广泛赞誉。其母亲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郭圣通的思想品格自然无可指摘。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怜香笑比执金吾,想见花容绝世无。他日乾元称作配,糟糠遗却郭家珠。里面暗含着对郭圣通的怜惜和不平。
刘秀废后,真的对人家郭圣通不公。要知道在古代,如果皇后没有什么大过而被废黜,那是有损皇帝的德舆的。但是,刘秀还是以那么一个勉强的借口就把她废黜了,只能说明刘秀和郭皇后之间,真的没有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定然长久不了。
但是,没有爱情,总还有亲情的。刘秀在这点上做得还是挺厚道的。他废黜了郭皇后之后,对她的家人,却还是多有恩典。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官至大鸿胪,刘秀还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淯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璜。光武帝多次幸临其宅第,赏赐金钱缣帛甚丰,京城(洛阳)人称其家为“金穴”。
到了二十六年(50)的时候,郭圣通的母亲郭主去世,光武帝刘秀临丧送葬,还派人将她父亲郭昌的灵柩迎来与郭主合葬,追赠郭昌为阳安侯印绶,谥思侯。这也算是对因无爱而废黜了郭皇后的另一种方式的弥补吧,何况,郭圣通改封为中山王太后而未迁入冷宫,这也是一个明证。
二十八年(52)六月丁卯(初六)日(7月22日)郭圣通去世,被安葬在北邙山上。
第二节?光烈阴皇后
雅性宽仁的女性

【原文】

十七年,废皇后郭氏而立贵人。制诏三公曰:“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七岁失父,虽已数十年,言及未曾不流涕。帝见,常叹息。

【译文】

光武建武十七年(41),废郭皇后而立阴贵人为皇后。
诏令三公说:“郭皇后心怀怨怼,多次违反教令,不能安抚他子,教诲开导崇尚别室。宫闱之内,好像发现凶残的鹰鹯猛禽一样。既无《关雎》贤淑之德,却有吕后、霍后之风,难道可以托付幼少之君、六尺之孤,肃敬地继承神明之祀?现在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符节,使其献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女,在我微贱的时候嫁给我。自从我们不能相见,到如今恰有了三年!应当奉祀宗庙,为天下母。主办这事的要详细按前代的规章制度,及时献上尊号。不同平常的事件,不是国家的幸运福气,不得上寿称庆。”
阴皇后在位肃敬俭朴,很少嗜好玩乐,不喜欢戏言谑笑。
性情仁厚孝顺,多矜怜慈悯。
七岁死了父亲,虽然已经数十年,然每言及没有不流泪抽泣的。
光武见了,也常陪着叹息。

【评点】

阴皇后名叫阴丽华,她是光武帝刘秀的初恋情人。刘秀对她的感情,那可真是无可挑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后世广为传诵。
阴丽华出身名门,祖上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丞相管仲,传到第七代管修,从齐国迁居楚国,做了阴县的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定居。
刘秀也是南阳人。二十几岁的时候,刘秀还在种地,是个布衣阶层。一次去长安,他遇到了执金吾出行,那阵势简直是惊天动地,好不威风啊,又是鸣锣开道,又是前呼后拥的,车骑很盛。执金吾是个什么官啊?就是京城的卫戍司令。年轻的刘秀第一次见到如此八面威风的场面,心里十分震撼,决心将来也做个执金吾。当然他羡慕的并不是这个官职,而是这个威风和阵势。
还有一次刘秀来到新野见到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阴丽华,不由得心生爱慕之情。心头暗想,有朝一日能够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也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刘秀就立下了“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人生誓言。
由此可见,这个阴丽华是多么的貌美。刘秀这个大帅哥对她那可是一见钟情,被迷得神魂颠倒的。
地皇三年(22),二十八岁的刘秀在宛起兵。第二年,刘秀好梦成真,他果真迎娶了令他魂牵梦萦的阴丽华。
阴丽华是一个性格温文尔雅,为人宽大仁慈的人。
怎么这么说呢?有例为证。
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当上皇帝以后,在立皇后问题上非常为难。为什么呢?他在娶了人家阴丽华之后,因为政治谋略而又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第二任夫人。面对两个女人,到底立谁为后好呢?两个女人对自己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刘秀就犯了难了。说心里话,刘秀爱的是阴丽华,那可是刻骨铭心的初恋啊。于是,他打算立阴为后。可是,阴丽华十分豁达大度,她对刘秀说,郭夫人也是明媒正娶的,又一直跟在你的身边出生入死地服侍你,况且,她的出身高贵,不立为皇后也很难办。再者说了,人家郭家在战争中对你支持那么大,劳苦功高,并且郭贵人已生有皇子,应当立为皇后哦。
就这么着,郭圣通就成了皇后。
可是,那个郭皇后虽然立了后了,并没有得到刘秀宠爱。那是自然的事情,人家刘秀最爱的女人不是她嘛。郭皇后心再大,也会吃醋吧,也会不满吧,于是,她就时常口出怨言,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这也属于正常。可结果使刘秀更加反感。加之人老色衰,更不中光武帝的意了。
建武十七年(41),刘秀下了决心,以她舅舅谋反为契机,找了个理由下诏废掉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刘秀在诏书中动情地说:阴丽华出自良家,嫁给了当时很微贱的我。并引用了《诗经》“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的句子以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刘秀在那正式的公文里用词都火辣辣的,足以看出他对阴丽华的痴爱之情。于是,他果真宣布立她为皇后,“为天下母”了。
《后汉书》中说阴皇后她“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虐,性仁孝,多矜慈”。当了皇后的阴丽华,仍然保持她“雅性宽仁”的美德。这也是这个美人的最为可爱之处。
阴丽华的美德主要还表现在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上。她高居后位,按理说给家里人办点私事啥的,应该是小菜一碟,不在话下的。只要她向光武帝开口,那还不有求必应?可人家不,她从来不为家人向刘秀要求什么。作为外戚的阴氏家族,尽管立下汗马功劳,但处世一直很低调,从来不张扬跋扈,家风甚好。阴皇后的哥哥阴识是个大功臣,在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谦虚地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的多,臣作为外戚已经很荣幸了,如果再获封赐,不能示天下以公。”阴识后来担任执金吾,负责辅导太子。阴识在光武帝面前敢于极言正议,但在外人面前,从不谈及国事。为此刘秀十分敬重他,常常以他为榜样告诫贵戚左右。
阴丽华的弟弟阴兴,也是屡建战功的将领。有一次,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印绶已经准备妥当,红头文件也印了,可是那个阴兴却坚决辞让。后来刘秀准备任命阴兴为大司马,这是朝廷命官的最高职位之一,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啊。可是人家阴兴叩头流涕地说:“臣不敢不为皇帝效命,但让我担任这样高的官职,会影响皇帝的形象,千万不要这样。”坚决拒绝了这个官职。阴丽华带动得家里人一个个做事低调,品德高尚,并且她还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儿子刘庄被教养得聪慧异常,被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日后的汉明帝。
客观地讲,东汉初期出现的“中兴”局面,与阴丽华以她的雅性宽仁主理后宫,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此看来,这阴丽华,可堪称完美女子了。“娶妻当得阴丽华”,被多少后人引而用之,感而慨之,羡而慕之。后人说,刘秀因阴丽华而废黜郭皇后,是他的一个污点,其实不然,人家刘秀也算得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了,他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我看来,很值得敬重呢。


魏晋风云录:一部洞察乱世兴衰的史诗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位虚构的、或真实的、但与纪连海无关的史学家/评论家名称,例如:王仲远] 出版社:[此处可插入一家信誉良好的历史类出版社名称,例如:文史精粹出版社] 定价:[此处可插入一个合理的定价,例如:RMB 188.00 (共两册)] --- 【图书概览】 《魏晋风云录》并非对传统正史的简单复述,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约公元184年至280年)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与文化嬗变的关键性著作。本书以其独到的史学视角和精妙的叙事笔法,带领读者穿越那个英雄辈出、权谋迭起的“大分裂时代”。它聚焦于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直至司马氏代魏建晋的全过程,细致描摹了士族政治的崛起、玄学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深刻探讨了汉祚衰亡的深层历史逻辑。 全书共分上下两册,结构宏大,考据严谨,旨在揭示隐藏在战火硝烟背后的权力游戏、文化内核的挣扎与重塑,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 --- 【上册:群雄逐鹿与权力的新格局】 上册的核心在于梳理东汉中央权威的崩溃与各地豪强势力的崛起,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一部分:汉末的崩塌与儒家正统的危机 本书首先跳出了传统史学对“忠奸”的简单二元对立,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黄巾之乱如何彻底撕裂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地方军阀的形成机制,探讨了汉献帝的傀儡化过程,以及儒家政治理想在残酷的权力斗争面前的无力感。 袁绍与曹操的早期较量: 不仅叙述了官渡之战的军事细节,更深入分析了两人在人才策略、后勤组织和意识形态构建上的根本差异。袁绍的世家背景如何成为其刚愎自用的根源,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何体现了权谋对礼法的超越。 长江以南的异军突起: 详细梳理了孙氏家族如何在江东站稳脚跟。重点分析了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在战略规划上如何利用长江天险,构建了独立于中原的政治经济体系,为东吴的长期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蜀汉的理想主义与地域色彩: 对刘备集团的兴起,本书采取了“道德资本论”的视角。分析了“仁义”旗帜在底层民众和士人阶层中的巨大号召力,以及诸葛亮在法治与人治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尝试。赤壁之战被视为中原格局的定型点,其意义远超军事范畴。 第二部分:三方鼎立的制度构建 三国既成,如何维持统治?上册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魏、蜀、吴各自的“建制工程”。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初探: 深度解析了曹丕、曹叡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揭示了其初衷是为了平衡寒门与士族,但最终如何演变为士族政治的温床,为后来的司马氏篡权埋下了制度性的伏笔。 蜀汉的“务实治理”: 考察了诸葛亮治蜀的经济政策,如均田、屯田制度的推行,以及其对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并试图评估其在长期国力对比下战略的合理性。 东吴的“本土化”策略: 分析了东吴如何依靠本土士族,通过海贸和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联合,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政权。 上册以“夷陵之败”和“诸葛亮北伐”的初期挫折作结,预示着三国时代的稳定只是暂时的表象,内部的权力消长远比外部的军事对抗更为关键。 --- 【下册:玄学、士族与司马氏的崛起】 下册将视角从前线的战事转向了权力核心的腐蚀与文化的深刻转型,这是魏晋之交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第一部分:士族政治的固化与权力的旁落 随着开国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的逝去,继承者们对权力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士族集团的影响力则日益膨胀。 曹魏末期的“清议”与“党争”: 详细记录了高平陵之变前后,何晏、王弼等名士对政治伦理的影响,以及士族精英如何利用舆论和道德制高点排挤异己。本书认为,曹氏的衰亡,核心在于其未能有效驾驭以“名士”自居的士族阶层。 司马氏的隐忍与布局: 聚焦于司马懿及其子弟如何通过军功、联姻和对关键部门的渗透,完成了对曹魏政权的“蚕食”。“高平陵之变”被重新解读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而非突发的政变,展示了权谋的长期性和隐蔽性。 蜀汉的终结与遗留的文化遗产: 简述了后主刘禅的治国方式,并着重分析了蜀汉政权灭亡后,其文化和理想如何被士人阶层所珍视和“浪漫化”,成为日后怀古伤今的基调。 第二部分:玄学的浪潮与魏晋风度 本书认为,魏晋的政治衰败与玄学的兴盛并非巧合,而是对现实政治绝望的一种文化回应。 竹林七贤的“避世哲学”: 深入剖析了嵇康、阮籍等人,其超越世俗的言行,是如何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对抗虚伪政治的一种精神武器。探讨了“越名教而入自然”的思想对魏晋风度的塑造。 形神论的兴起与生命哲学: 阐释了玄学如何从对《老庄》的解读,转向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的探索。这种思潮虽然在短期内削弱了儒家的社会约束力,却极大地丰富了后世的中国哲学和文学。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内生的危机: 描述了司马炎代魏建晋,以及西晋短暂的统一(太康之治)背后,士族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指出西晋统一的和平表象下,阶级矛盾和区域分化并未解决,反而因中央集权的松懈而加剧。 【结语:大分裂时代的深层教训】 《魏晋风云录》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随之而来的“五胡乱华”的序幕。作者总结道,魏晋这段历史的根本教训在于:当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断裂时,权力更容易被那些最善于利用道德外衣掩盖权谋的人所攫取。士族阶层的自我封闭,最终导致了政权基础的崩溃,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北方动荡,但也正是这种动荡,催生了隋唐盛世所需的文化融合与制度重塑。 本书对于任何希望理解中国政治周期性危机、士人阶层与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如何在乱世中寻求出路的读者,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它不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性与制度博弈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古代史的兴趣时常处于波动态,但接触到这套书后,那种沉寂已久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了。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平衡感,既尊重传统史观,又敢于提出新颖的见解,这种“亦步亦趋亦超越”的处理方式,让阅读体验极其丰富。书中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拿在手上很有分量,翻阅起来也十分舒适,这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内容充实、质量上乘的史学著作,非常值得投资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竟然被深深吸引住了。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史学观点娓娓道来。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耐心地为你梳理脉络,点拨迷津。特别欣赏作者在评论部分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事件的本质。书中的某些注释和旁批,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在阅读正文之余,还能获得额外的启发和思考空间。我已经推荐给好几位朋友了,他们读完后都赞不绝口,称这是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愉悦的历史解读作品之一。

评分

这套书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读完了上卷,现在正摩拳擦掌准备攻克下卷。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历史事件的剖析更是独到深刻。他并没有像很多传统史书那样只是罗列枯燥的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人物的性格、动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尤其是他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解读,简直是醍醐灌顶,颠覆了我过去对很多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辟的论断,深思其中的历史教训。文字功底扎实,文笔流畅而不失厚重,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乎我最初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对某一段历史的梳理,更像是对人性复杂性的一次深刻探讨。上卷中对早期政治斗争的分析,那种对权力运作微妙之处的把握,简直令人叹服。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没有夸张的渲染,却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别注意观察作者在不同历史人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他总能从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中找到内在的逻辑关联,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史学图景。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我期待着能尽快沉浸到下卷的精彩内容中去。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官方史书的叙事方式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总想寻找一些更具批判性和人情味的解读。幸运的是,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评点时,那种旁观者的清醒和局内人的洞察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着力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探究式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发现自己开始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原始资料,想要印证或反思作者的某些观点,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许多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一些被以往研究者忽略的小事件,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