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因风飞过蔷薇/北宋星空下

黄庭坚 因风飞过蔷薇/北宋星空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梅影 著
图书标签:
  • 宋词
  • 黄庭坚
  • 北宋
  • 文学
  • 诗歌
  • 历史
  • 文化
  • 古典诗词
  • 传记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19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9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宋星空下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庭坚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巨大而又存争议的传奇人物。以叙述其生平始末为主线,让这个历史人物一生的悲欢哀荣得以真实展开,是《黄庭坚 因风飞过蔷薇/北宋星空下》精心撷取的独特视角。

目录

总序
自序:源自博物馆中的一段对话
一 桃李春风
1.落木干山天远大
2.山泼黛,水援蓝,翠相搀
3.谪在人间今八年
4.无人按律吕,好鸟自和歌
5.风前横笛斜吹雨
6.出门望高丘,拱木漫春萝
7.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8.人生莫放酒杯干
9.比邻诸老应相问
10.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11.润花小雨斑斑
12.山行十日雨沾衣
13.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
14.香蜜染成宫样黄

二 江湖夜雨
15.床帏夜气馥,衣桁晚烟凝
16.素餐每愧斯民病
17.解如明月逐人行
18.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
19.梅影横斜人不见
20.厌听鸿啄雪,喜有燕穿帘
21.少时草圣学钟王
22.何人得似醉中欢
23.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24.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25.对之空叹嗟,楼阁重晚照
26.江南一枕梦,高卧听鸣根
27.白鸥远飞来,得我若眼明
28.在北思江山,如怀冰雪颜
29.黑云平屋檐,晨夜隔星月
30.青牛驾我山谷路

三 京华烟云
31.犹忆把樽酒,夜谈尽传更
32.竹声寒夏簟,辍寝中夜听
33.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
34.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35.江湖夜雨十年灯
36.百世神宗庙,千秋永裕陵
37.迎燕温风旎旎
38.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
39.晓看整整复斜斜
40.虎儿笔力能扛鼎
41.天上玉堂森宝书
42.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
43.岂如箪瓢子,卧起一床书
44.满船明月从此去
45.本是汀湖寂寞人

四 摩围山色
46.芭蕉林里自观身
47.渊明喜种菊,子猷喜种竹
48.昨夜月明云散后
49.八月梨枣红,绕墙风自落
50.鬼门关外莫言远
51.山郭灯火稀,峡天星汉少
52.一斛明珠薏苡秋
53.声彻摩围顶上头
54.十分倾酒对春寒
55.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鹗
56.万里青天,姬娥何处
57.山自白云舟自横
58.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59.心似惊波不停

五 宜州晚唱
60.犹忆把樽酒,夜谈尽传更
61.金石不随波,松竹知岁寒
62.翰墨场中老伏波
63.前身寒山子,后身黄鲁直
64.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65.夜阑箕斗插屋椽
66.风从落帆休,天与大江平
67.扶藜上读中兴碑
68.短笛长歌独倚楼
69.山谷青石牛,自负万钧重
尾声:骑马天津看逝水
后记:今生笔法更老
附录:北宋帝系及山谷生平大事记

精彩书摘

  《黄庭坚 因风飞过蔷薇/北宋星空下》:
  适才问黄庭坚话者乃其大舅——李常兄李莘(野夫)。李莘前些年领乡荐,举孝廉,得以仕进,今为淮南西路无为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庐州析出建无为军,治巢县城口镇——今安徽无为无城镇,领巢县、庐江二县,属淮南道。时属淮南西路。)推官,他预备来接外甥到他任所去住些日子。因好些年不见,因此黄庭坚并不认得。
  李常刚来此地不久,官余,暂借之居所就在敬亭山脚不远处一个幽静的农家庭院。三人走人庭中,只见一个衣着华丽之贵介公子玉立其中,手持折扇,对向歌女几名,正悠然吟唱: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
  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钰照,犹恐相逢是
  梦中。
  座中,一名方面细髯之中年男子赞日:“小山小令,英气勃发,不输元献公神采。”
  李常对歌女说道:“你等先退下。”又笑着对二位男子说道:“子固兄、叔原贤侄,某来举荐,少年乃常之外甥,分宁黄庭坚。”
  继而转身对黄庭坚说道:“多向俊杰请教,诗文方可大进。”
  黄庭坚施礼。
  走人客堂落座。中年男子道:“说及诗词,乃小山所善,巩之同科进士眉山人苏子瞻亦是个中好手。巩恐怕叨陪末座亦是勉强。”
  黄庭坚说道:“大人及建昌军曾氏一族,嘉祜二年(1057)多人高中,荣耀之极。几年至今,如雷之音犹在耳侧。为人为文,还望大人时时指点小侄。大人同科苏子瞻《刑赏忠厚之至论》,庭坚喜欢非常,若得机会,亦当向子瞻大人请教。”他又对青年公子说道:“小山兄是庭坚倾慕已久。”
  今日座中几位,均是江南西路乡党。中年男子名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后居临川。曾巩出身世家,祖父曾致尧(正臣)、父亲曾易占(不疑)皆为大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便能吟诵,年十二为文即惊动四方。曾巩十八岁(景祜四年,1037年)时,随父赴京。二十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得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随之拜人欧阳修门下,结交同乡王安石,且同杜衍、范仲淹等均有书信往来。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之态度,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嘉祜二年,曾巩进士及第,而今(嘉祜四年,1059年)官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名动一时。
  要说前年,曾巩高中之年,即仁宗嘉祜二年,乃是宋代科考史上——不,应该说中华科考史上闪闪发光、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重要年代。
  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一载:“嘉祜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
  进士及第之人有: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悼、王韶等。
  此年及第者还有:黄庭坚祖父黄浞、叔祖黄灏、堂叔黄孝宽。后英宗赐“联桂芳”以荣之,并称“联桂芳三及第”。
  状元——苏轼好友、章惇族侄章衡。
  章惇因耻于落章衡后,丢下廷告,回家准备重考。
  却说知贡举欧阳修见到《刑赏忠厚之至论》,以为能写出如此洋洋洒洒精彩政论的,必是自己学生曾巩无疑。为避免他人非议其徇私,并未将此令其拍案叫绝之好文点为魁首,仅列为第二。结果,屈居第二苏轼,却是背了曾巩同学之“黑锅”。
  青年公子名晏畿道,年长黄庭坚七八岁,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人,为名相晏殊第七子。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文人风骨:宋词与士人生活》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 --- 文人风骨:宋词与士人生活 作者: 史景源 出版社: 锦绣堂书局 装帧: 精装,附赠宋代山水手摹图册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文人风骨:宋词与士人生活》并非一部单纯的文学史著作,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北宋士人阶层精神世界、生活情境及其艺术表达的文化史绘卷。本书聚焦于北宋(960-1127)这一中国历史上文人政治与文化艺术达到鼎盛的时代,以宋词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为切入点,细腻描摹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中的挣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词文章构建起自我身份与精神家园的历程。 一、时代的底色:文治与士人的崛起 北宋开国伊始,便确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这使得士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他们不仅是朝堂的中坚力量,更是文化精神的主宰者。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潜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对文治的推崇,却伴随着武备的相对削弱;对清流的追求,时常意味着与权贵集团的尖锐对立。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细致梳理北宋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士人群体形成的塑形作用。通过考察王安石变法前后的舆论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是如何驱动着一代代读书人投身政治洪流的。我们将深入分析苏轼、欧阳修等大家如何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实践其政治抱负与文化担当。他们的宦海沉浮,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落,更是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集体精神侧写。 二、词的重生:从艳科小令到哲理沉思 在文学本体上,《文人风骨》着重探讨了宋词在北宋的发展脉络及其承载的文化重量。宋词的产生,最初与市井歌楼、宴饮酬唱密不可分,是“艳科”的代表。然而,随着士人阶层的介入,尤其是柳永对铺叙手法的革新,以及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宋词的审美疆域被极大地拓宽。 本书认为,宋词的演变,本质上是士人内心世界的投射。柳永的词,写尽了都市的繁华与游子的寂寞,体现了都市化进程中新兴市民阶层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而苏轼则将哲学思辨、对宇宙人生的宏大关怀,融入到婉约的词体之中,使词从“艳科”一跃成为可以承载深刻哲理与士人抱负的正统文学。我们还将对比分析周邦彦的集大成之美,看他如何以精妙的格律与典雅的意象,描绘出宫廷与士族阶层的精致生活图景。 三、生活图景:诗酒田园与宦海浮沉 士人的生活并非全然是朝堂上的激辩与书斋里的苦读。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转向士人的日常生活,力求还原北宋文人的“立体”形象。 1. 饮馔与交游: 探讨宋代士人的饮食文化、茶道兴起及其交游礼仪。通过对宴饮诗文的解读,揭示酒是如何成为士人抒发郁愤、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例如,士人之间互相赠送茶具、品鉴美食的细节,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反映,更是他们构建精神共同体的仪式。 2. 园林与山水: 深入分析宋代园林美学与文人精神栖居的关系。在政治高压之下,园林成为士人“退守”的精神空间。米芾的怪石癖、苏轼的假山营造,无不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秩序和个人审美的极致追求。山水题材的盛行,不仅是风雅之事,更是他们对“物我两忘”境界的向往。 3. 宦游与羁旅: 北宋士人多有外放为官或遭贬谪的经历。本书精选了多篇描写宦游生活的信札和诗文,展现了他们在异乡的孤独、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保持风骨的坚韧。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塑造了宋代士人特有的旷达与悲凉交织的情感底色。 四、士人的道德困境与精神自塑 北宋士人普遍面临着一个核心的道德困境:如何在一个权力与金钱日益膨胀的社会中,保持儒家推崇的“清节”? 本书详细剖析了“道学”的萌芽与发展,特别是程颐、朱熹理学的初步形成,是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一套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词的风格,也从早期对个人情欲的直抒,逐渐转向对节操、对道义的坚守。那些被贬谪的词人,他们的作品往往不再仅仅是抱怨失意,而是融入了对历史兴亡的沉思,对自身道德实践的检视。这种从外在的政治实践转向内在的道德完善,是宋代文人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 总结 《文人风骨:宋词与士人生活》力求超越传统文学批评的藩篱,将宋词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理想、也饱经磨难的文人阶层。他们用笔墨记录下时代的脉搏,用风骨塑造了自身的形象。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在北宋那片璀璨的星空下,一代士人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对文化传统的坚守。它是一部关于北宋文人士大夫精神肖像的深度研究,对理解中华文化中“文人”这一独特群体的价值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那些宏大的叙事,更要从小人物的命运中去窥见一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关注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或奋力挣扎的普通人。比如那位擅长书法的布衣,或是那位身居高位却心怀民间疾苦的官员,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而饱满的北宋众生相。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像一首悠扬的古琴曲,时而高山流水,时而空谷足音。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对历史深沉的共情,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北宋气韵。作者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文人墨客的沉浮起落,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与描摹。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社会肌理的剖析,那些底层百姓的挣扎,庙堂之上的风云诡谲,都被他用细腻如绣花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见汴京城内市井的喧嚣,闻到文人雅士在酒楼清谈时的酒香。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那段久远的时光,又重新鲜活了起来。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和再现,让人不禁扼腕叹息,那个辉煌的年代,究竟是如何走到那一步的。

评分

初读此书,我被其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它如同一次穿越,将我直接投掷到了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作者的语言功底毋庸置疑,辞藻华美而不失力度,叙事流畅且富有张力。那些对当时礼乐制度、科举考试、乃至士大夫间微妙的人际关系的描述,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艺术流派兴衰的论述,那些对绘画、诗歌风格演变的精妙解读,拓宽了我对宋代美学体系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实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钥匙,让我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与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显然深谙叙事之道,他懂得如何将那些看似冰冷的史料,通过生动的人物对白和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描写,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其中有几段关于边境冲突的描绘,紧张感十足,让人几乎能感受到箭矢破空的呼啸。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不轻易褒贬,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这种深度的留白和精妙的铺陈,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私密对话,每一次都会发现新的线索和意趣。

评分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它的结构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咬合得天衣无缝,共同推动着北宋那段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前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观念的独特处理,他似乎能同时捕捉到历史的宏大脉络和转瞬即逝的瞬间美感。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被不断牵引,时而跟随皇帝的决策在宫闱中盘旋,时而又潜入寻常巷陌,感受市井百态。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你在感叹于那个时代的辉煌与遗憾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日所处的坐标,以及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