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学心理学

看电影学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郑世彦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0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324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8.8分好评,1.5万人订阅的豆瓣超人气心理学专栏。双色印刷;75幅精美插图,内含大量精彩电影剧照及心理学大师珍贵影像。用14部电影了解心理学知识,阅读心理学大师,收获一次直探心灵的光影疗愈。

内容简介

电影是一场每秒24格的心理治疗。电影大师伯格曼说过:“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灯光熄灭,闪亮的银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成了梦的参与者。”我们坐在电影院的沙发里,就像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躺椅上,一场心理分析的活动开始了。看电影如同进入梦境,生活的本质在电影里汇聚。

本书精选14部经典的心理学影片,搭起一座通往心理学的桥梁。这里不仅有电影故事,还有心理学流派的介绍、心理学大师的登场。每章附有“知识链接”,让读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轻松地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观影可以疗心,电影不仅照见人类的情感,预演未来的生活,也让观影者获得个人心灵的成长。打开这本书,在电影与心理学中遇见自己。

作者简介

郑世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编辑,心理咨询师(存在-人本主义取向)。豆瓣阅读心理学专栏人气作者,译有《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生涯咨询》《现实疗法》《选择理论:现实疗法创始人带你走出心理困境》等。喜欢看电影写影评,喜欢爬山看风景。微博:@世彦心理。

精彩书评

电影诚然是与时光的邂逅,更是与各类意识的会晤。这是一个有心人在秉烛,借电影的烛火照亮心之旷野,试着去打开另一座宇宙的大门。在这里,你不仅能重回光影摇曳的光阴,还能顺便找到你一不留神遗落的自己。
——赛人(资深影评人,CCTV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策划人)

看电影,学心理,看世彦的 !
——岳晓东(哈佛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在世彦的《看电影学心理学》里,我看到了“大道归一”。电影艺术与心理科学,归根结底都在揭示人性——电影艺术家用镜头记录,心理咨询师在案例中追索。艺术家与科学家对人性的追问,在世彦的笔下交汇凝聚,升华成兼具人文与科学关怀的独特洞见。世间zui美妙的创意,多来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看电影学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部美妙的跨界融合之作。
——魏知超(《迷人的假象:光影中的心理学秘密》作者、“心理朋克”创始人)

目录

序一 观影何以疗心
序二 光影之中见真知
引言 电影与心理治疗

《喜剧之王》:其实你是谁
“心理学”一词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要回答20遍“我是谁”

《老大靠边闪》:分析你的无意识
什么是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是谁 / 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危险方法》:心理学的刀光剑影
荣格是谁 / 什么是分析心理学

《功夫熊猫2》:从创伤到理想
阿德勒是谁 / 什么是个体心理学

《发条橙》:是谁在拨动你发条
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 华生是谁 / 斯金纳是谁 / 什么是行为疗法及厌恶疗法

《心灵捕手》:一位“名捕”的基本素质
罗杰斯是谁 /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怎么来的 / 到底怎样才算是真诚

《另一个女人》:寻找zui真的自己
什么是存在主义疗法 / 罗洛·梅是谁 / 何时去看心理医生

《美丽人生》:苦难、意义和欢乐
弗兰克尔是谁 / 什么是意义疗法 / 人生到底有无意义

《当尼采哭泣》:名医与超人的相遇
布洛伊尔是谁 / 尼采是谁 / 亚隆是谁 / 治疗关系有多重要

《心灵点滴》:受伤的医治者
有哪些受伤的医治者

《喜福会》:中国式母女关系
如何摆脱母爱的羁绊 / 什么是家庭治疗

《达摩祖师》:以禅疗心
禅宗是如何中国化的 / 禅与心理治疗有何异同

《死亡诗社》:小子们,学诗吧
什么是诗歌疗法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与“音药”
什么是音乐治疗 / 什么是中医五音疗疾

附录一 心理学电影推荐
附录二 心理学书籍推荐
后记

精彩书摘

《老大靠边闪》:分析你的无意识(节选)

关于分析,还有一个故事。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不知去向,人们认为他已经葬身大海。然后,就有许多人向他的妻子佩内洛普求婚。他们不断纠缠佩内洛普,要求她从他们中间挑选一人作为丈夫。而佩内洛普一心一意等待丈夫回家。于是,她只好说奥德修斯的父亲已经年迈,她得织一匹大布,免得老人去世时连一匹裹尸布都没有。这匹大布织好以后,她就考虑他们的要求。可是她白天织,晚上拆,这样织了三年也没有织好。
可爱的老头儿艾瑞克·克雷格(Erik Craig,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前会长)说,这个过程也叫作“分析”。
可见,分析之中还有着深深的爱,以及静静的等待。
作为心理医生,我们无法真的像外科医生一样,拿着一把手术刀,帮病人切掉点什么或者补上点什么,使他们不太灵活的身体变得自由。
甚至,我们无法起锚,我们也无法扬帆,我们无法把布匹织了又拆,拆了又织……
我们是游走在病人意识世界中的人,更确切地说,是游走在病人的无意识世界中。因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人的意识世界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深邃的无意识世界则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主体。通常,这个水面下的无意识世界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图2】弗洛伊德关于人类意识世界的冰山结构图。

而无意识世界对我们的生活又至关重要。不知道水面下还有巨大的冰山,往往就容易触礁——泰坦尼克号就是这样撞上冰山的。
曾被弗洛伊德视为衣钵传人后却绝情离他而去的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这样说道:“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所有存在都寻求外向的表现,人格也是如此,期待着从其无意识状态中脱颖而出,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意识中的内容总在寻求展现,需要我们去倾听和理解;而且也只有倾听和理解了自己的无意识,一个人才有可能变得完整。
荣格又说:“直到无意识意识化,它才会指引你的生活,你才会相遇你的命运。”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倾听和理解无意识世界中传来的声音呢?

弗洛伊德前辈说过:“Dreams are the royal road to the unconscious.”流行的中文版是:“梦是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
在索伯与威提三番五次的交锋之后,心理医生索伯做了一个梦:他准备去买些水果,威提说在车里等他。刚买好水果,却突然有两个人朝他开枪,他躲闪不及而中枪。威提从车里跑出来救他,却老是拿不住手枪,枪掉到地上了。结果,他被打死了,威提坐在地上,哭喊着:“爸爸,爸爸……”
索伯从自己的这个梦中,明白了威提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威提一直拒绝谈论的,即他和父亲的关系。这再次证明,症结与阻抗往往就在同一个地方,不过,一针见血地将其指出却往往无效。
(话说能做这个梦的心理医生,还真不是一般,他的无意识已经参与了工作。)
确实,威提对父亲的死感到很内疚。因为在餐桌上,他看到了凶手走过来,却因为当时和父亲闹矛盾,没有提醒父亲。父亲的死,成了威提心中掩藏的一个情结,他一直不愿提及,将其深埋于无意识中。(说实话,威提父亲之死的情节跟真实版的俄狄浦斯故事还真有些接近。)
由于联邦调查局(FBI)人员的挑拨离间,威提得到消息说索伯这家伙要出卖他。于是,索伯被威提等人带到了荒郊,就在被枪指着脑袋的情况下,索伯完成了对威提的“zui终分析”,揭示了威提对父亲被杀的内疚之情。他是这样开头的:

索伯:你点了什么菜?
威提:什么?
索伯:你点了什么菜?
威提:什么时候?
索伯:你父亲被杀的那个晚上。你们吃了些什么?
……
索伯:想想看。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父亲在吃什么?
威提:意大利面。

由此,心理医生索伯终于打破了威提的防御之墙,在不经意之间——妙就妙在索伯选择了从不带阻抗的问题入手。
威提zui后号啕大哭:“对不起,爸爸……对不起,爸爸……对不起,我让他死了……对不起,爸爸。”
此时,威提终于释放了那个小小少年心中一直压抑的自责感、内疚感以及罪恶感。
但影片到此并没有结束。索伯对威提说:“今晚你触及了内心的伤痛,可能会难过一阵子,但你已经很接近了,剩下的全看你的了。”
其实,在威提的无意识里,还有另一个声音。正如索伯在分析时说的:“你的父亲并没有死……他活在你的心中,而他试图要告诉你一些事。”
或许你还记得,威提曾向索伯报告过自己做的一个梦:他睡着了,听到小孩在哭,他去冰箱里给小孩拿牛奶,却发现牛奶是黑色的……
这个梦说的是,威提的父亲并不想给他一盒过期的“黑牛奶”;至于威提,他也不想给自己的孩子一盒“黑牛奶”——他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上正道,健康成长。
因此,在威提的无意识中,除了对父亲之死的内疚之外,他还有一个深深的内疚,就是没能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
令人欣慰的是,威提zui终理解并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在黑社会老大召开的理事大会上,他慷慨宣布从此金盆洗手、退隐江湖……
在心理医生索伯的帮助下,威提倾听和理解了无意识世界传来的声音,开始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正如荣格说的:“我总是试着为从内心深处走来的一切腾出空间。”
这句话当作为我们每个人的借鉴——有事没事,分析一下你的无意识。(你以为不分析,它会自己冒出来吗?)

前言/序言

导言 电影与心理治疗

电影与心理治疗之间有着很奇妙的关系。
zui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电影和精神分析学竟诞生于同一年。
1895 年12 月28 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了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来到一间地下室,在黑暗中,人们在一块白布上看到了逼真的活动的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实际上,他们所观看的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电影诞生日,而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如你将在本书中看到的,早在1882 年6 月,布洛伊尔就完成了对安娜·O的分析。随后在11 月,他对弗洛伊德说起了这次奇异的治疗,尽管后者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但他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大概过了三年,弗洛伊德来到巴黎,在沙可手下学习,他还不忘跟老师提起这个案例,可惜老师对此不感兴趣。又过了几年,弗洛伊德自己接手了好几个癔症的病例,1893 年1 月1 日,他与布洛伊尔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癔症的研究文章,名为《论癔症的心理机制:绪言》。这篇文章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很多报刊进行了转载和讨论,弗洛伊德说这将“意味着我们与同行之间的长期战斗”。1895 年5 月,在收集了更多的案例材料之后,两人合著的《癔症研究》终于出版了,这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那么,同年诞生的电影和精神分析学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说道:“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丹纳这里说的精神气候,实际上所指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风俗和时代心理,它们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规定着这种或那种艺术形态以及心理病态的出现。
关于后者,即精神气候规定着心理病态,我并不是随便加上去的哦。弗洛伊德之后的女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Karen Horney)说过:“一般而言,某一种文化中的大多数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同样一些问题。这一事实,意味着这些问题乃是由存在于该文化之中的特殊生活环境造就的。”这就是她所谓的“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她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某些固有的典型困境,这些困境反映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内心的各种冲突,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神经症的形成。
那么,19 世纪末期西方社会的精神气候或心理特征又是什么呢?很简单,三个字——“性压抑”,至少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如此。你见,或者不见,性的欲望就在那里。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造成了歇斯底里症(hysteria,即癔症)的诞生。换句话说,这种性压抑导致人们出现了莫名其妙的症状,于是开始有人走进弗洛伊德的诊疗室。同时,这种性压抑还导致人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于是他们就在弗洛伊德的诊疗室里叙述自己的梦。你看,1900 年,弗洛伊德的第二部著作《梦的解析》出版了,其实他在1899 年就写好了,尽管那里面有很多是他自己的梦。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走进弗洛伊德的诊疗室,或者说,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除了晚上做梦之外,他们还做着“白日梦”。有人拿起画笔,有人敲打字机,有人拿着指挥棒,也有人扛起了摄影机。电影,实质上就是在造梦。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曾说:“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zui稚,魔力也zui大,以其能在白昼造梦也。”因此, 今天的好莱坞被人们称为“梦工厂”,电影大师伯格曼形象地说道:“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如此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电影院的灯光熄灭,白色闪光的屏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我们成了梦的参与者。”
电影如梦,看电影如同进入梦境。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认为,“梦与电影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欲望的满足,看电影和做梦一样,本我也要修饰矫正才能通过自我和超我的检查,然而,不管怎么样,它们都同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本我的某种原始本能的欲望和冲动。而且,观众选择走进影院看电影这一娱乐方式,是在社会文化和法律道德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就排除了行动的冒险性和犯罪感。此外,观众与电影的关系在许多方面是基于一种愿望和激情——视觉欲望。”克里斯蒂安·麦茨直言道:“在电影中,观众就如同窥视癖者一样,通过窥睹无法获得的对象而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看一部电影,等于经历另一场人生。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这场人生基本上是我们现实中无法企及的;二是指我们在看电影时人生经历被极大地拉长。做梦时,我们总感觉一个梦做了好久,可实际上一场梦不过才几分钟。在电影院,一场电影zui多也不过两三个小时,但我们却好像跟随主人公历经数年甚至更久的岁月,大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换句话说,多做梦或多看电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别人经历了更“长久”的人生。于是,就在“经历另一场人生”之时,梦和电影弥补了我们生活中太多的缺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有限的人生。
实际上,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弥补我们的缺憾、丰富我们的人生,那就是释放我们的无意识。或者如荣格所说,只有释放了我们的无意识,我们才得以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无疑,释梦就是释放无意识。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同样,拍电影也是在释放无意识。
大卫·马梅(David Mamet)在《导演的功课》中说得好:“技术的目的是要解放无意识。你循着规则一步一步做,真正的创造力才会出来。若非如此,你将会被自己的知觉意识禁锢得无法动弹。因为意识总是想要讨好,想要有趣,所以意识总是会去找那些明显的、陈腔滥调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在过去成功过,所以有相当的安全性。创作者只有心灵解放后,而且被赋予某个任务的时候,才能让真正的创造力进入。”
换句话说,要拍一部好电影,或者说要拍好一部电影,导演和编剧首先要释放自己的无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伟大的电影可以自由得像是一场主角梦境进展的记录。”大卫·马梅说,那些对此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去阅读一些心理分析的书,那些书正是电影素材的宝库。在他推荐的书中,就有弗洛伊德著名的《梦的解析》以及荣格的自传《回忆·梦·思考》。而心理学家兼编剧威廉·尹迪克(William Indick)更是著写了一本《编剧心理学:在剧本中建构冲突》,他同样认为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和创造电影影像、角色和故事,对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编剧而言是一种无价的资源。
一部好的电影,经过导演和编剧的精心制作,一定涉及了主人公在心理上的某种转变和发展。比如,2008 年大受欢迎的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从一开始做梦成为神龙大侠到后来梦想成真,他zui终认识到成功的真相:这个世上其实没有什么秘籍,要靠的是自己努力打拼。《功夫熊猫2》里面的阿宝经历得更多,不但被对手打得遍体鳞伤,心灵的创伤也涌上心头。扮演治疗师身份的羊仙姑则对他说:“不要压抑它,让深藏的记忆释放出来。”zui终,阿宝整合了他的无意识,明白了那些创伤已成过去,并没有决定他的现在。正如羊仙姑所说:“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决定你是谁。”
当我们去看电影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是在经历幻想,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银幕中的人物身上。如果你在家里看电影,zui好也请你戴上耳机,关上灯。一种黑暗、安静的气氛可以更好地带你进入幻想境界。威廉·尹迪克描述道:“观看者实际上是被吸入电影中,在情感上与银幕中的角色和情节密切地联结,将之与自己的心理生活缠绕在一起。通过无意识的‘认同’过程,观众实际上成了他们在电影中所认同的角色,而且他们经历并代表了银幕上的角色所经历的同样的心理发展与净化。”
不过奇妙之处在于,“观众不会意识到电影通过激活他们原始的恐惧、童年的焦虑、无意识的议题和压抑的欲望等,对他们进行着微妙的操纵,”威廉·尹迪克说道,“但是他们仍能感受到显著的触动,因为他们在情感与心理上,已经和银幕上的人物及影像合二为一。”我惊讶地发现,这里所描述的看电影的过程和心理治疗的过程是多么相像,观众和患者一样,无意识地“移情”了,然后因得到电影人物提供的“矫正性情绪体验”而被治愈。
“‘我’坐在电影院,不知道电影的剧情或内容会怎么展现。就像‘我’坐在治疗室中,不知道今天的咨询或治疗的内容和过程是怎样的。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就是一个心理个案,而导演和摄影师就是幕后的心理治疗师,‘我’在电影剧情的演员角色演出中,看到自己的人格投射或心理活动。”我的老师徐光兴在《电影作品心理分析案例集》导论部分进行了这样的比较。然后他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电影院当作一间放大的心理治疗室或团体心理辅导室,当我们坐在电影院沙发上时,就像躺在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躺椅上,心理分析活动就不自觉地开始了。”
那么,我们就播放电影开始做心理分析吧!
以上我们对电影与心理治疗的关联做了一点探讨。按道理说,如果大家需要心理治疗的话,只要去影院坐下来看电影就行了,那么我把这些电影拿来分析,写这些文章的意义何在呢?如果简单地写一写影评且文字也不够动人的话,或许真的是多此一举吧——除非是针对那些看不懂的电影写的技术帖。本书中所选取的电影,虽则多数不在难懂电影之列,但是,阅读这些文章大概可以锦上添花,使观众在电影中无意获得的心理治疗更加意识化。这些文章或许也称得上是“技术帖”,每一篇文章都是干货满满,不仅在论述每部电影时采用了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而且每篇文章后还增加了知识链接,旨在让大家可以轻松地了解到更多的
心理学知识。
在本书中,我一共选取了十四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作为开篇,从尹天仇的“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过渡到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其实你是谁”这一主题;而“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也恰恰是心理学发展的源头以及永恒的任务。第二部影片《老大靠边闪》则展示了好莱坞编剧和导演的精神分析功底,在这部电影中,心理医生出色地分析了一位黑社会老大的无意识。文章名为《分析你的无意识》,意在让每一个人去接近、分析和整合自己的无意识。
接下来是一部反映心理学人物故事的电影——《危险方法》,其主人公分别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及其女病人萨宾娜·斯皮勒林,以及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影片反映了他们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因此这篇文章的名字是《心理学的刀光剑影》。第四部影片是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2》,根据熊猫阿宝的经历讲述了“从创伤到理想”这一主题,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鼓励大家相信有机体自身成长的倾向。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人人皆可从创伤中获得成长。
第五部是关于行为主义的一部电影——《发条橙》,这篇文章对行为主义带有批评的态度,题为《是谁在拨动你发条》,是要鼓励大家去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要单纯地成为环境的产物。第六部影片是《心灵捕手》,罗宾·威廉姆斯扮演的咨询师极好地展示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基本素质 看电影学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看电影学心理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看电影学心理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看电影学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评分

不错,看看挺好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看电影学心理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