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皮朝綱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846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505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2
字數:5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是一部本填補空白的學術基礎研究。禪門中人關於音樂的論述,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都未被學界引入相關論著之中。禪宗音樂美學思想是禪宗美學思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它的文獻發掘、整理,還未起步,對它進行理論研究,還十分薄弱。因此,開展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的發掘、整理、研究,就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意義。這不僅能為創建“禪宗音樂美學”這門學科,做好基礎的文獻發掘整理工作,並且能拓寬禪宗美學思想研究的領域,擴大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範圍,充實中國音樂美學史研究的內容,為建立中國美學文獻學提供經驗,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美學體係、建構中國化美學話語體係,提供可資藉鑒的思想資源。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闡釋,下編為文獻匯編。

作者簡介

  皮朝綱,1934年10月生,四川南川縣(現為重慶市南川區)人。1954年於四川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前身)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留校,曾任係黨總支副書記、校黨委辦公室主任、副校長等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美學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四川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齣版著作10餘部。主要有:《中國古典美學探索》、《中國美學沉思錄》、《中國古典美學思辨錄》、《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概要》、《禪宗美學史稿》、《禪宗美學思想的嬗變軌跡》、《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墨海禪跡聽新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遊戲翰墨見本心:禪宗書畫美學著述選釋》、《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禪宗的美學》(閤著)、《審美心理學導引》(閤著)、《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論綱》(閤著)、《中國美學體係論》(主編,閤著)、《審美與生存——中國傳統美學的人生意蘊及其現代意義》(主編,閤著,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曆代美學文庫明代捲》(主編,閤著)。其論著曾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奬七項(榮譽奬1項、二等奬2項、三等奬3項、優秀學術著作優秀奬1項)、優秀教學成果奬1項(二等奬)。獲曾憲梓教育基金奬。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上編 中國美學文獻學學科建設視域下的禪宗音樂美學著述詮釋
引言
第一章 “以音聲為佛事”:禪門音樂審美化生存方式
一 “以音聲為教體”:禪宗文化的重要特性
(一)“以音聲為佛事”,是“高揚嚮上宗乘,大作無邊佛事”,獲“超劫成佛之功”的重要法門
(二)“以音聲為佛事”是“即事顯理”,“警昏怠,肅教令,導幽滯,而和神人”的重要場所和渠道
(三)“以音聲為佛事”具有巨大功能,源於它的“梵音清雅,令人樂聞”,“音聲微妙,稱適人心”,有很強的審美感召力
二 禪道萬韆法門,“音聲佛事”處於優先地位
(一)“世間所有一切事法”,“莫不皆從音聲演齣”
(二)“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三 創“清規”,建“儀軌”:禪宗音樂生活製度化
(一)“興禮樂,定宗綱”,“禮以立中道,樂以導性情”
(二)“朝暮課誦”:禪宗基本生活與音樂審美活動
第二章 “村歌社舞釋迦禪”:禪宗音樂審美世俗化
一 佛麯的俗化與傳播
(一)禪師用俗麯“唱道”與“授徒”
(二)“法樂自娛”與俗麯“度盡迷雲”
二 “耍笑謳歌是佛法”,“酒肆歌樓,是佛境界”
(一)“耍笑謳歌作佛事”,“耍笑與謳歌,愈聽聲愈好”
(二)“或歌或舞,頭頭盡是吾傢事,處處全彰妙總持”
(三)“小艷情詞、綿州巴歌,皆足使學者銷意中之積滯,齣眼內之金塵”
(四)“歌樓舞榭,簫鼓齊鳴,盡是觸著磕著透露風光底時節”
三 “村歌社舞,共話無生”、“樵歌牧語,句句吐佛祖心髓”
(一)“看取村歌社舞”以“識祖意西來”
(二)“村歌社舞釋迦禪”
(三)“村歌社舞,此是新年頭底佛法”
第三章 以樂喻禪:禪宗音樂美學的獨特風貌
一 “以琴理喻禪”:以樂喻禪命題的提齣
(一)“以琴理喻禪”
(二)“以琴說法”
(三)“閤琴與禪為一緻”
二 “妙音”與“妙指”
(一)“修行六度”,修持“楞嚴大定”
(二)“衲僧分上”用功夫
(三)“善用其心”,清除“妄想顛倒”
(四)求“諸大佛祖,麯垂方便”
(五)不能“執之失度”,隻能“放之自然”
(六)“非妙音妙指能發”
三 “參禪如調弦之法”
(一)“受戒參禪,如調弦相似,緩急得中,則思過半矣”
(二)參禪用心如彈琴,“心若調適乃可得道”
四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與“竹不如絲,絲不如肉”
(一)“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二)“竹不如絲,絲不如肉”
……

下篇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擷要
後記

精彩書摘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音樂和音樂教育,積纍瞭非常豐富而深厚的音樂美學思想和美育思想。其中,“樂教”即“禮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美育實踐的內容,就特彆豐厚而有特色①。並且,由於中國古代思想傢的睿智,很早就敏銳地發現審美與道德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音樂審美教育,能使人變得有道德修養,美的音樂乃是道德的錶現、道德的花朵,所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②;“樂者,通倫理者也。……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③;“夫樂以安德”④;“樂者,所以象德也”⑤;“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⑥,等等,這些産生於先秦時期的論斷,就是有關審美與道德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的精當錶述。
  在西方,19世紀德國古典美學傢康德,從哲學美學的高度,直接論述瞭審美與道德、美學與倫理學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及其共同根源。他說:“美作為道德的象徵”①,“美者是道德上的善者的象徵”②;“發展道德理念和培養道德情感”是培育一種“純正的鑒賞纔能”的“真正預科”③,等等。那麼,依照康德的觀點,“審美有利於培養人們對道德的敏感性”④,“通過鑒賞而變得有道德”⑤;而且,審美的“價值對於作為理性存在的人來說,隻有在同道德的聯係中纔能顯示齣來。因為隻有通過這種聯係,審美所産生的愉悅纔不僅訴諸於人的感官、情感,同時也訴諸人的理性”⑥。從康德的觀點,反觀我國古代的音樂美學論述,可以看見我國古代思想傢智慧的深刻和音樂美學思想的豐富。
  對先秦時期提齣的“樂教”說的內涵、特徵、價值以及對當代的啓示作用,已有不少學者,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討論和研究⑦。我們應進一步作齣更為全麵準確的闡釋,為當今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審美教育工作提供理論資源和參考意見⑧。
  禪宗也重製禮作樂,“興禮樂,定宗綱”⑨,“禮以立中道,樂以導性情”⑩。宋代著名禪師契嵩還有專論《禮樂》,明確提齣“樂之本者在乎人和也”,“樂者所以接人心而達和氣也”的主張。禪宗也十分重視音樂和音樂教育,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其“以音聲為佛事”,主張“聲教”,就是“樂教”這種音樂美學思想的一種體現。中國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明確指齣:“音樂可使社會之心理互相溝通,如吾作樂,賞樂者聞音,即知吾之心理。人類社會既成組織,必須人人心理互相溝通;音樂為人類社會心理溝通劃一之作。古之禮樂同說,缺一則顛,禮儀是內心之見於形色者,音樂是內心之通於聲氣者。”①近代史上著名的音樂傢、音樂教育傢弘一法師也曾說過,“聲音之道,感人深矣”,其“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寜有極矣”②。誠然,在禪宗史上,禪門大師重視“以音聲為佛事”,主張“聲教”,乃是立足於宗教立場,以堅定、強化宗教信仰為前提,以息妄心返真心為宗旨,以期明心見性為目的,因而其論述中,有若乾宗教說教。但他們關於音樂的論述,特彆是有關音樂教育功能的論述,卻有不少閤理可資藉鑒的內容。
  禪宗在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的同時,也並未忽視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用。而禪宗音聲佛事中的音樂本身,由於“梵音清雅,令人樂聞”③,“琴瑟琵琶箜篌鼓樂,人之所樂聞也”④,因而其音樂活動本身就具有藝術的感染力量。比如禪僧們每天必須進行的早晚課誦,乃是“以音聲作佛事”.是生活在美妙和雅的佛音的熏陶之中,在接受佛法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在接受音樂審美教育。
  禪宗音樂美學思想是禪宗美學思想、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馬剋思主義的曆史觀、美學觀的指導下,對它們加以詮釋,可以擴大禪宗美學思想研究的範圍,充實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內容,為建立中國美學文獻學提供經驗,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美學體係、建構中國化美學話語體係,提供可資藉鑒的思想資源。
  ……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