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跟我学(第2版)》以简洁清晰的方式阐述了硬性接触镜的背景知识、相关眼部解剖,较详细介绍了硬性接触镜开展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基本设施、法律法规、参数设计、患者适应证、检查数据分析、验配流程、实践操作、常见问题及并发症处理,以及医患沟通交流要点等。全书重点落在硬性接触镜的验配细节上,有要点、有步骤、有程序、有图示,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流程指南、细节指导,并为规范硬性接触镜的验配操作提供了依据。
作者简介
梅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美视美景眼科中心业务院长,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早稻田眼镜职业培训学校名誉校长。国际角膜塑形学会资深会员(FIAO)、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资深会员(SIAOA)、美国视觉训练和发展学会(COVD)会员。《中国眼镜科技杂志》专栏作者。
著有《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案例图解》《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跟我学》《视光医生门诊笔记》。担任《中职教接触镜验配技术》副主编,参与《斜弱视和双眼视处理技术》的编写。
唐志萍,上海普瑞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眼科学博士、云南省女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分会委员。199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主要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并对视网膜、视神经的损伤及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持云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昆明医科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的研究工作。2015年与团队共同荣获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一等奖、2016年与团队共同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相关的必要理论知识
第一节 角膜的解剖和生理
一、角膜的解剖
二、角膜的生理
第二节 硬性角膜接触镜镜片材料特性
一、接触镜材料的基本特性
二、硬性角膜接触镜材料
第三节 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开展的技术要素
一、场地
二、设备
三、试戴镜组和耗材
四、档案设计
五、我国开展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的相关法规
第四节 基于Placido盘的角膜地形图和初步阅读
一、角膜曲率与角膜地形图基础
二、角膜地形图的检查操作注意事项
第二章 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戴镜、摘镜和护理操作实践
一、硬性角膜接触镜戴镜、摘镜和护理的相关工具和耗材
二、硬性角膜接触镜戴镜、摘镜和护理操作流程
三、相关护理器具的清洗和更换
第三章 RGP镜验配和实践
第一节 RGP镜概述
一、RGP镜的优势
二、RGP镜的参数
三、RGP镜的设计分类
四、RGP镜配戴与泪液透镜
第二节 RGP镜的适配者选择
第三节 医患沟通:如何向适配者(家长)介绍RGP镜
一、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的优势
二、RGP镜在儿童远视性弱视矫正中的应用优势
三、RGP镜与软性角膜接触镜的特点比较
四、推荐RGP镜的医患沟通案例
第四节 球面设计RCP镜验配流程
一、问诊和眼部健康检查
二、眼部相关参数的测量
三、验光
四、选择试戴镜和试戴评估
五、戴镜验光、屈光参数确定
六、RGP镜的定片与分发
七、RGP镜片更换周期
八、RGP镜的配戴适应
九、RGP镜的随访和复查
第五节 球面设计RGP镜验配实践操作
一、问诊和RGP镜验配前检查
二、RGP镜的配适评估和处方
第六节 复曲面RGP镜概述
第七节 后复曲面RGP镜验配流程
一、后复曲面RGP镜的特点
二、后复曲面RGP镜片参数计算过程
三、后复曲面RGP镜片参数计算表
四、后复曲面RGP镜验配注意事项
第八节 双复曲面RGP镜验配流程
一、双复曲面RGP镜的特点
二、双复曲面RGP镜片参数计算过程
三、双复曲面RGP镜片参数计算表
四、双复曲面RGP镜验配注意事项
第九节 RGP镜配适的常见问题
一、配适状态
二、光度与配适
三、RGP镜光度与镜片配适的关系
四、直径与配适
五、RGP镜设计与配适
第四章 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和实践
第一节 角膜塑形镜概述
一、角膜塑形术的历史与发展
二、角膜塑形镜的设计
三、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方式
四、角膜塑形镜的试戴镜组
五、角膜塑形与角膜屈光手术比较
第二节 角膜塑形镜的适配者选择
一、适应证
二、非适应证
三、适配者选择的非医学因素
第三节 医患沟通:如何向适配者(家长)介绍角膜塑形镜
一、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原理
二、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
三、角膜塑形近视控制的有效性
四、介绍角膜塑形镜的医患沟通案例
第四节 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
一、验配前检查
二、镜片选择
三、试戴评估
四、戴镜验光确认降幅
五、过夜试戴后的评估和镜片参数调整
六、知情同意书和验配协议的签署
七、角膜塑形的相关费用
八、定片和发放
九、角膜塑形镜的戴镜、摘镜和护理指导
十、角膜塑形的复诊和随访
十一、文件档案的保存
第五节 角膜塑形镜验配实践操作
一、验配前检查和试戴镜选择
二、试戴评估
三、过夜试戴后的评估和镜片参数调整
第六节 散光(toric)角膜塑形镜的验配
一、散光(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
二、散光(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的验配
第七节 角膜塑形镜配适常见问题和参数调整
一、配适偏紧
二、配适偏松
三、侧方偏位
四、中央岛
五、镜片直径与配适
六、镜片直径与眩光
七、配适常见问题汇总
第八节 其他常见验配问题
一、视力波动
二、视近困难
三、塑形效果差
四、效果维持时间短
五、镜片固着
第五章 CRT角膜塑形镜
第一节 CRT角膜塑形镜的材料、设计和试戴镜组
一、材料
二、设计
三、CRT首选镜片计算尺
四、CRT设计的特点
第二节 CRT验配流程
第三节 CRT试戴调整原则
一、CRT参数调整对矢高的影响
二、直径
三、上方偏位
四、侧方偏位
五、下方偏位
六、治疗区面积小
七、e值
八、中央岛
九、气泡
十、边翘过高与不足
十一、片上验光
第四节 双矢高CRT
一、双矢高CRT设计
二、双矢高设计的激光码标识
三、双矢高CRT的参数选择
四、双矢高CRT试戴镜
五、双矢高CRT的验配方法
第六章 硬性角膜接触镜常见并发症
一、角膜上皮损伤
二、角膜色素环
三、无菌性周边角膜浸润、溃疡
四、感染性角膜炎
五、泪液异常
六、结膜异常
第七章 开展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的相关工具
一、RGP镜验配知情同意书
二、角膜塑形屈光矫正的优点和缺点
三、角膜塑形镜验配知情同意书和验配协议
四、试戴镜借片说明和押金单
五、角膜塑形定片记录
六、角膜塑形验片记录
七、角膜塑形术矫治工具领取确认书
八、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戴镜、摘镜和镜片护理指南
九、角膜塑形镜的配戴指导
参考文献
后记角膜塑形收费标准的相关思考
前言/序言
角膜塑形是儿童近视控制的有效光学工具,近年来我国各地医疗机构都开始开展起来了。2016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CRT设计(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角膜屈光矫治)的角膜塑形镜,CR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美国也是主流的设计之一,而且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单位开始使用CRT的设计进行验配。然而在此之前的角膜塑形设计都是VST设计(vision shaping treatment,视觉重塑治疗)的镜片。两种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设计理念、验配方法和镜片调整上有很大的差别,而《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跟我学》(第1版)中也没有介绍CRT塑形镜的验配方法。另外,有不少读者反映第1版图书为黑白印刷,书中大量的角膜地形图无法看清楚,希望能有彩色印刷的图书,应该更具临床指导作用。
为了满足上述读者提出的要求并结合最近对角膜塑形设计方面的一些理解,在CRT塑形镜的验配内容外,我们又整理了一些资料,包括VST塑形镜的弧段设计、塑形镜降幅设计原则、散光塑形镜验配、角膜塑形临床风险防控专家共识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对原文重新优化整理后编写了《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跟我学》(第2版)。
第2版优化了结构、丰富了内容,增加了角膜塑形相关档案的填写样本、临床案例,补充了散光塑形镜验配和CRT塑形镜、双矢高CRT验配的体系,而且全彩印刷,相信是一本能让读者在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上,从入门到精通的系统化的专业指导书。
封底提供了“梅医生的视光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可作为和作者交流的一个平台,欢迎大家关注和交流。
梅颖 唐志萍
2017年12月于上海
《现代眼视光学基础与临床实践》 第一部分:眼球的解剖与生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眼球的奥秘,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解析其精妙的结构和复杂的功能。我们将首先审视眼球的整体构造,包括眼球壁的三层——纤维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以及它们各自承担的关键职责。 纤维膜: 详细介绍角膜和巩膜的组织学特点、血供和神经支配。角膜作为屈光介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透明性的维持机制,包括上皮、基质和内皮的结构特点,以及角膜营养的来源,都将得到深入阐述。巩膜则作为眼球的保护性外壳,其坚韧性和维持眼球形状的功能将得到重点分析。 脉络膜: 深入剖析脉络膜的血管网络,包括睫状体和虹膜的结构与功能。睫状体在调节眼内压和晶状体屈光力调节中的作用,虹膜对瞳孔大小的控制以及其在辨别颜色和调节光线进入眼内的重要性,都将进行详细讲解。 视网膜: 这是眼球中最具功能性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视网膜的十层结构,从内界限膜到色素上皮层,着重阐述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功能,以及双极细胞、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神经元在视信号传递中的作用。黄斑中心凹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精细视觉中的突出作用,视盘(盲点)的形成原因,以及视网膜血管的解剖分布和功能都将详尽描绘。 在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眼球的生理功能。 屈光系统: 详细解析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作为眼球屈光介质的作用。重点阐述晶状体在调节过程中的变化,以及睫状肌和悬韧带如何共同完成聚焦远近物体的过程。不同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视功能的潜在影响,都将进行科学的解释。 视觉传导通路: 从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开始,追踪视觉信号如何通过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最终到达大脑枕叶的视皮层。我们将解析各级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视觉信息的初步整合和编码。 眼球运动与协调: 介绍眼外肌的解剖结构、功能以及它们的协调运动。分析眼球在集合、对线、转动等不同运动模式下,各肌肉群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前庭眼反射和视觉追踪在维持稳定视觉感知中的作用。 眼内压的调节: 阐述房水的生成、循环和排出机制,以及影响眼内压的各种因素。深入分析房水生成受阻或排出不畅可能导致的眼压升高,以及其对视神经的潜在危害。 第二部分:视觉生理学与视功能评估 在建立起眼球解剖生理学基础后,本部分将聚焦于视觉过程的生理机制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人的视功能。 视觉感知: 深入探讨视觉感知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我们将分析光线如何转化为神经信号,以及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号以形成我们所见的图像。这包括对亮度、色彩、形状、运动以及立体视觉的感知机制的详细阐述。例如,我们将解析不同波长的光线如何刺激视锥细胞,从而产生色彩感知,以及双眼视差如何在视觉皮层中被整合形成立体感。 视敏度: 详细定义和解释不同类型的视敏度,包括静态视敏度、动态视敏度、对比敏感度等。我们将介绍测量视敏度的常用方法和工具,如标准对数视力表、E字视力表、Landolt C视力表等,并解释不同测量结果的临床意义。对比敏感度是评估低对比度物体识别能力的关键,其重要性以及评估方法也将被纳入。 视野: 阐述视野的定义、范围以及影响因素。我们将介绍视野计的工作原理和不同类型的视野检查(如静态视野、动态视野),以及视野缺损的分类和意义,例如,不同部位的视野缺损可能指向视神经或大脑视觉通路的不同病变。 双眼视功能: 重点分析双眼如何协同工作以产生清晰、单一且有深度的视觉。我们将详细介绍双眼视的生理基础,包括融合、集合、对线等。对斜视(内斜、外斜、垂直斜视)、隐斜视、立体视功能减退等常见双眼视异常进行详细分类、病因分析和临床评估方法。融合性聚散和散开性聚散等概念将被清晰解释,以及如何通过仪器进行测量。 色觉: 深入解析色觉的生理基础,包括视锥细胞的类型和功能。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色觉异常(色弱、色盲)的遗传学基础、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方法,如 Farnsworth D-15 试验、Ishihara 色觉检查等。 屈光不正的诊断与测量: 详细介绍验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将区分主观验光和客观验光(如电脑验光仪)的优缺点,并详述验光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各个环节,包括屈光力的测量、散光的轴向和度数确定、散光轴位的选择以及验光处方的制定原则。对验光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眼科学基础与常见眼病 本部分将为读者提供眼科学的基础知识,并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眼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初步的诊断与管理思路。 常见眼表疾病: 详细介绍干眼症的病因、分型(蒸发过强型、分泌不足型)、临床症状(干涩、异物感、畏光、视力波动)以及诊断方法(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染色检查)。对睑缘炎、结膜炎(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的特点和鉴别诊断进行说明。角膜炎、角膜溃疡的病因、临床特征以及紧急处理原则。 白内障: 阐述白内障的定义、分类(老年性、先天性、外伤性、继发性)及其发展过程。重点介绍晶状体混浊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其对视力的影响。初步介绍白内障手术的适应症和术前评估。 青光眼: 详细解释青光眼的定义,即眼内压升高或视神经萎缩导致视野缺损。我们将区分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不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如无症状的早期、急性发作的剧痛)和眼压变化特点。重点介绍视野检查和视神经乳头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视网膜病变: 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病因、分期(非增殖期、增殖期)及其并发症(水肿、出血、新生血管)。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干性与湿性类型及其临床表现。视网膜血管阻塞(动脉或静脉)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屈光不正的手术矫正: 简单介绍当前主流的屈光手术方式,如LASIK、PRK、SMILE等。阐述它们的基本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但侧重于其基础原理而非具体的手术技术细节。 眼外伤: 介绍不同类型的眼外伤(钝挫伤、穿通伤、化学伤、热烧伤)的紧急处理原则和初步评估。强调保护性措施和及时转诊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视光设备与临床操作基础 本部分将专注于视光学领域常用的仪器设备以及进行临床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为读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 验光设备: 验光仪(Phoropter): 详细介绍验光仪的结构和各个功能转盘的用途,如球镜、柱镜、轴向、棱镜等。讲解如何使用验光仪进行主观验光,包括球镜、柱镜、轴位的逐步确定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交叉圆柱镜等工具精确测量散光。 电脑验光仪(Autorefractor): 阐述电脑验光仪的工作原理,说明其快速测量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强调电脑验光结果仅作为参考,最终处方仍需主观验光确认。 检影镜(Retinoscope): 详细介绍直接检影法和间接检影法的操作步骤和原理。讲解如何通过检影镜观察“红光反射”来客观评估屈光状态,包括如何根据红光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来判断近视、远视和散光。 角膜曲率计(Keratometer): 介绍角膜曲率计的测量原理和操作方法,用于测量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这是评估散光和配戴角膜接触镜的重要依据。 裂隙灯显微镜(Slit Lamp): 详细介绍裂隙灯显微镜的结构、照明方式(如焦柱、扇形光)以及不同倍数的放大作用。讲解如何利用裂隙灯检查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和晶状体的细微结构。 眼压计(Tonometer): 介绍不同类型的眼压计(如Goldmann压平眼压计、非接触式眼压计、Schiotz眼压计)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 视野计(Visual Field Analyzer): 介绍视野计的类型、工作模式(静态、动态)以及测试步骤。讲解如何解读视野图谱,识别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 视功能检查设备: 遮盖测试(Cover Test): 演示单眼遮盖和交替遮盖的正确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眼球运动来判断是否存在斜视或隐斜视。 棱镜分离(Prism Dissociation): 介绍如何使用不同度数的棱镜来测量集合性聚散和散开性聚散能力,以评估双眼视功能。 多点视网膜成像系统(Fundus Camera): 介绍其用于拍摄眼底照片,记录视网膜、视盘、黄斑和血管的形态,是诊断视网膜疾病的重要工具。 临床操作流程与规范: 病史采集: 详细列出完整的病史采集内容,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用药史、生活习惯等,强调询问与视力、眼部不适相关的细节。 基础眼科检查流程: 规范化眼科检查的步骤,从初步观察到各项具体检查的顺序,确保全面细致。 验光流程细则: 详细描述从初步测量到最终处方确定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调整处方以达到最佳舒适度和视力。 接触镜适配前的检查: 强调在进行任何接触镜验配前,必须进行的眼表和角膜健康评估,包括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如适用)、角膜缘、泪膜等检查。 感染控制与卫生规范: 强调在所有临床操作中,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原则,保护患者和操作者的健康。 第五部分:眼视光学与疾病管理 本部分将整合前述知识,探讨眼视光学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验配来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 屈光矫正的综合考量: 深入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的屈光矫正需求。讲解如何根据患者的视觉要求(如驾驶、阅读、电脑工作)来制定最优的眼镜处方。 特殊人群的屈光矫正: 探讨儿童、老年人、特殊职业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在屈光矫正方面的特殊考虑。例如,儿童的眼睛还在发育,近视进展控制的重要性。 眼科转诊指征: 明确列出需要转诊至眼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情况,例如:突发性视力下降、剧烈眼痛、视野缺损、眼底异常、高度近视并发症等。 视力康复与低视力辅助: 介绍如何为低视力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视觉辅助方案,包括助视器(放大镜、望远镜)、电子助视器以及其他辅助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独立性和质量。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实用的眼视光学知识体系。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的科学论述,帮助读者掌握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视觉的生理过程,认识常见的眼部疾病,并熟练掌握相关的临床设备操作和评估方法。本书旨在成为眼视光学领域专业人士和初学者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