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茨基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约瑟夫·罗特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奥地利
  • 哈布斯堡王朝
  • 战争
  • 家族
  • 19世纪
  • 欧洲历史
  • 古典音乐
  • 命运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34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54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页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约瑟夫?罗特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和托马斯?曼的《魔山》、歌德的《亲和力》、卡夫卡的《审判》等一同获得《理想藏书》德语文学排名的前十,并同时获得德语小说第八名。

2.《拉德茨基进行曲》英文首版时,得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库切和戈迪默的推荐,戈迪默还为《拉德茨基进行曲》撰写了长篇导读。

3.《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一部哈布斯堡王朝的史诗!也是约瑟夫?罗特代表的作品。

4.《拉德茨基进行曲》写的不止是特罗塔家族的命运,它也像征了整个奥匈帝国的兴衰消亡,作者把对帝国往昔的审视与怀念,全都倾注在他这部平实、看似平淡,却血脉喷张的作品里。


内容简介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通过特罗塔一家四代1959年到1916年的经历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逐步衰落。“拉德茨基进行曲”原本是对1813年前后反拿破仑的奥地利统帅拉德茨基和对哈布斯堡王朝往昔的颂歌。这部小说以此命名,表达了作者对帝国往昔的怀念,是作者唱的“一首奥地利的安魂曲”。面对20世纪的现实,作者深知奥匈帝国的“荣华”已经不可能恢复。

作者简介

约瑟夫·罗特(1894—1939),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出生于奥匈帝国东部边境的加利西亚小镇(今波兰东部)。1916年至1918年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维也纳和柏林当新闻记者。平生著有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作品,主要作品有:《拉德茨基进

行曲》《皇帝的陵寝》《约伯:一个犹太人的命运》等。


精彩书评


“一部杰作……约瑟夫·罗特的所有作品无异于是他运用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创作完成的一部悲剧集合体。除了托马斯·曼以外,任何一个其他的当代作家都无法达到像他这样的创作的整体性。他为我们竖立了一根永远不会停止攀爬的梦想标杆——卢卡斯把它称之为无法达到的目标。”——纳丁·戈迪默

这是一本关于奥匈帝国末日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读本,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就的优秀的长篇小说。—— 爱伦堡,爱创解冻文学的苏联犹太人作家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

第一章 3

第二章 25

第三章 41

第四章 61

第五章   74

第六章   95

第七章  110

第八章   137

第二部

第九章 155

第十章 168

第十一章 188

第十二章 213

第十三章 233

第十四章 250

第十五章 267

第三部

第十六章 285

第十七章 306

第十八章 329

第十九章 348

第二十章 375

第二十一章 388

尾 声 398

译后记 409

1204


精彩书摘

导读: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书

——《拉德茨基进行曲》





1938年,被迫流亡法国的奥地利犹太作家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1894—1939)写了一篇小随笔《午夜的酒馆》,里面提到他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巴黎出租车司机。“他的大半辈子,一直都在当马车夫。但是在那之后,人类用马的时代,即马的种族与人的种族紧密联系的时代结束了,他变成了一名司机。”这样一则小故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相当深远的:欧洲基础技术与社会的变革对巴黎人的职业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马与人的紧密联系因为车的出现而分崩离析,司机终日在午夜的酒馆买醉,这似乎象征着传统生活方式与情感的覆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反映的其实就是人与时代的关系。

与中国人思考历史与时代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上将历史划分为三大部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当然指欧洲的古典时代,即古希腊罗马时期。它终结于西罗马帝国的陷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中世纪指的是处于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历史段落,以封建采邑制度和基督教会的一统天下为主要特征。但是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革和发现,例如政治上的1453年东罗马帝国覆灭,地理上的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维腾堡教堂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以及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具体时间未确定,很有可能是1514年),人类的世界观与社会现实受到了极大冲击,一种崭新的时代感觉由此产生。所以在德语中,人们把从15世纪中后叶开始一直延续到我们目前所生活的时代统称为“Neuzeit”(意即“新时代”),而英文中相对应的词则是“modern age”(“现代”)。可以看出,不论是德语还是英语,都表达出现代与过去的断裂。而正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并且从那之后成为一直纠缠着现代人的根本问题。

在这样一个“摩登时代”,人们似乎一直生活在矛盾的时代感觉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品物资的极大丰富,地球与自然被人类不断探索与征服,人似乎登上了一列叫作“进步”的历史火车,从此向着前方胜利进军;但另一方面,曾经支配传统社会的血缘纽带、邻里关系和世袭生活等传统情感已经不复存在,共同情感的匮乏,加剧的竞争关系,技术造成的人的“物化”和“异化”,职业分工造成的单子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加深,个体没有感受到温暖的包围,反而备感孤独。

事实上,正如人类文明本身一样,“现代性”一直是一个自我矛盾的悖论系统。一方面,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现代性或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理性化的进程,实验科学与理性判断取代了迷信巫术与无知,以契约和货币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摧毁了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和乡土社会中的家庭关系,高度组织化、职能化的科层制度取代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现代主体哲学与崇尚进步的乐观主义大行其道。而另一方面,对于这一理性化进程的不满、批判与反思从一开始就附着在理性化的轨道上。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它对技术与手段的迷信及其背后潜藏的自我中心主义遭到了猛烈的轰击。人们有很多理由相信,理性化进程通往的最终目的地并非人间天堂,而有很大的可能是无尽的地狱。我们可以将前一种现代性称为“脑的现代性”,其思想界的代表是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和莱布尼茨。而后一种现代性则可以被称作“心的现代性”,其思想代表则是帕斯卡尔、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维科、哈曼与赫尔德。虽然“脑的现代性”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心的现代性”却作为前者的反动在地下不绝如缕。“脑”与“心”的分裂恰恰构成了现代性的内部张力。

如果说“脑的现代性”代表的是人类群体的宏大叙事与建设的话,那么“心的现代性”体现的则是个体与理性化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经验关系,即人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问题。在那里,理性不再是人的全部世界,内心的复杂和不可估量被一再强调,对于人性的探索向着充满奥秘的心灵深度拓展。而集中体现这一路线的就是现代以来所有的经典文学。文学的现代性恰恰就在于对于理性化进程提出了自己的反对声音,给出了颇具个性化的批判与反思,因为它看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所遭遇的沮丧、忧郁、焦虑、恐惧、呐喊和反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米兰·昆德拉才会指出:“现代的奠基人不仅有笛卡尔,还有塞万提斯。”

请允许我借用一下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段话:与塞万提斯的同时代人一起,它询问什么是冒险;与萨穆埃尔·理查德森的同时代人一起,它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与巴尔扎克一起,它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与福楼拜一起,它勘察了到那时为止一直被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与托尔斯泰一起,它关注着非理性对人的决定和行为的干预。它也探索时间: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捕捉的逝去的时间;与詹姆斯·乔伊斯一起,探索无法捕捉的现在的时刻;与托马斯·曼一起,询问来自时间之底的遥控着我们步伐的神话的作用。总而言之,与现代文学的所有经典著作一起,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现代人要“将平庸的理性外壳炸开,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显露出来”(汪民安语)。

更为重要的是,文学现代性的内在关联性来自它对于“脑的现代性”所采取的批判立场,虽然它也同样参与了后者的世俗化思想。在对待自然、对待人类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上,文学的现代性所希冀的都是与“脑的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而这也同时使得现代性文学成为某种对于乌托邦的期许,即人类与自然以及自身的和解。文学的现代性也因此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宗教色彩。面对理性化的大势,现代性文学看到的不是前途光明的进步,而是阴影重重的危机。人的认知危机与语言危机因此成为主题。而在另一方面,文学的现代性也参与了对于传统神学以及形而上学的解构过程,而其典型的手段就是反讽、戏仿、审丑美学以及断片化处理。文学的现代性对于社会以及政治的理解也有别于16世纪以前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文学的现代性也展现出独特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维度。

而在约瑟夫·罗特看来,现代化的发展带给人的并不是什么进步与改善,反而是衰亡与没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旧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而历史的螺丝钉越拧越紧,传统的欧洲最终也分崩离析。于是,他选取了能够最典型地代表“老欧洲”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作为对象,在1932年发表了他的长篇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该书曾经有过一个中文译名,叫作《特罗塔家族》。如果说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族兴衰史的话,那么《拉德茨基进行曲》表现的则是奥地利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中,个人的选择、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且哀婉的历史画卷。据说,爱伦堡读到《拉德茨基进行曲》的时候,马上就被它迷住了。当他三十年后重读此书时,他确信这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就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他在自传中评价道:这是一本关于奥匈帝国末日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特堪称现代化进程的“死敌”。

这部书作为整个文学经典系列的开篇,这是非常值得赞扬和钦佩的。当然,我个人还有一个小愿望,那就是这部小说其实还有一个续篇,即《皇帝的陵寝》(Die Kapuzinergruft),讲述了特罗塔家族末代子孙从“一战”后到1938年希特勒德国吞并奥地利为止的历史遭遇。如果这本书也能一并翻译成中文,那就更加理想了。


梁锡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


前言/序言

导读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书——《拉德茨基进行曲》 1938 年,被迫流亡法国的奥地利犹太作家约瑟夫?罗特(JosephRoth,1894—1939)写了一篇小随笔《午夜的酒馆》,里面提到他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巴黎出租车司机。“他的大半辈子,一直都在当马车夫。但是在那之后,人类用马的时代,即马的种族与人的种族紧密联系的时代结束了,他变成了一名司机。”这样一则小故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相当深远的:欧洲基础技术与社会的变革对巴黎人的职业产生了戏剧性的影响。马与人的紧密联系因为车的出现而分崩离析,司机终日在午夜的酒馆买醉,这似乎象征着传统生活方式与情感的覆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反映的其实就是人与时代的关系。 与中国人思考历史与时代的方式不同,西方人习惯上将历史划分为三大部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当然指欧洲的古典时代,即古希腊罗马时期。它终结于西罗马帝国的陷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中世纪指的是处于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历史段落,以封建采邑制度和基督教会的一统天下为主要特征。但是从15 世纪后半叶开始,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革和发现,例如政治上的1453 年东罗马帝国覆灭,地理上的哥伦布1492 年发现美洲,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马丁?路德于1517 年在维腾堡教堂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以及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具体时间未确定,很有可能是1514 年),人类的世界观与社会现实受到了极大冲击,一种崭新的时代感觉由此产生。所以在德语中,人们把从15 世纪中后叶开始一直延续到我们目前所生活的时代统称为“Neuzeit”(意即“新时代”),而英文中相对应的词则是“modernage”(“现代”)。可以看出,不论是德语还是英语,都表达出现代与过去的断裂。而正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并且从那之后成为一直纠缠着现代人的根本问题。 在这样一个“摩登时代”,人们似乎一直生活在矛盾的时代感觉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品物资的极大丰富,地球与自然被人类不断探索与征服,人似乎登上了一列叫作“进步”的历史火车,从此向着前方胜利进军;但另一方面,曾经支配传统社会的血缘纽带、邻里关系和世袭生活等传统情感已经不复存在,共同情感的匮乏,加剧的竞争关系,技术造成的人的“物化”和“异化”,职业分工造成的单子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加深,个体没有感受到温暖的包围,反而备感孤独。 事实上,正如人类文明本身一样,“现代性”一直是一个自我矛盾的悖论系统。一方面,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现代性或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理性化的进程,实验科学与理性判断取代了迷信巫术与无知,以契约和货币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摧毁了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和乡土社会中的家庭关系,高度组织化、职能化的科层制度取代了传统的社会组织,现代主体哲学与崇尚进步的乐观主义大行其道。而另一方面,对于这一理性化进程的不满、批判与反思从一开始就附着在理性化的轨道上。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它对技术与手段的迷信及其背后潜藏的自我中心主义遭到了猛烈的轰击。人们有很多理由相信,理性化进程通往的最终目的地并非人间天堂,而有很大的可能是无尽的地狱。我们可以将前一种现代性称为“脑的现代性”,其思想界的代表是培根、笛卡尔、霍布斯、洛克和莱布尼茨。而后一种现代性则可以被称作“心的现代性”,其思想代表则是帕斯卡尔、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维科、哈曼与赫尔德。虽然“脑的现代性”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心的现代性”却作为前者的反动在地下不绝如缕。“脑”与“心”的分裂恰恰构成了现代性的内部张力。 如果说“脑的现代性”代表的是人类群体的宏大叙事与建设的话,那么“心的现代性”体现的则是个体与理性化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经验关系,即人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问题。在那里,理性不再是人的全部世界,内心的复杂和不可估量被一再强调,对于人性的探索向着充满奥秘的心灵深度拓展。而集中体现这一路线的就是现代以来所有的经典文学。文学的现代性恰恰就在于对于理性化进程提出了自己的反对声音,给出了颇具个性化的批判与反思,因为它看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所遭遇的沮丧、忧郁、焦虑、恐惧、呐喊和反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米兰?昆德拉才会指出:“现代的奠基人不仅有笛卡尔,还有塞万提斯。” 请允许我借用一下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段话:与塞万提斯的同时代人一起,它询问什么是冒险;与萨穆埃尔?理查德森的同时代人一起,它开始研究“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与巴尔扎克一起,1204 142×210它揭开了人在历史中的生根;与福楼拜一起,它勘察了到那时为止一直被人忽略的日常生活的土地;与托尔斯泰一起,它关注着非理性对人的决定和行为的干预。它也探索时间:与马塞尔?普鲁斯特一起,探索无法捕捉的逝去的时间;与詹姆斯?乔伊斯一起,探索无法捕捉的现在的时刻;与托马斯?曼一起,询问来自时间之底的遥控着我们步伐的神话的作用。总而言之,与现代文学的所有经典著作一起,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现代人要“将平庸的理性外壳炸开,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显露出来”(汪民安语)。 更为重要的是,文学现代性的内在关联性来自它对于“脑的现代性”所采取的批判立场,虽然它也同样参与了后者的世俗化思想。在对待自然、对待人类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上,文学的现代性所希冀的都是与“脑的现代性”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而这也同时使得现代性文学成为某种对于乌托邦的期许,即人类与自然以及自身的和解。文学的现代性也因此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宗教色彩。面对理性化的大势,现代性文学看到的不是前途光明的进步,而是阴影重重的危机。人的认知危机与语言危机因此成为主题。而在另一方面,文学的现代性也参与了对于传统神学以及形而上学的解构过程,而其典型的手段就是反讽、戏仿、审丑美学以及断片化处理。文学的现代性对于社会以及政治的理解也有别于16 世纪以前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文学的现代性也展现出独特的社会学与政治学维度。 而在约瑟夫?罗特看来,现代化的发展带给人的并不是什么进步与改善,反而是衰亡与没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旧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而历史的螺丝钉越拧越紧,传统的欧洲最终也分崩离析。于是,他选取了能够最典型地代表“老欧洲”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作为对象,在1932 年发表了他的长篇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该书曾经有过一个中文译名,叫作《特罗塔家族》。如果说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族兴衰史的话,那么《拉德茨基进行曲》表现的则是奥地利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中,个人的选择、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且哀婉历史画卷。据说,爱伦堡读到《拉德茨基进行曲》的时候,马上就被它迷住了。当他三十年后重读此书时,他确信这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就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他在自传中评价道:这是一本关于奥匈帝国末日的书,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的末日的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特堪称现代化进程的“死敌”。 这部书作为整个文学经典系列的开篇,这是非常值得赞扬和钦佩的。当然,我个人还有一个小愿望,那就是这部小说其实还有一个续篇,即《皇帝的陵寝》(Die Kapuzinergruft),讲述了特罗塔家族末代子孙从“一战”后到1938 年希特勒德国吞并奥地利为止的历史遭遇。如果这本书也能一并翻译成中文,那就更加理想了。梁锡江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


《拉德茨基进行曲》:一个时代的挽歌,一个家族的兴衰 约瑟夫·罗特笔下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并非是一首激昂的军乐,而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一曲献给那个行将消逝的奥匈帝国,也献给一个承载着帝国荣光与衰败的家族——特洛塔家族。故事以1848年一次偶然的事件为开端,年轻的列夫·冯·特洛塔男爵因为救下了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命,被皇帝授予了“拉德茨基男爵”的头衔,并由此获得了“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创作灵感。然而,这首本应象征荣耀的进行曲,却在作者心中埋下了深深的忧虑,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故事的叙述线索巧妙地交织着历史的洪流与人物的命运。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特洛塔家族三代人的生活轨迹,从第一代男爵的荣耀与挣扎,到第二代卡尔·约瑟夫·冯·特洛塔的颓废与迷失,再到第三代弗朗茨·卡尔·冯·特洛塔的无奈与抗争。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罗特深刻地剖析了帝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众生相,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 第一代:荣耀的基石与预言的种子 故事的起点,是老特洛塔男爵。他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军人,是帝国在战场上的骁勇战将,也是皇帝最为信赖的臣子。他因救驾之功而获得了“拉德茨基男爵”的头衔,并在他心中,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他一生忠诚的证明。然而,这位老战士身上也已经显露出了某种不安与忧虑。他对皇帝的忠诚,他对帝国的热爱,在他看来,都开始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他眼中的帝国,似乎正在走向衰败,而他个人的荣耀,也如同那首正在创作的进行曲一样,带着一丝悲伤的色彩。他对于“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创作,既是历史的凝固,也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其中蕴含的,是对帝国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他与家族的荣誉,深深地烙印在了帝国的荣光之上,然而,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这荣光之下,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裂痕。 第二代:帝国的幻影与个体的沉沦 老特洛塔男爵的儿子,卡尔·约瑟夫·冯·特洛塔,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他继承了家族的头衔和财富,却继承不了父亲的意志和荣耀。他沉溺于享乐,对家族的责任和帝国的未来漠不关心。他代表了帝国末期贵族阶层的腐朽和空虚,他们生活在昔日荣光的阴影中,却无力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卡尔·约瑟夫的生命,充斥着酒精、情欲和无聊的社交,他试图用感官的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却最终陷入了更深的迷失。他与他的情人,一位来自民间的女子,之间的关系,也折射出贵族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日益加深的隔阂。他的生活,仿佛是帝国繁华表面下,正在逐渐腐朽的肌体。他对于“拉德茨基进行曲”的理解,已经与父亲完全不同。那不再是忠诚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以挥霍的资本,或者是一种无聊的谈资。他的颓废,是对一个正在崩溃的时代的缩影。 第三代:时代的漩涡与挣扎的渺小 到了第三代,弗朗茨·卡尔·冯·特洛塔,他身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下,成为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他曾经试图摆脱家族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最终还是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他与一位犹太女子相爱,这段恋情不仅触犯了家族的传统,也预示着帝国社会日益复杂的民族矛盾。他参加了战争,并在战场上看到了帝国的残酷和虚伪。他最终在一场荒诞的军事审判中被枪决,他的死亡,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象征着特洛塔家族荣耀的彻底破灭。弗朗茨·卡尔的命运,是罗特对于整个帝国覆灭的深切哀悼。他看到了旧制度的僵化,也看到了新思潮的冲击,而特洛塔家族,就如同帝国本身一样,在这种时代的漩涡中,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力。他对“拉德茨基进行曲”的感受,已经从荣耀、挥霍,转变为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凉。这首进行曲,在他身上,不再是象征,而是一种沉重的宿命。 历史的回响与人物的群像 《拉德茨基进行曲》不仅仅聚焦于特洛塔家族,它更是一幅描绘奥匈帝国衰亡的宏伟画卷。罗特以其独特的笔触,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命运,却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有在咖啡馆里讨论时事的知识分子,有在舞会中寻欢作乐的贵族,有在街头巷尾谋生的平民,也有在军队中服役的士兵。每个人物都承载着时代的烙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与帝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细致入微,他用精准的语言捕捉人物的表情,刻画场景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维也纳,能够感受到那里的繁华、忧伤、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宿命感。无论是华丽的宫廷舞会,还是阴暗的小巷酒馆,无论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还是家庭里的温馨与疏离,罗特都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它们一一呈现。 “拉德茨基进行曲”的象征意义 “拉德茨基进行曲”本身,在这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最初是作为一份荣耀的纪念,一份忠诚的印记,承载着老特洛塔男爵对帝国的热爱和对个人价值的认同。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这首进行曲也染上了时代的悲凉色彩。它象征着一个伟大帝国即将消逝的辉煌,象征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对于不同的人物而言,这首进行曲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老特洛塔男爵心中,它是忠诚与荣誉的赞歌;在卡尔·约瑟夫那里,它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符号,甚至是一种可以被遗忘的过往;而在弗朗茨·卡尔那里,它则可能是一种沉重的宿命,一种对家族和国家无法摆脱的羁绊。 罗特笔下的帝国挽歌 约瑟夫·罗特以其深沉的忧郁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创作了《拉德茨基进行曲》。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一个家族兴衰的描写,更是对一个伟大帝国灭亡的深刻反思。它以诗意的语言,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挽歌。书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过往辉煌的留恋,以及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以人物的命运为载体,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残酷性,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显赫的家族,也无法逃脱时代的裹挟。它也让我们思考,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个体应该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 这部小说,是一次对奥匈帝国的深情回望,是一曲献给那个行将消逝的辉煌时代的挽歌。它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那些闪耀过的荣耀,以及最终的消逝,都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通过特洛塔家族三代人的命运,罗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帝国的衰亡,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个体所经历的挣扎、迷茫与抗争。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永恒地留在文学史册上,成为一部关于帝国、家族和人生的不朽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拉德茨基进行曲》,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庄严宏大的进行曲画面,铜管乐器奏响凯旋的旋律,士兵们步伐整齐地向前。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却发现这“进行曲”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时间流逝,关于生命轮回的隐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家族成员们的人生轨迹上。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挣扎,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族责任之间摇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有爱,有恨,有野心,也有失落。读到某个情节时,我甚至会恍惚,觉得那些人物仿佛就在我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牺牲,都那么具有感染力。特别是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那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却足以撼动人心。这种不动声色的情感力量,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拉德茨基进行曲》,我拿到它的时候,是被它那种古老又充满力量的名字吸引了。封面设计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闻到纸张泛黄的味道。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去阅读,想着这“进行曲”三个字,会不会是关于音乐或者战争的宏大叙事。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家族的史诗,从一个非常微观的视角,去窥探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命运。 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细节的描绘。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刻画,让我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个维也纳的宫廷,或是萨尔茨堡的某个小镇。人物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叹息,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仿佛被定格下来,带着鲜活的生命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他们身处时代的洪流中,既有对过去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特别是那些贵族的生活细节,那种繁复的礼仪,精致的服饰,以及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空虚和无奈,都被作者不动声色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生活,一种已经远去的生活,但那种情感的共鸣却是如此真实。

评分

《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个书名,一开始就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本身对历史小说就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能够细致描绘时代背景,同时又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小说。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像一杯陈年的美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 书中对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简直是栩栩如生。从贵族的奢华生活,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琐碎,都被作者描绘得细致入微。我仿佛能闻到咖啡馆里飘出的香气,听到马车在石板路上滚过的声音,感受到寒冬里刺骨的寒风。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人物塑造成脸谱化的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他们的迷茫,他们的选择,以及那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每一个人物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立体,让我忍不住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评分

读《拉德茨基进行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时代感,仿佛能听到来自遥远过去的号角声。它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将笔墨聚焦在一个家族的世代传承和个人命运之上。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线性地讲述故事,而是像在拼凑一幅巨大的马赛克,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绘。那些人物,不论是年轻的贵族子弟,还是坚韧的女性角色,都拥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身处历史的洪流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有对新思想的渴望。书中对于情感的描写,也非常细腻。那种在时代背景下,个体情感的挣扎与表达,让人感同身受。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唏嘘,也会因为他们的坚韧而感到振奋。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也映照出时代变迁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

《拉德茨基进行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一首为帝国奏响的挽歌,又或是对某个时代的致敬。拿到书后,我被它的封面设计深深吸引,那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预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陈述。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着力于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以及这个家族中不同成员的人生轨迹。 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能够将历史的宏大背景与人物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对人物生活的影响,他们身处历史的洪流中,既有无奈,也有抗争。书中的人物塑造得非常饱满,他们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我看到了他们的优点,也看到了他们的缺点;我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也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种真实的人物刻画,让我觉得他们仿佛就生活在我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么具有感染力。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非常满意!塑封,精致。信任京东感谢京东祝福京东!

评分

包装不错,物流也很快,纸质也可以。京东的售后要是能提高一点就更完美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奥匈帝国最后的挽歌,现在还有为哈布斯堡王朝奔走呼号的“孤臣孽子”。

评分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我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经历了短短百余年,然后狂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代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评分

物流给力,售后服务也有保障,习惯性购买。

评分

很好 很满意 非常不错 值得购买 你值得拥有 内容非常精彩

评分

罗特的这本书是德语文学的几部影响特别大的经典之一,当年陕西一家出版社出过,后来没再版,现在这版是从英译本转译的,可以先看看,今年漓江出版社还会推出罗特小说集。

评分

装帧精美,内容充实,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