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答问

语音答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晓农 著
图书标签:
  • 语音识别
  • 自然语言处理
  • 问答系统
  • 人工智能
  • 语音技术
  • 信息检索
  • 对话系统
  • 机器学习
  • 人机交互
  • 知识图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13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4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语音答问》讨论‘语言语音学’中基本概念的*新理解、前沿研究的*新发现,也回答一些长期以来被误解的问题。它不专门谈如何学习语音知识,如何分析语音信号。所涉问题并不面面俱到,新发现多的领域就多谈些。例如发声态和声调的论述占了很大篇幅,其中内容都是普通语音学界*新的成果,而元音辅音的讨论就很简捷。另有两章,音法类型学和演化音法学,都是语音学以前不关注,甚至音系学都很少关心的。其所以可以在本书内讨论这两个领域,是因为1)本书定义的语言语音学是一门从实验语音学角度来研究语言中的语音现象的、相对而言较新的学科;2)这两个语言语音学的分支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书的写法是问答形式,凡是问‘什么是X’,本书均可在类型框架内加以逻辑定义并给予确切回答的;但如果问的是‘X是什么’时,都是暂时还无法加以逻辑定义、也是下一步要加强研究之处。好在书内大部分问题是‘什么是X’;要是退回几年,恐怕大部分问题都是‘X是什么’了。

目录

总序
自序
什么是定义——代引言
1.什么是语音学?
1.1 最新进展有哪些?
1.2 语音学是如何发展的?
1.3 什么是语言语音学?
1.4 什么是音法学?
1.5 什么是发音?
1.6 什么是语音单位?

2.什么是音节?
2.1 什么是音节?
2.2 什么是音节学?
2.3 什么是音节结构?
2.4 自主音系学:物理学还是化学?
2.5 音节构造:生理学还是社会学?

3.什么是发声态?
3.1 发声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3.2 什么是生理发声态?
3.3 什么是音法发声态?
3.4 研究发声态有什么意义?
3.5 什么是常声?
3.6 什么是气声?
3.7 什么是假声?
3.8 什么是张声?
3.9 什么是僵声?
3.10 还有哪些概念要澄清?

4.如何认识声调?
4.1 声调是什么?
4.2 什么是声调?
4.3 怎么描写表达声调?

5.如何认识元音?
5.1 传统观点怎么说?
5.2 新的看法怎么说?
5.3 什么是非常规舌面元音?

6.辅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6.1 辅音怎么分类?
6.2 喉音如何归类?
6.3 非肺部辅音如何归类?
6.4 近音的麻烦在哪里?
6.5 中区音有哪些难点?

7.怎么统一解决分属声韵调的问题?
7.1 朝鲜语中的软硬塞音是独一无二的吗?
7.2 什么是松紧?
7.3 怎么用发声态理论来一统声韵调?
7.4 为什么佤语声韵搭配不对称?

8.什么是音法类型学?
8.1 为什么要研究语音的种类?
8.2 什么是声调类型学?
8.3 什么是通用调型库?
8.4 哪几个调型要提一下?
8.5 通用调型的区别特征矩阵
8.6 存在音素类型吗?

9.什么是演化音法学?
9.1 语音学里为什么包括演化音法学?
9.2 演化音法学的认识论基础是什么?
9.3 如何研究音法演化?
9.4 语音是如何循环演化的?
9.5 自然音变的原因是什么?
9.6 演化音法学和相邻学科有什么异同?
9.7 演化音法学向何处去?
怎么应对两方面的挑战——代结语
参考文献

《声之轨迹》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数据和观点所包围。如何在这种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如何让自己的想法清晰有力地传达出去,并最终转化为令人信服的沟通,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许多人或许在思考、在积累,但常常在表达的环节上遭遇瓶颈。言语的组织、情感的传递、逻辑的构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阻碍。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够用语言撬动世界的人,我们往往能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共通之处——他们懂得如何运用声音,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奏响生命的旋律。 《声之轨迹》并非一本教授“说话技巧”的浮躁手册,也不是一本充斥着空泛理论的哲学著作。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人类沟通本质的追寻。它关乎的,是从最初萌发的思想到最终触动人心的表达,整个过程中声音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每一句陈述、每一次对话、每一次演讲背后的“声之轨迹”,帮助你理解声音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如何影响他人的判断,以及如何成为我们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达成共识的强大载体。 第一篇:思维的回响——声音的内在生成 在发声之前,首先存在的是思维。而思维并非总是静默无声的。我们内心的思考过程,往往也伴随着一种“内在的声音”。这种内在的声音,是我们理解世界、构建逻辑、形成观点的基础。 认知的基石:概念与声音的联结 本书将首先探讨,我们如何通过声音来界定和理解世界。从孩提时期牙牙学语,到成年后用精准的词汇描述复杂的概念,声音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第一道门。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是抽象概念的具体化。本书将深入剖析,语言的结构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词汇选择如何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理解。我们将看到,那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往往在概念的认知和声音的组织上有着更为精妙的把握。这不仅仅是词汇量的积累,更是对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清晰、连贯声音的能力。 逻辑的脉络:论证与声音的结构 思考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逻辑。当我们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观点时,我们也在无形中构建着一套逻辑。而将这套逻辑表达出来,需要声音的引导。本书将审视,逻辑思维是如何通过声音的序列来体现的。从因果关系到对比分析,从归纳推理到演绎论证,每一种逻辑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声音表达方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词语的连接、句子的转折、段落的过渡,构建出清晰、有力的论证链条,让听者能够顺着声音的脉络,一步步理解我们的思考过程。这不仅仅是“说得清楚”,更是“说得有理”,让逻辑的光芒在声音的流淌中熠熠生辉。 情感的共鸣:情绪与声音的交织 思维并非总是冰冷理性的。情感是我们思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表达观点时,情感往往也随之流淌。本书将探讨,我们的情绪如何体现在声音中,又如何通过声音来传递。喜悦、悲伤、愤怒、担忧,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能够在语速、语调、音量、节奏的变化中找到它们的身影。理解情感与声音的互动,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解读他人话语中隐藏的情绪信息,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连接。 第二篇:表达的艺术——声音的外在呈现 有了内在的思维基础,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思考转化为能够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声音。这涉及到声音的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构建出富有影响力的表达。 声线的雕琢:音质、音量与音色的力量 声音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本书将深入探讨,构成声音的物理要素——音质、音量、音色——在沟通中的作用。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能够传递自信与权威;一个柔和舒缓的声音,能够营造亲切与信任;一个抑扬顿挫的声音,则能吸引注意力,让信息更加生动。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发声方式,让声音的“物理属性”为我们的表达服务,使其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这并非要求模仿他人,而是发掘自己声音的独特潜力,使其成为你思想的最佳载体。 节奏的律动:语速、停顿与呼吸的艺术 声音的流动并非一成不变的直线。恰到好处的语速、巧妙的停顿,以及顺畅的呼吸,共同构成了表达的“节奏”。本书将阐释,语速过快容易让听者感到压力,语速过慢则可能导致信息冗杂;恰当的停顿,不仅能给听者思考的空间,也能为表达增加层次感和强调效果。而有规律的呼吸,则是声音持久、稳定输出的保障。我们将探索如何通过对这些节奏元素的精细控制,让你的表达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语调的曲线:抑扬顿挫与情感的传递 语调,是声音的“曲线”,是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平铺直叙的语调容易显得枯燥,而充满变化的语调,则能让信息更加生动,情感更加饱满。本书将剖析,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调的变化来传达疑问、强调重点、表达情感,甚至营造悬念。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语调高低、强弱的调整,让声音的“曲线”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更有效地抓住听者的注意力,触动他们的情感。 第三篇:沟通的桥梁——声音的互动与影响 表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达成共识,甚至激发行动。声音在这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关系的塑造。 倾听的智慧:回应与声音的互动 沟通从来不是单向的。有效的沟通,必然包含着“听”与“说”的互动。本书将深入探讨,在对话中,如何运用声音来回应对方。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嗯”、“啊”的附和,更是通过声音的信号,传递你的理解、你的认同、你的思考。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微妙的语调变化,表达你的关注;如何通过有力的回应,表明你的立场;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倾听的声音,建立信任和尊重。 说服的艺术:逻辑、情感与声音的协同 在许多情境下,我们都需要运用声音去说服他人。本书将剖析,说服并非仅仅依靠事实和数据,更需要声音的配合。逻辑的清晰表达,情感的真挚传递,以及声音本身的感染力,三者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我们将学习如何组织语言,使其更具逻辑性;如何注入情感,使其更具感染力;以及如何通过声音的技巧,让你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这是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说服,而非强加。 影响力的延展:声音在不同场域的应用 从私密的倾诉,到公开的演讲,声音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本书将探讨,在不同的场域中,声音所扮演的角色和应有的特质。无论是商务谈判中的严谨与果断,还是公共演讲中的激情与感染力,亦或是团队协作中的支持与鼓励,每一种情境都需要声音的恰当运用。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听众和场合,调整你的声音策略,使其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结语 《声之轨迹》是一次邀请,邀请你一同踏上探索声音力量的旅程。它并非要你成为一个“表演者”,而是成为一个更清晰、更有力、更具感染力的“思想者”和“沟通者”。通过理解声音的内在生成与外在呈现,以及它在互动中的作用,你将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更能有效地理解他人,从而在人生的舞台上,奏响属于你自己的,独特而动人的“声之轨迹”。这趟旅程,将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说话”,更是关于“如何被听见”,以及“如何用声音连接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因为市面上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追逐。但《语音答问》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其前瞻性。它不仅详尽地梳理了当前主流的端到端语音识别框架(比如Attention-based模型的演变),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展望未来可能颠覆现有范式的研究方向,比如类脑计算在语音处理中的潜在应用。书中对“联邦学习”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优化模型性能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口吻,描绘了未来智能设备之间如何进行“知识共享”而不泄露“个人数据”的蓝图。这种深度思考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操作指南”范畴,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的“路线图”。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被作者提出的某些创新观点深深吸引,需要时间消化和思考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通常阅读技术书籍的习惯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寻找其中逻辑上的漏洞或者论证上的薄弱环节。然而,对于《语音答问》这本书,我的这种“挑刺”本能似乎被暂时搁置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情感计算”这部分内容的探讨。这不是简单地识别出“开心”或“愤怒”的标签,而是深入到了语音语调中那些微妙的、难以量化的细微差别——比如犹豫、确定、甚至是轻微的不耐烦。作者引入了心理声学的一些理论,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机器学习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既有科学严谨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分析视角。我记得有一个论述,探讨了未来语音助手如何通过模拟人类的“共情”反馈来提升用户体验,那一章节读起来简直像科幻小说照进了现实。整本书的论证环环相扣,从硬件层的麦克风阵列指向性设计,到软件层的深度学习模型调优,再到用户体验层面的交互反馈设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作者的文字简洁有力,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精心雕琢的砖石,共同构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知识大厦。

评分

这本《语音答问》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和那些硬邦邦的计算机科学挂钩。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算法和模型定义,反而选择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切入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一个门外汉进入这个专业领域,他们用一系列生动的日常对话场景作为引子,比如清晨叫醒我的智能音箱,或者我随口问出的天气预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上下文理解”的挑战,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举了一个朋友间的玩笑作为例子,清晰地阐明了在不同语境下,同一句话是如何产生截然不同的“意图”的。读到那里,我几乎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办公室里,对着屏幕挠着头,反复斟酌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个核心概念。全书的结构也安排得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语音信号处理,到复杂的自然语言理解,再到最终的生成反馈,每一步都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桥梁,既坚固又美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人机交互未来形态的无限遐想。

评分

从排版和整体设计来看,《语音答问》也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装帧考究,纸张的选择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配图的质量非常高,那些流程图和架构示意图,不再是那种低分辨率、模糊不清的截图,而是清晰、逻辑分明的专业图示,极大地帮助了复杂概念的可视化理解。特别是在解释声学模型与语言模型如何协同工作的那一部分,作者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将两者比作交响乐团中的独奏与和声——一下子就点亮了我脑中的疑惑。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对话化”,不像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灌输知识,而是充满了鼓励探索的语气。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一场持续的、深入的学术交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语音交互领域的掌握程度,至少提升了一个量级,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技术细节有一定要求的人,但同时我也极其厌恶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这本书《语音答问》在这方面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它不像某些行业内的书籍,恨不得把每一个卷积核的参数都写得清清楚楚,让人读完后只会头疼。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坐在你身边,泡着一杯热茶,慢条斯理地跟你聊起整个语音交互系统的“哲学”和“痛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歧义消除”那一节的处理,作者没有回避现存技术的局限性,反而坦诚地分析了当前系统在处理多重否定、反讽语气时的尴尬境地。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度瞬间飙升。而且,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都是非常贴近实际应用的,比如在嘈杂的咖啡馆环境中,系统如何通过优化前端降噪算法来保证识别准确率。这些细节的打磨,显示出作者对实际工程挑战的深刻洞察力,绝非纸上谈兵之辈。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拉练,但过程却是充满乐趣和启发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