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剑平,男,1973年9月出生于安徽巢湖。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05年获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兵学史和《孙子兵法》。出版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六韬、鬼谷子诵读本》等专著,并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序 1
第一章 兵典问世——《孙子》的作者及成书情况
第一节 诞生背景 1
一、战争观和战争样式的变化 1
二、兵学理论的发展 3
第二节 作者生平 5
一、吴国拜将 6
二、伐楚献谋 11
第三节 身后谜团 13
一、著述之谜 13
二、死因之谜 15
第四节 重要版本 16
一、汉简本 17
二、宋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 18
第二章 策无遗算——《孙子》的战争观与军事谋略
第一节 基本组成及各篇主旨 20
一、基本组成 20
二、各篇主旨 21
第二节 战争观和治军谋略 23
一、战争观 24
二、治军谋略 27
第三节 战略和战术 29
一、战略思想 29
二、战术思想 30
第三章 流传递藏——《孙子》在历史上的流传和研究
第一节 先秦时期 42
一、早期流传 42
二、早期注释 45
三、孙子学派 47
第二节 秦汉时期 50
一、收天下之兵 50
二、篇目成谜 51
三、著录成疑 53
第三节 三国至隋 55
一、曹操与《孙子》 55
二、多方运用 59
第四节 唐宋时期 62
一、注家蜂起 63
二、荣升兵经之首 67
第五节 明清时期 71
一、论兵之风的延续 71
二、重文献,轻应用 75
第六节 民国至今 77
一、迈向现代 77
二、再掀热潮 79
第四章 兵家圭臬——《孙子》在战争中的借鉴和运用
第一节 秦汉时期 82
一、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巧用“背水阵” 82
二、将为国辅:刘邦的御将之术 85
三、君命有所不受:周亚夫细柳治军 86
四、五事七计,实力为本: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88
五、以火佐攻者明:赤壁之战中的火攻 90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92
一、计必先定,庙算为本:魏灭蜀之战 92
二、先胜而后战:晋灭吴之战 94
三、致人而不致于人:淝水之战 95
四、上智为间:韦孝宽的行间术 97
第三节 唐宋时期 100
一、示形动敌:虎牢关之战 100
二、兵之情主速:李靖击灭萧铣 102
三、士卒孰练:李光弼以弩制敌骑 103
四、因敌用间:岳飞巧用间谍 105
第四节 明清时期 107
一、形人而我无形: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107
二、令文齐武:戚继光严明治军 109
三、避实击虚:萨尔浒之战 111
四、践墨随敌:皇太极进攻北京 112
第五章 谋无疆界——《孙子》在战争之外的借用
第一节 《孙子》与商战 116
一、商战如兵战 117
二、历史上的多方借用 118
第二节 《孙子》与医学 121
一、《黄帝内经》的借用 121
二、唐宋医理“暗合孙吴” 124
三、用药如用兵:徐大椿的系统总结 125
第三节 《孙子》与文学 127
一、文学理论家的关注 127
二、文学家的妙用 128
三、文人论兵:文学家的注释和研究 129
第四节 《孙子》与棋道 131
一、棋理与战理 131
二、棋经和兵经 133
第六章 海外流布——《孙子》在域外的影响
第一节 《孙子》在亚洲 136
一、流传概况 136
二、研究和应用 139
第二节 《孙子》在欧洲 143
一、流传概况 143
二、研究和应用 146
第三节 《孙子》在美洲 148
一、流传概况 148
二、研究和应用 150
主要参考文献 155
书籍是记载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是传播知识和保存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来源,在民族兴衰和文化精神的传承维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岁月里,人们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这些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基石和前进的阶梯。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古代典籍是构成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独特文化体系的主要成分。
然而,在漫长又剧烈变动的历史中,经过无数次的兵燹水火、虫啮鼠咬、焚籍毁版、千里播迁,留存于世间的典籍已百不遗一。幸运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品质:即对于文化以及承载它的典籍的铭心之爱。在战乱颠沛的路途上,异族入侵的烽火里,政治高压的禁令下,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无数的有识之士,竭尽他们的财力、智慧乃至生命,使我们民族的珍贵典籍得以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这些凝聚着前人心血的民族瑰宝,大都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突出的文物价值,是今天人们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诉说着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临危不惧的民族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典籍文献的保护工作。2007年启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负责实施,成效显著,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迄今为止,已由国务院陆续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全国各类型藏书机构和个人收藏的珍贵古籍11375 部,并拨付专项资金加以保护。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尽管我国存世的各种典籍堪称汗牛充栋,但为典籍写史的著作却少之又少,许多典籍所蕴含的历史故事鲜为人知。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记录、整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难免将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大憾事。为此,2012 年年底,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项目,旨在“为书立史”“为书修史”“为书存史”。项目由“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采取“史话”的形式,选择《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收录的蕴含着丰富历史故事的珍贵典籍,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其在编纂、抄刻、流传、收藏过程中产生的引人入胜、启迪后人的故事,揭示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力图反映中国书籍历史的辉煌与灾厄、欢欣与痛楚。通过生动、多样、丰满的典籍历史画面,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典籍,领略典籍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丛书力求为社会公众提供普及读物,为广大文史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学习资料,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参考。其编纂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遵循客观,切近史实。本丛书是关于典籍的信史、正史,而非戏说、演义。因此,每一种史话都是作者钩沉索隐、多方考证的结果,力求言之有据,资料准确,史实确凿,观点审慎;二是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本丛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典籍,通过典籍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相对于一般学术著作,它更强调通俗性和生动性,以史话的方式再现典籍历史,雅俗共赏,少长咸宜。
我们真切地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生动再现典籍的历史,使珍贵典籍从深闺中走出来,进入公众的视野,走进每位爱书人心中,教育和启迪世人,推动“关爱书籍,热爱阅读”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典籍在每个人心中长留悠远的书香,为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了丛书的策划和撰稿工作,并对丛书的编纂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给予指导。借此机会,深表感谢。以史话的形式为书写史,尚属尝试,难免有疏漏、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也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充满好奇,但苦于其晦涩难懂,常常望而却步。直到我接触到这套《史话》系列,才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史话》系列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籍,用最平实、最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就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就拿我这次深入阅读的其中一本来看,作者在解析古代军事思想时,不仅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结合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让那些冰冷的兵法策略,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张力。我们仿佛能看到战场上的烽烟,听到金戈铁马的声音,感受到指挥官的运筹帷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读完后,我不仅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对作者的学识和表达能力赞叹不已。这套丛书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现代人与古老的智慧,让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
评分这套《史话》丛书,绝对是我近来阅读体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古代的瑰宝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喜爱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在阅读其中一本探讨古代文学经典的著作时,我被作者对诗词曲赋的解读所震撼。他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甚至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那些优美的文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书中大量的史料引用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也让我对作者的学术严谨性佩服不已。他并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解读,而是用扎实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让读者信服。这种对经典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正是这套“史话”系列最打动我的地方。虽然我这一次主要阅读的是其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籍,但不得不说,整个系列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挖掘和生动呈现,是它们共同的闪光点,让每一本都成为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评分初次捧读这本《史话》系列,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述风格深深吸引。虽然此次我聚焦的是“史话”系列中的某一具体图书,但不得不提的是,整套丛书所展现出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魅力,着实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又不失对经典原著精神的深入挖掘,将那些曾经遥远晦涩的文字,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风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人物的命运跌宕,巧妙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走进历史深处,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类“史话”类图书的独特之处,它不枯燥,不说教,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滋养着读者的心灵,提升着读者的文化素养。即便是在阅读其他“史话”著作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共通的品质,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将这份热爱传递给读者的责任感。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这套《史话》系列简直是我的“宝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及他能够将复杂理论简单化的能力。在阅读其中一本关于古代科技史的著作时,我被作者的讲解深深吸引。他没有用枯燥的数据和晦涩的术语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天文历法到古代建筑,再到精巧的工艺品,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惊喜。作者还常常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为我们揭示那些被遗忘的科技成就,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尽管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其中一本关于古代医学的著作,但不得不说,整套“史话”系列所共同展现出的那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梳理,以及将这份梳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的能力,都让我对作者和这套丛书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套《史话》丛书,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每一本书都仿佛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不失现代审美的光彩。当我翻阅其中一本关于古代政治哲学的著作时,我便被作者对复杂概念的精辟解读所折服。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史实,将抽象的政治智慧具体化、形象化,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权谋斗争、治国之道,以及他们对社会秩序和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极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读经典的同时,还常常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尽管我这次特别关注的是其中一本关于军事思想的著作,但不能不提的是,整个“史话”系列共同传递出的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是其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