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本书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时代背景、思想境遇、创作过程、传播历程、版本编辑、中外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介绍,梳理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并对其中重要理论观点进行思想解读,致力于呈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方法论意义。书中所收入的研究论文代表了各个时期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梧,男,1985年11月生,上海人,哲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兼任中国人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2015年以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山东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有《社会发展的全球审视》,译著有《<大纲>:超**马克思的马克思》等。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历史考证
第一章写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形态》写作的思想背景
三“莱比锡宗教会议”:《形态》写作的直接动因
第二章写作与传播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与早期传播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国外的传播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要版本与传播
第二部分研究状况
第三章国外研究情况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体把握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断裂”问题研究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
第四章国内研究情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研究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研究状况
三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部分当代解读
第五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与费尔巴哈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鲍威尔的批判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的批判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六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观点
一“从人间升到天国”:《形态》的哲学批判路径
二“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形态》的历史把握
方式
三“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形态》的人学
理论
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形态》的历史规律
理论
五“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形态》的世界历史理论
六“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形态》的市民社会
理论
七 “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形态》的意识形态理论
八“真正的共同体”:《形态》的共同体理论
九“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形态》的共产主义理论
第四部分经典著作选编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五部分附录
附录Ⅰ研究文献精选
一〔苏〕大卫·鲍里索维奇·梁赞诺夫:《德意志意识形态》
编者导言
二赵常林:新世界观的创立
三〔日〕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献学上的诸
问题
四〔苏〕巴加图利亚:《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
结构与内容
五〔德〕英格·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
刊印稿的问题和结果
附录Ⅱ延伸阅读书目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始文献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
三关于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的著述与研究
四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传播历程的研究
五关于马哲史视域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思想观点的研究
第一部分历史考证
第一章写作背景
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切现实关怀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为了回应时代问题而进行理论创新与写作论战。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初衷,必须要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处的时代境遇与思想氛围。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在首次合作的《神圣家族》中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为什么要在后来的《形态》中再次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思想关系,为何最终走向彻底的理论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诞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原先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写作《形态》的计划,又是因为什么现实事件直接导致了马恩的《形态》创作?为什么马恩在《形态》中将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聚会称为“莱比锡宗教会议”?马恩创作《形态》的理论初衷和意图到底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
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出版,所以《形态》的文本停留在未完成最终编辑工作的手稿状态,甚至在手稿中都没有具体的书名。后来的编辑者根据马克思在《驳卡尔·格律恩》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即“这篇评论是对弗·恩格斯和我合写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对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和以各式各样预言家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的补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3页。
,而将这部手稿命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个书名中,“德意志”和“意识形态”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两个关键词。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意识形态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特指当时“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呢?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有何表现呢?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对德意志的批判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切入呢?这些问题也就涉及了《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把握《形态》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不妨就从“德意志”和“意识形态”这两个关键词谈起。
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这种“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当时以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两种思潮都被深深烙上了德意志民族的特点。先来看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本书第一卷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这些自以为是狼、也被人看成是狼的绵羊,指出他们的咩咩叫声只不过是以哲学的形式来重复德国市民的观念,而这些哲学宣讲者的夸夸其谈只不过反映出德国现实状况的可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9—510页。
马克思、恩格斯还在《形态》中要“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狭隘性、地域局限性”
同上书,第513页。
,这里的“狭隘性”和“地域局限性”指的就是德意志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另一派思潮,即“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则指出,“总之,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过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和英国法国那些或多或少同它相近的党派在德国人的精神太空(这点我们马上就要看到)和德国人的心灵太空中的变形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6—537页。
,“表露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德国民族性质”
同上书,第539页。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论是青年黑格尔派,还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都囿于德国民族的地域狭隘性,都反映出当时德国“现实状况的可悲”。为此,要想把握住当时德国的意识形态图景,首先不得不辨析何谓“德意志”。
在马克思看来,“德意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还特指一种民族特性,这种民族特性体现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双重交织的鲜明特征。早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在马克思看来,当时的德国在现实国情上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而只有在哲学上站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地平线之上。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英法两国都致力于推动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改造传统社会的社会历史运动,而德国在这样一个两种社会形态交替的剧烈变动时代,却采取了哲学思辨的方式参与到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建构之中。在此意义上,英法两国的现实变革在德国变成了“哲学批判”。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实际分裂,在甚至不存在这种制度的德国,却首先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同上。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德国是一个“哲学民族”、“批判的民族”和“反思的民族”。一方面,德国哲学批判具有当代性;另一方面,德国社会现实却具有落后性,这就构成了德意志道路的特殊性。
为什么德国道路呈现出“现实的落后”与“思想的超前”相互交织的特点呢?在《形态》中对施蒂纳批判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马克思从历史角度出发,系统地梳理了德国之所以走上这条独特道路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现实根源:
“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经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当时,政治上已经解放的英国资产阶级使工业发生了革命并在政治上控制了印度,在商业上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有‘善良意志’。……康德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状况,他们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因此他们经常遭到所有其他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剥削。与这种小眼小孔的地方利益相适应的,一方面是德国市民的现实的地方的、省区的褊狭性,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世界主义自夸。总之,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旧的封建贵族绝大部分在农民战争中被消灭了,剩下的或者是直属帝国的小诸侯,或者是些小地主,或者是些乡居的容克地主;这些小诸侯逐渐取得相当的独立地位并在极小的偏僻的地区内仿效君主制;这些小地主在小庄园内耗尽了自己的微产,后来就靠在小邦军队和政府办公室中找个小职位以糊口;而这些乡居的容克地主过的生活在最不讲究的英国乡绅或法国gentilhomme de province[乡绅]看来都是不体面的。农业的经营方式既不是小块经营,也不是大生产,它虽然保存着农奴的依附和徭役,但决不能唤醒农民去寻求解放,因为这种经营方式本身不能使积极革命的阶级形成起来,也因为没有与这样的农民阶级相适应的革命资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1—212页。
马克思在此不仅描绘了德国社会的阶级图景,也深入对比了英法与德国在发展阶段上的落差: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和政治解放,而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的政治解放而称霸欧洲大陆;与之相比,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双重落后的局面。那么德国的落后现状给德国思想界带来了什么深刻影响呢?
首先,德国政治的分散性特征赋予了德国思想家以“虚假的独立性”。马克思指出,“与利益的分散性相适应的是政治组织的分散性——许多小公国和帝国自由市。在德国,政治集中所需要的一切经济条件都不具备,怎么能谈到政治集中呢?由于每一个生活领域都软弱无力(这里既谈不上等级,也谈不上阶级,而顶多只能谈已属过去的等级和尚未形成的阶级),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获得绝对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页。
马克思认为,在政治集中所需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尚未得到有效的整合之前,各个社会领域只能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而未能整合为现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社会结构,更谈不上“获得绝对的统治”。这正是德国在社会结构上的落后性。在此情形下,“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在德国以最畸形的、半家长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君主专制的时代里,由于分工而取得了对公共利益的管理权的特殊领域,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在现代官僚政治中更为加强的独立性。这样一来,国家就构成了一种貌似独立的力量,而这种在其他国家曾是暂时现象(过渡阶段)的情况,在德国一直保持到现在。”
同上。
可见,社会结构的落后性带来了政治制度的落后性,即国家在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官僚政治在实际生活中的统治性。这种国家力量的相对独立性,切断了德国理论家与市民社会利益关系之间的理论联系,使德国思想家只看到了国家的权威和现代官僚政治的必要性,却忽视了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必要关注。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国家的这种情况……也就产生了德国理论家不依赖市民的那种虚假的独立性,即这些理论家用以表达市民的利益的形式和这些利益本身之间的假象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页。
在此,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德国理论界依附于国家力量而漠视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社会结构根源。换言之,德国理论界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普遍轻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意识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现象。
其次,一旦德国理论家在社会结构上获得了不依赖于市民社会的“虚假的独立性”之后,理论表达与利益关系相互分裂,使得德国理论界极其容易将其他国家的现实社会关系转变为哲学语言,这进一步遮蔽了德国理论界对市民社会利益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对此,马克思以康德哲学为例,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
同上。
马克思在此深刻地指出,德国理论家之所以能把英法的具有现实性的市民社会经济关系与政治制度轻而易举地转变为哲学语言,其根源在于德国理论家没有认识到,“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所以德国理论家一旦脱离了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便极其容易沉迷于哲学上的幻想。
最后,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双重落后激发了德国普遍存在的哲学幻想。马克思指出,“由于德国的经济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与这些政治形式相适应的发展阶段,所以市民们只是把这些形式当作抽象观念、自在和自为的原则、虔诚的心愿和词句、康德式的意志的自我规定和市民们所应该成为的那种人的自我规定。因此他们比其他民族更合乎道德地和更不顾利害地对待这些形式,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局限性,并且他们的任何意图都没有获得成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4—215页。
正是因为德国发展阶段的滞后性,所以,德国并不具备发展诸如英法两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形式的现实土壤。进而,对德国人而言,类似英法两国的发展成熟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与政治形式与其说是德国内生的,毋宁说是外部输入的。在此情形下,这种外部输入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形式只能停留在德国人头脑中的观念世界里,而没有扎根于德国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因而,德国人便把这些经济关系和政治形式当做是抽象的哲学概念,并沉湎于这种哲学思辨的自我满足之中,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非常独特的局限性”。于是,“在这种普遍幻想的气氛中,在幻想方面有特权的等级——思想家、教书匠、大学生、‘道德协会’的会员——起带头作用,并用适合自己的夸张形式去表达普遍的幻想和对利益的不关心,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
同上书,第214页。
至此,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德国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发展道路的系统梳理正是对马克思写作《形态》的时代背景的绝妙分析。马克思对德国发展道路的分析,不仅表明了德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即德国的现实发展越是落后,则德国的哲学幻想越是盛行;也深刻揭示了德意志民族这种“意识形态狂热”的内在社会历史根源。
德意志民族的“意识形态狂热”作为德意志民族局限性的具体体现,必然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时德国的社会思潮。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都沉迷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内部斗争而难以自拔。以《形态》第一卷的批判对象青年黑格尔派为例,青年黑格尔派对当时德国道路的反思主要通过思想启蒙的方式来完成,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思想启蒙和变革来推动德国社会的进步,然而他们对德国思想观念的批判仍然困囿于德国思想观念的内部。马克思对此予以了形象化地描写:
“有一个好汉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思想迷住了。如果他们从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比方说,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他一生都在同重力的幻想作斗争,各种统计给他提供大量有关这种幻想的有害后果的新证据。这位好汉就是现代德国革命哲学家们的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在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看来,德国的问题不是现实的社会变革问题,而是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于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张是,“他们在幻象、观念、教条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锁下日渐委靡消沉,我们要把他们从中解放出来。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臆想,另一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批判地对待这些臆想,还有个人说,我们要教会他们从头脑里抛掉这些臆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
同上书,第509页。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的思想启蒙方案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核心。在德国不仅是公众怀着畏惧和虔敬的心情来接受这种哲学,而且哲学英雄们自己在抬出这种哲学的时候,也一本正经地觉得它有颠覆世界的危险性和不怕被治罪的坚决性。”
同上。
在马克思看来,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的思想启蒙方案丝毫没有触及德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思想盲区,即“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同上书,第516页。
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看似激进,实则保守。正如马克思所说,“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6页。
应当说,青年黑格尔派的重大缺陷正是德意志民族“意识形态狂热性”的真实体现。
再来看“真正的社会主义”。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冠之以“真正”的名号,正是基于德意志民族这种“意识形态狂热性”的民族特性,因为他们无视英法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而自鸣得意地认为,只有德国的“科学”才能赋予社会主义以“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突出地表现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英法共产主义思想,“它们仍然是以实际的需要为基础,是以一定国家里的一定阶级的生活条件的总和为基础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35页。
,所以他们既没有认真考察英法的现实条件,也没有认真考察德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没有意识到“德国人没有英法两国人所有的那种发达的阶级关系”
同上书,第544页。
。对此,马克思集中地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的理论盲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读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