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第二捲)

美學(第二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黑格爾 著,硃光潛 譯
圖書標籤:
  • 美學
  • 哲學
  • 藝術理論
  • 西方美學
  • 康德
  • 黑格爾
  • 形而上學
  • 審美經驗
  • 藝術哲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 重慶齣版集團
ISBN:97872291289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681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大神神作,巨匠翻譯,為你展現智慧與知識的力量

對廣泛的美的領域的尖端敘述,囊括眾多藝術門類,敘述精準、邏輯縝密

采用硃光潛先生權*翻譯版本,讓你能真正看懂《美學》的精彩之處

內容簡介

《美學》是整個黑格爾哲學體係的扛鼎之作,是黑格爾對藝術美和藝術形象創造等領域的尖端闡釋。在《美學》中,黑格爾把人類全部的藝術敘述成一個運動著的整體係統,以縝密的邏輯,探討瞭自然美、象徵型藝術、古典型藝術、浪漫型藝術等藝術體係,及文學、詩、音樂、繪畫、建築、雕刻等眾多門類,並由此建立瞭一個龐大的美學體係。《美學》以令人驚嘆的黑格爾式纔智,結閤敘述的精確性、可靠性與文化的深廣性,曆經百餘年的考驗,始終屹立在美學領域的學術前沿,黑格爾也因之成為美學的代名詞。

作者簡介

黑格爾(1770—1831),德國古典哲學傢,一生著述頗豐,代錶作品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等。

譯者簡介:

硃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翻譯傢,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精彩書評

(恩格斯在1891年11月寫信給康.斯米特說)“為消遣計,我勸你讀一讀黑格爾的《美學》,如果你對這部書進行一點深入的研究,你就會感到驚訝”。

它的*大功績,就是恢復瞭辯證法這一*高的思維形式。

——恩格斯


馬剋思和恩格斯依據黑格爾哲學所錶述的這個觀念,要比流行的進化觀念全麵得多,內容豐富得多。

——列寜

目錄

第二捲 理想發展為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類
序論 / 001
第一部分 象徵型藝術
序論 總論象徵型藝術 / 007
1. 象徵作為符號 / 008
2. 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協調 / 008
3. 形象和意義之間部分的不協調 / 009
4. 題材的劃分 / 020

第一章 不自覺的象徵 / 031
一、意義和形象的直接統一 / 032
1. 古波斯教 / 033
2. 古波斯教的非象徵性 / 038
3. 古波斯教的掌握方式和錶現方式的非藝術性
/ 040
二、幻想的象徵 / 042
1. 印度人對梵天的理解 / 045
2. 感性、漫無邊際性和人格化的活動 / 046
3. 淨化與懺悔的觀念 / 057
三、真正的象徵 / 058
1. 埃及人關於死的觀念和錶現:金字塔 / 068

2. 動物崇拜和動物麵具 / 070
3. 完整的象徵:麥姆嫩、伊西斯、俄西裏斯和獅身人首獸 / 071

第二章 崇高的象徵方式 / 076
一、藝術中的泛神主義 / 079
1. 印度詩 / 081
2. 伊斯蘭教詩 / 083
3.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 / 087
二、崇高的藝術 / 088

神作為創世主和世界主宰 / 090
2. 抽去神的有限世界 / 091
3. 人的個體 / 092
第三章 比喻的藝術形式:自覺的象徵錶現 / 095
一、從外在事物齣發的比喻 / 099
1. 寓言 / 100
2. 隱射語、格言和宣教故事 / 109
3. 變形記 / 112
二、在形象化中從意義齣發的比喻 / 115
1. 謎語 / 117
2. 寓意 / 118
3. 隱喻、意象比譬、顯喻 / 123
三、象徵型藝術的消逝 / 145
1. 教科詩 / 147
2. 描繪詩 / 148
3. 古代的箴銘 / 148

第二部分 古典型藝術
序論 總論古典型藝術 / 155
1. 古典型藝術的獨立自足性在於精神意義與自然形象互相滲透 / 160
2. 希臘藝術作為古典理想的實現 / 167
3. 藝術創作者在古典型藝術中的地位 / 168
4. 題材的劃分 / 172
第一章 古典型藝術的形成過程 / 175
l. 貶低動物性的東西 / 177
2. 舊神和新神之間的鬥爭 / 188
3. 否定過的舊神因素以肯定的方式保留在新神體係裏 / 207
第二章 古典型藝術的理想 / 218
1. 總論古典型藝術的理想 / 219
2. 個彆神的體係 / 231

3. 諸神各彆的個性 / 236
第三章 古典型藝術的解體 / 250
1. 命運 / 250
2. 神由於擬人而解體 / 252
3. 諷刺 / 263
第三部分 浪漫型藝術
序論 總論浪漫型藝術 / 273
1. 內在主體性的原則 / 274
2. 浪漫型藝術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因素 / 275
3. 內容與錶現方式的關係 / 283

4. 題材的劃分 / 288
第一章 宗教範圍的浪漫型藝術 / 290
1.基督的贖罪史 / 295
2. 宗教的愛 / 300
3. 宗教團體的精神 / 305
第二章 騎士風 / 315
1. 榮譽 / 321
2. 愛情 / 326
3. 忠貞 / 335
第三章 個彆人物的特殊內容的形式上的獨立性 / 340
1. 個彆人物性格的獨立性 / 343
2. 投機冒險 / 356
3. 浪漫型藝術的解體 / 365


精彩書摘

不自覺的象徵


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象徵藝術的各個發展階段,就要用藝術起源作為起點,藝術起源是藝術理念本身所産生的結果。上文已經說過,藝術是從象徵型開始的,在開始時象徵所用的形象還是直接的,還不是有意識地作為單純的圖形和比喻來處理的,這就是說,它還是不自覺的象徵。但是要想認識這種象徵的真正的象徵性質 (無論是單就它本身來看,還是就對於我們的觀察來看,它都應有真正的象徵性質),我們首先就要研究由象徵概念本身決定的一些前提。

我們的齣發點可以界定如下:

從一方麵來看,象徵的基礎是普遍的精神意義和適應或不適應的感性形象的直接結閤,這種結閤的不完滿卻是還沒有意識到的。但是從另一方麵來看,這種結閤又必須是由想象和藝術所造成的,而不是作為一種純然直接的現成的具有神性的實際情況來理解的。因為藝術所用的象徵隻有在把普遍的意義和直接的自然現狀區分開來,而絕對是後來由想象來看作是實際即寓於自然事物中的條件下,纔會産生齣來。

所以象徵型藝術所由形成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不由藝術造成的,在實際自然事物和人類活動中就可以看到的那種絕對及其實際存在在現象世界中的直接的統一。

一、意義和形象的直接統一

在這種觀照到的神性的東西的直接的統一 (即神性的東西和它的實際存在在自然與人裏作為統一體而呈現於意識) 之中,自然不是單就它本身來看的,絕對也不是和自然分開而變成獨立自足的,所以還談不上內在的和外在的、意義與形象這兩方麵的分彆,因為內在的還不是本身獨立的、和直接的現成的現實事物分開的意義。我們在這裏仍用“意義”這個詞,隻是指我們的思考的産物,對於我們來說,這種思考齣於一種需要,要把精神的內在的東西在成為觀照對象時所現齣的那種形式一般看作外在的。通過這外在的,我們窺見內在的靈魂和意義,纔能瞭解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種一般的觀照方式之中,必須見齣兩種情況的本質上的分彆:一種是最初起這種觀照的那些民族原來就已清楚地認識到那內在的就是內在的,就是意義;另一種是我們現在看到那些民族用來錶現他們觀感的外在形象,纔從其中看齣他們原來不曾看齣的意義。

總之,在這種最早的統一體裏還沒有靈魂和肉體的分彆,還沒有概念和實在的分彆;“肉體的”和“感性的”以及“自然的”和“人類的”這些詞所錶達的意義並不是和被形容的實際對象本身分開的。還不僅此,現象界事物本身就被看作絕對的直接的實際存在或體現,這絕對本身還沒有獲得另外的獨立的存在,它隻有在某一種對象裏直接齣現,這種對象就是神或神性的東西。例如在喇嘛教的崇拜儀式裏,現實界個彆的人就直接被看作神 (活佛) 而受崇拜,而在其他自然宗教裏,太陽、山、河、月以及牛和猴之類個彆的動物也被視為神而受崇拜。就連基督教在許多方麵也有類似的情形,盡管采取瞭比較深刻化的形式。例如按照天主教義,聖餐禮所用的麵包就真正是上帝的身體,酒就真正是上帝的血,而基督就直接在這種麵包和酒裏齣現;就連路派新教也相信這種麵包和酒由虔誠的信徒吃瞭喝瞭,就變成真正的身體和血。在這種神秘的統一裏,純粹的象徵還沒有齣現,後來教義經過改革,把精神和肉體分開,使精神獨立,纔把外在的東西看作隻是指引到內在意義的一種標誌,從此纔有純粹的象徵。再如聖母像原來也不是看作象徵神力的一種形象,而是看作和神力是直接處在統一體的。

但是上述那種完全直接的統一隻有在古波斯民族的生活和宗教中纔得到最徹底最廣泛的發展,波斯人的觀念和製度由古波斯教的經典留傳下來瞭。

1. 古波斯教

古波斯教把自然界的光,即發光的太陽、星辰和火,看作絕對或神,不把神和光分彆開來,不把光看作僅僅是神的錶現、寫照或感性形象。神 (意義) 和光 (神的實際存在) 是統一的。如果把光看作善、正義、福氣、生命的支援者和傳播者,那也並不是把光看作隻是代錶善的形象,而是把光和善看作一迴事。光的反麵也是如此,例如黑暗就等於汙濁、禍害、惡、毀滅和死亡。這種觀照方式又可細分如下:

(1) 第一,神,本身純潔的和他的對立麵黑暗,本身不純潔的,固然都經過瞭人格化,神叫做奧茂斯德,黑暗叫做阿裏曼①,不過這種人格化還完全是錶麵的。奧茂斯德既不像猶太教的上帝那樣是獨立自由的非感性的主體,又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樣錶現為具有人身的有自意識的 (自覺的) 真正精神。他盡管被稱為王,偉大的精神和法官,卻沒有和光與發光體這種感性事物分開。他隻是一切特殊具體事物的一般性,在這些具體事物中,光,亦即神性的和純潔的東西實際存在著,他還不能作為精神的普遍性及其自為的存在而離開一切現實界事物獨立自在②。他就像物種存在於各類個體裏那樣存在於個彆具體事物裏。作為一般,他固然高於一切個彆具體事物,所以被稱為“至高至上的”“放金光的王中之王”“最純潔的”“最善的”等等,但是他畢竟隻能存在於具體的光明的和純潔的事物裏。阿裏曼也是如此,他也隻能存在於黑暗、凶惡、死亡、疾病的具體事例裏。


……


美學(第二捲) 導言 《美學(第二捲)》延續瞭第一捲對美學這一學科基礎性概念的深入探討,將研究的觸角延伸至更廣闊、更復雜的美學現象及其理論構建。若說第一捲奠定瞭美學理解的基石,那麼本捲則緻力於在這一基礎上,展開更為精細的分析,並提供更為豐富和多維度的視角。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美學理論的迷宮,不僅僅是呈現已有的理論流派,更是試圖梳理其演變脈絡,探尋其核心問題,並挑戰既有的認知框架。我們並非僅僅陳列美學傢的思想,而是試圖還原他們思考的語境,洞察他們論證的邏輯,最終引導讀者自行構建屬於自己的美學認知體係。 第一章:從“感覺”到“審美判斷”的飛躍 在《美學(第一捲)》中,我們已經初步接觸瞭“美”與“愉悅”之間的關聯,強調瞭感官體驗在審美活動中的基礎作用。本章我們將進一步深化這一理解,重點關注從純粹的感官愉悅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判斷”這一關鍵環節。我們將深入剖析德國古典美學,特彆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對這一問題的深刻洞見。康德認為,審美判斷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它並非基於個人的偏好或功利的目的,而是基於一種“無利害的愉悅”。這種愉悅的普遍性,並非源於經驗的歸納,而是源於一種先驗的“閤目的性”。我們將詳細解析康德關於“自由的美”與“依附的美”的區分,前者指的是純粹形式之美,後者則依賴於概念和功用。本章還將考察休謨等經驗主義美學傢對此問題的不同看法,他們更傾嚮於將審美判斷歸結為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即“共同的趣味”。我們將對比分析這兩種不同的理論路徑,揭示其各自的優勢與局限,並探討它們在理解藝術作品評價和自然美感知中的意義。 第二章:藝術作為一種模仿的辯證法 自亞裏士多德提齣“模仿論”以來,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一直是美學研究的核心議題。本章將不再滿足於對模仿論的簡單闡釋,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發展的脈絡中,審視其內部的張力和演變。我們將追溯柏拉圖對模仿的批判,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影子的影子”,遠離瞭真正的理念。接著,我們將詳細解析亞裏士多德的“模仿即創造”的觀點,他強調藝術通過對可能性的模仿,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普遍性。本章將深入探討浪漫主義時期對模仿論的顛覆,他們強調藝術的原創性、情感的錶達和想象力的自由馳騁,認為藝術不再是被動地模仿外部世界,而是主動地創造一個內在的精神世界。我們將分析叔本華對藝術的“意誌錶現”的解讀,以及尼采對“藝術的生命衝動”的強調,這都標誌著美學研究的重心從客體轉嚮瞭主體,從再現轉嚮瞭創造。最後,本章將觸及現當代藝術理論中對“反模仿”和“非模仿”藝術的探討,例如抽象藝術、觀念藝術等,它們如何挑戰和拓展瞭我們對“藝術”本身的理解,以及“模仿”在這些藝術形式中的隱喻性存在。 第三章:形式與內容的永恒辯論 “形式”與“內容”是美學研究中最具爭議也最不可或缺的兩個維度。本章旨在深入剖析它們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不同美學流派對此問題的不同立場。我們將從形式主義美學齣發,探討其強調藝術的獨立性和純粹形式之美,例如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我們將分析其如何將藝術的意義與作品的形式元素(綫條、色彩、構圖等)直接關聯,而忽略內容和主題。隨後,我們將轉嚮強調內容至上或內容與形式同等重要的觀點。我們將考察馬剋思主義美學中關於藝術作品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屬性的分析,內容在這裏被視為藝術生命力的源泉,形式則是內容的載體。本章還將探討一些更為精妙的觀點,例如形式本身也具有“內容性”,或者內容通過特定的形式纔得以呈現和實現。我們將分析符號學、結構主義等理論如何通過分析藝術作品的符號係統來揭示形式與內容之間的互動關係。最終,本章將引導讀者思考,在理解和評價一件藝術作品時,如何平衡對形式和內容的考量,以及是否存在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審美視角。 第四章:情感的譜係:從共感到移情 情感在審美體驗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情感”本身具有多重維度和復雜的心理機製。本章將係統梳理美學中關於情感的各種理論,並探究其在審美活動中的具體錶現。我們將從古典美學中關於“感同身受”(empathy)的早期探討開始,分析當觀眾與作品中的人物或情境産生情感共鳴時所獲得的愉悅。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浪漫主義時期對情感錶達的強調,以及“崇高”等情感體驗在藝術中的地位。本章將特彆關注現代心理學對情感的解讀,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如何將藝術視為潛意識欲望的宣泄和象徵性錶達,以及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如何解釋藝術作品為何能夠引發普遍的情感共鳴。我們將探討“移情”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復製情感,而是一種主動的心理投射和情感重塑。本章還將分析不同藝術門類(音樂、文學、繪畫、戲劇等)如何運用其獨特的語言和技巧來喚起和引導觀眾的情感體驗,以及情感的“淨化”(catharsis)功能在悲劇藝術中的作用。 第五章:審美的超越:從藝術到生活 《美學(第一捲)》可能已經觸及瞭藝術的獨立性,但本捲將進一步探討藝術的“超越性”以及審美經驗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和轉化。我們將考察一些流派,例如生活主義美學,它們試圖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將藝術的原則引入日常生活,或將日常經驗提升為藝術。我們將分析“整體性經驗”的概念,以及某些藝術運動,如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如何試圖通過顛覆常規、挑戰理性來激活個體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本章還將探討“美育”的意義,以及審美教育如何塑造個體的品格、提升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敏感度。我們將考察從審美體驗中獲得的洞察力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以及“形式感”在日常物品、環境設計等方麵的價值。最後,本章將引導讀者思考,審美活動是否僅僅是藝術的專屬,或者它是一種貫穿於人類生存體驗的普遍維度,一種認識世界、理解自身、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可能途徑。 結語 《美學(第二捲)》的旅程至此告一段落,但美學的探索永無止境。本捲所提供的理論框架和分析視角,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種更為精深和全麵的理解美學的方式。我們嘗試著用一種不拘泥於固定模式的語言,呈現美學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們相信,真正的美學研究並非掌握一堆理論公式,而是培養一種對世界、對藝術、對自身獨特的敏銳度和批判性思維。希望本書能夠激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在對藝術作品的每一次麵對中,都能發現新的意義和更深的體驗。美學,既是對“美”的探究,也是對“如何生活”的追問,願讀者在這條道路上,有所發現,有所啓發。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一種非常成熟的學術視野和對讀者需求的深刻洞察。我發現它在章節的布局上,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綫索推進,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探討。比如,某一章節可能專門聚焦於“感知與再現”的問題,然後會橫跨古希臘的模仿論、文藝復興的透視法,直到後現代的圖像批判,這種並置和比較的手法,有效地避免瞭曆史敘述的綫性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末尾都設置瞭一個“思辨拓展”的小節,這個部分通常會提齣一些尖銳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或者引用一些不同學派的對立觀點,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思考和論證。這對我這種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的讀者來說,是一種強力的推動力,它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參與者,迫使我去形成自己的美學立場。這種互動式的設計,遠比那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要有效得多,它真正激發瞭那種對真理探索的內在熱情。

评分

說實話,我對於這類學術性的書籍,最擔心的就是它的語言風格是否過於陳舊和晦澀,很多經典的譯本雖然忠實於原文,但讀起來實在是有點佶屈聱牙,需要反復查閱詞典纔能勉強理解一個句子的完整意思。這本書的敘事語言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它非常流暢,有一種清晰的邏輯導嚮性,即便是處理那些極其復雜的概念,作者也能用一種非常現代、甚至可以說是富有文學性的筆觸來描繪。舉個例子,在闡釋“形式主義”美學時,它使用的比喻極其生動形象,仿佛是在描述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分析。這種行文風格,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我在享受思想碰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帶來的愉悅感。我甚至會特意停下來,迴味某幾個句子,它們自身的結構和節奏感就構成瞭一種小型的、內部自洽的美。這使得閱讀體驗從單純的知識獲取,升華為一種全方位的感官享受,非常適閤那些既要求深度又追求閱讀舒適度的讀者。

评分

從圖書館藉閱這本書時,我注意到它的索引部分做得異常詳盡和專業,這對於後續需要進行文獻迴顧和交叉引用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我隨便翻閱瞭一下索引,無論是關鍵術語的收錄廣度,還是作者和流派的標注,都顯示齣編撰者在資料收集上的嚴謹態度。但即便如此,這本書的魅力並不隻局限於學術圈。我的一位從事設計行業的朋友也藉閱瞭它,他反饋說,書中所討論的關於“功能與形式的辯證統一”的章節,為他解決一個長期睏擾的設計難題提供瞭全新的思路框架。這說明,這本書成功地架設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純粹的哲學思辨與具體的應用實踐。它沒有將美學僅僅視為一種後驗的理論總結,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驅動創造力的核心動力。無論是想深入研究美學史的學者,還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尋找靈感的創意人士,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值得挖掘的寶藏,它的適用範圍和深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

评分

我最近迷上瞭閱讀一些關於古典哲學的入門讀物,主要是想梳理一下西方美學思想的曆史脈絡,但很多書讀起來總感覺像是被塞進瞭一個過於僵硬的框架裏,理論的推導固然重要,但缺少瞭對具體藝術實踐的參照,讀起來就顯得有點乾癟。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則完全不同,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定義,而是仿佛在帶著你進行一場漫步。它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藝術作品的細緻剖析,比如對某件雕塑的光影處理,或是某一幅油畫的色彩布局,來層層遞進地闡釋其背後的美學原則。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路徑,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夠跟得上思路,並且能夠清晰地看到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中生根發芽的。特彆是在談到“崇高”這一概念時,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引用康德的觀點,而是結閤瞭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案例進行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對“美”的理解不再局限在傳統的繪畫雕塑範疇之內,而是更具包容性和動態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裏那一刻起,就感覺它蘊含著某種沉甸甸的分量,不僅僅是紙張的物理重量,更像是思想的厚度。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粗糲感的啞光紙,配上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而內斂的光芒,與“美學”這個主題相得益彰。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感溫潤,墨色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大段的文字排版,也不會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章節之間的過渡頁,通常會用一些抽象的、與主題相關的幾何圖形或者經典的藝術作品局部圖作為點綴,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視覺美學的體現。拿在手裏翻閱時,那種書頁摩擦的細微聲響,都像是對閱讀儀式感的烘托。我原本以為一本探討深奧哲理的書籍,在視覺呈現上可能會比較枯燥,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成功地將內容與形式融為一體,讓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審美體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甚至不忍心快速翻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