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陈恭禄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25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1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印度史殿堂级作品;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经典代表作,被史学大师顾颉刚誉为“较近理想”的通史!
★重磅推荐: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振亚,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历史学博士郭世佑强力推荐!
★高水准力作:20世纪上半叶影响力巨大的史学著作之一,代表民国知识分子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精装插图版:雅致圆脊装帧+精美护封+近300页舒朗文字+近100幅插图,为您提供一场赏心悦目的历史视觉盛宴!
★全新修订版:以1928年民国初版为底本,辅以其他一些版本,反复精心校勘多次!
★有见识、有思想:治学严谨,思想深邃,史料信达,史评公允,史论精到,字字珠玑,是了解印度不可多得的佳作!

内容简介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简明、客观、朴实的印度通史类著作。《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共分二十七篇,自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孕育形成,到印度近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将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四千多年的历史,浓缩于短短的20万字中。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重点阐述了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印度的社会变迁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读者了解印度文明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此外,书后还附有《印度大事年表》,以供读者参考研究之用。

作者简介

陈恭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
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1934年任武汉大学教授,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史研究(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1936年重回金陵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恭禄先生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近代中国史料评论》《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曾国藩与海军》等。其中《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两书填补了当时高等教育教学参考书的空白,深受学者和学生的欢迎;近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曾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篇 >>> 001
印度名称之由来 形势之大概 地理之影响
第二篇 >>> 009
古史年代之困难 史料之由来 民族之庞杂
第三篇 >>> 017
吠陀时代 史诗时代 阶级制度
第四篇 >>> 025
皆因教 麻哈未拿之略传 皆因教之教义及其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第五篇 >>> 033
释迦牟尼之本行 最初佛教之教义 佛典之成立
第六篇 >>> 041
印度东部之强国——摩揭陀歌殊亚 波斯进据印度西北 亚列山大之东征 古代文化
第七篇 >>> 049
张嘉歌那之创刘尔安朝 政府军政之组织 秉德苏亚 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后印度之纷扰
第八篇 >>> 059
大夏 安息 大月氏 迦腻色迦与佛教 希腊与印度文化之关系 太密楼地之三国
第九篇 >>> 067
歌泊那朝之勃兴 印度黄金时代 法显西行求律 戒日王 玄奘入印求经
第十篇 >>> 077
来介泊得 印度与邻国之关系 来介泊得之强国 回人始寇掠于印度 南部强国
第十一篇 >>> 087
回人进据印度北部 奴朝之兴 成吉思汗西征 奴朝之亡 阿刘德丁之无道 谟汗抹德之凶恶
第十二篇 >>> 097
法老斯夏 帖木儿入寇 特里之阿富汗王 孟加拉 麻娄瓦 歌甲来得 克什米亚 回人政府之概观 回人战胜之原因
第十三篇 >>> 107
巴麻拿之盛衰 五国叛立 未介兰格兴亡之大概及其政治风俗等
第十四篇 >>> 115
巴流尔三战而王印度 巴流尔之为人 流麻元失国 细夏称雄 流麻元复国
第十五篇 >>> 123
泊简汗之功绩 阿刻巴亲政后之内政外功 阿刻巴之家庭及其性情 宗教观念之变迁 政府财政军政之概观 文学
第十六篇 >>> 135
涧汉格父子争位及其家庭 宗教政策 王子顾苏之死 王子夏介汗之叛 夏介汗之穷奢 南征 堪得哈之战 家庭之变
第十七篇 >>> 149
奥兰介泊加冕后之初政 宗教政策之改变 麻剌赛王昔外嘉 奥兰介泊之南征及其政策失败之原因
第十八篇 >>> 159
欧亚之交通 新航路之发见 葡人之经营东方 欧洲诸国逐鹿于印度之概观 英人经营印度之始及其东印度公司之成立
第十九篇 >>> 169
巴害得夏 昔刻派教徒 麻剌赛之极盛时代 波斯入寇 第三盼立败德之战 英法争雄 英取孟加拉之实权
第二十篇 >>> 179
过渡时代 克雷武之阴谋武功 英人之贪婪 孟加拉之变 克雷武再至印度 孟加拉之旱灾 米索尔之崛兴于南方
第二十一篇 >>> 187
瓦仁?哈士丁斯——孟加拉之总督 内政外交 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 大总督最初之困难及其淫威 辟德之印度法令
第二十二篇 >>> 199
第三米索尔战争 考瓦立斯之内政——俸金司法田税 萧尔麻剌赛 威乃斯来之武功 公司麻剌赛之战争
第二十三篇 >>> 209
和平政策 明多之内政外功 一八一三年之法令 劳顿?哈士丁斯之重要战争——尼泊尔、聘得那及麻剌赛 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第二十四篇 >>> 219
劳顿?哈士丁斯内政之建设 报纸发达之略史 缅甸战争 办铁刻 禁焚寡妇 铲除得幾 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第二十五篇 >>> 229
安刻兰之初政 阿富汗之役 英取信德 昔刻战争 达娄哈昔之侵略政策 印度之叛乱 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统治印度
第二十六篇 >>> 241
印军叛后之结果 印度政府 英国印度之关系 大学之影响 救荒 重要之政绩 印人之不安 侵略之外交政策
第二十七篇 >>> 253
欧战期内印度之概状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 自治运动之背景 甘地之不合作运动 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印度名称之由来 形势之大概 地理之影响

地理为人民之天然环境。一国之位置、山脉、河流、土壤、气候,影响于其居民之衣、食、住、思想者,至为重要;研究历史而无地理常识者,势必失败,吾人于印度史亦然。印度见于我国古书者,其名称凡三,一曰身毒,一曰天竺,一曰贤豆。玄奘谓印度为正音,且曰:“印度者,唐言月。……其土贤贤继轨,导言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玄奘此说,盖采于印人当时普通之传说,而附会其辞者,自不可信。印度二字,起于印得斯河(或作印度河)Indus River。初,雅利安人Aryan自印度西北阿富汗而来,迁居于印得斯河流域,乃称其地为印度。其后生殖日繁,东移于膏腴之地;其土著民族,或与之同化,或为其所逐而南。雅利安人之势力,渐伸于恒河流域。其势虽盛,然终未能统一印度半岛也。半岛东南,隔海与锡兰岛相对。就地势而言,当属于印度;其政治则不相属。东部缅甸,先本内政自主之小国,后并于英;现受印度大总督之直接统治。锡兰,缅甸,各有专史,不宜附于印度史中(其发生之关系,自不在内)。印度今指半岛而言;其历史范围,亦限于此。读者固当知其历史上领土之变迁也。
印度地在亚洲正南,突出于印度洋中,而成三角形之半岛。北倚希马拉亚山脉,与我国西藏为邻;不丹、尼泊尔介于其间,昔尝朝贡我国,今皆受英保护。英人监其外交,许其内政自主。其西北一隅,突近帕米尔高原。毗连俄属土耳其斯坦。其西阿富汗俾路支复为英之外藩;阿富汗之西波斯,尝为英俄逐鹿之场。及欧战后,英之势力大伸。东北阿萨密连接缅甸,迨英并取其地,于是北邻中国云南而东接暹罗矣。半岛南部,三面濒海;东为孟加湾,西为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海岸线甚长,唯太整齐,而少良港耳,尤以东岸为甚。全地面积,合缅甸计之,凡一百七十六万方英里(约455万平方千米),大于我国本部十八省;合西藏蒙古等地仅当我国三分之一。人口共三亿一千五百万;英领密度,每方英里二百余人,印人自治小邦九十余人。孟加拉、中央二省之面积,约当全印六分之一,人口则占五分之二,每方英里逾五百人,其地肥美故也。特尔Thar沙漠附近之地,每方英里之所出,能养九人而已。
全境以希马拉亚山为最高,屹立北方,为其屏障。希马拉亚者,印语雪也,故有雪山之称。其最高峰二万九千英尺(8839.2米),为亚洲最高之地。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其较低者,每当气候和暖之季,冰雪融化,或成冰山,中夹泥石,自高而下,供给大川之水。大川发源于希马拉亚山者凡三:(一)雅鲁藏布江自山北东流,折曲而南,至阿萨密以入海。(二)恒河发源于山南,支流众多,朱木拿河最负盛名。其入恒河之口,为印度教徒之圣地,进香拜神浴于灵水以求免罪者,终年不绝。恒河下流,入孟加拉湾。(三)印得斯河发源于恒河上流之西,西南而行,入阿拉伯海。三河自高下流,水势湍急,中含泥沙,妨碍航行。及其流入平原,水势渐缓,便于运输;恒河能航行者,一千余英里。印得斯河,雅鲁藏布江各八百英里。其水中泥沙,因下流势缓,沉积于河身,河身日高,以致破坏堤岸,泛滥四出,或夺其他河道以入海,漂没田舍,毁伤人畜,为害甚烈,尤以雅鲁藏布江为最。南部德干高原,其东西海岸,皆有高山,曰高止山。高止者,土语梯也。言其由此而入内地。其西曰西高止山,高出于海面者,平均计算,凡四千英尺(1219.2米)。其东曰东高止山,山势较低,忽而中断,而河流,多发源于西山,流入孟加拉湾。
印度因其天然地势,其区域可分为三:(一)希马拉亚山,群峦起伏,高低不一,蜿蜒一千七百英里(约2735千米),宽约二百余里。山之温度,每上千尺(约333米),辄减华氏三度三分之一(约2摄氏度)。树木生于山者,种类甚多,而东北山势稍平,森林颇盛。山麓之附近甚阔,间可殖麦。(二)印度斯坦,回教徒初以此名称之,谓印度教徒所居之地,指雅鲁藏布江之下游,印得斯河及恒河流域也。其地盖三河之泥沙所积而成者,土壤肥美,宜于耕种。其后河身变迁,距远河者,土地渐瘠,或成荒芜。印得斯河流域之古代名城,今皆圮废;据民间传说,谓触神怒。古今之地名,因之不同,古代城邑,见于书者,皆未将其区域指明,今难推定;沿海之城邑亦然。海港有沉于海中而地势迥异者。不知此者,将疑古人之记录不可信矣。三河流域,推恒河为最富,田地膏腴,物产滋多,人民数众。今之所谓印度史者,大半恒河流域之民居活动史也。(三)德干高原。德干者,印语南方也。文的耶山Vindhya为其南北分界。德干地势极高,中有山地,泥杂沙石;险阻狭道,所在皆是。居民达罗维安Dravidian迷信甚深,无进步可言。其南部曰太密楼地Tamil Land,犹言极南地也。
政治区域,初自英人统治印度,其数甚少。迨后事务日繁,政府为其行政便利之计,增置省数。故其分省,非本于人民,地理,历史,宗教,风俗,习惯之不同而然也。其重要之区域如下:(一)孟加拉Bengal,恒河下流入海地也。省会曰加尔各答Calcutta,印度大总督昔驻于此。其城南面濒海,商业发达,街市雄壮。大吉岭Darjiling为其入藏之要道。(二)巴哈与奥立赛Bihar and Orissia,北界不丹,东邻孟加拉,南临孟加拉湾麻打拉萨,西为中央省。其首都巴德拿Panta北滨恒河,昔为佛教之重城;我国佛典所谓华子城也。(三)
阿格澳得联省United Provinces of Agra and Oudh,旧称西北省。名城波罗尔斯Benares在恒河北岸,婆罗门教徒视为圣地,香客拜神者,不知凡几。阿格初为蒙古儿帝国首都,其王妃之墓,世界著名之美术品也。(四)旁加普Panjab,旁加普者,印语五河汇流地也。地据朱木拿河上流,在印得斯河流域。名城特里Delhi旧为回教帝国之都城,大总督现驻于此,复为首都。其西北之地,往者辟为边省,初盖防俄者也。重镇白沙瓦Pashwar,筑有铁路,直达阿富汗。(五)孟买Bombay,地沿阿拉伯海。省会曰孟买,西岸之天然良港也。港内水深,便于大轮停泊,岸上复有铁路,运输货物,商业因之发达。其北部信德Sind,印得斯河下流地也。(六)麻打拉萨Madras,地沿德干东岸,首城麻打拉萨,商业颇盛,与孟买并称。(七)中央省Central Province,地在孟加拉之西南。省城那哥不尔Nagpm,昔入德干之孔道也。(八)阿萨密Assam,在印度东部,雨量极多。除上英人直辖地而外,复有印人自治之小邦,散于内地,大者方千余里,小者仅数十里,各有世袭之王。内政皆受英人监督。其所有领土,多属硗瘠之地,占全印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则约四分之一。其王与印度政府,相处甚安。德干东西二岸,又有葡法之海港;曩者欧人东来,占有印度沿海之要港,其后英人之势大张,葡法相继失势,其所据之小港,不能为害于英,故今犹存焉。
气候因高山、平原、海洋、大川、沙漠之不同而变。就地理位置而言,印度大半属于热带;北部出于北回归线,而入于温带者,凡十四度;其近于希马拉亚山者,变易尤甚。雨量视时季风之强弱而定。风自印度洋而来,往往有一定之期:自十二月至明年春季三月之间,东北风作,吹入旁加普,与冷风相遇,乃降为雨。六月至十一月之交,西南风大作,及至希马拉亚山脉,风为山阻,山麓之空气寒甚,和暖之时季风遇之,凝结成雨;是以阿萨密雨量之富,推世界第一。恒河流域,雨亦充足。德干高原,风为两岸之高止山所阻,不能吹入,雨量较少,年约三十英寸(762毫米)。印得斯河流域之中部,每年雨量,仅及数寸,剌日不得拿西部,已成沙漠。其东土壤瘠甚,每方英里,能养数人。印度全年雨量,东北风所供给者,百分之十;西南风则占百分之九十。农夫收成,恒视雨量之丰富以为衡;雨量减少,荒年即成。田可灌溉者,农民多疏通河流,蓄水耕种。今日印度政府本于古代之遣规,时有大规模之建设,一九一五至一九一六年之预算,经费凡八千三百万磅;其中专以一百万磅救荒,四百万磅振兴水利。曩者开浚印得斯河之支流钱不运河Chenab Canal共费美金九百万元,工程之伟大,可想而知。河成,人民迁居其地者,六百余万人。
植物随气候而变,要多热带物产。出产品以米、麦、小米、甘蔗、棉花、颜料等为大宗。产米区域,约当印度可耕之地三分之一;西北年得一获,恒河流域年可二获,麻打拉萨沿海灌溉膏腴之地,一年三获。政府辅助农夫,设立机关,以研究种稻改良之法,颇有进步。麦之生长,宜于气候较寒,希马拉亚山附近及西北等地,出麦颇多。小米需雨较少,种于德干高原,贫民赖之为食者甚夥。甘蔗宜于热带,出产丰富;颜料取于植物,植物长于多雨湿地,推孟加拉为最盛。棉花宜于气候炎热,印度之出产甚多;烟草鸦片,出产亦富。希马拉亚山之森林,因山势之高下而异;其所生之树木繁夥,种类杂异。印度动物亦夥;牛马以头计算,占世界重要地位,但以人口平均,则数甚微。牛为耕田之用,印度教徒,不杀耕牛,听其老死,并弃皮革。野兽有狮、虎、狼、熊、野猪等,农夫住近山麓者,常为所噬。山中毒蛇甚多,伤人害畜,愚民拜之为神,不敢杀之。矿物亦富,以煤、铁、石油为大宗。所可惜者,矿产远在内地,交通困难,而开采者甚少也。
综上地理之影响于印度者何耶?曰:印度北枕希马拉亚山脉,交通阻梗。其东北一隅,毗连西藏,高山重叠,其势稍平,逾越较易,蒙古族自此而入(外人称黄种为蒙古族),不丹、尼泊尔之居民,蒙古族也。唐时,吐蕃臣服印度之一部分土地。其西北印得斯河流域,初甚肥美,宜于耕种;其西山忽中断,遂成狭道,其最著名者,曰尔巴狭道Khaibar Pass,西通阿富汗,北接中亚细亚。但其地隔海洋,雨泽极少。民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日驰骋于高原,勇敢善斗,久羡印度土壤膏腴及其居民富庶。值其岁歉之时,则迫于生计,铤而走险,侵入印度,是以外寇,多由西北而来,初以劫掠为事,后为印人同化,阶级制度益盛。阶级者,印语原意颜色也。雅利安人迁居印度,征服土人。土人?黑,雅利安人因其战胜之威,而轻视之,是为阶级观念萌生之始。其后回人侵入,印人不能拒之于境外,乃严其阶级之分,借以固其团体以拒之。英人自得印度以来,惴惴然以防俄为务,盖患其由西北侵入也。半岛南部三面濒海,良港甚少,沿海居民无好奇冒险之精神。出于海岸,而海水又深。古代航海之术未精,海为交通之梗,印人视为天险。其后形势迥异,科学发达,欧人绕非洲而至,轮船往来,驶行迅速,海上航路,无建筑修理之费,反便于陆;曩者恃为险阻,后则徒资外寇。是以欧人皆自海上而至,英能统治印度者,多赖海军之力。且印度位置,适在欧洲、日本、中国之间,其受欧人侮者,先于二国,抑其地理使之然欤!
外寇来自西北,其入印度之普通人民,受其地之影响,改其游牧生活,而为耕种农夫,势力渐弱;其较强者,又复侵入。印度自古以来,即为外人争逐之场。其终也,种族庞杂。南方险阻山道,逾越非易。英主若阿育王亚格巴皆未统一全印;蒙古儿帝国之覆亡,要以征伐南方,久战不克,府库空匮所致。达罗维安土人,自雅利安人侵入,退于文的耶山之南。其地森林荫郁,交通困难,行军旅行,至感不便,因得负固自存。其文化低者,与非洲之野蛮人无异;其较高者,独立自主。印度有史以来,除英统治直辖地大半而外,无名实相符之统一政府。近者铁路发达,形势大变,交通便易,险阻尽失。而印人逾三万万数,多以农业为生。高原近于山麓者,不宜耕种。普通农民所耕之地,每年收入,不足以养一家之数口。贫民衣食之苦,与我国农夫相似;人口过剩,其重要政治问题之一也!
地理影响于人民、交通、政治、外患者,如上所述。其影响于思想者,兹略言之:印度气候炎热,害虫繁多。古时战争频仍,大荒时至,民极穷困,疾病死亡,状至悲惨,宗教家哲学家于此环境之下,趋于悲观。而恒河流域,土壤膏腴,雨量充足,草木丛生,物产丰富,禽兽繁殖,渐启人民灵魂轮回之信仰。古代初民,深信人死之后,灵魂不死,印人亦然。更进而谓人之灵魂,于其既死,可变鸟兽草木。鸟兽草木之魂,能变为人。婆罗门教因之,谓人轮回之果,定于生时功过之因;佛教大成其说。其影响于东方思想者,至深且巨。尤有进者,雅利安人之文化,高于土人,既入印度,生活极易。其他侵入印度之野蛮种族,文化程度,相去远甚。而希马拉亚山脉,分隔中国印度。中国思想,不易传入印度。印度终无极大之激刺,此文化所以无进步也欤!


前言/序言

自序

亚洲文化发达最古之国凡四,一曰巴比伦,二曰波斯,三曰印度,四曰中国;巴比伦则久灭亡,波斯则渐退化,其能贡献于今日世界之文化者,印度中国而已。二国自秦汉以来,接触渐繁,交相影响,其经重要之媒介,则往来之僧侣也。我国高僧入印多赍《经律论》、佛像而归,其影响于思想学艺者,至深且巨。今于我国求一较善之印度通史,而不可得;学者偶尔言及印度者,乃多错误。作者遂有编辑印史之志愿;其目的则所以应今日知识界之需要,供给印史之常识于普通读者,而助其了解印度状况也。
全书共二十七篇,其第一、二篇,叙述印度名称之由来,地理形势之影响,及其史料与民族。第三至十篇,分述古代之文化,宗教之改革,国内之状况,外寇之东侵,阿育王之与佛教,大月氏之深入北部,黄金时代之歌泊那朝,迄于回人劫掠于印度。就其大体而言,则印人之印度时代也。第十一至十九篇,先记回人之据印度,特里回王之大概,未介兰格之盛衰。后记蒙古儿帝国之成立,阿刻巴之政绩,帝国之渐衰,麻剌赛人之崛兴,与夫欧人之逐鹿,而止于一七六一年,此回人之时代也。第二十至二十七篇,首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取孟加拉,作为兼吞印度根据之地。其野心侵略之长官,猛力进行,而乃战败土邦,扩张领土。中记内政建设之始,禁焚寡妇,铲除得幾,改革政府之组织。对外则兼并土邦;其威迫之甚,终乃酿成叛乱,而英王直接统治印度矣。末叙近时之内政外交、印人之觉悟、甘地之运动等,此英人统治印度之时代也。
上述之时代,仅就事实而言,书中并未划定史期。盖历史上之重要史迹,多由于环境促成,而非偶然一朝一夕之故也。是故史期分区,殊极勉强,而作者认此书无分期之必要也。其中各篇之史迹繁杂,往往非篇名之所能包括,而又感于读者检查史迹之不易,乃于各篇之首,举其内容之要纲,以代一篇之篇名;又为便利读者之计,附有印度大事年表。顾其古代之史料,颇多疑阙。其年代可分为二:一,古史载明而可凭信者;二,学者证明推定而大致不差者。作者皆于表中注明。
斯书之编辑,始于十五年春季。其所取之材料,颇主慎重;凡国中关于印度之作品,其可得者,莫不求而读之。顾除《佛国记》《大唐西域记》而外,多无可取;是以本书之材料,唯有根据于英美印度学者之著作,而借之于金大、女大之图书馆,及金大历史系主任贝德士者也。及十六年三月,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度是个神秘的地方,古代文明昌盛,网上信息少,所以买书来读一读。包装挺好的,字迹清晰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也很结实,很好!

评分

很好的书籍 活动时购买 推荐购读

评分

很好的书籍 活动时购买 推荐购读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555555555555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可惜内容有些半文言,读起来有些累。沒读完,感觉不大适合年轻人阅读。

评分

此书颇为有趣,不过成书于1928年,未有现代深入修行。全文文言文,名字译法跟现在颇为不同,无一定基础颇有难度。

评分

很好的书籍 活动时购买 推荐购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