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汝昌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诗词
  • 周汝昌
  • 诗词赏析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宋诗
  • 金诗
  • 元诗
  • 明诗
  • 清诗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85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5095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56
套装数量:2
字数:4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有读者说,周汝昌的诗学造诣甚至高于他的红学造诣,只是红学造诣名气更大。看过周汝昌赏读古典诗词的书之后才会意识到上面这句话所言不虚。周老点评古典诗词,评中有诗,评中有画,评中有学养深厚的老者,评中也有俏皮可亲的顽童,评中有风花雪月、孤窗闺怨,评中也有金戈铁马、长河大漠。作者笔尖所到之处,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如画卷般展开,春花秋月跃然纸上,铁马冰河扑面而来,带读者体会诗词之美、诗词之趣、诗词之雅、诗词之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我国知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泰斗,其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周汝昌先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著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著、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目录

上册
自序/ 001
读词杂记/ 002
《楚辞》中的“予”/ 065
旁听诗话/ 077
“诗律细”以外的“细”/ 083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 086
潘四农论诗之一节/ 107
由楝亭诗谈到雪芹诗/ 110
定庵诗境证红楼/ 122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127
“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 142
一篇《锦瑟》解人难/ 151
南宋诗人杨诚斋/ 160
南宋诗人范石湖/ 169
陆放翁诗漫举/ 178
从《剑南诗稿》中的农村诗说到“俗气”/ 190
诗应也为儿童作/ 207
诗词杂话/ 215
讲诗宜自根基起/ 230
诗的存在/ 236
附 录:
《范成大诗选》后记/ 244
《范石湖集》前言/ 285
《杨万里选集》引言/ 292
《词学新探》序/ 341
《苏辛词说》小引/ 344
下册
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 002
《千字文》之话/ 017
清新睿王题《红》诗解/ 019
诵杜微音/ 029
李杜文章嗟谤伤/ 034
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 037
“思无邪”辨义/ 061
中华诗义/ 068
学诗/ 071
汉字的声调美/ 073
中华美学的民族特色/ 076
“对对子”的感触/ 096
诗人型和诗文化/ 099
“诗化”的要义/ 112
大道无名 大师无界/ 122
中华诗论悟“三才”/ 128
中华要典有“葩经”/ 132
“言志”与“抒情”/ 135
读《稼轩词编年笺注》/ 139
读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143
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57
愿抛心力作词人/ 175
炼字、选辞、音节美与艺术联想/ 187
谈唐宋词的鉴赏/ 196
谈对联/ 205
谈诗词曲赋的鉴赏/ 209
宋代词人李清照/ 239
谈唐诗史上的“三李”/ 244
诗词韵语在小说中的意义/ 251
赏析与赏会/ 255
诗词的魅力/ 258
附 录:
《丛碧词》跋/ 264
《张伯驹先生词集》序/ 266
《夕秀词》序/ 270
《晚听斋诗稿》序/ 273
《险梦诗痕》序/ 277
《健行斋诗词》序/ 279
《千秋一寸心》初版自序/ 281
《千秋一寸心》新版自序/ 284
编后记/ 289

精彩书摘

不过我们现在的造诣太浅,知道的东西极有限,从来谈词,所见到的,无非是些浅陋的地方,至于词的深意,字的妙处,我们还未能窥透,所以我只是竭力避免用些空洞渺茫的形容词假作解人,来乱人观听,遮人耳目。
须知“儿女古今情”,有谁生来就面孔板板的做道学先生呢?欧阳公何尝不然,他生时正是古文流毒很深的时候,所以他不得不跟着做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可是他在古文里不能说的情绪,遂完全裸露于这些小词里面了。有什么可以疑惑呢?
我并没有从自己一知半解的水平来妄欲充作解人,为这一则公案作出判断的念头,因为实在没有这种资格。我只是想看看争真辩伪的双方不同见解的论证,彼此高下强弱如何。从何说起呢?
又如专门喜欢作“好对”“佳联”,这其实是一种文人习气,有时与真诗已经是两回事,只图摆样子,作陈设,所以连林黛玉也批评他那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这种诗千万学不得,一入了这个路子,是再也学不出来的,皆因世人不知诗,才喜欢这种浅近的句子。
对于这样宝贵的文学艺术财富,每一代人都有他的新贡献。正因此故,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诗词的生命力才非常旺盛,并没有死亡,甚至于连衰老、僵化都还不能说。它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生活中生存、生长,而且还有发展。
涵养,修养,也可说作“陶冶性情”。陶、冶是中华文化与科技发明创造的两大“阶段”,极为重要。烧制陶器,冶炼铜器,是中华文化、文明对人类的最巨大的贡献。陶和冶的“工序”,都是积累式的“慢工”,即需要“工夫”,而不是一下子作成,更不是轻忽草率可以“塞责”的事情。
陆机说:要想从事文学创作,离不开两个大字,一个是“情”,一个是“志”。如果单就中华之诗来讲,那么“诗言志”,这是个最具典范性的提法,大家自古最为熟悉,不待多言;而光明正大地把一个“情”字推向这个论坛的最前面,郑重揭示于大家面前,这在以前无有同例。
至于古人讲炼字,讲遣辞,讲过脉,讲摇曳,讲跌宕……种种手法章法,术语概念,也不能毫无所知而空谈欣赏。那样就是犯了一个错觉,以为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大师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心得,都比不上我们自己目前的这么一点学识之所能达到的“高”度。

前言/序言

我向来的主张是:凡治一门学问,最好应当是既懂得分科,又懂得综合。比如拿学京剧来作例,其虽名曰“表演艺术”,实际上还必须是既懂得文场的胡琴、月琴,也懂得武场的“锣鼓经”;既懂得表演程式,又懂得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至于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得明白它们的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我讲诗词学也是主张至少要有五个方面的功夫兼顾而互补。哪五个方面?一曰:阅读领会。二曰:字句笺注。三曰:理论研究。四曰:讲解宣义。五曰:亲自创作。若不如此,总难达到一个令人有所获得、有所赏会的美学享受。我讲诗词学,大道理是一致的。已印行的《千秋一寸心》已经成为常销书,多次加印,甚受欢迎;其实那里面也包含了多方面的研究实习、多方面的功夫,不是一个简单的表面文辞的事情。我在诗词理论方面的论文,至今也没有收集全面、编整成册的机会,这里贡献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初步而未能满意的专册,供爱好者参考切磋。举几个值得一提的例子,作为自我的介绍引言吧。
晋代陆机所著《文赋》开篇是这样说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他首先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情”,一个是“志”。从今天的一般理解来讲,“情”就是感情,比如说中国的诗以抒情诗为主。至于“志”呢,从古以来“志”和诗是那么紧紧地连在一起,不可分离,最简单的一句就是“诗言志”。由此可见,我们古代文学理论大师陆机作这篇《文赋》时,已然把文学的来源定为双源并流。他说的“遵四时以叹逝”者,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而“瞻万物而思纷”者,则是理智的事情了。这种分别如此清晰,来源已久,似乎用不着再做重复讲解了,但你看下文不久他又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这儿问题就发生了:上文刚刚说过“诗言志”是从古以来直到孔圣门下,这是一条文学定规;而大文论家陆机却偏偏说诗是缘情的,不与言志相关……你看,这就麻烦了。我们后人如何来解决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在关系重大的中华文化
文艺的根本问题呢?
本书有一篇《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是我尝试这个重大问题的一篇存稿,希望读者尽先留意一下,看看我所引证的旧时名家,对于“缘情”的误读误解已经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然后,请你判断一下:拙解拙讲是否还有其道理?是否击中若干误读误解的要害?如果你认为这所关非同小可,那么你会继续把我论思的若干拙见给以相当的关注而加以思索,从这儿又引发了我们中华语文上的“情”,到底应当在今天的语言学的科学解释中给它重新定一个怎样的“定义”。这个问题不但同样重要,而且由它所引发的也许会涉及更多更深层面的文化大问题。
陆机对“情”的提出和理解略述如上。至于我个人,在此只举一个小小例子。我二十多岁时不幸正值华北沦陷而失业失学,唯一一件使我精神生活略微解脱些许的办法就是学习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习。篆书以《石鼓文》为标本,苦学苦练……我在其开篇就看到一个“寺” 【用石鼓文寺】字,见它的结构组成上半像是一个“土”字,而其第一横两边弯曲向上,并非“土”字;下面是一个“寸”字,这人人皆知,它代表的是右手。那么我马上悟到,是右手拿着一个不知何物的装饰品——意思表明的是今天文字里的那个“持”字。我恍然大悟:这个“寺”是本字,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发生不同的用法、含义。那么,为什么古书对“诗”的解说却是“诗者,持也”呢?十分清楚,我们中华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神韵,神韵是一种无尽而永存的审美感受,诗读完了,它的神韵却继续延伸作用着,并不立刻停止——这就是“持”,“持”就是持续。换言之,你拿着一个东西不放下,这个“持”的神情意态长此不断,这就是中华诗歌最重神韵的根本道理。如果还不明白,我再加上一例:古书说我们的诗歌如同射箭者“引而不发,跃如也”,让我告诉你,用这句话来注解“寺”“持”“诗”,就一切豁然贯通了。
至于我说的那个右手所持的“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它的第一横左右弯曲向上,表示是姿态优美的物件,在“鼓”字的左上边、“聲”字的左上边,都是两面卷起的姿势优美之物,它和乐器紧紧相联。因此,这个“寺”右手里拿着的就是中华音乐上的标志图案。
我讲得十分简略,但我相信聪慧的读者对于中华“诗”与“乐”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神韵的本来意义到底何在,也就可以思过半矣。
在写此序时,我仍然深深感到平生治学中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我对《文心雕龙》下的功夫最大,而写出来的论文却以这方面的最少。如今,年过九旬,还有补作的可能吗?这就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事情了。正如《隐秀》一篇发表后,已为“龙学”不少专家接受了。我希望自己还有幸能再写三五篇同样的试作文字,记在这里作为一个奋斗的目标吧。
庚寅小寒前夕口述


千年绝唱,情深不绝:品读周汝昌对古典诗词的深情笺注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意境和隽永的情感,照亮了无数代人的精神世界。从《诗经》的古朴抒情,到唐诗的盛世华章,再到宋词的婉约豪放,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瑰宝,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而在这片丰饶的诗词土壤上,有一位集学者、评论家、鉴赏家于一身的大家,以其毕生心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诗词深层意蕴的大门。他,便是享誉海内外的周汝昌先生。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并非简单地罗列诗词名篇,更不是枯燥的学术考证。它是一场饱含深情的对话,一次智识与情感的深度碰撞。周汝昌先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学养和真挚的情感,深入解读了那些千古传诵的诗词篇章,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去体会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哲理。 穿越千年的回响:周汝昌的诗词鉴赏之道 周汝昌先生并非将古典诗词视为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视其为鲜活的生命,流淌着古人的喜怒哀乐,蕴藏着万象的宇宙真理。他的鉴赏,既有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更有对人生的深刻体悟。他擅长从细微处着眼,捕捉诗句中的微妙情感,解读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字词。例如,面对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景象,他不会仅仅停留在描摹景色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挖掘诗人身处乱世,却依然心忧家国、壮志难酬的沉重心情,体会那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怆与无奈。 他的鉴赏,更注重诗歌与作者生命体验的结合。他认为,真正的诗词鉴赏,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略到诗词的真味。他会细致梳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不羁,并非仅仅是诗人的个人品性,更是其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自由精神的坚守。他会将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与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相联系,引导读者体会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命智慧。 字字珠玑,情意绵绵: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周汝昌先生的鉴赏,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极致尊重与深刻挖掘。他深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之道,相信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往往蕴藏着作者最为精炼的思考与最为真挚的情感。他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探寻每一个词语最本初的意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演变与升华。 例如,在解读苏轼的词时,他可能不会放过一个看似寻常的副词,或是动词的选择,去探究其背后所传达出的微妙情感。他会分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把”字,如何精准地传达出苏轼那种既有仰望苍穹的豪情,又带着一丝人生虚无的慨叹。他也会细致品味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诗词,从中发掘出人物命运的伏笔,以及作者对世事人情的洞察,虽然本书聚焦诗词,但其对文字的敏感与解读方式,无疑是共通的。 他的鉴赏,并非简单的“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以及“如何打动人”。他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何作者要使用这个词,这个意象,这个结构?这样做又会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学品鉴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去发现更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宝藏。 情感的共鸣,灵魂的对话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是周汝昌先生在鉴赏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他并非一个冷冰冰的学术机器,而是一个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诗词世界中的热爱者。他的文字中,饱含着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对诗词之美的赞叹,以及对生命的热情。 他会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描绘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感同身受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他会为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词句,而心生怜惜,体会那份历尽沧桑后的孤独与无奈。他的鉴赏,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诗词的解读之中,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阅读此书,不仅仅是在学习诗词知识,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灵魂的对话。周汝昌先生的真挚情感,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读者心中,唤醒了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对情感的体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他让读者明白,诗词并非古人的遗物,而是活生生的情感载体,是我们与古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重要媒介。 全二册的宏大视野与精微之美 《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全二册)》的设计,本身也体现了周汝昌先生对古典诗词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全二册的篇幅,使得他能够在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下,展现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不同风格的魅力。 第一册,可能侧重于诗词的源头,如《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乐府的民风,以及早期诗歌的发展。他会带领读者追溯中国诗歌的根脉,感受那份原始的生命力。 第二册,则可能深入唐诗宋词的黄金时代,对那些最为耀眼的星辰进行细致的解读。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豪情与沉郁,到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豪放与婉约,他将一一剖析这些大家名篇的艺术精髓,揭示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价值。 同时,全二册的结构,也允许他将宏大的文学史梳理与细微的字词解读相结合。在宏观梳理的同时,他对每一首诗词的分析,都将是深入骨髓的。他会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词的比较,展现古典诗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为何选择阅读《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常常被琐事缠身,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情感的滋养。而《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放慢脚步,沉浸在古典诗词的优美世界中,与一位智者同行,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古典诗词感兴趣的人。无论你是初次接触,还是已经有所涉猎,周汝昌先生的解读都将为你带来新的启发。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见解,让复杂的诗词变得鲜活而有趣。 他会帮助你理解那些古老的词语,感受那些遥远的情感,体会那些超越时空的智慧。他会让你明白,古典诗词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滋养我们心灵的活水。 翻开《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你将开启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与周汝昌先生一起,去品味那些“千载有余情”的绝世佳作,感受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丰富我们对人生、对情感、对美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千载有余情》,便被那沉甸甸的质感和淡雅的书香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心生向往,但往往望而却步,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晦涩难懂,意境深远,难以领会。直到遇见这本,我才仿佛找到了穿越时空的钥匙。作者的笔触温婉而有力,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解读,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诗篇一层层剥开,露出其中璀璨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解读唐诗的那部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中的句子,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有了温度和呼吸。比如他对李白的《将进酒》,不再是简单的豪放不羁,而是深入到诗人当时的处境,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纵情山水的洒脱交织,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又比如他对杜甫的《春望》,我第一次体会到那种家国破碎、黍离麦秀的哀痛,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饱含着一个时代的泪水。书中的许多考证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诗词的背后还有如此多的故事和细节,让我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也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词鉴赏,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旅程,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绵延不绝。

评分

收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是雀跃的。我一直认为,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情感和意境,以及创作背后的时代印记。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对诗词的字面解读,更是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味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冷门诗人的挖掘和赏析,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重新绽放。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怀。他在解析一些著名篇章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学典故,将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诗经》的解读,那些古老的歌谣,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是当时人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那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够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古典诗词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情感和智慧的宝库。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古典诗词的了解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但《千载有余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篇幅浩瀚,内容丰富,却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压迫感,反而让我沉浸其中,如饥似渴。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独到视角和深刻见解。他对于许多经典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例如,他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时,不再仅仅聚焦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那段历史时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现实。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对诗词的语言运用、艺术手法,以及其文化内涵的讲解,都非常到位,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的易读性。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去细细品味。

评分

拿到这套《千载有余情》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对古典诗词的解读,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二字感到好奇,究竟如何才能真正领会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作者在解读时,非常注重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既有文字上的推敲,也有文化上的溯源,更有情感上的共鸣。他将一些名家名作,如杜甫的《登高》,不再是简单地描绘秋景的苍凉,而是深刻地挖掘出诗人晚年身处乱世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那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更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我尤其喜欢他对诗词中“情”的解读,无论是家国之情、离别之情,还是思念之情,都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这本书让我觉得,古典诗词不只是美的文字,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生智慧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古朴典雅,充满文化气息。拿在手里,仿佛就握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宋词情有独钟,那些婉约细腻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心田。而这本书对宋词的解读,更是让我惊喜连连。作者对于苏轼的笔调,既有对其旷达豪迈的赞美,也有对其人生际遇的体悟,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大文豪。他剖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那种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理解,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着实让我动容。我之前总觉得“大江东去”只是壮丽的景象,但经过作者的解读,才明白那背后蕴含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渺茫的哲思。同样,他对李清照的词,也不是简单地归为闺怨,而是深入到其个体生命经历的沧桑巨变,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奈与坚韧,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经典,从中汲取力量和慰藉。

评分

文章好,就是惊叹号比较多

评分

读大师的书,能提升自我的素养

评分

京东自营的书太怠慢了,每次拿到的书都是又脏又伤的

评分

不错,价格优惠大。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当年被周汝昌老先生拉入红楼坑,节目访谈中一言一行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次看到这套书,毫不犹豫拿下~

评分

太多书了,真不想买了,可又忍不住!

评分

非常好的文学鉴赏书籍,深入浅出,赏析透彻,评注详细,值得细细品味鉴赏,性价比很高的,认真学习会学到很多,强烈推荐!京东买我放心!

评分

不错不错,多看书有好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