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文明与世界译丛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文明与世界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任斯·理德尔,[以] S.N.艾森斯塔德 著,郭少棠,王为理 译
图书标签:
  • 多元现代性
  • 现代性批判
  • 文明比较
  • 文化阐释
  • 欧洲思想
  • 中国思想
  • 全球化
  • 文化转型
  • 社会理论
  • 译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9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02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文明与世界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元现代性的核心,是假定存在着不同文化形式的现代性,它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状况塑造而成。这些不同形式的现代性在价值体系、各种制度及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本书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等角度,从欧洲、中国乃至跨国公司等论域,探讨多元现代性的相关问题,参与讨论者为艾森斯塔德、魏斐德、杜维明、金耀基等世界知名学者及理论家。这些视角和理论、经验与展望,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现代性的各种互不相同又彼此关联的理解,以及对世界的总体理解。


作者简介

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美国汤因比奖基金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史、近现代中国与全球的关系等。

任斯·理德尔(Jens Riedel),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汉堡办事处经理,曾任职于德国图宾根大学以及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研究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

S.N.艾森斯塔德(Shmuel N. Eisenstadt),以色列社会学家,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苏黎世大学。

译者简介:

郭少棠,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讲座教授、历史研究者,致力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比较城市文化、社区历史的跨文化研究。

王为理,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城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


目录

鸣谢
前言
波尔科·冯·俄廷格

第一部 导言
多元现代性范式的背景
S.N.艾森斯塔德任斯·理德尔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

第二部 多元现代性讨论的参数
对多元现代性的几点看法
S.N.艾森斯塔德
多元现代性——概念及其潜力
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
全球化:现代性最新的形式?
布鲁斯·马兹利什

第三部 西方现代性与普遍主义的论战
全球化世界中的文明与国家
普拉森吉特·丢拉
全球性反现代主义
马克·吉尔根斯迈耶

第四部 多元现代性与世界共同体的前景
多元现代性与经过协商的普遍性
于根·科佳
作为一项社会发展议程的互相学习
杜维明

第五部 中国的现代性
另类现代性在东亚的兴起
金耀基
中国的现代性
魏斐德

第六部 欧洲的现代性
20世纪欧洲的自我理解
哈特穆特·凯尔伯尔
宪法实践还是记忆共同体?——评欧洲的集体认同
波思哈特·吉尔森

第七部 经济学方法
多样的市场经济:制度在构筑商业体系中的作用
理查·惠特雷

第八部 结语对商业世界的启示
作者小传

索引

精彩书摘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文明与世界译丛》:
  正如我将要更详细地讨论的那样,要减缓西化论者与反西方运动之间不断加剧的紧张对立,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提倡对现代性的文化多元性理解。为此,现代性这一概念必须远远超越其当前被广泛接受的形象。首先,它必须去西方化,实行多元化,以摆脱同质化观念。但同质化观念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就在迅速出现的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里根深蒂固。在许多人的眼中,西方和现代化的形象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将两者挤压进韦伯式的铁笼之中的万有引力。如果分开,那么这两者都能够极大地扩展开来。“西方”可以涵括一种人文的和宗教的传统,然而在对欧美现代状况的反思中,除了新教的工作伦理之外,这种传统却被忽视了。同样地,现代性也可以理解为表达了制度背景、社会政治秩序和价值体系的广泛可能性。
  要区分这两个概念,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质疑西方现代性的一致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性,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各个西方社会在它们的基本的心理和社会结构方面一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地区的现代社会都以各种明显不属于西方可能性的范围的方法来应对现代性的中心问题框架(problem atiques)。亚洲的民主民族一国家的内在运作方式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民主被公认为是政治趋同的典范,然而,即便在成功的体系中,一些重要的因素也始终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因素包括政治文化、社会价值乃至公共领域的制度与结构。个中原因,在于民主和文明社会的这些根本组成部分会包括在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几乎所有有关民族一国家和民主的前提条件的主要理论模式如果应用到东亚四小龙和其他政治体系的经验中去,都无法令人信服。
  毫无疑问,一个紧密关联的世界正经历着由技术革新——如资讯技术革命、工作模式的改变、跨国公司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和其他各种因素所造成的相似的转型过程。但是,纵使西方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这些革命和演化的中心,它也同样被这些因素所改造。这也就是为什么那种把这些过程简单地看作是西化的观点无法令人信服的原因。如英格哈特和贝科(Inglehartand Baker)最近对许多社会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的确有类似的价值转变,但这些转变依然是因文化而异,而不是向一个标准的模式趋同。况且,散居文化(diaspora cultures)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以及欧洲为建立一种在历史上全新的政治秩序和认同格局的努力,使得作为一个同质性实体的西方与一个已有先人为主印象的“其他地方”之间的区分变得更加没有意义。
  在反思有关现代性开放的多元文化理解对当前世界体系所具有的潜在意义之前,我打算先描述一下将现代性理解为西方化所固有的矛盾心理。对于许多社会来说,走西方的路既意味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丧失本土传统的危险。它意味着获得自由和自决,但它也意味着丧失祖传的共同体和价值体系所提供的安全庇护所。然后我将强调反西方或反自由认同的形成的主要发展轨迹。在这里,有关现代性或对西方的极为简化的形象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动员大众的工具,也是拒斥性认同形成的根源。接着我将探讨一种更广泛的现代性观念,如何能够更大地丰富我们关于社会未来的区域性讨论。我们将根据最近的一些发展来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发展包括全球化对民族一国家范式的挑战、认同模式的变化和一个国际市民社会的前景。
  ……

前言/序言

  波士顿咨询集团旗下的战略研究所非常高兴担任多元现代性会议的东道主。这次会议于2001年5月20-21日在德国科学中心举行,与会者都是重要的国际社会科学家。这本书的出版,使得没有机会参加本次大会的公众,尤其是研究人员与学生,得以接触到与会者的论文。
  战略研究所一直以来对于多元现代性领域的关注,源于我们对战略本质的广泛兴趣。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人员合作,丰富了我们对战略、对商业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理解。柏林会议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出版来使我们的研究公之于众。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不同的现代性的世界,包括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这一观点是对典型经济思想的挑战,意图通过界定广泛接受的、普遍使用的“规律”和“法则”,以及通过被普遍忽视的影响经济决策的非经济因素,来使经济环境同质。柏林会议对全球经济的复杂性提供了实质性洞见。商业世界对福山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以及亨廷顿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普遍兴趣,标志着他们日益关注非经济因素。虽然所有主要的西方公司都极力利用(按该词的最好的意义)所有在经济上对它们有利的全球机会,但它们逐渐认识到,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不同的方法。不幸的是,对正确问题、答案和方法的追寻尚未对商业和公众政策产生实际的、有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都未能提供有用的指导。很显然,我们只是为一个复杂的对话开了个头。
  当然,仅仅靠几个简单的规则或概念,是无法在高水准的历史社会学阐释与世俗的、为生存或扩张挣扎的日常商业决策的鸿沟上面架起一座桥梁的。这个鸿沟需要探索。鸿沟两端隔得如此之远,以至于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但仔细观察多元现代性的各个方面,以寻找一个可以理解的路线,应该还是值得努力的。这就是柏林会议的目的。正如这些文章所表明的,应对一个多元现代性的世界,并没有一个主导性的解决方案,甚至也无法确定问题所在。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引发广泛的阐释,并展开其中的对话。因此,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些预感,一些有待探索的观点,以及一些微弱的标记,追寻这些标记,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这个全球经济的复杂性。
《文明的迴響:世界歷史的多元視角》 本書是一部宏大的歷史敘事,旨在挑戰單一的、線性的歷史進程觀,深入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元性與複雜性。作者跳脫西方中心論的傳統框架,以前瞻性的視野,引領讀者跨越時空的界限,從全球性的角度審視不同文明的興衰、交流與互動,揭示其獨特的發展軌跡與內在邏輯。 第一部分:古老文明的璀璨與變遷 本部分首先回溯人類文明的起源,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古希臘的哲學思潮、古羅馬的帝國建構,到古印度的宗教與文化,以及古中國的早期國家形態與思想體系。作者不僅梳理了這些文明在政治、經濟、社會、藝術、宗教等方面的輝煌成就,更著重探討它們如何應對環境挑戰、內部變革以及與周邊文明的接觸,展現了不同文明在早期發展階段所呈現出的獨特性與韌性。 例如,在探討古希臘文明時,本書不會僅僅聚焦於其民主政治和哲學思想,更會深入分析其地理環境如何塑造了城邦政治的多元化,以及希臘各城邦之間複雜的聯盟與衝突如何推動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同時,也會關注希臘文明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與轉化,例如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對希臘藝術和宗教的影響。 在中國部分,本書將聚焦早期王朝的形成,如夏、商、周,分析其在政治制度、禮樂文化、青銅器藝術等方面奠定的基礎。更會深入探討諸子百家思想的勃興,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及其對後世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會考察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戰爭、經濟、文化上的激烈競爭與融合。 第二部分:全球化初期的碰撞與調適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開啟,世界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互動時期。本書將重點分析歐洲殖民擴張對全球格局帶來的劇變,包括新航路的開闢、美洲的發現與征服、以及全球貿易體系的初步形成。然而,本書的視角並不僅限於歐洲的單方面輸出,而是著力於展現被殖民地區如何抵抗、適應,以及在被動的互動中如何尋求自身的發展空間。 對於亞洲,本書將分析歐洲勢力進入後的區域格局變化,例如東亞、南亞、東南亞在貿易、宗教、軍事上的新挑戰與新機遇。本書會深入探討這些地區如何在中西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或是如何因應外部衝擊而產生內部轉型。例如,在分析印度時,將會關注莫臥兒帝國的興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崛起,以及印度本土社會在不同外來勢力影響下的變革。 對於非洲,本書將揭示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對非洲社會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以及非洲內部社會結構的瓦解與重塑。同時,也會探討非洲地區在不同時期所展現出的抵抗力量和適應策略。 第三部分:近代轉型的多元動力與全球挑戰 進入近代,工業革命、民族主義、啟蒙思想等浪潮席卷全球,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文明在面對這些浪潮時所採取的不同應對策略,以及由此產生的多元化的近代化路徑。 歐洲的工業革命及其帶來的社會變革將是重要的一環,但本書更關注的是,當這些來自歐洲的思潮與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時,它們是如何被本土文化所吸收、改造,甚至被用來抵禦歐洲的侵略。例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如何在學習西方技術和制度的同時,保留並強化自身的民族認同;奧斯曼帝國在面對西方挑戰時所進行的改革,以及這些改革的局限性;拉丁美洲在獨立後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不同國家所探索的發展模式。 本書將特別強調,所謂的“西方化”並非單一的、必然的趨勢,而是不同文明在與西方互動過程中,基於自身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實需求所做出的選擇與調適。例如,在分析中國的近代史時,將會考察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成立的漫長過程中,中國如何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並最終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第四部分:當代世界的相互依存與文化對話 進入當代,全球化進程加速,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同時也伴隨著文化衝突與融合。本書將審視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冷戰的影響,以及後冷戰時代的挑戰,包括全球化、區域衝突、環境問題、科技發展等。 本書將重點關注不同文明在當代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文化交流、思想辯論、藝術創新等方式,尋求解決方案,並為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包容的世界貢獻智慧。本書將探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在全球事務中日益增長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既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又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例如,在分析當代中國的崛起時,本書將會探討中國如何在全球經濟和文化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及中國的發展模式和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世界。同時,也會關注中國與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鑑,例如“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哲學思想在國際上的傳播。 最後,本書呼籲讀者以一種開放、尊重和批判的態度,去理解和欣賞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在一個相互聯繫日益緊密的世界裡,唯有深刻認識到不同文明的價值和貢獻,才能真正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合作,共同應對我們時代的挑戰,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新的歷史觀照方式,鼓勵讀者從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層面去理解人類文明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從而培養一種更加成熟、包容的世界公民意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次对“现代性”这个宏大叙事的彻底解构与重塑。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思想迷宫,却又始终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指引着方向。作者以一种批判性的姿态,对西方现代性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质疑,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和普适性的神话。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西方现代性的成就,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之中,探讨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可能产生的变异与演化。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现代性时,并没有简单地复制西方的经验,而是着重于中国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根基,探讨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那些关于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复兴、以及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身份认同的论述,都发人深省。更令人欣喜的是,本书还拓展了视野,关注了那些“非主流”的现代性实践,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其语言的通俗易懂和论证的逻辑性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重新思考“进步”的含义,以及文明多样性的真正价值。

评分

我一直对不同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充满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层议题的探索。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欧洲、中国以及“其他”文明的现代性经验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的框架下进行审视。他并没有把欧洲的现代性看作是普适的模板,而是对其内部的矛盾和演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性本身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充满张力的过程。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在阐释中国现代性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对西方现代性的模仿或对抗,而是强调了中国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那些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的讨论,都发人深省。而本书对于“其他”文明现代性实践的关注,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不存在单一的现代化路径,而是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些不同的探索都在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未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愉悦的,作者的分析深刻而富有洞察力,语言也优美且富于表现力。

评分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一场关于“何为现代”的史诗级辩论,而作者则扮演着一个睿智的主持者。他巧妙地将不同文明的现代性经验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欧洲现代性叙事的解剖,他揭示了其内部的深刻矛盾,例如理性与非理性、自由与压迫、进步与衰落之间的张力。这种反思性的视角,避免了对现代性简单化的颂扬或批判,而是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世界。而在谈论中国现代性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中国在吸收西方文明、同时又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创新。那些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辩论,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欧洲与中国,而是将“其他”文明的现代性实践纳入视野,这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的理解框架。整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引用文献丰富,分析深入,语言也颇具感染力,读来酣畅淋漓。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颠覆我固有认知的著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现代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总觉得现代化就是一条通向西方模式的单行道。然而,作者用无可辩驳的论证和翔实的史料,将我从这种狭隘的认知中解放出来。他并非简单地将欧洲的现代性作为标杆,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他文明,特别是中国,是如何在自身独特的文化语境下,构建和实践“现代性”的。我读到关于中国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进行的探索,那些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尝试,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后果,都让我深思。作者对“其他”文明的关注,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全球范围内现代性实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挑战,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微观的细节分析,语言也十分精炼,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在古老东方的庭院和西方璀璨的殿堂之间穿梭,用他那深邃的目光审视着“现代性”这个概念。我读罢掩卷,心中涌起一股澎湃的思绪,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并非生硬地将欧洲现代性的模型套用到东方,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文明在各自历史语境下的现代性展开。读到关于中国部分时,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脉络被一一梳理,那些在变革浪潮中挣扎与奋起的个体,那些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声音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而欧洲现代性的部分,则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其复杂性与内在张力,不再是单一的线性进步叙事,而是充满了矛盾、冲突与不断的反思。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二元对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那些被现代化进程边缘化或忽视的地区,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全球性的现代性浪潮,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创造性。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又不失灵动,引用的文献翔实而又恰当,语言的运用更是别具匠心,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惊涛拍岸,将复杂的学术思想娓娓道来,却又不失磅礴的气势。

评分

前沿学术书籍。

评分

618购书,价格实惠,买了一大批好几十本。

评分

618购书,价格实惠,买了一大批好几十本。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前沿学术书籍。

评分

不错

评分

618购书,价格实惠,买了一大批好几十本。

评分

618购书,价格实惠,买了一大批好几十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