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百年的科学幻想经典
儒勒`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自160多年前其第一部作品问世至今,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被翻译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凡尔纳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做出的种种构想,在当时看来奇妙无比,而到了20世纪,许多都成为现实中被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技术。凭借积极向上的主题、浪漫奇妙的想象,凡尔纳作品屡次进入教育部推荐必读书目。
★科幻、教育专家诚意推荐
刘慈欣(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郝景芳(雨果奖得主,《北京折叠》作者),刘宇昆(雨果奖、星云奖得主),吴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李一慢(儿童阅读推广人)诚意推荐,吴岩、李一慢分别撰写导读。美国潜艇发明家西蒙`莱克、法国小说家小仲马、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尔纳作品影响。
★引人入胜的科学启蒙
文字和图画无不流露出凡尔纳探求宇宙万物规律的热情,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与素养:巧妙讲述日期变更原因;完整展示科学研究过程;提出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转化思想;普及外出探险必备技能;阐释“错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客观评价不同科学观点的优劣并指出发展方向;呼吁所有人不分彼此共同工作……种种饱含人文关怀的科学启蒙思想和思维方式,在书中俯拾皆是。
★国际大奖得主改编
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获奖者安东尼斯`帕帕塞奥多罗改编创作。他将原著小说以绘本的形式再现,保留核心思想、降低阅读难度、突出儿童兴趣,使凡尔纳作品符合3—8岁孩子阅读需求,让孩子提早感知这些的冒险故事,为独立阅读、开发想象、科学启蒙打下基础。
★希腊镇店级大师绘图
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获奖者、希腊国家绘本奖得主艾丽斯`萨玛尔茨创作,以绘本式的图文关系精准展现凡尔纳作品“浪漫、乐观、热情、明亮”的特质。她将插画与真实的历史照片、手稿、路线图等巧妙结合,仿佛百年前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故事传说历历在目,身临其境。
★为孩子量身打造精品译文
由资深译者吴华翻译。对照经典中文译本,保证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凡尔纳原作风格;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阅读特点,优先使用简单平实的词语,尽量避免复杂深奥的词语;适度口语化,充分考虑词句节奏和音调平仄,满足“讲读”效果;编辑和译者13次打磨文字,精心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字体、字号、开本。
关于凡尔纳绘本的4点说明
1.为什么要以绘本形式提前阅读凡尔纳作品?
张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常常只能在科幻作品中再度重温。这样的天赋只有在恰当的时候被保护好,才不会随时间慢慢消磨殆尽。
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有一个说法,他认为对科幻的热爱“要么发生在青春期,要么就永远不可能”。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千禧一代早已不把电脑、智能手机之类的东西视为高科技。把科幻作品留到青春期再读已经有些来不及了。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让更小的孩子感受这些惊奇的故事,绘本便是更好的载体:
——绘本是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更好的途径:通过孩子喜欢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走向独立阅读。
——用适合孩子的科幻绘本,为科学素质教育提前打下基础:在知识层面,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好奇;在情感层面,引发孩子对科学的喜爱和热情;在方法层面,打下科学想象的基础,培养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凡尔纳是否是预言家?
如果追溯科学史,会发现zui早关于潜水艇的描述来自15世纪的达`芬奇,他早于凡尔纳400年就构想了“可以水下航行的船”。而第1艘潜水艇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就已经制造出来,也许它正是凡尔纳灵感的来源。
因此,在200年以后的今天,如果我们把凡尔纳当作预言家,对照科技史去检验他的故事,多半是要失望的。比起凭空预测,更多的时候是科学赋予了小说家绝妙的创意,而科幻的想象也总和科技发展的脚步并驾齐驱。
3.凡尔纳作品能否当做科普读物来阅读?
正如一位科幻作家曾经说的:“如果你想在科幻小说中找知识性的错误,那你可真是来对地方了。”
和很多其他科幻小说一样,在凡尔纳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处科学“硬伤”。比如《地心游记》这个故事,就完全是建筑在“地球是空心的”这个假想之上。而根据地理学知识判断,故事的主人公也只是在地壳表层几十公里的深度游历了一番,距离真正的地心还差十万八千里。
然而,与单纯普及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相比,激发科学热情、启蒙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则要深远得多。
4.凡尔纳作品的意义何在?
凡尔纳的小说既无法看作科学预言,也无法保证传达百分之百正确的科学知识,它们的意义何在呢?
若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问问孩子们:他们是否愿意跟随“鹦鹉螺号”畅游海底?是否愿意乘着热气球跨越山峰?是否愿意在神秘岛上重建文明?是否愿意飞出地球去探索月亮的奥秘?他们是否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他们又是否喜爱这些精彩的故事和神奇的造物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凡尔纳不惮于用更瑰丽的想象去描绘未来,而这种想象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眼前已知的、能理解的世界,而想象力却能拥抱整个宇宙,包括将会存在的、将能被人类了解和理解的一切。”
《儒勒`凡尔纳科幻绘本系列》是一套科学启蒙、激发想象的故事绘本,适合3—8岁孩子阅读。
该系列包含《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征服者罗比尔》5个极具传奇色彩与科学精神的冒险故事。原著故事由“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创作,这套绘本版则由两位国际大奖得主改编、绘图,他们将原著小说以绘本的形式再现,保留核心思想、降低阅读难度、突出儿童兴趣、绘制精美插画,使其符合3—8岁孩子阅读需求。
该系列通过充满想象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帮助孩子逐步走向独立阅读。同时,在孩子还保留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时,提前为科学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在知识层面,增加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好奇;在情感层面,引发孩子对科学的喜爱和热情;在方法层面,培养科学素养,训练思维方式。
《海底两万里》
各地海洋惊现奇异物体!忽而现身大西洋,忽而又到太平洋。这海怪渐渐成了海上贸易和交通的威胁,渔民海员人心惶惶……它究竟是什么?
《八十天环游地球》
“环游地球一周只要八十天就够了。”英国大富翁斐利亚`福格和朋友打赌,并押上了自己全部的财产。福格先生事事计划周密,他能够按时完成旅行吗?
《地心游记》
“穿过它向下,便可抵达地心……”林登布罗克教授从前人留下的神秘文字中得到启示,决定带领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一次深入地心的科学探险之旅……
《从地球到月球》
战争结束了,人们重获和平!武器发明家因比`巴比凯恩却没了用武之地。他整日无所事事,于是突发奇想:建造一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亮上去……
《征服者罗比尔》
全世界上空怪事连连!号角乐声缥缈而来,不明物体时隐时现。各地蕞高建筑物顶端都相继飘起了同样的旗帜。而那时,飞行器尚未发明……
作者:儒勒`凡尔纳
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自160多年前凡尔纳发表第一部作品至今,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被翻译作品第二多的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凡尔纳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做出的种种构想,在当时看来奇妙无比,而到了20世纪,许多都成为现实中被广为接受和应用的技术。美国潜艇发明家西蒙·莱克、法国小说家小仲马、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尔纳作品的影响。这位“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用他充满浪漫想象的文字,点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学热情和探索精神。
改编者:安东尼斯`帕帕塞奥多罗
生于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多年来致力于创作和翻译童书、儿童歌曲、儿童剧本。他曾获得希腊国家绘本奖、《读书》(Diavazo)杂志儿童绘本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绘本奖等荣誉,有四部作品被列入慕尼黑国际儿童图书馆白乌鸦奖书单。
绘者:艾丽斯`萨玛尔茨
生于希腊雅典,学习平面艺术专业,曾在幼儿园和小学教授美术课程,自2004年起就开始为儿童读物配图。她曾获得希腊国家绘本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绘本奖等多项荣誉。
译者:吴华
2005年起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曾在《小说选刊》《儿童文学》等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已出版有科普童话《北极之夜》,少儿科幻小说《炼金术师的考验》《阿瑞斯之心》《地心魔力》《绿光奇迹》《太空之光》,漫画脚本《超级班长》《风云谷传奇》等。译作有少儿小说《歌剧院魅影》《黑珍珠魔咒》,青少年畅销小说《死亡刻痕》《红血王后》等,作品总计约百万字。
这次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想象力的盛宴!我一直对宇宙探索怀有浓厚的兴趣,而这套绘本系列(虽然我指的是整个系列,而不是特指某一本)成功地将那些宏大而遥远的科学概念,转化成了触手可及的艺术品。画师的功力非凡,色彩的运用大胆而精准,无论是描绘星云的深邃,还是机械结构的精妙,都让人叹为观止。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们并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酷炫”而牺牲掉科学的严谨性——当然,在科幻的框架内,他们巧妙地平衡了两者。看着那些精心绘制的飞船草图和行星地貌,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初次踏上未知疆域的激动和敬畏。对于想给孩子科普太空知识,又担心枯燥的家长来说,这绝对是首选。它激发出的好奇心,远比任何教科书都要有效得多。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未来生活场景的构想,那种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未来图景,让人对人类的创造力充满信心。
评分这套绘本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旁观者——也许是一位睿智的向导——的角度,引导读者穿越不同的时空和场景。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催促人赶进度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科幻剧场”片段组合。这使得读者可以随时暂停,去探索背景中隐藏的各种线索和隐喻。我发现自己时常会跳过文字,仅仅通过图像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线,结果发现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发现。这种开放式的解读空间,极大地延长了书籍的生命力。它教会了年轻的读者,科学幻想不仅仅是关于“会发生什么”,更是关于“我们可以如何想象世界的样子”。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视觉基础,去思考那些关于人类命运、技术伦理的宏大议题。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科幻绘本”这种形式抱有些许疑虑,总觉得它们可能更偏向于低幼化,深度有限。然而,这套绘本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叙事节奏的处理上非常老道,即便是复杂的科学原理或历史背景,也被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片段,通过图画的引导,知识点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来。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些精巧的构思所吸引。那些关于时间旅行、维度变化或者地外文明的设定,虽然可能基于已有的科幻经典,但绘本团队显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现代的审美视角。特别是其中关于“失重状态”的描绘,那种动态感的捕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表现。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当年那些伟大的科幻作家看到这样的作品,一定会为之振奋。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艺术鉴赏,每一页都值得我停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我是一个标准的“细节控”,对任何艺术作品的制作水准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这套绘本中,我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制作精良的感觉。装帧的质感、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品质的坚持。翻阅时,那种厚实而略带纹理的手感,已经为阅读体验加了分。更不用说那些跨页的震撼大图,它们几乎可以被单独装裱起来作为装饰画。我尤其喜欢它在色彩上使用的对比度,深邃的背景色与前景中充满活力的机械或人物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冲击力。这套书成功地将“阅读”提升到了一种“收藏”的层面。对于长期关注科幻文学和插画艺术的朋友来说,它无疑是近年来市场上难得的佳作,展现了当代插画师对经典主题的全新诠释。
评分作为一名对早期科学幻想文学有涉猎的读者,我必须称赞这套绘本在致敬经典方面所下的功夫。它没有生硬地照搬那些过时的设定,而是用现代的视觉语言,重新诠释了那些核心的科学浪漫主义精神。比如,对于某些概念的描绘,它融入了最新的天文学发现,使得作品既怀旧又前沿。当我看到某些造型别致的太空舱或者飞行器时,我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代的对话——那是对过去梦想家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它成功地让“硬核”的科幻概念变得平易近人,同时又保持了其内在的逻辑魅力。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科幻的人来说,阅读它,就像是重温了一遍那些让我们爱上这个题材的黄金时代的精神内核,只不过这次,我们是用眼睛去感受的。
评分书不错,没有异味,画面美,娃喜欢
评分一直放着购物车里,等京东活动入手的,很满意!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的绘本科普书,儿子喜欢看,长知识
评分凡尔纳的作品,值得收藏啊,有活动先囤了,非常喜欢!
评分这一系列也开始参加活动了,不打折时买的海底两万里是小朋友的最爱
评分陈眉公曾有语: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想想此景,真让人羡慕,若能收尽天下好书置于榻上,枕间唯有读书香,也是一大乐事。
评分很好的绘本科普书,儿子喜欢看,长知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