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丛书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八章,内容涉及民间音乐,宗教、祭祀音乐。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本书为音乐院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材,其内容经过适当选择与调整,同时也适用于普通大学音乐必修课及师范院校的教学。
作者简介
袁静芳,1936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佛教音乐文化中心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副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主编,《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主编。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佛教音乐文化研究室”,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开放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代表论著有《民族器乐》《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乐种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器乐》。曾获文化部区永熙音乐教育奖、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绪论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上篇 民间音乐
第一章 民间歌曲
第一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界定
二、民间歌曲历史沿革
(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民间歌曲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歌曲
(三)唐、宋时期的民间歌曲
(四)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
三、民间歌曲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汉族民歌
(一)号子
(二)山歌
(三)小调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
(一)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
(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三)维吾尔族的情歌
(四)朝鲜族的抒情谣
(五)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六)彝族“四大腔”
(七)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群与分析曲目
第二章 舞蹈音乐
第一节 概述
一、舞蹈音乐界定
二、舞蹈音乐历史沿革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
(二)夏、商、周三代的民间舞蹈音乐
(三)汉、魏至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音乐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舞蹈音乐
三、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民间舞蹈是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二)民间舞蹈的体裁分类特征
第二节 舞蹈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声乐类歌舞音乐
(一)采茶舞歌
(二)花鼓调
(三)二人台
(四)佤族玩调
(五)舞歌的一般音乐特征
二、器乐类舞蹈音乐
(一)花鼓灯
(二)秧歌
(三)芦笙舞
(四)舞乐的一般音乐特征
……
第三章 说唱音乐
第四章 戏曲音乐
第五章 器乐与乐种
下篇 宗教、祭祀音乐
第六章 佛教音乐
第七章 道教音乐
第八章 祭祀音乐
图片目录
本著作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人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专业教育,也于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学历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中国内地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
近一个世纪伴随我国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与之相应的中西结合、系统科学的规范性专业艺术教材体系,成了几代艺术教育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如果说本世纪上半叶,我国艺术教育家们为此已进行了辛勤探索,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只是尚欠系统的话,那么在50年代全国编制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于1962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之后,国家已有条件部署各项艺术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并开始付诸实施。可惜由于接踵而来十年“文革”动乱的破坏,这项工作被迫中断。
新时期专业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实施以及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教学方案的制订颁发都为高等艺术院校本科教材的系统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必要的条件。恰逢此时,部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1994年发起、酝酿“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教材编写、出版。这提议引起了文化部教育司的高度重视。1995年文化部教育司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把涵盖各艺术门类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编写与出版列为部专业艺术教材建设的重点,并于1996年率先召开美术卷论证会,成立该分卷编委会;1997年又正式成立了“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总编委会,以及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各卷的分编委会。为了保证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组建了出版工作小组。
在世纪之交编写、出版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是依据文化部1995年颁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在内容上,“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既是本世纪中国专韭艺术教育优秀成果的总体展示,又充分考虑到了培养下一世纪合格艺术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因此,“大系”于整体结构上,一方面确定了5卷共计77种98册基本教材于2000年出版齐全的计划;另一方面,为这套教材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对于在21世纪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随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学科更新而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新的教学成果,也将陆续纳入“大系”范围予以编写出版。
在教材中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说过:“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对此我认为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也需要加以具体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从19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兴起的种种现代派艺术思潮,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一段跨越时空的听觉史诗 这是一部深入中国传统音乐世界,如同寻宝般探寻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书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曲目与乐器,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中国传统音乐全景图。从最古老的歌谣吟唱,到皇家宫廷的庄严礼乐,再到民间市井的生动曲调,本书以一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所孕育出的独特音乐风貌。 本书的内容,如同一幅由音符织就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它首先将我们带回遥远的先秦时期,探寻中国音乐的萌芽与早期形态。《诗经》中的质朴歌谣,はその時代における民衆の喜怒哀楽を映し出す鏡であり、その旋律の断片が、私たちの想像力を掻き立てます。商周时代的礼乐制度,更是将音乐与政治、社会秩序紧密相连,通过对《周礼》等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窥见音乐在构建早期中国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进入秦汉,中国文化迎来第一次大融合,音乐也随之展现出新的活力。宫廷燕乐的繁盛,丝竹乱耳,靡靡之音,记录着帝王将相的享乐与时代的风气。而民间器乐的发展,如鼓吹乐的兴起,则预示着一股更贴近大众的音乐力量正在悄然崛起。本书将详尽介绍这些不同层面的音乐形态,分析其风格特点、演奏方式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玄学思想的兴起,为音乐注入了更多哲学与审美的内涵。名士们的清谈与弹琴,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文人音乐开始走向自觉。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梵呗等新的音乐形式,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语汇。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文人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佛教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的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辉煌的巅峰,音乐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宫廷的“九部伎”、“十部伎”,集各国音乐之大成,展现了盛唐的开放与包容。而燕乐、教坊等机构的设立,更是将音乐的专业化与普及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唐代诗歌中大量的咏乐、乐器描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史料。本书将重点探讨唐代宫廷音乐的盛况,以及其对周边国家音乐文化的辐射作用。 宋代,虽然在军事上遭受挫折,但文化艺术却迎来了另一个高峰。词的盛行,直接催生了宋词音乐的繁荣。市井中的勾栏瓦舍,各种曲艺、说唱形式蓬勃发展,市民音乐文化空前活跃。本书将着重阐述宋词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其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并描绘宋代市井音乐的生动景象。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蒙古族音乐的融入,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杂剧的兴盛,使音乐在戏剧表演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元曲的唱腔,如同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描绘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本书将深入分析元代音乐的融合特点,以及元曲音乐在戏剧表演中的独特贡献。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成熟与集大成阶段。昆曲、京剧等地方戏曲的成熟,将戏剧音乐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度。各种乐器如古琴、琵琶、二胡等,在演奏技法和曲目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民间器乐如丝竹合奏、吹打乐等,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本书将系统梳理明清时期主要戏曲音乐的特点,深入探讨各类传统乐器的发展演变,并分析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 除了对历史时期和音乐体裁的梳理,本书还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诸多重要方面。 音乐理论与美学: 中国传统音乐并非只有音符与旋律,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追求。《礼记》中的“乐论”,《乐记》中的“乐之情性”,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音乐的理性思考。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如五声、七声、十二律等基本概念,以及“乐德”、“乐美”等美学观念,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底蕴。 乐器学: 每一个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其承载的乐器。本书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中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从古老的钟磬、瑟、琴,到后来发展的各种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我们将了解它们的形制、构造、发音原理、演奏技巧,以及它们在不同音乐场合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乐器的细致描写,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表演艺术与传承: 音乐的生命在于演奏与传承。本书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形式,如独奏、合奏、歌唱、戏曲表演等,分析其演奏风格的地域性与流派特征。同时,也将关注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如师徒相授、口传心授等,以及当下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音乐与社会文化: 音乐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土壤之中。本书将始终贯穿音乐与中国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祭祀典礼的庄严,到市井生活的喧嚣;从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到民间百姓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找到映照。我们将看到音乐在宗教仪式、政治活动、节日庆典、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如何塑造和反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地域音乐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带来了极其丰富的音乐多样性。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不同地域的音乐世界,如江南丝竹的婉约,北方吹打的粗犷,西南少数民族的奔放,西北地区的苍凉。通过对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呈现,读者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文化魅力。 本书在梳理历史脉络、分析音乐形态的同时,也注重引经据典,references丰富。它力求从史料的挖掘、理论的阐释、艺术的分析等多维度,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中国传统音乐认知框架。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解读。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听觉之旅,去聆听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动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