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100人

中国创投100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投资界网站 著
图书标签:
  • 创业投资
  • 风险投资
  • 中国
  • 投资人
  • 商业模式
  • 融资
  • 创业
  • 科技
  • 金融
  • 人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33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99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技术行业的创业者,创投行业的新进入者,创业与创投领域的咨询人员、研究人员

100位卓越投资人的投资逻辑与方法论,一个经济时代的资本故事;

他们是创业者应该结识的100个人,也是创投行业从业者应该深入了解的100个人;

国内创投行业领先媒体投资界网站携手私募通数据库,40人深度访谈,60人背景资料,两年榜单汇总。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伟大时代,是一个创业者的伟大时代,同时也是创业投资人的伟大时代。

作为中国创业与投资行业的领先者,清科集团旗下的投资界网站、清科研究中心和私募通综合掌握的一手数据和信息,根据候选人在过去3~5年的准确投资业绩,发布了“投资界TOP100投资人”榜单。《中国创投100人》对其中的40位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解读,从成长经历、个人性格、代表案例、投资理念和方法等角度,细致讲解了他们投资并支持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滴滴出行等传奇企业的投资逻辑和操作手法。同时,《中国创投100人》还附有对其他60位获奖人物的简要介绍,以及2016年、2017年“投资界TOP100投资人”的完整榜单。

《中国创投100人》所介绍的中国投资人物,是创业者融资时应该要认识的100个人,也是创投行业的从业者应该了解的100个人。


作者简介

投资界网站

投资界网站是清科旗下国内股权投资领域访问量、号召力、影响力均领先的专业门户网站。拥有强大的研究数据支持,合作上万家投资机构以及创业者,致力于为业内人士提供专业、准确、及时的资讯服务。



目录

目 录

序章 点金圣手 / 1

沈南鹏:如何成为新经济的价值发现者 / 1

第一章 潜力企业的发现者 / 9

蔡文胜:拍照要找角度,赚钱当然更要找角度 / 10

龚虹嘉:万倍投资回报的背后,10 亿元投向“三不”领域 / 16

李斌:被资本改变,亦用资本颠覆他人 / 22

李竹:天使不能太舒服 / 28

刘晓松:如何投出腾讯、映客、狼人杀 / 35

吴世春:狩猎1000 倍回报 / 46

徐小平:不计“后果”,为梦想投资 / 54

第二章 卓越企业的支持者 / 61

曹国熊:“丰产”投资人的有趣灵魂 / 62

陈浩:“君联式”狙击,我们每一单都要赢 / 67

陈维广:投资界的“扫地僧” / 76

陈玮:我头上的白发,都是这些年长出来的“PE 灰” / 83

符绩勋:投资快手,谋定而动 / 89

甘剑平:如何炼就消费领域的最佳“辨”手 / 96

李宏玮:“灰色”区域里的创新往往会带来巨大变革 / 102

厉伟:一位南派PE 大佬背后的流金岁月 / 108

林欣禾:时间到了,就赌了 / 114

刘二海的“局”:根据地打法全剖析 / 122

刘芹:“狙击手”投出千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 / 132

罗茁:投出8 家上市公司,只因深谙“春种秋收”之规 / 137

肖冰:投资生涯20 年,我开始感受到了“中年危机” / 146

熊晓鸽:从VC 拓荒者到“VC+”帝国 / 152

智者徐传陞:VC 视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158

徐新:“风投女王”投出两首富,最高收益800 倍 / 165

阎焱:一针见血的强势与善良 / 171

应文禄:风险投资是长跑,时间是最客观的老人 / 178

张维:深耕15 年,投资回报超100 倍,失败率仅1% / 187

张颖:低调凶悍,心有猛虎嗅蔷薇 / 195

郑伟鹤:我闻都闻得出来哪些企业可以上市 / 201

成为朱啸虎 / 207

第三章 伟大企业的推动者 / 213

陈爽:一个千亿帝国的诞生 / 214

程章伦:我关注的是中国还有什么事情没发生 / 221

黎瑞刚:连拒绝比尔? 盖茨的公司都来拥抱他 / 229

李宇辉:从Pre-IPO 到VC,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我还有孤独 / 236

刘海峰:首次揭密顶级PE 的投资逻辑 / 246

魏臻:“笃定”消费升级大有可为 / 256

吴尚志:“中国本土第一PE”背后的缔造者 / 265

许小林:窄胡同里能跑出最宽的路 / 272

张磊:Think Big,Think Long / 280

马化腾:没有边界的腾讯版图 / 285

第四章 其他获奖人 / 291

附录一 “2017 年投资界TOP100 投资人”总榜单 / 307

附录二 “2017 年投资界TOP100 投资人”评选标准 / 313

附录三 “2016 年投资界TOP 100 投资人”总榜单 / 316


精彩书摘

  《中国创投100人》:
  蔡文胜:拍照要找角度,赚钱当然更要找角度
  |人物档案|
  姓名:蔡文胜
  年龄:47岁
  职位:隆领投资董事长
  代表案例:美图、暴风科技、58同城
  蔡文胜太有意思了:得出这个结论的关键证据是,关于他的江湖秘闻都要比旁人多上几倍。
  参加过太多次美图发布会,手机镜头前的蔡文胜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自拍的角度。当粉丝过来求合照时,他迅速摆好POSE,睁大眼睛,找准45°角度。此时的他们,都是美图的11亿用户之一,也是美图每天处理的2亿张照片之一。
  关于蔡文胜,人尽皆知的故事是他高中没毕业却成了域名大王、站长教父、投资大佬。人们最初的注意力往往被“辍学”二字抓走,但更值得深挖的是他那些赚钱的眼光、时机与角度:就像拍照。
  预见
  知乎上有个来自2012年的提问:“蔡文胜为什么说‘微信才是未来最大入口,而不是新浪微博’?”那时候的知友们在下面叽叽喳喳,有人说“很对”,有人说“未必见得”。有趣的是,竟也有人从2016年穿越回这个问题,评论道:“嘿,现在看,还真是。”
  蔡文胜的很多想法、做法,几年后再看,都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他是典型的闽商、典型的泉州人,生意头脑与眼光是他们最不缺的资本;当然,还有好奇心和勤奋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未来。
  创投圈是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比如章苏阳投资过沈南鹏创建的携程,又比如薛蛮子投资过蔡文胜的265.com。很久之后,薛蛮子回忆说:“蔡文胜是少有的学习欲望强烈的人,为了搞懂互联网,他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上网搜资料,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只要他想了解哪个行业,他会把从A到Z的所有行业网站玩一遍。”此前做域名生意时的蔡文胜也是如此,每天他会看完域名交易网站的所有帖子,自己发最多的帖子。蔡文胜高中便辍学并不意味着他不学无术,只是没有一个官方组织给他发一张带着编号的证书罢了。
  不过后来,他也曾为此懊悔:“我投资过很多草根创业者,也投资过很多高中生,比如美图秀秀的创始人吴欣鸿就没有读过大学,只有高中文凭,这些人所创立的公司现在估值也都很高;但我想,如果他们能通过正规的、系统化的学习,公司的市值可能还可以翻好几倍。包括我自己,如果我能上清华,可能现在的成就更高。”
  但敏锐的眼光也确实让他抓住了多次机会。他摆地摊卖过日用品,跟着流行音乐的大潮卖过翻版磁带,父亲开始做房地产时他就卖水泥、做水泥安装,也倒腾过服装,甚至因家族在菲律宾有生意也跑去过东南亚,而这些不过是正剧开始的片头。
  1999年,他拿着身上的30万元买了盈科数码的股票。中国股市常被说成是有二八定律:80%的时间不涨或者跌,20%的时间涨。蔡文胜这30万元刚好就撞上了这20%,他赚了,30万元变成了100多万元。
  这笔买卖也让蔡文胜下定决心对互联网押下重注,从此,一个大卖家或者说大买家进场了。2000年,他买了第一台电脑。自此,他抢注域名、攒集站长、投资草根、布局微博,而这些,在日后也都被一一印证为有“先见之明”。
  不知大众是否会觉得,反倒是较早经商的经历让他备知人情冷暖,对所谓的时机清醒而敏感;当下一个盛大时代的气息漂浮而过时,他是不是就像身处奶酪迷宫里的“嗅嗅”和“匆匆”一般,把鞋子始终挂在脖子上,当变化出现,就能最快地找到更丰富更新鲜的奶酪?只是,这一路摸爬滚打,外人看上去不免叹其潇洒,路上想必也会有一面一面的高墙;只是,飞黄腾达之于草根,与功成名就之于精英相比,毕竟比例还是甚微,蔡文胜只有一个,吴欣鸿也不过是少数。
  线段
  事实上,能看到趋势的人也不算太少,但最终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又少了几成,蔡文胜显然是后者。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他是能找到那条线段并能跑得最快的人。
  蔡文胜开始做域名生意的时候,域名投资的最好时代已经过去,有价值的国际域名几近注册一空。但半年后他发现,域名注册后每年还需要续费,于是他便专攻可能会忘记续费或遭遗弃的有价值的域名。让他开张的生意就来自于此:2001年5月,他卖出了第一单,售价1.2万元,买家就是错过交钱的原注册公司。
  蔡文胜曾说,他对用1块钱赚1块钱的生意不感冒;一个域名注册费200块,以后有可能卖几万块,这才是他要的生意。
  ……

前言/序言

序 言

这是我们的新时代


我在1999年创立清科的时候,中国的VC和互联网行业刚刚兴起,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风险投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更不知道它会长成这么大的一个市场。

当时只有不到100家投资机构,管理资本量加在一起可能只有5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7年,活跃的VC/PE机构有两万家,总管理资本量达到7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增至30万人,整个行业增长了150倍左右。而这些变化,就发生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这是一个肥大的市场。

在这十几年间,涌现了一批出色的投资人,他们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节奏,以金融资本的力量,推动实体经济在新领域的发展;他们精准地挖掘有潜力的创业公司,让一个个商业计划一步步变为“独角兽”公司;他们倾力支持有能力、有魄力的创业者,帮助后者寻求资金、改善管理、化解危机。

如今,在互联网行业成熟的公司里面,有95%甚至100%都是VC/PE支持的。中国的新能源、教育、消费、医疗、金融、娱乐等领域都有VC/PE的投资。可以说,创投行业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它加快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

2005年时,中国创投行业里的参与者主要是60后,还有少部分的50后和70后。而现在,投资界活跃的人有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再过两年,00后也将要进入这个行业了。

这个市场一直在变,而且变化的方式永远让人捉摸不透,我们的使命就是亲身感受这些变化,用数字、用文字记录这些变化,甚至通过我们的努力,促成一些积极的变化。

所以,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去做一份榜单,评选出行业中最富有成就的投资人,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投资业绩,甚至被认为是天才,但是实际上“天才”和我们仅仅相距一步,他们只是多了一点勤奋,多了一点坚持,多了一点敏锐。

很多人都很遗憾当年没有投腾讯,或者当年没有投京东,等等。没有关系,中国创投行业永远都有下一个伟大的公司,永远都有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永远都有下一个回报率极高的投资人,我觉得这就是这个神奇行业的魅力所在。

1978年改革开放,随后的二十年,中国的发展主要靠初级生产制造吸引外资以及参与全球贸易。1999年到现在,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最耀眼的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伟大的公司,在这二十年里,中国成长起来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先企业,而他们在成长路上都有VC/PE投资人的支持。

未来的下一个二十年,既是中国的新时代,也是创投的新时代。在这新的二十年,创投行业将至少有30万亿元的资金用来参与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在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创业者和投资人将是这个新时代重要的建设者。

二十年前,中国创投行业还是一片沙漠,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现在这片沙漠已经变成了一片森林。我相信,未来这片森林会更加宽广、更加枝繁叶茂,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倪正东

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远航之舵:全球科技前沿与未来经济格局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或特定行业的投资热点,而是将视野投向更为宏大和深远的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及其对未来世界经济产生的结构性影响。我们试图描绘一幅由尖端技术驱动的未来蓝图,探讨那些正在重塑产业边界、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硬核”创新力量,并分析这些力量将如何重新定义全球财富的分配与地缘政治的平衡。 第一部分:技术奇点与范式转移 我们首先深入剖析当前正在加速演进的几大核心技术领域,它们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其发展速度和渗透能力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黎明与伦理困境 本书将详尽考察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多模态AI的最新突破,并着重分析从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过渡阶段可能出现的关键技术瓶颈与突破点。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投资案例,而是聚焦于基础研究的进展,例如神经形态计算、自监督学习的极限,以及量子计算对AI算力瓶颈的潜在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用大量篇幅探讨AGI对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引入“认知外包”理论,论证当机器能够处理大部分认知任务时,人类核心价值的重塑方向。同时,对算法偏见、数据主权以及“智能武器化”等紧迫的全球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的跨学科探讨,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描述层面。 二、合成生物学与生命重塑 合成生物学被视为继信息技术之后的“下一代技术革命”。本书从分子层面解构基因编辑(如CRISPR的变体)、细胞工厂的构建以及生物制造(Bio-manufacturing)的工业化进程。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其对食品安全、材料科学乃至能源生产的根本性改变。 我们将聚焦于如何利用工程化的微生物来大规模生产可持续燃料、新型药物分子,以及如何通过“编程”生命体来解决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这部分内容将详细阐述生物安全协议的国际化需求,以及各国在生物技术标准制定上的博弈,这是一种超越商业利润的、关乎物种存续的竞争。 三、空间经济学的复兴与地外资源战略 本书将太空探索从国家行为的范畴扩展至一个新兴的、由私人资本驱动的“近地轨道经济体”。我们不再简单罗列火箭发射公司的成就,而是深入分析空间资源获取的法律真空、商业可行性论证,以及轨道碎片治理的紧迫性。 重点讨论: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最终网络架构及其对地面通信基础设施的替代效应;月球和近地小行星采矿的工程挑战与经济回报模型;以及太空制造(如在微重力环境下生产超纯材料)的初期路线图。这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对未来能源和稀有元素战略储备权的争夺。 第二部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与产业主权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经济地理的迁移。本部分聚焦于全球化逻辑的瓦解与重塑,探讨各国如何在高科技时代试图构建或巩固其“产业主权”。 一、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的兴起 区块链技术并非仅仅关乎加密货币交易,本书关注其在构建不可篡改、无需信任的全球协作网络方面的潜力。我们将分析分布式自治组织(DAO)在跨国项目管理中的效率与治理难题;探讨数字身份(DID)如何重塑全球贸易中的合规与认证流程;以及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竞争如何挑战现有美元霸权体系的底层逻辑。重点在于其对现有金融中介机构的结构性侵蚀。 二、半导体制造的“岛屿化”与韧性供应链 半导体产业的极端集中性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本书将深入分析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s)的突破如何可能降低对特定地理位置的依赖性,以及各国为确保关键芯片供应所采取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的长期成本。我们探讨的是地缘政治压力如何迫使技术标准和供应链协议产生区域性分化,形成多个相互兼容但又彼此独立的“技术圈层”。 三、气候资本的流向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全球布局 气候变化已成为驱动数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的宏观变量。本书将评估碳捕集与封存(CCS)、绿色氢能的全球能源转型路径中的战略地位。分析焦点在于: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利用其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禀赋,在新的能源地图中争取议价权,以及发达经济体为实现气候目标,在技术转让和跨国绿色债券发行上面临的伦理与实际操作的挑战。这涉及的不是传统能源的替代,而是新的、全球尺度的能源治理体系的建立。 第三部分:社会资本与未来人力 技术飞速发展对社会结构和人力资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一、终身学习的机制设计与认知寿命的延长 在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个体知识更新速度的时代,传统教育体系已宣告失效。本书探讨如何设计适应性强的、模块化的、以技能为导向的全球化教育平台。重点分析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如何指导我们设计更有效的学习干预措施,以应对持续的职业转型需求。 二、全球监管套利与新兴风险治理 当创新速度超越立法能力时,监管的滞后性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温床。本书将比较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美国的自律模式以及亚洲国家的国家主导模式在治理新兴技术方面的优劣。探讨如何建立一种既能促进创新,又能有效遏制“黑天鹅”技术风险的国际协调机制。我们关注的不是哪个监管框架更“好”,而是全球化下,不同治理模式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并最终塑造技术应用的边界。 结语:航向不确定性 本书最终的落脚点是认识到,未来不再是一个可预测的线性延伸,而是一个由快速演进的技术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共同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解这些全球性的、结构性的技术与经济力量的相互作用,是任何希望在未来十年中保持竞争力的组织或个人所必须掌握的“远航之舵”。我们提供的不是具体的导航图,而是对水文、气象和洋流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创投100人》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商业案例合集,但事实远非如此。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创业冒险。书中对几位核心人物的刻画尤为生动,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如何在资本的洪流中抓住机遇,又如何在看似绝望的时刻力挽狂澜,每一个细节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一些关于早期投资决策的描述,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闪光,让人不禁思考,成功背后究竟是运气,还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冰冷的商业逻辑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鲜活的人生片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行业趋势判断的准确性,那些在书中被详细剖析的赛道变迁,如今看来无不印证了作者的远见卓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百位精英,更是对整个中国创新生态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种沉稳的专业感。内容上,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已经被媒体过度报道的“明星案例”,转而挖掘了许多在幕后默默耕耘、影响深远的“隐形冠军”的投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章对于特定垂直领域——比如硬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早期布局——的分析。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讲述“投了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投这个时间点”以及“如何陪伴企业穿越初创期的死亡之谷”。这种陪伴式的投资哲学,让我对“价值投资”有了更具操作性的理解。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充满浮夸的成功学口号,而是将复杂的资本运作过程,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学习和模仿的思维模型。对于任何想在商业世界中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内参”。

评分

阅读此书,如同经历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脉搏的深度体检。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宏观政策转向与微观资本流向之间互动关系的把握。书中那些关于政策解读如何影响赛道热度的论述,精准得令人咋舌。它没有陷入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展现了创投圈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的动态变化。我发现,那些真正成功的投资人,他们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通过构建一套能够适应多种未来情景的投资组合,来管理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本书对“人”的关注是核心,但这种关注又超越了个人的英雄主义,将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它让我意识到,创投圈的竞争,不仅是资本的较量,更是认知速度和信息处理效率的较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未来商业图景的判断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毕竟“百人”系列的书籍市场上太多了,大多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然而,《中国创投100人》成功地突破了这一窠臼。它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读者感到疲惫。书中对不同代际创业者的对比分析,简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近二十年经济变迁史。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失败的艺术”的挖掘,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隐藏着多少次跌倒与爬起,这些故事被赋予了极大的同情与尊重。它没有过度美化成功人士,反而将他们塑造成有缺陷、有挣扎的普通人,这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采访过程中,是如何巧妙地引导那些往往不愿提及往事的受访者,最终呈现出如此坦诚而有力的文本。这种深挖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勇气与韧性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创投圈的介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决策心理学”的实战手册。书中对那些关键的投资拐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比如在某个技术泡沫即将破裂时,某位投资人是如何顶住巨大压力,反其道而行之的。作者对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博弈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我发现,很多时候,决定项目生死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微妙的信任构建过程。那些关于股权稀释、估值拉锯的段落,充满了商业谈判的艺术气息,读起来酣畅淋漓。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一些判断失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正是书中这些大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结构性思维”。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一夜暴富,而是教你如何像顶尖玩家一样思考宏观环境与微观执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评分

可以可以,中国互联网的起步,发展和繁荣

评分

书收到了,还没有来得及看,先给好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了解一下总不会错的。

评分

东西很棒,发货的速度也快,最喜欢京东快递的速度了,给个五星必须的?

评分

很好,我是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对我认识这个行业很有帮助

评分

评价大于20个字送20个京豆,没事就是要多写几个字,不为其它,就是为了那20个京豆,评了

评分

质量很好,性价比高,值得购买,送货速度快!!

评分

京东方便快捷京东方便快捷实惠活动不错

评分

终于买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