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英] 查爾斯·威廉·歐曼,王子午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70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24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戰爭藝術
外文名稱: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8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近200張精美插圖、30餘幅珍貴地圖、35萬字
詳細介紹瞭羅馬帝國後期羅馬軍團衰落到十字軍東徵期間,歐洲各民族,西歐王國,拜占庭帝國軍隊的組織、裝備、戰術、戰略發展曆程以及重大戰役
歐美軍官必修教材、軍迷提高軍事修養的進階書籍
內容覆蓋麵全、跨度大

譯文流暢,貼閤原著,兼顧軍事的專業和文字的文學性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是指文“戰爭藝術”文庫的第五本,齣自英國著名曆史學傢查爾斯·歐曼爵士之手,書中對西哥特人、法蘭剋人、盎格魯-撒剋遜人、倫巴第人、維京人以及馬紮爾人等歐洲民族的戰爭藝術發展過程做瞭詳細論述,無論是在兵製、戰術、還是裝備的演變上都事無巨細地加以記載。除此以外,1204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攻陷之前的拜占庭戰爭藝術也在本書中占據瞭大量篇幅。可以說,本書涵蓋瞭從羅馬帝國衰落到十字軍東徵結束,中世紀歐洲的戰爭藝術發展的所有曆程。在這部著作誕生之前,從未有哪部書能夠將中世紀各國軍隊的發展脈絡梳理得如此明確工整。無論是專業的戰史研究者還是對中世紀戰爭史淺嘗輒止的讀者,都能從這部書中獲益匪淺。

作者簡介

查爾斯·威廉·歐曼爵士(1860—1946),英國曆史學傢,1905年成為牛津大學近代史教授、皇傢曆史協會主席,1920年被授予爵士爵位。其《中世紀戰爭藝術史》對於中世紀戰爭藝術的研究而言可謂*鋒之作,他從碎片化的史料和歪麯的敘述中重建瞭中世紀戰爭史。歐曼爵士一生齣版著作達四十餘部,《拜占庭帝國史》《十九世紀的英國》《中世紀戰爭藝術史》《半島戰爭》《黑暗時代》等著作廣受讀者歡迎、受到極大贊譽。

王子午(1987—),戰史學者,長期從事於軍事曆史類書籍、文章的寫作和研究。曾任《戰艦》雜誌執行主編,齣版有《日本海軍巡洋艦》《日本武士戰爭史》等多部著作。2015年提齣《戰爭藝術》叢書,首部譯作《亞曆山大戰史》於同年齣版。其著作、譯作秉承去僞存真的理念,去除文學色彩,解讀戰爭的原理和曆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增補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從羅馬時代進入中世紀的軍事變革
第一節 羅馬軍團的最後時光(235年至450年)
第二節 貝利薩留和哥特人(450年至55年)——騎兵主導地位的確立

第二章 中世紀早期(500年至768年)
第一節 西哥特人、倫巴第人和法蘭剋人
第二節 盎格魯-撒剋遜人

第三章 從查理曼大帝到哈斯丁會戰(768年至1066年)
第一節 查理曼大帝與早期加洛林王朝(768年至850年)
第二節 維京人
第三節 維京人被擊退(900年至1000年)
第四節 馬紮爾人(896年至973年)
第五節 武器與盔甲(800年至1100年)
第六節 攻城武器(800年至1100年)
第七節 步兵的最後一搏——1066年哈斯丁會戰和1081年迪拉基烏姆會戰

第四章 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軍隊
第一節 拜占庭軍隊的發展演化
第二節 拜占庭軍隊的裝備和組織
第三節 拜占庭軍隊的戰略和戰術
第四節 拜占庭軍隊的衰落(1071年至1204年)

第五章 十字軍(1097年至1291年)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十字軍的大戰略
第三節 十字軍的戰術
第四節 十字軍的戰術(續)
第五節 卡萊(哈倫剋)、太巴列、阿剋、曼索拉——十字軍的幾場大敗

精彩書摘

為對付北方民族,法蘭剋人還采取瞭另一項辦法,即在要地建造係統化的復雜要塞。這項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同樣也是在866年的《皮特雷敕令》中所確定的,之前我們已經敘述過該敕令對騎兵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過早在862年,這項工作其實就已經展開瞭。當時“禿頭”查理意識到,如果能夠在河流上的閤適地點建造設防橋梁,就可以阻止丹麥艦隊順流而上,深入內陸。他所選擇的最主要地點即為皮特雷,其位置位於維京人在塞納河的約塞爾島要塞上遊數英裏處。“禿頭”查理在那裏建造瞭一座大橋,其兩端均設有橋頭堡(Tetes-du-pont)。這座大橋的建設花費瞭數年時間,在此期間丹麥人仍然能夠隨心所欲地從未完工的中央部分通過。因此查理又在更上遊的特利巴都(Trilbardou)建造瞭一座規模較小的橋梁,試圖以此來截斷入侵者的退路。在嘗試突破該橋無果之後,北方人的首領韋蘭(Weland)交齣瞭俘虜和戰利品,以此作為條件換得瞭法蘭剋人的放行。在皮特雷建造的巨大要塞最終在866年完工,奧文斯(Auvers)和沙朗(Charenton)也建起瞭兩座較小的要塞作為附加保險來守衛瓦茲河(Oise)和馬恩河(Marne)。最為重要的是,查理還在巴黎這座島嶼城市周圍設置瞭橋梁以連接塞納河的南北河岸。這些工事在未來對維京入侵所造成的影響,要比所有後來在河上新建的建築都更大。對於這套防禦係統而言,缺點在於每個要塞都需要駐防部隊,而在當時又很難找到永備部隊來防守它們。像巴黎這樣的城市,可以動員自身的居民,但像皮特雷那樣的孤立要塞就必須組建專門部隊,而這並不是隨時都可以做到的。在“禿頭”查理死後的內戰時期,這些要塞顯然都被攻破瞭,而且我們也可以發現,西法蘭剋人在885年集中瞭全部精力,在蓬圖瓦茲(Pontoise)建造新要塞來頂替它們。當丹麥人沿塞納河溯遊而上圍攻巴黎時,他們首先就摧毀瞭這個障礙。雖然要塞進行瞭極為堅強的抵抗,但由於缺乏外部救援,最終還是被迫投降。在抵達巴黎後,圍攻者們開始瞭長達十一個月的圍攻。“禿頭”查理將城市要塞化之前,巴黎曾數次落入維京人手中,而正是由於這些要塞,使巴黎這一次纔終於能夠抵擋住對方的進攻。盡管皇帝“胖子”查理沒有提供太多幫助,但巴黎的守衛者厄德和戈澤林(Gozelin)主教還是進行瞭勇敢的抵抗,阻擋住瞭敵軍的每一次攻勢。確實,最終丹麥人通過將船隻拉上河岸,沿著平緩的河岸繞過南部橋頭堡的費力方式進抵瞭塞納河上遊,但無論如何,他們沒能攻陷巴黎,最終隻能滿足於在接受一筆貢金後解圍離去(886年)。在西法蘭剋,這次守城勝利的重要意義,幾乎與英格蘭的埃瑟頓會戰以及奧斯特拉西亞的盧萬會戰具有同等價值。
900年後,丹麥人對日耳曼便不再進行大規模的劫掠,而在西法蘭剋,雖然大規模的劫掠仍然持續瞭一段時間,但其威脅性再也沒有達到過886年那樣的程度。在巴黎圍攻戰之後,法蘭剋人取勝的次數已經能夠與北方人相當。888年的濛福孔(Montfaucon)、892年的濛旁西埃(Montpensier)以及911年的查特爾等幾場會戰全都足夠引人注目。這些戰績都證明法蘭剋人已經不再像三十年前那樣逃避艱難的會戰,而開始變得逢敵必戰。他們在戰場上也經常能夠擊退入侵者,保證自己的土地不被蹂躪。不過相比之下,要塞在保衛法蘭西沒有變為焦土這一點上,要比會戰更為重要。當每個城鎮都開始用封閉城牆將自己環繞起來,並努力用設防的橋頭堡來封鎖河道後,丹麥人就發現自己的行動空間嚴重受限。入侵者所想要的是戰利品,而不是前途未蔔的長期圍攻。像法蘭剋人886年在巴黎、887年在桑斯(Sens)的英勇抵抗,不僅拯救瞭城市,更間接地使所有可能具有抵抗長期圍攻能力的城鎮都免於受到進攻,因為它們動搖瞭丹麥人的信心,迫使他們在行動前考慮遭遇類似失敗的可能性。對他們而言,襲擾開闊的鄉間並沒有太多價值,因為那裏不僅已被無數次劫掠洗劫一空,而且農民們也已經學會帶著所有傢當前往設防地點避難。在幾代人的時間裏,主教、伯爵、修道院長以及大領主們都在努力工作,在所有要地設防,以至於到瞭此時,避難所和要塞的數量多到已經足以容納所有鄉人瞭。不久之後,不僅大城鎮,就連小城都已經擁有城牆,而貴族的私有城堡也可作為防禦體係的補充。大部分要塞都僅以木材或柵欄而非岩石建成,但隻要能夠閤理防守,依然可以起到防禦作用。
由於劫掠法蘭剋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果卻越來越差,最終導緻丹麥人羅爾夫(Rolf)在911年選擇與“傻子”查理談判,就好像是古思倫在878年與威塞剋斯的阿爾弗雷德談判一樣。“傻子”查理提齣在埃普特河(Epte)和西海之間給予他們一大塊所謂“丹麥領”(Danelagh,這其實是英格蘭人的叫法),羅爾夫接受瞭條件,答應把族人集閤起來,在那裏定居並與法蘭剋人和平共處。相對於可能發生的其他情況而言,維京人選擇定居可以算是“傻子”查理的一次巨大勝利。在此之後,其餘的丹麥部落逐漸離開瞭盧瓦爾河和加倫河(Garonne)的河口,與羅爾夫的人定居在瞭一起。與英格蘭的古思倫一樣,諾曼底的羅爾夫對國王的忠誠也超齣瞭預料,甚至還曾多次派齣部隊去幫助國王鎮壓本地人叛亂。直到查理死於維爾曼多伯爵赫爾伯特(Count Herebert of Vermandois)的陰謀之後,諾曼人纔重新對大陸展開劫掠(928年)。不過法蘭剋人這一次證明他們已經足以保衛自己,羅道夫國王(King Rodolf)在利摩日會戰(The Battle of Limoges)中,將劫掠者擊潰並趕入瞭阿基坦。從長劍威廉(William Longsword)的時代開始,諾曼人擺脫瞭外來的異教侵略者身份,而成為法蘭西內部無法駕馭的封臣。到1000年時,無論從各種角度來說,他們都已經被鄰居們所同化瞭,諾曼底也成為法國王室手下最重要的封臣之一。
我們現在應把目光轉迴英格蘭,敘述阿爾弗雷德及其子孫是如何對付“禿頭”查理用騎兵、城牆以及橋頭堡來解決的丹麥入侵問題。在維京人開始入侵時,英格蘭人手中沒有騎兵,埃格伯特的軍隊從這一點來說與查理曼大帝完全不同。對英格蘭人來說,加強騎兵這一問題根本無從談起,因為這個兵種對他們而言根本不存在,但在其他方麵,我們卻能發現法蘭剋人采用的辦法在海峽對岸也有所發揮。威塞剋斯雖然無法用重甲騎兵來重組軍隊,但他們卻擁有重甲的步兵。被伊尼稱為“擁有土地的國王夥伴們”,或是阿爾弗雷德在法律中所規定的“領主”,實質上與大陸所稱的“封臣”或“恩賞所有者”意義相同。與9世紀的法蘭剋傾嚮於將所有人都納入封建等級之中相同(相對重要的自由農民變成封臣,不那麼重要的則成為農奴),英格蘭的中層階級也依照相同方式被劃分開瞭。賽奧族人(Ceorls)中較為富裕者被納入貴族階層,較貧睏者淪為強勢鄰居的下人。從阿爾弗雷德所頒布的法律中,我們可以輕易看齣自由中層階級的地位遠不如《伊尼法典》時代那麼突齣。早在《伊尼法典》的時代,地主和佃戶就已經存在瞭,到阿爾弗雷德時代,他們無疑已經占據瞭人口中的大部分。之所以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可以從10世紀早期的兩份重要但沒有名字的文件中找到。按照索普(Thorpe)所著的《早期英格蘭法律》(Early English Laws )一書中第79頁至第81頁所述,其中一份內容涉及“人價”(Weregeld,即不同階級的人的不同價值界定),另一份則涉及“人民的等級和法律”問題。“人價”文件的第一版中規定“如果一位賽奧族人傢業興旺,擁有瞭頭盔、鎖甲和帶有金飾的寶劍,但受國王保護的土地不足5海德者,仍算作賽奧族人。但如果他的兒子或孫子傢業愈發興旺,後來得到瞭那麼多土地,其後代就將被算入‘夥伴’之列,價值為2000司雷薩斯(Thrymsas)”。在第二版中,這一段又被改為“如果一位賽奧族人擁有鎖甲、頭盔和帶有金飾的寶劍,即使他沒有足夠的土地(5海德),也應被算作‘夥伴’,依此類推”。“等級與法律”文件中還有另一段文字寫道:“賽奧族人如果發達到瞭名下擁有足足5海德土地、禮拜堂、廚房、鍾樓、城堡,亦或是在國王麾下任職,從今後即被看作領主。”另外,“曾三度自行齣資渡海的商人”也會受到同樣待遇,這一點也是值得注意的。


前言/序言


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指文係列一直不錯,切中主題,描述清晰,值得收藏。

評分

京東自營商品質量有保證,很好

評分

指文齣品,必屬精品。基本上都有收藏。

評分

指文係列的老客戶瞭,一直都在京東購買書籍。618優惠活動非常給力。相信京東的服務品質!!!

評分

京東東西一如既往的好,快遞也快!

評分

發貨快 物美價廉 正品 京東就是好

評分

書不錯,之前買瞭一本,這次送給朋友

評分

指文係列一直不錯,切中主題,描述清晰,值得收藏。

評分

還沒看!!!!!!!!!!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世紀戰爭藝術史(第一捲) [Endgame at Stalingrad:Book Two:December 1942-Febru]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