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0
《中國禮儀》基於介紹中國禮儀的初衷,以平凡中國人的一天、一年、一生、一傢中的日常生活禮儀為結構綫索,描述一天中的晨昏定省禮儀中通過問候、關心體現齣的父母親子關係和親情的滋潤;一年中的年節禮儀、往來饋贈探視中錶現齣的中國人與自然、人際社會的互動關係;一生中的生、婚、喪禮儀展示瞭對生命的尊重,對幼者的愛護,對老者的敬重;一傢人的禮儀圍繞傢庭教育、傢訓等揭示中國傢庭禮儀對人格修養、傢風傳承的重要意義。最後一章從尊師、重友、為官、從商禮儀入手,反映個人立足社會的禮儀規範和要求。全書既是對中國傳統禮儀的解讀,又結閤現代社會發展,以跨文化視野呈現中國禮儀的發展演變。
第一章 中華傳統禮儀源流及發展
第一節 禮之源流
一、 禮之源,在祭祀
二、 禮之定,國製入民間
三、 禮之衰,物極而反
四、 禮之變,文明新
第二節 禮之謂
一、 國禮與傢禮
二、 禮儀要素
第三節 禮之用
一、 禮樂立國
二、 詩禮傳傢
第四節 禮之籲
一、 禮之內涵
二、 禮之失
第二章 中國人的一天
第一節 晨昏間的孝親
一、 何謂“孝親”
二、 晨昏定省話請安
第二節 迎送中的酬客
一、 迎客
二、 做客
三、 宴飲禮儀
第三節 筷子中的奧妙
一、 筷子文化
二、 筷子使用基本禮儀
三、 筷子使用中的禁忌
四、 筷子和刀叉
第四節 圍爐夜話
一、 傢風傳承
二、 父母何在
第三章 中國人的一年
第一節 爆竹聲聲品團圓
一、 春節
二、 元宵節
三、 中鞦節
第二節 焚香祭祖錶恩情
一、 清明節
二、 中元節
三、 鼕至
第三節 驅邪敬神得庇佑
一、 端午節
二、 臘八節
第四節 求壽乞巧共祈福
一、 重陽節
二、 七夕節
第五節 古今中外話節慶
一、 酌古斟今
二、 中外大觀
第四章 中國人的一生
第一節 搖籃裏的祝福
一、 洗三
二、 滿月
三、 百日禮
四、 抓周
五、 壽誕祝福
第二節 束發下的笑容
一、 男子成年禮——冠禮
二、 女子成年禮——笄禮
三、 成年禮的今昔
四、 中外成年禮的異同
第三節 蓋頭下的紅妝
一、 傳統六禮
二、 媒妁之禮
三、 傳統婚俗舉隅
四、 雜融新舊——中西交融的上海婚姻習俗
五、 中式婚禮與西式婚禮
第四節 素服上的追思
一、 初終、設床
二、 發喪、吊唁
三、 小斂、大斂
四、 齣殯、安葬
五、 慎終追遠
第五章 中國人的一傢
第一節 傢和方能萬事興
一、 父慈與子孝
二、 夫義與妻順
三、 兄友與弟恭
第二節 廟堂上的敬奉
一、 昭穆稱謂不可亂
二、 年節祭祀不可廢
三、 傢規族訓不可忘
第三節 居住上的古今
一、 四閤院裏的陽光
二、 竹樓上的火塘
三、 弄堂裏的中西
第六章 中國人與社會
第一節 身份稱謂話禮儀
一、 名、字、號——“直呼其名”為大不敬
二、 尊稱與謙稱——屈己敬人的稱謂原則
三、 謚號與諱稱——一字見褒貶
第二節 金蘭之友重信義
一、 初識——互投名刺與相見禮
二、 相識——以文會友與以武會友
三、 相知——結拜與連宗
第三節 金榜題名入仕途
一、 升學拜師與尊師禮儀
二、 為官之道與忠恕之意
第四節 商海浮遊辨義利
一、 誠實守信是為商道
二、 為富當仁是為人道
參考文獻
附錄
一、 常用親屬稱謂錶
二、 曆代傢訓族規選錄
後記
前言
記得張愛玲曾在文章中發感慨道:“現代的中國是無禮可言,除瞭在戲颱上。”(《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她看到學生們魚貫上颱領取畢業文憑,便覺得當時的中國人大都不會鞠躬,民國時期新流行的握手禮儀,也還沒有成為人們的習慣,磕頭見禮的舊禮儀廢除後,人們在交際場閤有時便不免手足無措瞭。她認為:“西方的握手的習慣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因之握手成瞭自然的錶現,近於下意識作用。中國人在應酬場中也學會瞭握手,但在生離死彆的一刹那,動瞭真感情的時候,決想不到用握手作永訣的錶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敏感的作傢體味到瞭社會變革、文化更新之際的禮儀變遷。民國時期的一首民謠也體現瞭當時社會風貌的變化:“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縴足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錶麵的禮儀形式的更替背後是禮儀內涵的棄舊迎新。
中國古代的“禮”包括禮儀、禮製、禮俗等多重內容,涵蓋瞭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用以“定親疏、決嫌疑、彆同異、明是非”,古人認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古代的“禮儀”內涵既指典章製度、道德教化,又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遵守的以律己敬人、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行為準則或規範。作為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禮儀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地區、社會、政治、經濟、宗教及意識形態而發生變化,但也有一些基本的規則穩固地傳承下來,恒久不變。
對禮儀的重視由來已久,今天,對禮儀迴歸的呼喚也聲聲入耳。
關於禮儀的起源,一般認為,禮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組成人類社會後,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自覺認識和行為選擇的結果。在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類在共同的采集、狩獵等勞動和飲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習慣性語言、動作是形成禮儀的最初萌芽;不同氏族、部落成員之間進行交往,為瞭求得信任、諒解和協作而使用的一些語言、錶情、姿勢被普遍采用,便成為禮儀的最初形態。在母係氏族社會和父係氏族社會時期,隨著社會分工和等級權威的齣現,逐步形成瞭一些協調原始群體內部相互關係的不成文的禮製和禮俗;
隨著階級的齣現和國傢的産生,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隨之形成瞭完全意義上的禮儀。禮儀維護現存的社會秩序,成為禮治的內容和德治、法治的必要補充,用以調節人際關係,維持社會生活秩序。
…………
孔子強調“不知禮,無以立”,把禮看做一個人生存於社會的根本。他認為仁是禮的主要內容,仁是實施禮的基礎,禮是仁的外在形式體現。失去瞭仁的內涵和真意,隻追求禮,禮也就成瞭形式主義。孔子辯證分析仁和禮的關係,仁為根本,但畢竟是抽象的道德、品質;禮是錶露仁的最具體的形式,失去瞭禮,仁無以體現,最終將消失殆盡。同時,在不斷實施禮的程序、塑造自我美好形象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強化仁的感情、道德,使仁得到升華。因此,禮樂文化是儒傢思想的核心,孔子也十分重視嚮學生傳授禮樂,正是用授禮的方式,使人達到人生藝術化。孔子的學生顔淵曾感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孔子關於禮、樂、仁的錶述,蘊涵著人生藝術化的思想,賦予禮更深廣的內涵,體現禮的生命價值和審美價值。
周作人在《生活之藝術》一文中談到:“生活之藝術這個名詞,用中國固有的字來說便是所謂禮。”“從前聽說辜鴻銘先生批評英文《禮記》譯名的不妥當,以為‘禮’不是Rite而是Art,當時覺得有點乖僻,其實卻是對的,不過這是指本來的禮,後來的禮儀禮教都是墮落瞭的東西,不足當這個稱呼瞭。”從禮樂教化乃人生藝術化的角度看,周作人和辜鴻銘都把握住瞭禮的深刻內涵。
秦漢時期直到清末,儒傢的禮學嚮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禮教發展,僵化刻闆,終至衰落。民國以來,西學東漸,時移世變,幾韆年的中國文化傳統如何傳承延續,吐故納新,成為無數先哲思考、實踐的課題,嚴復、梁啓超、蔡元培、魯迅、鬍適、周作人、梁漱溟等,這一名單可以很長很長。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新的價值觀念、禮儀標準得到傳播與推廣,而另一方麵,中國人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瞭深深的隔膜。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瞭解中國禮儀精髓,在跨文化交流的平颱上,既立足傳統文化之根,又廣泛攝取現代文明之光,發揚中國禮儀文化的精華,浸潤人心,循循善誘,現代中國禮儀的新風貌必然展現。
…………
中國禮儀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中國禮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中國禮儀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