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周庆智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2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8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6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法学社会学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是用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幅工笔画长卷。
  当前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有自治空间,但没有自治权,是单中心(集权)秩序,不是多中心(分权)自治秩序。基层社会自治的建构,一是自治权的法律保障,即明确社会自治权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不同层次的自治体之间的权利内涵和边界。二是政府、社会、市场等领域的多中心公共治理主体的型构。三是建构主体社会。祛除社会对国家的依附性,社会自治意识和社会自治原则才可能确立起来。从基层总体治理上看,建构基层社会治理的自治权力结构体系,乃是社会走向自治社会的途径和方式,这具有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和社会利益组织化的制度变革意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基层社会自治
一 历史基础
二 国家主导的基层社会变迁
三 基层社会自治权力体系
四 基层社会自治与社会治理现代转型

第二章 集权制与代理治理
一 代理治理模式
二 代理治理的政治逻辑
三 代理治理的结构矛盾
四 代理治理与社会自治

第三章 基层治理的权威主义
一 权威主义的治理含义
二 权威核心与权力结构集中
三 权威一元与社会多元
四 社会统治与社会自治

第四章 乡村治理
一 乡村治理结构
二 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
三 村民自治与基层社会自治
四 乡村治理变革

第五章 社区治理
一 社区治理变迁
二 社区自治与主体社会建构
三 现代社区治理
四 社区治理转型
五 社区自治与社会进步

第六章 底层社会的权利、文化与制度变迁
一 农民工阶层的政治权利
(一)农民工阶层
(二)农民工阶层的政治权利
(三)农民工阶层的政治发展
(四)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政治含义
二 农民工群体的文化转型与制度变迁
(一)农民工群体文化的含义
(二)农民工群体文化转型的分析视角
(三)农民工群体文化转型的制度因素
(四)以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群体文化转型
(五)农民工群体文化转型的社会治理意义

第七章 从身份到契约:中国的城镇化
一 户籍制度与社会权利差别体系
(一)户籍制度的社会身份含义
(二)户籍制度与城镇化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制度瓶颈
(四)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治理体系重建
(五)户籍制度改革的社会权利含义
二 城镇化建设与制度正义
(一)城镇化建设的制度瓶颈
(二)制度建设与社会建设
(三)基层实践的政策启示
(四)推动城镇化制度改革
(五)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八章 变革中的社会:社会动员与社会自治
一 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
(一)传统社会动员
(二)社会动员与社会变革
(三)价值共享与利益共享
二 社会动员与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的社会动员含义
(二)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
(三)民粹主义的表现形态
(四)社会自治与民粹主义
(五)消除民粹主义的存在意义

第九章 社会中介结构:在公共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
一 社会组织与社会制衡
二 公共权力的公共性与边界
三 社会自治与社会制约权力

第十章 基层社会秩序
一 重新认识基层社会秩序
二 官治抑或民治:基层社会秩序的认识范式
三 基层社会秩序的制度分析
四 基层社会秩序结构及社会与国家关系
五 社会重构与基层社会秩序变迁
六 基层社会秩序的现代建构含义
七 讨论:基层社会秩序变革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建构基层社会自治
一 社会自治的治理含义
二 基层社会自治:权威秩序到自治秩序
三 基层治理转型:统治模式到自治模式
四 重构基层社会自治的条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对于乡村治理变革,当前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有两种趋向:一是抽象的宏观理论分析;二是专注于个别经验的微观研究。这两种研究趋向对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没有多大价值。前者与乡村经验事实离得太远;后者没有一般性意义。另外,政策研究又大多是从维护基层政府权威治理的思考出发,逆势而为,价值不大。事实上,乡村治理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非常迫切和清楚,比如,乡镇政府在功能、结构乃至运行机制上,与正式制度之间已经产生偏离。这种偏离可概括为“制度异化”——表现为基层政府在公共政权的价值和权威上的异化,也表现为基层政府在实际运行中与基层社会之间关系上的异化。①比如,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连为一体,村干部官僚化,村委会成为基层政府的行政工具。基层干部和村干部的非制度化、非正规化的结合体,造成一个自外于体制的自利性利益共同体,这个自利性利益共同体游走于体制内外并挤压基层社会支配空间,使社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乡村治理变革的关键在基层政府(权威)治理的法治化。今天乡村治理的现状之形成,根源在基层权威,变革的主导方也在基层权威。这个基本事实可以从如下方面理解:第一,一元化的权威治理之存续,有两个制度保障条件:一是经济社会~体化;二是政府或国家垄断资源和资源配置方式。第二,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但基层权威并没有做出适应性调整,不仅如此,还在不断地强化旧体制与旧结构,这使得基层权威成为乡村治理的矛盾和冲突中心。
  另外,没那么容易能够在制度上建构国家、社会组织、村民三者合作互补的伙伴关系。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制约条件,从理论上来的或者直接从书本上来的所谓国家、社会组织、村民三者在制度上要建构成合作互补的伙伴关系,但在现实当中,如何在制度上厘清和区分不同主体的权力、责任和能力。②与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不相符,与现实离得太远。事实上,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治理的新问题,使得传统基层治理体制面临挑战,但新的治理结构的出现或形成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结果,也就是说,新的治理结构是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不在于政府能不能调整自己的治理观念和治理思维及方式,而在于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能不能确立在现代法治化基础之上。
  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依靠政府,因为乡村治理一直在基层政府主导下。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决定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还要取决于乡村多元社会力量的变化,比如社会自组织力量的发展、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以及个体权利意识的成长。
  第一,要从社会发展的立场来看基层治理的变革,而不是从政府的立场来应对基层治理的变化。因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基层治理,那么,就能够从结构上从本位上来审视基层治理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变革。反过来说,从政府的立场来看基层治理,无非是老路数的新提法,其潜在的判断是,政府是_元权威,维持一元权威的办法是做出适应性调整,使得社会处于公共权力的掌控之中。
  从社会发展的立场看,社会组织化程度很低,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结果是,社会结构分散,社会生活和社会行动的无序化趋向,分歧和矛盾不断积累起来但却没有制度化机制来处理来整合,因此,紧迫的现实是,个体或群体性的冲突都指向了政府,而政府还在用一种包办社会的方式来化解分歧和冲突。
  从政府治理立场看,权力集中与社会分化的现实,使它陷入基层秩序不稳定的困扰之中,但从它的权力集中结构和治理逻辑中,又找不到民主的治理之道。一方面,其所背负的政治与行政职能,驱使它只能采取管控的方式去应对,也就是说,它不能把政治与行政职能做出恰当的区隔,使后者进行法治规则上的制度化建设,前者与基层社会共同体连接起来。另一方面,政府制度化建设不利,没有一以贯之的规则,且公共性不足,结果是,它只能牢牢地掌控公共空间,同时挤压社会空间,致使防范社会之心不除,与社会对立起来。
  ……

前言/序言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是用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幅工笔画长卷。阅后新奇扑面,处处有一种新鲜感。
  第一,删繁就简,高度浓缩了中外名家关于基层社会的基本观点及其真知灼见,作为立论的由头,言简意赅,虽不穷形极状,却也使人一目了然。例如,讲“基层社会自治”,免不了要追溯它的“历史基础”,用“帝制时期”、“乡绅自治”之类概念,轻松转换为“集权制”下“代理治理”。巧妙越过乡里制度、保甲制度等种种乡村社会治理权力的门坎,单刀直入,直接叙说“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过程,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这在林林总总探讨中国基层社会自治的著作中,独树一帜,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剥笋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层次的论列之中,并已成全书理论展现的基本路径。无论是乡村治理,还是社区治理;抑或是底层社会的权利、文化与制度变迁,还是城乡治理体系的重建,都是从乡村治理的结构形式、组织形式以及村民自治与基层社会自治的区别与联系人手,厘清治理主体范畴并做出相应改革,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转型。这其中也包括科层治理领域、社群治理领域和市场治理领域的各自专有的理论根据、基本原则、组织结构、协调方式和控制机制等。层层相因,环环相扣,鞭辟人里,头头是道。
  第三,贵在创新,不落俗套。面对变革的社会,重构基层社会自治,没有普世价值可循。不能用“西方社会自治形态”来判断和衡量中国的社会自治。因为用个人权利来衡量社会自治,必须从社会的基本价值和基础结构出发,而且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要充分注意社会自治所具有的民族共同体的制度文化特性,防止把西方社会的社会自治的利益组织化形式和结构形态作为“样板”,要中国削足适履。
  作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站在中国基层社会自治研究的前沿,以创新为务,对社会自治的治理、转型、秩序诸问题,都做了不一样的阐释,发人深省,具有创新意义。用班固评司马迁的话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真学问也!
  是为序。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 [Community-Level Social Autonomy in China]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