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精)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莱特·法尔热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谣言
  • 儿童失踪
  • 历史
  • 社会
  • 政治
  • 犯罪
  • 18世纪
  • 法国历史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4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712
包装:平装
开本:大大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政府为什么恐惧谣言?
? 人们为什么选择轻信谣言而不是信任政府?
? 心态史巨匠作品。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当时发生的一些乱葬小孩等事件又似乎证明了谣言是真的,于是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些事情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很尊敬国王,这种对国王的尊敬以后就失去了。1750年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本书对谣言对政权的摧毁性作用有着深入剖析,因此受到《南风窗》的专题推荐。

作者简介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1941-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世纪的法国史,尤其关注穷人、小手工业者、妇女和儿童等社会边缘群体,曾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的主管,任教于法国社会高等研究院(EHSS)。她著述颇丰,已出版超过30部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8世纪巴黎的街头生活》(Vivre dans la rue à Paris au XVIIIème siècle, coll. «Archives», Gallimard,1979)、与米歇尔?福柯合著的《混乱的家庭:巴士底档案中的密札》(Le désordre des familles. Lettres de cachet des Archives de la Bastille ,coll. «Archives», Gallimard, 1982)、《脆弱的生活:18世纪巴黎的暴力、权力和团结性》(La Vie fragile. Violence, pouvoirs et solidarités à Paris au XVIIIème siècle, Hachette, 1986)。她在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近期出版《蒙特让夫人的反叛:启蒙时代的一对工匠夫妇》(La révolte de Mme Montjean, L'histoire d'un couple d'artisans au siècle des lumières,Paris,Albin Michel,2016)。由于在社会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她在2016年获得丹?大卫奖。

雅克?勒韦(Jacques Revel,1942-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6-19世纪的欧洲社会文化史和19-20世纪的历史编纂学,尤其是意大利史。他出生于法国阿维尼翁,毕业于巴黎高师,曾经任教于索邦、巴黎高师和法国高等社会研究院,在1995年至2004年担任过法国社会高等研究院(EHESS)的主管,主编过多部著作,代表作有《阶层游戏:对于经验的微观分析》(Jeux d'échelles. La micro-analyse à l’expérience.Paris, Le Seuil-Gallimard, 1996),《批判之路:社会史十二论》(un parcours critique.Douze essais d'histoire sociale,Paris,Galaade,2006)。

目录

001   第一章 叛乱的形势
011   叛乱的片段
021   第二章 城市中的秩序
027   麻烦出现
033   警察的不端行为
039   第三章 反叛的规则
044   城市中的游行队伍
047   暴力的类型
055   谈判
063   第四章 真相与谣言
073   关于儿童的谣言
085   关于鲜血的传说
094   第五章 不受爱戴的人
110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精)》:
  第一章 叛乱的形势
  1750年5月,巴黎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中。这座城市再一次为城中为数众多的贫民而困扰。几个月以来,记录者们持续关注着城市中日趋紧张的态势。两年之前,1747至1748年,饥荒又一次席卷了王国内的一些地区,平日里饥饿的流浪汉大军受此驱使开始了逃荒之旅,绝大部分人最终来到了首都。他们希望在这里寻找到什么?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首都之中一些微不足道的财富,一份工作,一次命运的转机或者仅仅是与同样是处于生存边缘上的人们的接触。但是,他们的出现却成了引发焦虑和不安的最后一根稻草:流浪汉、懒汉、流氓以及其他的无业游民正聚集在公共场所,在路堤和城市的其他地方打牌、玩球。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用木棍打碎窗户和路灯取乐。危险潜藏在这些为了打发时光而进行的无所事事的举动和恶作剧之下,真正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他们的群集性。这些声名狼藉的人在巴黎没有任何权利,却占据着巴黎的空间。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当局者的应对措施也是一成不变。自从中世纪晚期以来,一整套的镇压机制一直存在并且在危机时刻得到充分的运用。新的权力使之不断完善,警察可以用逮捕、囚禁,甚至有时用强制劳动的方式来清除街头流浪者。1749年的王室法令重申了这些已有的条款。随之而来的是,巴黎人民对低级警察(archers)和巡警(exempts)产生敌对情绪。当群众站在流浪汉一方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时,这些警察的行动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小规模冲突。在1749年12月至1750年4月之间,这些镇压措施似乎得到了增强并且执行起来更加严厉。巴黎人民对于这些措施的反应也毫不逊色,在这五个月期间共爆发了15次暴力冲突,相互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一则谣言开始在城市里传播:警察不仅逮捕流浪汉,而且还绑架儿童向其父母索要赎金。这时的谣言仍然很微弱,以至于当时的日记作者对此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尽管他们一直都对城市中的诸多弊病十分警觉。事情到此为止还显得不是那么有趣,直到1750年5月,事情才突然有了转机。5月1日,在圣劳伦郊区,大约有20多个年轻人聚集在路边的排水沟旁玩乐。一个名叫塞巴斯蒂安?勒勃朗的当值警官奉命逮捕了其中的6人来“以儆效尤”。这些孩子的年龄在13岁至15岁之间。当人们开始反应过来时,整个街区的人都开始警觉起来。一些法兰西卫队的士兵目击了这一事件,他们认为此事事态严重,最后公开介入并对抗逮捕。他们亮出刀剑,经过一番推搡、混乱之后,一些人受伤了。但是,当值的警官最终还是将这些孩子关进一辆将他们送往夏特莱监狱的马车里。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警察和士兵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不断增加,事实上,这些冲突在接下来的数天里持续存在。在5月16日,巴尔比埃(Barbier)律师最终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一个星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谈论便衣警察在巴黎的多个街区四处游荡,绑架6岁至10岁或者年龄更大的男孩和女孩,将他们装进早已停靠在附近的马车里。这些被抓的儿童中有工人家庭的孩子,也有那些奉命去跑腿或去往教堂路上而在附近游走的孩子。由于警察穿着平民的衣服并且他们探查不同的区域,这项行动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同一天,圣灵降临节②2(Pentecost)前夕,一辆可疑的马车沿着诺奈蒂耶尔大街行驶。马车上坐满了警察和一名当值的警官,
  他们的行踪很快就被人察觉。一名妇女用手护住她的孩子,大喊“这些无赖正在寻找机会绑架我们的孩子”。一场波及全区的骚乱随之而来,所有人都闻讯赶来攻击这些警察,对付他们的手段极其残忍。事实上,这些警察被迫逃往警察局长②2罗什布恩的住所避难,那里的当值警官赶过来解救了他们。这次事件造成一人死亡,数人受伤。更严重的是,此次事件波及从玛莱区到大教堂区的所有区域,人们明确地表达了他们的不满。警察的任何举动都会引发恐惧和愤怒。一名躲在啤酒馆的警察无意中听到追捕他的妇女抱怨道:“他们中的一个还在这里,这个无赖。我们要抓到他!他必须死。”当他露出头时,他们大喊,“他在这里”,然后就试图攻击他。
  ……
《阴影下的低语:谣言的侵蚀与社会肌体的撕裂》 序章:历史的幽灵与耳语的陷阱 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如同暗夜中的鬼魅,悄无声息地渗透,腐蚀着社会的根基,搅动着人心的波澜。它不是刀剑,却能挑起战争;它不是饥荒,却能引发恐慌;它不是政变,却能颠覆王朝。这种力量,便是谣言。当谣言披上真相的外衣,当恐慌被精心编织的谎言所煽动,即使是最坚固的社会结构,也可能摇摇欲坠,最终分崩离析。 本书《阴影下的低语:谣言的侵蚀与社会肌体的撕裂》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更宏观、更普遍的视角,深入剖析谣言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动摇政权、撕裂社会的一股强大暗流。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脉络,探寻那些被谣言所笼罩的时代,观察那些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的人们,以及那些被谣言推向深渊的社会。 第一章:谣言的生成机制——土壤、种子与催化剂 谣言的产生并非偶然,它需要适宜的土壤、一颗埋下的种子,以及一系列的催化剂。 1. 信息的真空与匮乏: 在信息传递不畅、媒体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感受尤为强烈。当官方信息缺失、模糊不清,或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触达民众时,社会就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急切地渴望了解真相,填补信息空白,而谣言恰恰在这种饥渴中找到了立足之地。 2. 社会的焦虑与不满: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经济的衰退、政治的压迫、阶级的对立,甚至是普遍存在的恐惧和猜疑,都会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当人们普遍感到不安、不满或受到威胁时,他们更容易相信那些能够宣泄情绪、解释困境,或者指向“敌人”的说法。谣言往往能够捕捉并放大这些潜藏的焦虑,将它们具象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发泄的出口。 3. 心理的易感性: 人类的心理本身就存在着容易被暗示、被影响的弱点。群体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便是典型例子。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传播某个消息时,即使最初心存疑虑的人,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被认为是“异类”而选择相信并传播。此外,人类对于新奇、耸人听闻、或者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消息,有着天然的兴趣,这使得谣言更容易被传播开来。 4. 制造与传播的推手: 谣言的种子并非总是自然落下,很多时候,它们是被有心人刻意播种的。这些推手可以是政治上的反对派,希望借此动摇统治;可以是商业上的竞争者,试图通过诋毁来打击对手;也可以是别有用心的小团体,以煽动情绪、制造混乱为目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无论是口耳相传,还是借助当时的媒体(报纸、小册子等),甚至是通过流言、传单,将谣言精心包装后推向社会。 第二章:谣言的传播路径——从耳语到洪流 谣言一旦产生,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往往超乎想象,形成一股强大的信息洪流,裹挟着社会大众。 1. 口耳相传的原始力量: 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之前,口耳相传是谣言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惊人的消息,通过亲友、邻里、熟人之间的交流,迅速在小范围内扩散。这种传播方式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来自熟人的信息,这也使得谣言的传播更具“可信度”。 2. 街头巷尾的交织: 市场、酒馆、咖啡馆、集市,这些人群聚集的地方,成为了谣言传播的天然场所。人们在此交流信息,分享生活,也分享最新的“消息”。在这里,不同的信息片段交织在一起,被加工、被演变,最终形成更丰富、更具传播力的版本。 3. 匿名与模糊的边界: 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匿名和模糊的边界。信息来源不明,传播者不愿承担责任,这使得谣言难以被追溯和证伪。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谣言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其在人们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记。 4. 媒体的放大效应: 即使是有限的媒体,在传播谣言时也能起到放大作用。报纸、小册子等,虽然可能被审查,但一旦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被刊登,或者通过含沙射影的方式传播,其影响范围将远远超出个人交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集中的时期,媒体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第三章:谣言对社会肌体的侵蚀——恐慌、分裂与动荡 谣言的传播绝非无的放矢,它会对社会肌体造成深刻的侵蚀,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 制造恐慌与不安全感: 许多谣言都围绕着威胁、危险、阴谋展开,例如关于疾病的恐慌、关于敌对势力的渗透、关于某种资源的短缺等等。这些谣言能够迅速在人群中引发恐慌,导致不必要的囤积、逃亡、或者对特定群体的攻击。社会因此变得不稳定,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被严重削弱。 2. 煽动仇恨与分裂: 谣言常常将某一群体描绘成“敌人”、“罪魁祸首”,从而煽动社会内部的仇恨和对立。无论这种“敌人”是某个族裔、宗教群体、政治派别,还是某个阶层,一旦被谣言标签化,就容易成为群体攻击的目标,导致社会分裂,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3. 侵蚀信任与合法性: 谣言最直接的攻击目标往往是现有的权威机构、政府、以及社会公信力。通过质疑政府的决策、曝光所谓的“腐败内幕”、或者散布关于统治者“邪恶”的说法,谣言能够逐渐侵蚀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削弱其合法性。当民众不再相信政府,其统治基础便开始动摇。 4. 干扰正常秩序与决策: 虚假的传闻能够干扰正常的社会运转。例如,关于税收、法律、或者政策的错误信息,会导致民众的不理解、抵制,甚至引发骚乱。在重大决策面前,谣言的干扰尤为致命,它可能让公众基于错误的判断而产生错误的反应,阻碍问题的解决。 5. 动摇社会稳定与引发动荡: 长期以来,不断发酵的谣言,叠加持续的社会焦虑,最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些被谣言煽动起来的民众,在失望、愤怒和恐慌的驱使下,可能采取极端的行动,从而引发社会动荡、起义,甚至革命。 第四章:历史的警示——被谣言阴影笼罩的时代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被谣言所驱动的事件,它们如同警钟,提醒着我们谣言的巨大破坏力。 1. 宗教改革时期的妖术与异端审判: 在宗教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对宗教分歧和政治斗争的恐惧,催生了大量的关于巫术、魔鬼附身、以及异端邪说的谣言。这些谣言被用来攻击和迫害“异教徒”,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2.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恐慌: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技术、新的生活方式、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关于传染病、犯罪率飙升、以及工人运动“颠覆”社会的谣言层出不穷,加剧了社会矛盾。 3. 民族主义浪潮中的国家仇恨: 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关于“他国”侵略企图、民族劣根性、以及历史“不公”的谣言,被广泛传播,用以煽动民族仇恨和国家间的对立,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4. 政治变革时期的政治谣言与诽谤: 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都伴随着大量的政治谣言和诽谤。这些谣言旨在抹黑对手,制造舆论优势,或者通过制造假新闻来煽动民众情绪,为变革制造合法性或煽动抵抗。 第五章:反思与应对——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面对谣言的侵蚀,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清醒的头脑、审慎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是我们抵御谣言侵蚀的强大武器。 1. 培养批判性思维: 任何信息,无论来自何处,都应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自己:信息的来源可靠吗?证据充分吗?是否存在偏见?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 2. 警惕情绪化的信息: 那些试图煽动强烈情绪,特别是恐惧、愤怒、仇恨的信息,往往最容易带有偏见和误导。在接触这类信息时,更应保持冷静,进行理性分析。 3. 查证与求证: 在传播任何信息之前,特别是那些看起来耸人听闻或具有争议性的信息,务必进行查证。多方核实,阅读不同来源的报道,了解事件的全貌。 4. 审慎对待匿名信息: 匿名发布的信息,尤其需要警惕。它们可能带有恶意,旨在制造混乱,而不承担任何责任。 5. 尊重事实与理性讨论: 在信息传播的时代,我们有责任传播真实的信息,并以理性的态度参与讨论。用事实说话,而不是被情绪所裹挟。 结语:谣言的阴影,永恒的警示 《阴影下的低语:谣言的侵蚀与社会肌体的撕裂》所探讨的,是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挑战。谣言的力量,在于其隐蔽性和传染性,它能够悄无声息地瓦解信任,撕裂社会。然而,认识谣言的机制,理解其危害,并学会批判性地审视信息,是我们保护社会稳定,维护个体清醒的关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警惕那些在阴影下的低语,保持头脑的清醒,以事实为基石,以理性为准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氛围。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歌舞升平,暗地里早已涌动着无数的不满和猜疑。而“谣言”,就像一种无孔不入的病毒,在社会肌体中悄悄传播,腐蚀着人们的信任,尤其是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儿童失踪”,这简直是一个最能触动人性最柔软、最脆弱部分的题材。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一旦出现关于儿童被拐卖、被虐待,甚至是被用于某种神秘仪式的传言,该会引起多大的恐慌?这种恐慌,很容易被转化为对当权者的愤怒和指责。这本书似乎就是在试图探究,这些看似离奇的谣言,是如何被放大、扭曲,并最终指向了政府的合法性。我猜测,作者很可能会细致地梳理出那些具体的谣言故事,分析它们的起源,追溯它们的传播路径,并考察它们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或许,有些谣言一开始只是捕风捉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绪的累积,它们就变成了“事实”,成为了推翻旧秩序的有力武器。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谣言如何像一把把钝刀子,一点点地磨损政府的权威,直到最后一刻的爆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带着一丝悬疑,一丝不安,以及一种深刻的洞察。“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议题,因为信息传播和社会心理在历史进程中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这更是将主题聚焦到了一个极易引发公众强烈情感共鸣的事件上。我总觉得,很多时候,历史的走向并非取决于那些伟大的领袖或宏大的政策,而是取决于那些在街头巷尾悄悄流传的低语,那些在人们心中滋生的怀疑和恐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在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儿童失踪的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的?那些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他们究竟是怀揣着怎样的目的?是出于恶意诽谤,还是因为对社会不公的真实控诉?而这些谣言,又是如何一步步侵蚀着王室和贵族的统治根基,最终为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能提供深刻的分析,揭示谣言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以及当一个政府无法有效控制信息传播和民众情绪时,它所面临的巨大危机。

评分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而“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作为切入点,则更是为这个主题增添了一层令人心悸的色彩。我一直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谣言,作为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尤其是在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权威产生怀疑的时期,谣言的传播速度和杀伤力会呈指数级增长。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无疑就处于这样一个风口浪尖。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儿童失踪”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与“谣言”和“政府威胁”这几个概念联系起来的。是那些关于儿童失踪的谣言,直接引发了对政府的质疑和不满吗?还是说,这些谣言只是社会不满情绪的一个载体,被用来攻击当权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史料和分析,让我了解:这些关于儿童失踪的谣言,究竟有多少是空穴来风,又有多少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联?它们是如何在民众中传播的?传播这些谣言的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政府又是如何应对这些谣言的?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来审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动荡的窗口,它让我看到,在那些宏大的政治变革背后,也有着如此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力量在悄悄地发挥作用。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和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深感着迷,这本书的名字——“谣言如何威胁政府(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精)”——正是我一直渴望寻觅的宝藏。它没有直接讲述大革命的辉煌或血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具腐蚀性的“内在敌人”——谣言,而且聚焦于一个极易唤起民众情感的事件——儿童失踪。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历史案例,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远不如那些捕风捉影的故事来得有传播力,尤其是在信息闭塞、人心惶惶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矛盾尖锐,民众对王室的怨恨早已积压,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爆整个火药桶。而关于儿童失踪的谣言,无疑是一种极具煽动性的火星。我好奇书中所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谣言?是关于贵族绑架儿童献祭,还是关于政府部门的阴谋?这些谣言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渠道,比如咖啡馆、街头演说、匿名小册子等,迅速扩散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谣言是如何被精心构建,又如何利用了民众对不公和黑暗的恐惧?我想了解,当这些谣言不断发酵,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是选择压制,还是试图澄清?而这些应对措施,又是否反而适得其反,加剧了信任的崩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转折点的独特视角,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宏大叙事背后,个体情感、群体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交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浓重的墨色印刷出的书名,就已经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不祥的预兆。“谣言如何威胁政府”,仅仅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而后面紧随的副标题——“法国大革命前的儿童失踪事件”,更是瞬间将我的思绪拉扯回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法国大革命,一个多么熟悉又充满戏剧性的词汇,而在此之前,竟然还有这样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我对“谣言”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它看似虚无缥缈,却能在关键时刻掀起惊涛骇浪,尤其是在一个政治体制本就摇摇欲坠的时代,谣言的杀伤力恐怕是难以估量的。更何况,失踪的还是儿童,这是一个极易触动人们神经的敏感话题,很容易激起同情、恐惧和愤怒。我开始想象,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沙龙密语中的关于儿童失踪的传言,是如何一点点侵蚀着王室和贵族的权威,又是如何成为点燃民众怒火的导火索。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揭示这种无形的力量是如何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关键角色的,而不仅仅是那些显赫的政治人物和宏大的革命事件。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实的史料支撑,去剖析那些谣言产生的土壤,传播的渠道,以及它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激起的涟漪。这是一种从微观视角解读历史宏大变革的尝试,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买好书,上京东。这里啥都有,总有一本适合你!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哪里有?京东样样有,活动多多,配送包裹质量正在提升,即是卖书,更要爱书,护书,做书籍的呵护者,做书籍的守护者,做知识的传递者。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

这书讲述的不是谣言,而是一个快要崩塌的政府,是怎么失信于民,失民心的;哪怕它在某件事上并没太大错。

评分

书很给力,物流不错。

评分

这书讲述的不是谣言,而是一个快要崩塌的政府,是怎么失信于民,失民心的;哪怕它在某件事上并没太大错。

评分

一下子买了五六本啊,希望活动多点

评分

薄薄一册,但书中叙述的民众力量却不可低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