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本教科书。书中介绍了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是初学者习画的不二法门,内容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问世三百多年来,不断拓展出新,备受世人推崇,并被视为学画的必修之书。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所以才会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王概,初名匄,一作改,亦名丐,字东郭,又字安节,后改今名,秀水人,久居江苏金陵(今南京)。擅治印、刻竹,并善诗文,著有《澄心堂纸赋》称于时。
王蓍,原名尸,字宓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家金陵(今南京)。以花鸟擅名,兼善诗文、治印。
王臬,初名孽,字司直。擅诗画。
《芥子园画传》,中国画技法图谱,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参与支持其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
我把这本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有时候,我会静静地凝视一幅画,试图去理解画家当时的创作心境;有时候,我也会拿起毛笔,尝试着去临摹,虽然笔下的作品远不及原作精妙,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能让我对笔墨的运用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江南的书斋,耳边萦绕着阵阵墨香,眼前是历代画师挥毫泼墨的身影。他们对梅、兰、竹、菊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每一笔,每一墨,都凝聚着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对人格精神的寄托。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梅花的描绘,无论是迎风傲雪的孤枝,还是含苞待淬的蓓蕾,都各有其韵致。那疏影横斜的姿态,仿佛在低语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那暗香浮动的描绘,更是让人神往。
评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坚韧不拔、正直不屈的象征。《芥子园画传》中的竹子描绘,更是将这一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翠竹挺拔的姿态,还是风中摇曳的身影,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喜欢书中对于竹节的刻画,那一圈圈的节点,仿佛是大自然最精妙的印记,诉说着竹子向上生长,不断突破的历程。
评分而菊花,在秋风中怒放,象征着晚节高尚、不屈不挠的精神。《芥子园画传》中的菊花,有的繁花似锦,有的疏影暗香,但无一例外,都透着一股独立自主的傲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菊花不同花瓣形态的描绘,有的如锦缎般层层叠叠,有的如丝缕般飘逸灵动,每一种都展现了菊花别样的风采。
评分再看兰花,书中对兰花的描绘,更是将“幽香”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一叶知秋,一花传神,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让观者在虚实相间中,感受到兰花的清雅脱俗。那纤细的叶片,那舒展的姿态,无不透露着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之风。我反复品味着书中对兰花不同生长姿态的刻画,从初生嫩芽的羞涩,到盛放时的雍容,再到凋零时的淡然,每一个瞬间都仿佛被定格,又仿佛在悄然诉说着生命的轮回。
评分翻开这本《芥子园画传 二集 梅兰竹菊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泛着淡淡黄晕的宣纸,触感温润,仿佛带着古老书卷特有的气息。我本就对传统水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梅兰竹菊这“四君子”,它们身上蕴含的孤傲、高洁、坚韧、淡泊的品格,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次偶然间得见这套《芥子传画》,尤其是这卷专门描绘四君子的,实属幸事。软精装的封面设计,既保留了书籍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的雅致,拿在手中,触感舒适,不易留下指纹,对于一个喜欢经常翻阅书籍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评分总而言之,《芥子园画传 二集 梅兰竹菊卷》是一本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录。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尤其是对梅兰竹菊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软精装设计,也让我非常满意。它不像硬壳精装那样显得过于厚重,也不像平装那样容易折损。软精装的折叠设计,使得书页可以平铺,方便临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能够更好地保存这本珍贵的画册。
评分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对于如何下笔,如何把握墨色的浓淡干湿,一直感到有些迷茫。《芥子园画传》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不仅仅是提供了精美的图例,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笔墨的运用之法,以及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物体的神韵。
评分我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它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而是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绘画的技巧。每一种花卉的描绘,都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小故事,让人在品味画作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