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 二集 梅兰竹菊卷(软精装)

芥子园画传 二集 梅兰竹菊卷(软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李渔 等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中国画
  • 梅兰竹菊
  • 传统绘画
  • 艺术
  • 文化
  • 鉴赏
  • 技法
  • 芥子园画传
  • 软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5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4915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16
字数: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芥子园画传》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本教科书。书中介绍了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技法,是初学者习画的不二法门,内容浅显明了,宜于初学者习用。问世三百多年来,不断拓展出新,备受世人推崇,并被视为学画的必修之书。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所以才会在中国的画坛上,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王概,初名匄,一作改,亦名丐,字东郭,又字安节,后改今名,秀水人,久居江苏金陵(今南京)。擅治印、刻竹,并善诗文,著有《澄心堂纸赋》称于时。

王蓍,原名尸,字宓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家金陵(今南京)。以花鸟擅名,兼善诗文、治印。

王臬,初名孽,字司直。擅诗画。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芥子园画传》,中国画技法图谱,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参与支持其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


《芥子园画传二集·梅兰竹菊卷》:笔墨传神,雅韵流芳 《芥子园画传》作为中国古典绘画技法的集大成者,自问世以来,便以其严谨的体系、精湛的范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成为无数绘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案头必备。其二集,更是将画论与实践推向新的高度,而这本《芥子园画传二集·梅兰竹菊卷》(软精装),则专注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君子——梅、兰、竹、菊。这是一部承载着文人雅士审美情趣、寄寓着高洁品格的精神画卷,更是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创作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本书在传承《芥子园画传》一贯的编纂宗旨基础上,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的绘画技法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入的阐述。从枝干的勾勒、叶片的形态、花朵的绽放,到水墨的晕染、色彩的运用,乃至整体构图的安排,无不详尽入微,娓娓道来。其精选的范画,皆为明清时期名家之作,笔法精妙,气韵生动,既有严谨的写实功底,又不失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为读者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范本。 卷首语:四君子,文人心中的不朽象征 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梅、兰、竹、菊以其独特的品格和象征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花卉范畴,成为文人墨客心中高尚情操的化身。它们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它们幽香暗送,淡雅脱俗;它们节节向上,正直坚韧;它们凌霜而放,独立不群。这份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芥子园画传》系列,历来以传授绘画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而《芥子园画传二集·梅兰竹菊卷》,更是将这份对四君子的钟爱与尊崇,通过精妙的笔墨,凝聚成一部经典的画谱。它不仅是一本技法指导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世界的窗口,引领读者在挥毫泼墨之间,感悟古人的情怀,体味东方审美的独特魅力。 梅: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与风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中,梅的形象始终与坚韧、高洁、不屈的品格紧密相连。在严冬万物凋零之际,唯有梅花,不畏冰霜,傲然绽放,以其凌寒独放的风骨,成为精神的象征。 本书对梅花的描绘,从其最显著的特征——“铁骨铮铮”的枝干入手。详细讲解了勾勒不同姿态、不同年龄的梅枝的方法,无论是盘曲虬劲的老枝,还是新发舒展的嫩枝,都力求形神兼备。墨色的浓淡干湿,用笔的顿挫转折,都传递着梅枝的苍劲有力。 接着,便是梅花的点染。本书会细致地展示如何用不同的笔触,描绘出含苞待放的梅蕊,怒放的梅花,以及含羞带怯的半开梅花。对于梅花的色彩运用,也做了详细的指导。传统的白梅,以淡墨或浅染,辅以花心的点染,即可表现其清丽脱俗;而红梅,则通过不同程度的朱砂或胭脂渲染,展现其热烈奔放的风姿。在学习梅花的绘制过程中,本书还会强调如何捕捉梅花“暗香浮动”的神韵,通过墨的晕染和留白,营造出扑鼻的清香意境。 范画中,你可以看到或悬崖绝壁上怒放的寒梅,或古寺庭院中疏影横斜的老梅,或红梅似火,或白梅如雪,每幅作品都饱含着作者对梅花品格的赞美和感悟。学习本书,不仅是学习绘画技法,更是学习如何用笔墨去表达一种精神,一种对生命力量的礼赞。 兰:空谷幽香的雅逸与清幽 “采兰赠芍,莫与春期。”兰花,自古便被视为君子之花的典范,以其“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品格,寄托着文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 本书对兰花的描绘,重点在于其“叶”。兰叶的姿态多变,或舒展,或卷曲,或修长,或短促,是构成兰花整体风韵的关键。讲解会细致到每一笔的起承转合,如何用中锋的运笔,画出兰叶的挺拔与柔韧;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叶片的脉络和质感。一张好的兰叶,并非简单的线条堆砌,而是要画出其“骨力”和“神韵”。 接着便是兰花的花。兰花的花形相对简单,但其神韵在于“巧”。本书会展示如何用细致的笔触,点画出兰花的每一片花瓣,如何用墨色的深浅变化,表现花瓣的层次和立体感。兰花的花蕊,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用小小的笔触,却能传达出其精巧与生机。 在兰花的构图上,本书会引导读者如何将兰叶与花朵巧妙地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画面。或幽居山谷,或置于案头,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幅清雅脱俗的兰花图。学习本书,便是学习如何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出“空谷幽兰”的那份淡泊与高雅,以及“鼻祖不绝”的生命力。 竹:虚心劲节的正直与坚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以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成为正直、坚韧、虚怀若谷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的地位非同一般,既是重要的植物,也是重要的艺术题材。 本书对竹的描绘,从其最核心的“竿”和“叶”入手。竹竿的绘制,需要掌握其粗细变化、弯曲程度以及竹节的特征。讲解会指导如何运用不同的笔法,画出竹竿的挺拔与粗壮,以及竹节的明暗对比。墨色的浓淡干湿,也直接影响着竹竿的质感和立体感。 竹叶的绘制,则是竹画的灵魂所在。本书会详细讲解如何用“破笔散锋”的技法,画出竹叶的飘逸与灵动。一笔落下,既要有竹叶的锋芒,又要兼顾其轻柔。如何通过笔势的变化,表现竹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以及不同季节竹叶的色泽变化。 在构图上,本书会展示如何将竹竿与竹叶巧妙组合,形成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的画面。或孤竹独秀,或丛竹成林,或随风摇曳,或雨中滴翠,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作者对竹子品格的赞美。学习本书,便是学习如何用笔墨去表现竹子的“劲节”,以及那种“虚心”的胸怀。 菊:傲霜独立的高洁与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作为秋天的象征,以其“凌霜而放,独立不群”的品格,代表着高洁、淡泊、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书对菊的描绘,从其繁复的花瓣入手。讲解会细致地指导如何用不同的笔触,勾画出菊花花瓣的层层叠叠、疏密相间。无论是盛开的怒放,还是含苞待放的娇羞,都力求形神兼备。对于菊花的色彩运用,书中也会有详细的指导,从金黄、橙红到雪白,每一种色彩都能赋予菊花不同的生命力。 菊花的叶,通常形似鸡爪,本书会指导如何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菊花叶片的形态,并与花朵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在构图上,本书会展示如何将菊花与篱笆、岩石等元素相结合,营造出“秋菊傲霜”的意境。 范画中,你可以看到或庭院中的篱笆老菊,或山野间的几株野菊,或色彩艳丽的品种,或素雅淡泊的风格,每幅作品都展现了菊花独特的风姿和诗人般的意境。学习本书,便是学习如何用笔墨去捕捉菊花“独立不群”的风骨,以及那种“隐逸”的淡泊情怀。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芥子园画传二集·梅兰竹菊卷》(软精装),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的宝典,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其软精装的设计,兼顾了阅读的舒适性和收藏的价值。 系统性与权威性: 作为《芥子园画传》的延续,本书继承了其严谨的体系和权威的地位,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 范例的经典性: 精选的历代名家范画,既有传统笔墨的精髓,又包含文人的意趣,是学习者模仿和借鉴的绝佳范本。 讲解的细致性: 从笔墨技巧到构图安排,再到神韵的表达,讲解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也为有经验的画家提供参考。 文化意蕴的传递: 通过学习梅兰竹菊的绘画,读者不仅能掌握绘画技巧,更能深入理解这四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实践性与启发性: 书中的范例和讲解,鼓励读者动手实践,在临摹与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并从中获得艺术创作的乐趣和启发。 结语 《芥子园画传二集·梅兰竹菊卷》(软精装),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礼物。它如同一个艺术的宝库,等待着你去探索,去发掘。愿每一位拿起这本书的读者,都能在笔墨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雅趣与风骨,让梅兰竹菊的清雅与坚韧,在你的笔下,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把这本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有时候,我会静静地凝视一幅画,试图去理解画家当时的创作心境;有时候,我也会拿起毛笔,尝试着去临摹,虽然笔下的作品远不及原作精妙,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能让我对笔墨的运用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

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置身于明清时期江南的书斋,耳边萦绕着阵阵墨香,眼前是历代画师挥毫泼墨的身影。他们对梅、兰、竹、菊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每一笔,每一墨,都凝聚着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对人格精神的寄托。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梅花的描绘,无论是迎风傲雪的孤枝,还是含苞待淬的蓓蕾,都各有其韵致。那疏影横斜的姿态,仿佛在低语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那暗香浮动的描绘,更是让人神往。

评分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坚韧不拔、正直不屈的象征。《芥子园画传》中的竹子描绘,更是将这一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翠竹挺拔的姿态,还是风中摇曳的身影,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喜欢书中对于竹节的刻画,那一圈圈的节点,仿佛是大自然最精妙的印记,诉说着竹子向上生长,不断突破的历程。

评分

而菊花,在秋风中怒放,象征着晚节高尚、不屈不挠的精神。《芥子园画传》中的菊花,有的繁花似锦,有的疏影暗香,但无一例外,都透着一股独立自主的傲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菊花不同花瓣形态的描绘,有的如锦缎般层层叠叠,有的如丝缕般飘逸灵动,每一种都展现了菊花别样的风采。

评分

再看兰花,书中对兰花的描绘,更是将“幽香”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一叶知秋,一花传神,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让观者在虚实相间中,感受到兰花的清雅脱俗。那纤细的叶片,那舒展的姿态,无不透露着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之风。我反复品味着书中对兰花不同生长姿态的刻画,从初生嫩芽的羞涩,到盛放时的雍容,再到凋零时的淡然,每一个瞬间都仿佛被定格,又仿佛在悄然诉说着生命的轮回。

评分

翻开这本《芥子园画传 二集 梅兰竹菊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泛着淡淡黄晕的宣纸,触感温润,仿佛带着古老书卷特有的气息。我本就对传统水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梅兰竹菊这“四君子”,它们身上蕴含的孤傲、高洁、坚韧、淡泊的品格,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次偶然间得见这套《芥子传画》,尤其是这卷专门描绘四君子的,实属幸事。软精装的封面设计,既保留了书籍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的雅致,拿在手中,触感舒适,不易留下指纹,对于一个喜欢经常翻阅书籍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评分

总而言之,《芥子园画传 二集 梅兰竹菊卷》是一本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录。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尤其是对梅兰竹菊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软精装设计,也让我非常满意。它不像硬壳精装那样显得过于厚重,也不像平装那样容易折损。软精装的折叠设计,使得书页可以平铺,方便临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能够更好地保存这本珍贵的画册。

评分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对于如何下笔,如何把握墨色的浓淡干湿,一直感到有些迷茫。《芥子园画传》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不仅仅是提供了精美的图例,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笔墨的运用之法,以及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物体的神韵。

评分

我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它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而是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绘画的技巧。每一种花卉的描绘,都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小故事,让人在品味画作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