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采访宋庆龄的保姆、卫士长、秘书、管家、花匠后整理而成的一部口述实录。该书通过对口述者亲见、亲闻、亲历细节的记录,运用大量珍贵图片资料,展现了宋庆龄身为国家领导人之外,作为一名普通女性的生活,如:她爱整洁、喜欢读书,多才多艺,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家人,尤其关心儿童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等等,向读者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了宋庆龄不平凡的一生和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口述实录作品。
※作者在整理本书的过程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夸大、不删改、不虚构,尽zuida可能保存原始材料,从而向读者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的历史场景和宋庆龄鲜活、亲切的魅力人生。
作者简介
汤雄,男,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宋庆龄与她的三个女佣》《宋庆龄与她的卫士长》《宋庆龄与她的秘书们》《宋庆龄与她的生活侍从》《宋庆龄与她的保健医生》;长篇小说《上海的豪门红颜》《蒋介石与他的侧室姚冶诚》《喋血阳澄湖》等20多部专著。
目录
保姆钟兴宝口述实录
一、钟兴宝到宋庆龄身边工作的前后经过
二、我在首长身边工作是赤心忠良的
三、宋庆龄的出生地之谜
四、首长待我们真个像自家人
五、珍贵的纪念品
六、李燕娥逝世前后
七、为宋庆龄寄卖貂皮大衣历险记
八、多才多艺的宋庆龄
九、宋庆龄在“文化大革命”中
十、送宋庆龄走完人生最后的道路
保姆顾金凤口述实录
一、顾金凤来到宋庆龄身边的前后经过
二、顾金凤眼中的李燕娥
三、晚年的宋庆龄一天也离不开顾金凤
四、自古忠孝难两全
五、四个遗孀一个家
六、李燕娥逝世前后
七、宋庆龄逝世前后
八、在邓颖超的身边
卫士长靳山旺口述实录
一、来到宋庆龄身边担任卫士长的前后经过
二、卫士长眼中的宋庆龄
三、她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一门大炮呀!”
四、宋庆龄教育卫士长做人要有派头
五、宋庆龄身边的“亡命之徒”
六、宋庆龄空中历险记
七、中国卫士和缅甸总理比赛吃辣椒
八、卫士长智护宋庆龄
九、忍痛离别宋庆龄
十、宋庆龄在“文化大革命”中
十一、卫士长横遭政治迫害
十二、老太太昨夜托梦给我了
秘书刘一庸口述实录
一、似乎冥冥之中历史总在召唤着笔者
二、刘一庸来到宋庆龄身边之前
三、在宋庆龄身边的工作
四、在宋庆龄身边的生活
五、刘一庸和宋庆龄之间的感情
六、宋庆龄终老也未解开的一些误会
七、离开宋庆龄的前前后后
上海寓所管理员周和康口述实录
一、从纠察科小队长到宋庆龄的家庭管理员
二、发生在宋庆龄家厨房里的流血事件
三、宋庆龄对下属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工作人员对宋庆龄赤胆忠心
五、周和康和李燕娥之间的姐弟深情
六、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宋庆龄
七、宋庆龄持续27年整理孙中山的遗物
八、宋庆龄去世后,周和康捐献珍贵文物
北京寓所绿化工安茂成口述实录
一、热爱生活的宋庆龄
二、奉命为宋庆龄追讨花卉盆景
三、宋庆龄年轻时就会驾驶汽车
四、宋庆龄:我不发话,他们谁也调不走你
五、花匠亲笔写的一份回忆录
六、一则诬蔑宋庆龄贪污的谣言
七、宋庆龄想帮花匠养孩子
八、老的小的都在她的心上
九、花匠三次破例走上二楼
十、养女用录音机偷录花匠的歌声
十一、花匠和他的同事们
十二、毛主席命令江青搀扶宋庆龄
十三、花匠把中共党旗盖在宋庆龄的遗体上
十四、宋庆龄1973年做的一个梦
后记
精彩书摘
《魅力宋庆龄》:
保姆钟兴宝口述实录
周科长就说我行,还说叫我去首长那里工作,是组织上经过认真考查与挑选才决定的,是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
汤:钟阿姨您不容易,这么多的阿姨(保育员)不选,独独选中了您。
钟:事实也是这样的。当时我做阿姨,看看小人这些小人,都是领导的小人。那年六一儿童节,托儿所要在节前赶做一批小人穿的小围裙与小衣服,要求很高的,托儿所里的几个阿姨都不会做。拿到外面去加工,时间又来不及了。当时,我们托儿所所长沈粹缜非常着急。我知道后,就对她说,让我来试试。沈粹缜就同意让我试试。我就先做了一套样子交给她看。她一看,非常开心,说完全合格!还表扬我手巧。后来,这批小衣裳就交给我们几个阿姨全部赶在儿童节前做了出来。首长开心得不得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到首长身边工作,是沈大姐亲自向首长介绍的。她是我同乡(沈大姐即沈粹缜,苏州市光福镇人,邹韬奋的夫人,也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的母亲;钟兴宝,苏州光福镇舟山村人,与沈粹缜是同乡。笔者注)。1943年,他爹(指尤顺孚的父亲。笔者注)生病走了,留下我们娘三个,日子过不下去了。我就到上海去找生路了。在上海,我先是做刺绣,打短工,后来到浦东的一家农场打工。新中国成立那年,农场关闭,我失业回家。1949年11月,经政府失业登记后,我就经沈阿姨亲自介绍,到虹桥路的福利会办的托儿所当阿姨了。
汤:那么,当天您就见到宋庆龄了?
钟:是的。周科长找我谈过话后,当天下午,他亲自开车,与陈文招一起,陪我到宿舍里去把行李打个包,就把我送到首长家去了。首长的家在淮海中路1834号,我们从虹桥开车,一会儿就到了。我看见首长的家是幢小洋房,屋外是围墙,围墙上有电网。里面有个小花园。看门的解放军是认得周常鹿和陈文招的,所以我们的汽车就直接开进去了。车子到里面后,李同志就过来接我了。
汤:李同志是谁啊?
钟:就是首长旧社会就用的保姆,名字叫李燕娥。她长得胖胖的,说一口夹生的上海话。后来我才知道,李同志是1912年生的,我是1915年生的,她比我大三岁。当时李同志看见我就开心地说:“来啦,我们都等好几天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走,我们上楼去见太太。说着,她就领着我一个人上了楼。
汤:周科长与陈文招都没有上楼去?
钟:没有。他们把我送到首长家后就开车回去了。后来我才知道,男的都一律不准上首长的楼上去的。
汤:当时您心里紧张吗?
钟:怎么不紧张!上楼梯时心里直跳。李同志一路领我上去,一边轻轻地关照我说:“到了楼上,见到太太,就喊首长;首长问你什么,你就讲什么。”我点点头,记住了。接着,李同志把我直接领到楼上一个房间里。这是一个不大的房间,正门五斗橱上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当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并肩站立的照片。另外,除了大衣柜、梳妆台、床头凳和仅有的一把沙发椅外,就是正中那张大床了。当时首长正靠着一只枕头倚在那张大床上。李同志把我领到她床前后,轻轻地对她讲了一句:“夫人,福利会派来的同志来了。”我就连忙上前叫了声“首长”。首长听了,就从枕头上抬起头,笑眯眯地朝我点点头,用上海话对我说:“来了,好咯。”我这才不紧张了。首长当时感冒了,面色不太好,头发也有点乱,与平时照片上看见的有点不一样。她朝我招招手,叫我走近点,然后问长问短地聊了几句。
汤:宋庆龄都问了您什么呀?
钟:问了我是什么地方人,今年多大了,家里还有什么人,怎么会到上海来的。当我告诉她我老家爹娘生有儿女九个、我排行第六时,首长还笑着说:“喔哟,生介许(这样。笔者注)多呀!”最后,首长对我说:“你不要以为到我此地来是做阿妈(吴语:女佣。笔者注),你还是我的女副官、女警卫。我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你就是我的亲姐妹。”她还要我以后不要拘束,不懂的地方多问问李同志,慢慢地什么就都会做了。
汤:宋庆龄和您说话,都是说上海话?
钟:她平常和我们都是说上海话,只有和外国人或者北方来的人才说普通话。有时候,对有些不懂中国话的外国客人,首长就直接用英文。她的上海话中带一点浦东的口音。我当天就在李同志一步一步的带领下,开始工作了。首长当天的晚饭,就是我端上去的。
汤:宋庆龄的家大吗?
钟:大。主楼、辅楼共两幢楼,楼上楼下,房间很多。一开始会走错房间。不过有李同志领着,我不会走错。后来我熟悉了,就不再要她领了。
汤:你当时每月有多少工资?
钟:刚到首长身边工作的时候,首长为我每月定了20元的工资,后来陆陆续续给我加;到她过世的时候,我的工资是50元。当时也不全是吃首长的,我自家也要贴饭钱,只是贴得比较少。我们这里吃饭不像在外面食堂吃饭那样实打实的。首长讲,你们只拿这点薪水,我本不应该要你们的饭钱的,但这样做,人家要和你们攀比的,我只好意思一下了。我和李同志和后来的顾金凤(1973年5月1日起担任宋庆龄的保姆。笔者注)三人每月的工资,都是首长从她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来的呢!
汤:宋庆龄真伟大,她是不想给国家增加负担。
钟:是的,后来黎秘书(黎沛华,女,宋庆龄的秘书。笔者注)也这么说的。当时黎秘书曾对首长说,我与李燕娥的工资完全可以改由公家来支付,可是首长坚决不答应,说不愿意增加国家的负担。
……
前言/序言
风云际会:民国风华录 一部全景式展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与历史风云的宏大叙事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体,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期。我们将穿梭于北洋政府的摇摇欲坠、国民革命的波澜壮阔,以及民族存亡之际的浴血奋战之间,试图勾勒出一幅复杂而真实的民国画卷。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对时代精神、社会肌理以及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旧时代的挽歌与新思潮的涌动(约1912-1924年) 一、帝制的终结与共和的尴尬 辛亥革命的硝烟散尽,中华民国建立之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开始显现。本书首先探讨了“共和”二字在彼时中国的脆弱性。我们细致描绘了袁世凯称帝的荒谬与覆灭,分析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士人阶层的复杂心态。重点不再是政治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知识分子群体对“国民性”的焦虑与反思。 二、军阀割据下的地方生态 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中央权威的缺失使得地方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本书将视角从宏大的政治舞台转向广阔的地域社会。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派系军阀的崛起逻辑——他们是旧式官僚的残余,还是地方精英的新型代表?通过对特定省份(如直系、奉系、滇系等)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军阀统治下,教育、实业、文化等领域是如何被扭曲、利用或意外促进的。例如,某些军阀为巩固统治,意外地在特定区域推动了基础建设和新式教育的试验。 三、新文化运动的激荡 在思想领域,一场彻底的文化革命正在酝酿。本书详细描绘了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的思想解放浪潮。我们深入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冲击,以及文学革命如何重塑了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世界观。不同于以往的论述,本书更关注这场运动在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传播差异——它如何在城市知识分子中引发共鸣,又如何艰难地渗透到广大的乡村。对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以及进步社团的活动进行细致的描摹,展现了青年一代对旧秩序的决绝告别。 第二部分:革命洪流与国家重塑(约1925-1930年) 一、北伐的军事与政治逻辑 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政治力量的重新整合。本书分析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共产党的合作与分裂,以及这场军事行动背后的社会动员策略。我们着重考察了工农运动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态势,以及“打倒帝国主义”口号对民众心理的巨大感召力。北伐的胜利,是军事上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政治伦理的一次颠覆。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尝试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本书评估了国民政府在“训政”框架下推行的各项改革——财政金融的统一、税收体系的重构、以及对地方势力的收编。这些“建设”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它始终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拉扯。我们考察了实业家、买办阶层、地主精英等不同利益群体在这一时期的角色变化,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阶级矛盾与结构性困境。 三、文化与艺术的“黄金十年”的隐忧 在政治相对稳定的表象下,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我们聚焦于上海、北平、广州等文化中心,描绘了现代文学、电影、戏剧的勃兴。然而,这种繁荣并非没有代价,它常常依赖于特定的商业赞助和政治默许。本书试图揭示,在光鲜亮丽的文化成就背后,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的自我审查与精神困境。 第三部分:深陷泥淖与民族觉醒(约1931-1937年) 一、东北易帜后的危机与应对 “九一八事变”是检验国家体质的关键时刻。本书细致分析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深层动因,包括对共产党威胁的恐惧、军事力量的不足以及国际形势的误判。我们通过对东北沦陷区民众的口述资料和地下抗日活动的回溯,展现了民间力量在中央政策失灵时的自救与抵抗。 二、从“围剿”到红军的战略转向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我们不再仅仅聚焦于军事冲突,而是分析了土地革命、新型政权建设以及苏维埃政权对农民的动员机制。长征不再仅仅是一场军事撤退,更是一次对革命理想的极限考验和对中国地理、民族的再认识过程。 三、社会救亡运动的兴起 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社会各界开始形成广泛的救亡共识。本书描绘了学生运动、工会组织、以及民间团体如何从最初的口号阶段,转向更具体的抗日准备。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分化与整合,许多原先持温和立场的学者和实业家,逐渐认识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必要性。 结语:历史的张力与未竟的事业 本书在卢沟桥事变前夕戛然而止。我们总结了这段历史留下的深刻遗产:一个被撕裂却又因共同的危机而试图聚合的民族;一套在模仿与创新中挣扎的现代化制度;以及无数在历史洪流中寻求自我定位的个体。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理解,民国时代的每一步探索,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深刻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