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樊树志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0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5282
版次:2
商品编码:1224912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8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第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读者自已选出的深入浅出的好书。

内容简介

  这本《国史十六讲(修订版)》是从作者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作者的原则是绝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现在看来,作者的抉择是成功的。

  因此,作者有信心把作者在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堂听课而对此又心向往之的读者。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3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发表于日本四篇、韩国一篇。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从我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

  我的原则是绝不能面面俱到,必须选择重点,讲深讲透,讲出个所以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一个历史深邃感的启示,激发他们重新思考中华文明史的兴趣。

  现在看来,我的抉择是成功的。

  因此,我有信心把我在复旦大学课堂上的讲义,贡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奉献给没有机会进入复旦堂听课而对此又心向往之的读者。

                                             ——樊树志

目录

修订版引言
第一讲 从“大同”到“小康”
1.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夏娃理论”质疑
2.农业革命: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二讲 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1.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殷墟与甲骨文
3.“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4.解读“封建”的本意

第三讲 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
1.老子与《道德经》、道家
2.孔子与儒、儒家
3.墨家与法家
3.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
4.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

第四讲 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1.秦始皇: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
2.刘邦:庶民皇帝,布衣将相
3.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第五讲 经学、谶纬、清议、玄学
1.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
2.光武中兴与谶纬
3.东汉的清议与太学生运动
4.魏晋风度与玄学

第六讲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1.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
2.汉化色彩浓烈的北魏改革
3.门阀政治的东晋南朝
4.胯:统一帝国的再建

第七讲 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
1.从李世民到武则天
2.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3.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
4.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


第八讲 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1.开元、天宝时期的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
3.藩镇、宦官、党争
4.五代更迭,十国割据

第九讲 宋: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
1.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
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
3.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斟
4.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第十讲 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第十三讲 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第十六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附录:原版引言

精彩书摘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

  ——“夏娃理论”质疑

  

  人类的起源,是史前史首先要探讨的重大问题。神话和传说,宗教和科学,对它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中国古代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在人类出现之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某一天,盘古醒来用大板斧开天辟地,他的气息化作风和云,声音变成雷电,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胡子化作星星。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荒无人烟,天神女娲在清澈的水池边用黄泥做成泥娃娃,泥娃娃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这位人类之母还为男人、女人建立婚姻关系,生儿育女。

  在西方,基督教的《圣经》宣称,上帝创造了人类,即亚当和夏娃。还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以后,都讲同一种语言,人们通力合作,在巴比伦平原建造“通天塔”。上帝发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怕,于是使用压力把人类分散于世界各地,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阻止他们互相沟通。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昌明,人们终于明白,人类是由一种古猿演变而成的。人类从古猿分化出来,大约经历了一千万年的时间。

  距今250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能人——出现在非洲。它的化石,是由英国籍的肯尼亚考古学与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Sey.mourBazett1eakey,1903——1972)和他的夫人玛丽?利基,20世纪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瓦峡谷发现的,被命名为“东非能人”。其体质形态比南方古猿显得进步,能用两脚直立行走,并能制作石器工具,因此判定为最早的人类——能人。此后,利基夫妇的次子理查德?利基又发现了距今180万年和160万年的直立人骨架、头盖骨。这些发现引导人们推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于是国际学术界就有了“非洲起源说”。

  “非洲起源说”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张全世界的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也就是说,目前地球各个人种都是某一个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这个非洲女性祖先被称为“夏娃”,这一理论被称为“夏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夏娃”的后代离开非洲,扩散到欧洲、亚洲等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早期智人,而欧洲和亚洲原有的早期智人陆续灭绝了,他们与现代人类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非洲起源说(夏娃理论)最早由Protsch和Howells在1970年代中期提出,他们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不是由当地的古人类直接进化而来,而是10——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共同祖先。这个祖先的后代向各大洲扩散,先后取代了当地的古人类。1987年,有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线粒体夏娃”理论,认为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是一个14.3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言之凿凿地说,所有现存男性的最后一位共同祖先,生活在8.9万年前的非洲,第一批现代人类于6.6万年前离开了非洲。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及其全球合作伙伴,2001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披露他们对12000条染色体的研究成果,在东亚人身上发现了7.9万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这一课题组的负责人金力认为,这是目前支持“东亚人非洲起源说”最有力的证据,它进一步表明,来源于非洲的人群完全取代了原来居住在亚洲的古人类。他们推论,东亚人的祖先大约是在6万年前从非洲到达东南亚一带,然后向北迁移至中国。

  “非洲起源说”在西方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类起源的主流观点。但是反对的意见也很强烈,质疑运用分子生物学研究人类起源,究竟有多大的可靠性?他们提出了“多区起源论”与之商榷。这种学说认为,地球上各地区的现代人类是从各地区的早期智人进化而来的。

  1984年美国学者Wo1poff和中国学者吴新智等,根据来自东亚地区的化石证据,提出了多地区连续演化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现代人类是由欧、亚、非三大洲距今一百万年至几十万年间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演化而来;现代中国人、大洋州人乃至欧洲人,都分别类似于本地区的古人类,而并不类似非洲古人类。更重要的是,在地球的每一个大洲,都已经找到了现代人类和该地区古人类之间的联系。当今世界各人类群体DNA水平的高度一致性和体质特征的多样性,是基因交流和选择性适应相互平衡的结果。连续进化使得现代四大人种保持各自特色,也使得各地区的人类在进化一百多万年后仍能保持在一个物种之内。该学说的主要证据是来自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以及对化石的体质人类学分析和年代测定。最近也有少数分子人类学家从分子水平论证了该学说的合理性。

  确实,“夏娃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境内已被考古证明的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即:以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为代表的直立人;以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为代表的早期智人;以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现代人类)。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指出,在中国大地上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现代人类(晚期智人)的化石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进化,东亚的蒙古人种是从当地的古人类发展而来的,并非来自非洲。此外,中国的直立人与智人的旧石器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前后连续性,根本没有出现过由于人类灭绝而导致的文化中断,根本不存在外来文化大规模取代原有文化的迹象。因此,说非洲人取代中国大地上的早期智人而成为中国人祖先的推论,是难以成立的。

  研究人类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

  2002年,中国科学家对具有解剖学意义现代人类特征的柳江人化石进行重新测定,得到的结论是:柳江人生活在距今约7-13万年之间的华南地区。这个年代测定数据,是有颠覆性意义的,它用有力盼证据反驳了中国现代人类是距今6万年前由非洲迁移而来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指出,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进化的过程,无论如何都是间接的,而来自化石的证据才是直接的。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已经生活在华南地区,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

  200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榜首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距今8-10万年前的完整头盖骨,专家们的初步研究表明,“许昌人”与“北京人”的信息含量有很大的一致性,而且出土的石器、骨器都是本土文化,少见外来因素的影响。2008年1月24日上海《东方早报》在报道这一新闻时,用了“‘许昌人’早于山顶洞人,破‘非洲起源说’”的标题,是很有眼光的。

  当然,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美国Newsweek(《新闻周刊》)2007年8月号,刊登学者莎伦?贝格利的文章《揭示人类进化的新证据》,观点鲜明地宣扬“非洲起源说”,并且画出了一幅地图,来显示人类是如何“走出非洲”的。其路线图大体是这样的:15万年前智人在非洲出现,10万年以前到达中东,4.5-5万年以前到达中亚,3-4万年以前到达欧洲,1.5-2万年以前到达美洲。一个大众化的新闻杂志,用5页的篇幅刊登这样的文章,至少表明,在编辑心目中这个话题是很有“新闻”价值的。

  确实,这一话题新闻界一直高度关注,经常有最新消息在报端披露,并且配上夺人眼球的标题。2002年7月12日的《文汇报》以引人注目的标题报道:“人类祖先在乍得?——最新发现的头骨化石可能揭示谜底”。该文写道,在非洲中部的乍得,发现了被命名为“图迈”的头骨化石,科学家断定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头骨化石。权威的《自然》杂志对此有这样的评论:一千万年前地球上有很多猿类,五百万年前有了原始人的留世记录;距今一千万年至五百万年之间,人类的始祖与猿分离,这一演进过程的物证少之又少。“图迈”的发现,弥补了“缺失的一环”。但是也有科学家持不同看法:“图迈”不仅不能弥补“缺失的一环”,反而说明原始人类演进的多样化;人类的进化并非只是一个单向的阶梯,而可能展示出“茂密的图谱”。

  有意思的是,2002年10月9日《文汇报》报道“我国科学家运用先进方法测定柳江人生存年代”的消息,用了醒目的标题:“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这一结论使现代东亚人‘非洲起源’说受到挑战”。该报道援引中国科学家的判断,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二百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在中国出土的各时期的古人类化石都有共同特征,如铲形门齿、长方形眼眶、扁平脸等,表明至少二百万年以来,中国人的进化是连续不断的。

  新闻界的密切注视与频繁报道,使得这个离我们遥远而枯燥的话题,透露出鲜活的生气。历史诱人的魅力,以这样的方式向人们招手,我们真的需要对历史刮目相看了。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装很好,还没打开看,一下子买好多本,够一段时间看了

评分

好书。希望京东以后更多活动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

讲的很好,非常实用,满意

评分

good

评分

好书。希望京东以后更多活动

评分

应该很不错,经典图书,发货快!

评分

这本书讲的非常详细,对于历史初学者很有帮助

评分

书质量不错,物流很快!棒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