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分子检测》共分为两部分,详尽介绍了癌症临床相关的分子病理知识,简明、清晰地阐述了常规应用的分子诊断技术,涵盖近期开展的“二代”分析工具,并系统讲解了各个癌症类型中的分子检测应用,以及癌症诊断、预后和处理的标志物。该书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其中包括*近明确的和正在出现的生物标志物。《癌症分子检测》由这一领域的专家撰写,对病理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实验室技师以及分子研究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作用。
乔治·M·尤素福,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病理实验室教授。
塞尔日·乔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病理实验室教授。
侯英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病理基地主任。主要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和研究20余年,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熟练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分子病理技术运用到疾病诊断中,尤其是肿瘤病理诊断中。
纪元,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
周宇红,女,主任医师,从事血液肿瘤临床研究十余年,曾在美国著名的M.D.Anderson肿瘤中心从事淋巴瘤和骨髓瘤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经验,同时擅长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肺癌、妇科肿瘤、肉瘤等实体肿瘤的化疗。
精准医学时代正在来临,本书正是为这个新的变革提供知识储备。
第1部分 分子学方法和技术1
第1章 诊断分子病理学转向基因组时代:癌症体细胞突变检测组合3
第2章 癌症的传统与分子细胞遗传学11
第3章 比较基因组杂交和基于比较基因组杂交的芯片在癌症中的应用21
第4章 聚合酶链式反应31
第5章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3
第6章 DNA测序的临床应用:Sanger测序和二代测序平台63
第7章 癌症中基于微阵列的研究67
第8章 癌症诊断中的蛋白组学83
第9章 循环肿瘤细胞:癌症的一种无创液体活检93
第2部分 多种恶性肿瘤的分子应用103
第10章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检测105
第11章 乳腺癌分子检测131
第12章 胃肠肿瘤分子病理学147
第13章 肺肿瘤分子检测161
第14章 妇科恶性肿瘤分子检测175
第15章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检测185
第16章 成人肾肿瘤分子检测195
第17章 前列腺癌分子检测211
第18章 尿路上皮肿瘤分子检测229
第19章 甲状腺癌分子检测241
第20章 头颈部肿瘤分子检测251
第21章 骨与软组织肿瘤分子检测263
第22章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子检测277
第23章 儿童肿瘤分子检测287
第24章 分子肿瘤学中的药物基因组学311
第25章 癌症分子检测的质量保证325
索引333
眼读到《癌症分子检测》原著一书,就萌生了翻译的冲动,我们立刻组织了翻译团队,经过大家辛苦的努力,译著终于正式出版! 众所周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获得巨大的成功,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迅猛推进,精准医疗概念的深入人心,伴随临床治疗和诊断的分子病理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分子病理学成为病理学的发展方向和*活力的领域,是临床病理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一辈病理工作者就非常重视病理诊断和技术的更新,积极努力地建设分子病理这一充满前景的领域。近年,各种分子病理培训班方兴未艾,对分子病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国各地也涌现了许多分子病理骨干,在分子病理领域渐入佳境,甚至已将某些分子病理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将其与传统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手段相互整合,使病理诊断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和意义明确。 然而,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正如书中所述,技术的巨大进步带来的问题是,各个专业紧跟时代步伐的速度和资源参差不齐,潜在的问题有待解决。《癌症分子检测》一书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希腊等国的分子病理团队担纲撰写,介绍多种多样的方法学,并以不同疾病为抓手,非常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不仅涵盖大量专业知识,也涉及了行业资质、规范、质量控制和监管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这些正是我们所学、所思、所想。有机会翻译这本书,是我们团队一次系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常规和分子诊断水平,也激发了投入分子领域的热情和信心。希望我们的这本译著能够成为广大分子病理工作者和临床医师以及相关领域人员共同学习的专著。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期待读者对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感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和鼓励。
我是一位对人文关怀和生命哲学有着深刻思考的读者。虽然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我对生命本身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深切的关注。癌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其背后往往牵扯着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引发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追问。当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癌症分子检测”这本书时,我的思绪便飘向了更广阔的层面。我好奇,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细胞和基因的分子层面时,是否会忽略了那些关于患者的个体体验、情感需求以及生命尊严的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展示科技力量的同时,也能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或许,通过对癌症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减轻他们的痛苦,从而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生命的美好,去完成未了的心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告诉我,科学在追求“治愈”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却富有科技感,深蓝的背景搭配白色的书名,给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印象。我当时是被这个封面吸引,然后才去了解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并不是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对科学前沿的知识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探索。这本书的书名“癌症分子检测”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和前沿性,让我好奇地想知道,我们如今在揭示癌症的秘密方面,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我一直觉得,了解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癌症作为一个如此复杂且多样的疾病,其分子层面的秘密无疑是解开它迷雾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细胞深处的奥秘,让我对癌症的发生、发展以及未来可能的防治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令人振奋的研究进展,能够展现科学的力量如何一步步逼近癌症的真相,并且能够让我感受到,在对抗癌症的征途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充满了希望和可能性。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幻小说和未来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甚至颠覆现有认知的高科技充满兴趣。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癌症分子检测”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未来医学的畅想。我设想,也许这本书会探讨一些令人惊叹的科技,例如通过微小的纳米机器人深入体内寻找癌细胞,或者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海量的基因数据,预测个体患癌的风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些前沿技术及其发展潜力的深入剖析,了解它们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我一直相信,科学的进步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而癌症的分子检测,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未来癌症治疗的蓝图,也许是通过分子靶向药物,也许是通过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总之,我希望能感受到科技正在如何一步步将我们从癌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迈向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我是一位对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有着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健康科普的文章,也关注一些关于疾病治疗的新闻报道。最近,我听到很多关于“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讨论,这些都让我觉得,未来的医学方向会越来越注重个体差异。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癌症分子检测”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检测来更早地发现癌症,或者更精确地了解不同癌症的特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我们现有的技术,比如基因测序、生物标志物检测等等,在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理解这本书的名字可能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我更希望它能用一种更贴近普通读者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高科技的检测方法,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癌症。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案例,或者解释一些常见的检测术语,那对我来说会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检测方法对我们健康带来的实际意义,甚至能够指导我如何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评分我是一位对历史和科学发展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喜欢了解一个领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当看到“癌症分子检测”这本书时,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领域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在过去,人们是如何认识和研究癌症的?又是什么样的科学发现,逐渐引导我们走向了今天的分子检测时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梳理癌症分子检测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些关键的历史性时刻、重要的科学家和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我尤其希望能够了解,那些曾经的困惑和挑战,是如何被一代代科研人员克服的。了解这些历史,不仅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技术,更能让我看到科学的严谨和持久,以及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展现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编年史,为我讲述癌症分子检测的过去、现在,并能隐约透露出它的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