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是在《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二版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全書共8章,內容包括大氣熱學、大氣水分、大氣運動、天氣係統、氣候形成、氣候帶和氣候類型、氣候變化及人類影響等內容。三版中在氣候係統,大氣環流,海-氣作用及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城市氣候等方麵作瞭不少新的補充。
《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可作為高校地理、氣象專業教材,亦可供水文、農林、環境等專業師生、有關科技人員和中學地理教師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引 論
第一節 氣象學、氣候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簡史
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二、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發展簡史
第二節 氣候係統概述
一、大氣圈概述
二、水圈、陸麵、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
第三節 有關大氣的物理性狀
一、主要氣象要素
二、空氣狀態方程
第二章 大氣的熱能和溫度
第一節 太陽輻射
一、輻射的基本知識
二、太陽輻射
第二節 地麵和大氣的輻射
一、地麵、大氣的輻射和地麵有效輻射
二、地麵及地一氣係統的輻射差額
第三節 大氣的增溫和冷卻
一、海陸的增溫和冷卻的差異
二、空氣的增溫和冷卻
三、空氣溫度的個彆變化和局地變化
四、大氣靜力穩定度
第四節 大氣溫度隨時間的變化
一、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二、氣溫的非周期性變化
第五節 大氣溫度的空間分布
一、氣溫的水平分布
二、對流層中氣溫的垂直分布
第三章 大氣中的水分
第一節 蒸發和凝結
一、水相變化
二、飽和水汽壓
三、影響蒸發的因素
四、濕度隨時間的變化
五、大氣中水汽凝結的條件
第二節 地錶麵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一、地麵的水汽凝結物
二、近地麵層空氣中的凝結
三、雲
第三節 降水
一、雲滴增長的物理過程
二、雨和雪的形成
三、各類雲的降水
四、人工影響雲雨
五、降水分布
第四章 大氣的運動
第一節 氣壓隨高度和時間的變化
一、氣壓隨高度的變化
二、氣壓隨時間的變化
第二節 氣壓場
……
第五章 天氣係統
第六章 氣候的形成
第七章 氣候帶和氣候型
第八章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第一版於1979年問世,1985年齣第二版,曾經10餘次印刷,在全國數十餘所高校已使用瞭18年。在此期間曾分彆在上海、廣州、長春、蘭州、昆明和重慶等地進行過多次教材評介和分析會議,並結閤教材內容進行瞭不同地區的氣候調查。廣大師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本書作瞭肯定。該教材先後獲得國傢教委的奬勵,近又由颱灣明文書局將第二版改印繁體字本發行,供颱灣有關大學和科研單位應用。
近年來我國教學改革和國內外對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均取得顯著的進展,為瞭適應當前教改形勢的需要,反映本門學科的最新成就,有必要在總結過去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原書內容進行精簡、修改和更新。
根據1994年11月5日至7日在上海召開的教材會議上的決定:第三版教材的第一章和第六、七、八等章由周淑貞教授編寫,第二、三兩章由張超教授編寫,第四、五兩章由張如一教授編寫,全書仍由周淑貞教授主編。
在修訂過程中,我們力求保持原教材的優點,並針對課程設置的目的要求和在教學計劃中本門課程教學時數減少的現實,進一步精選和更新內容,縮短篇幅,加強基礎,突齣重點。整個教材仍安排瞭氣象、天氣、氣候及實習四個方麵的內容,重點放在氣候上。前五章有關氣象和天氣部分,分彆是氣候學的物理基礎和天氣基礎。第六至第八章則在前麵的基礎上,係統地闡明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的劃分和分布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並以大氣環流作為承上啓下的紐帶,從它的形成原理、主要係統、運動規律和它對熱量、水分的輸送等,把整個課程內容貫串起來。為配閤上述內容的教學,有順序地安排實習內容,本書還另配有實習教材,以利於培養學員實際動手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瞭加強基礎理論,聯係當前氣候方麵的實際問題,反映最新科學成就和便於教學,各章均作瞭不同程度的修改、精簡和更新。例如本書第一章引論,就是將原書緒論和“大氣概述”一章修改閤並而成。在內容上刪去原書緒論中次要部分,隻保留“氣象學與氣候學的對象、任務和簡史”一節。將“大氣概述”一章更新為“氣候係統概述”和“有關大氣的物理性狀”兩節,先簡明扼要地論述氣候係統的組成、結構和能源,後闡明主要氣象要素和空氣狀態方程。這樣使學生在課程開始就有氣候係統的基本知識和有關大氣物理性狀的概念,既便於以後各章的教學,也便於及早進行氣象、氣候的觀測實習,同時又縮短瞭不少教材篇幅。
第二至第五章氣象和天氣部分在內容上作瞭適當地精簡,刪除瞭若乾次要內容,壓縮篇幅.節約課時。同時為瞭使體係更為完整,也更新和增補瞭少量內容,並更換瞭一些插圖。例如在第二章太陽輻射部分刪除瞭一些較繁瑣的描述性內容,在大氣穩定度方麵增加大氣中經常發生的“位勢不穩定”一個項目。又例如第五章原書標題為“天氣係統和天氣過程”,現改為“天氣係統”。因教學時數減少,這一章內容作瞭必要的精簡,原書本章分六節,現壓縮為四節,許多內容如“季風低壓”、“中層氣鏇”、“中小尺度天氣係統的主要天氣特徵”等非重點部分,以及寒潮過程和颱風過程中某些較陳舊或過於瑣細的內容均予以刪除。而對東風波、赤道輻閤帶、颱風形成、經圈環流等方麵都分彆引進一些新理論。
在第六至第八章氣候部分,作瞭較多的精簡、修改和更新。首先為瞭緊縮教材篇幅,在第六章中將原書的七節,精簡歸並為五節,將原書的第二節和第四節閤並為“氣候形成的環流因子”一節。環流因子包括大氣環流和洋流二者,這二者間有密切的相互關係。本節首先闡明海一氣相互作用與環流,再依次論述環流與熱量交換和水分循環中的作用,最後用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例說明環流的異常導緻氣候的異常。這樣安排不僅刪除瞭原教材中大量的較次要內容,既能夠突齣重點,又反映瞭當前在世界氣候中頻繁齣現的異常現象和新的科研成果。另外又將原教材中的第五節和第七節閤並為“地形和地麵特徵與氣候”一節,同樣在突齣重點的基礎上,削去瞭原教材中大量次要內容,其中更新瞭不少內容,舉齣西藏高原對東亞環流和降水分布的影響即其一例。
在第七章中對柯本和斯查勒氣候分類法作瞭適當的補充,並根據編者對世界氣候分類原則,將世界各氣候帶和氣候型都用簡明錶解和各類型的典型站氣候圖來予以說明。通過這些圖錶,使各氣候類型的形成、位置和特徵更為清晰,一目瞭然.同時又節約瞭大量教材篇幅。
在第八章中,考慮到教學時數減少,刪去原書中的第一節“研究氣候變化的方法”。因為這一節內容甚多,教學時數少,很難講清,隻能割愛刪除,隻留下原書中的後三節。
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