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翟学伟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1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3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2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国人行动的逻辑》2017修订新版,中国人特有心理与行动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的“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正经历变革,对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可由此作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内容简介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作者简介

翟学伟 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任《社会理论学报》(香港)、《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开放时代》、《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等学术刊物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本土性分析框架、概念、模式与基本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目录

目 录

再版自序

自序

第一部分 另一种视角:关于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与限度:我们能走多远

儒家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探讨

语言分析:一种不容忽视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本土概念研究与讨论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附:从脸面的异质性看《围城》中的知识分子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国地方与组织领导的权力游戏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性的分类及其转型中的问题

附:价值缺失的年代与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

第三部分 本土经验研究及其问题

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一项个案研究

家族主义与工具理性:苏南农村的社会调查

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兼论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

附:耻感文化的狡黠之处——从一项问卷调查想到的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论框架的尝试

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关于本土社会行动模式变量的 考察

附:从本土社会行动理论看中国人“窝里斗”吗?

个人地位:从一个概念的提出到一种本土日常社会学 分析框架的建立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人格(personality)英文一词的拉丁文本义是面具(persona),但西方人格上的诸多研究已越来越远离了它的原义。当我们重新把这一一脉相承的概念用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时,便可以发现它在中国还有一个更恰如其分的表达词——“脸面”。20 世纪初,鲁迅曾用这一概念概括过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特征, 1 但这一词的确切含义却一直让人捉摸不透。

一、共识中的困惑

“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这一重要现象自然会引发学者(主要是海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 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Smith)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把它看作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关于面子的研究可谓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鲁迅当时就因为受此书的影响而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310 年之后,林语堂在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一书中以极为相似的观点认为,“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three Muses)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正是为它而活着云云。1 在西方学术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早已对此提出过重要见解,他在《儒教和道教》(1915)一书的结论中指出:儒家所强调的面子会导致人们缺乏普遍的信任感和所有的企业活动, 2 这一观点促使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认为,儒学只关心现世行为和一个好名声。320世纪70 年代以降,斯多弗(L. Stover)在《中国文明的文化生态学》中进一步体会到,“面子”是解释中国人诸多行为的关键。而美国社会学家赛林(M. Thelin)又在研究中指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包含六个方面,即家族主义、尊老、人情主义、礼貌、脸面、男性中心,他认为其中的脸面居于核心(the most central)。5 就连美国的心理学家多米诺(G. Domino)等在总结中国社区心理学发展历史和现状时也要指出,在控制中国社会的五种社会力量(扩大家庭、政府职能、孝、脸面和道)中,脸面规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及人际行为。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何友晖在提出亚洲文化特有的六个关键概念中,中国所占的三个概念里面就有一个是面子。近来,金耀基再次强调:“关系、人情、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可见,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海外学者可能在许多看法上不甚一致,但在面子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之重要性的问题上却相当一致。雷丁(S. Redding)和恩格(M. Ng)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在考虑东方社会和脸面相关的价值观时,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案都表明它是核心要素,通常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边缘的或附带的对行为的影响”。

然而,对其重要性上达成的共识并不等于对其理解上的一致。面对这一如此关键的概念,中外学者一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早企图解释这一概念的明恩溥,认为它很像南太平洋岛上的土著禁忌,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之归结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表演天性(dramatic instinct)。2 鲁迅承续这一观点,认为它不愧为中国人的一种做戏的本领。3 轮到林语堂界定时,他却一再声称举例容易,下定义太难,只能说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直至40 年代,中国早期留美的人类学家胡先缙(Hu, Hsien-Chin)才开始从学理上对脸面分别施予了学术上的定义,认为脸和面子应该指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涉及的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面子指的是由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5 在此之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论面子的运作》一文中对这两种含义做了合并,认为胡氏等人所说的中国人的面子是人类一种共有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交往中,个人对他人也认可的一种共同行为准则的遵循。如果一个人遵循了这一原则,他就会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肯定,这时他就可以说有了面子。戈夫曼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都按照这一定义来设计他们的实证研究,也出现

了后来的印象整饰理论。时至20 世纪70年代,香港心理学家何友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论“面子”观》一文。作为一个对中国人的面子内涵深有体会的华人学者,他否认了上面的定义,例如他对胡先缙的定义提出的批评是,脸和面子不应该以有无道德来区分,也就是说脸和面子两者都含有道德和声誉。面子也不是行为准则,因为它的获得和失去不是能通过一致性的行为标准来衡量的,而带有较大的灵活性,为此他还否定了很多日常的说法,诸如面子不是人格、地位、尊严、荣誉及威望等。最后他提出面子是个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表示尊重和顺从而得到的相应评价。2 本篇在此无法对上述定义做逐一评议,只想强调的是,从目前研究上看,已少有人再沿循胡先缙的思路在概念上对脸和面子做区分,只有金耀基在面子中区分了“道德面”和“社会面”。3 因此,尽管上述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面子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根本上看,把脸面合并,甚至混为一谈将会给理解中国人的脸面观带来误区。目前已有实证研究显示出中国人对脸和面子的理解上的区别,只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区别在哪里。

二、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

我认为,要解释清楚脸面的内涵,得先从分析脸面的语义着手。其实,“脸面”不过是中国人对某一重要心理与行为的一种隐喻说法。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发现中国人所谓的“脸”或“面子”的含义是从人的面孔意义上引申出来的,引申之后,它们已不再指人的面孔本身。由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找出汉语中和脸面引申含义的相同表达法,以便能从侧面看出其中的含义。

众所周知,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子”和“争光”“争气”同义;“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义相近;“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分上”同义;“无脸见……”“无颜见……”和“羞见……”词义相同;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不要脸”等于说“无耻”;“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结果可以大致得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面子”含有“分”“情”“捧”“举”之义。由此一来,“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这点正符合汉字“脸”和“面”本身的常用法。在汉语中,“脸”在字义上只表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而“面”除了此义外,还表示关系,即有当面或面对的意思。可以说,面在汉语中可以包含脸的含义,但脸不包含面的含义,这就是脸和面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质。如果将这一语义分析带入心理与行为层次,脸和面子的关系正如同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关系一样,有社会行为,才会有社会互动,有了社会互动就包含了社会行为。但包含并不能取代,既然两

者之间有所区别,就应该对其分别加以界定,并深入理解这一区别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意义何在。


前言/序言

再版自序

此文集是我从事社会学研究以来的第一本书,其中的绝大部分论文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由美国八方企业文化公司在新加坡出版繁体字版(2000年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简体字版(2001年版)。这两个年度正逢跨世纪,因此它多少表达了我做社会学研究的一种心愿,也就是寄希望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今日重读此书,似乎并不感到陈旧和过时,因为书中讨论的这条道路依然在起步阶段,并且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议。学术界当年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争议,源于改革开放初的大背景,那时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记得当时我们在大学课程中所用的教材几乎全部是舶来品,即使不全是,起码也是对舶来品的组装。那时做点研究,能阅读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没有互联网,连复印机都很少见),一个学者如果能设法得到一些英文资料,或者能知道一点西方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值得自豪和荣耀的事情。因为它无形中检验着一个学者的学问好还是不好。虽说9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也兴起过学科本土化讨论,但最终演变成学术规范化的问题。十几年过来了,学术规范化早已不再是问题(其实这并不归功于那场讨论),不少中国学子如今能在世界最好的学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但中国社会科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依旧。学者们还是在相关问题上犹豫不定,争论不休。可是也就在这十几年中,整个中国社会与市场却无视学者们怎么看,正以自己的方式和轨迹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此时,那些习惯了雾里看花的学者如何回应这一变化呢?上述的种种态势其实已宿命般地导致其大量的研究只能是“经验很丰富,理论很苍白”。当中国学术界尚无法对我们的社会与市场予以回应和预测之际,世界又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电子交流的时代,此时,信息资料已不再是问题;而当年的留学生大量回归,人才与国际学术接轨也不再是问题,有问题的还是中国社会科学如何发生与发展。不知道这一点什么时候能得到正视。

显然,受上世纪学术环境的局限,此书中的理论探索已显粗浅和不足,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跟进,尤其有赖于方法论与研究方法的突破,也需要更扎实的理论推演。而更加令人焦虑的是,这一被冠为大变革、大转型、大数据以及社会急速变化之处境,让很多事物和现象的留存本身也成为学者面临的话题。我自己的一贯研究见解是,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因为这部分还可以让我们从中辨认出这样的行动特征是否是中国人的,抑或,全球化已然让“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变成了一个传说。

此次借助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旗下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的新版,我拿掉了原书中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一文,加进了一篇2014年写成的《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也补充了另一篇有关价值观的文章,这样显得更贴近本书的主题一些。


翟学伟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亲历这场大战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以其客观冷静的态度,生动豪放的史笔,简洁流畅的文字,不仅全面地记载了战争的主要史实(迄前411年),展示了陆战海战的恢宏场面,党派斗争的严酷惨烈,还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其间人们心理心态的微妙变化。此著是希腊古典文明极盛时期的文化精品。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欣赏、玩味、思考……

评分

世界读书日活动买的,价格也算实惠,连着抢了4,5天的券,就是抢不到满二百减一百的,而且今年不是全品类满减,好多书买不了,总体来说活动还算不错!!!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 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 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知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很好读本。

评分

宝贝已经收到了,真的是物有所值非常的满意。卖家的服务态度很好发货速度也很快,包裹的严严实实没有任何破损。快递小哥送货速度快,总体来说是一次愉快的购物呀,下次有需要还会再来买买买!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评分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评分

凑齐了一整套,只希望自己早点看完。书很好。

评分

书名太宏大,令人不喜。然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名头,加上三联“社会学经典文库”的营销,以及金翼、银翅的良好印象,毅然下单!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