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約翰·蒂爾曼·萊爾(John,Tillman,Lyle) 著,駱天慶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同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8689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228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8
字數:5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內地首次引進在環境設計與環境再生型係統構建方麵的世界專傢一一約翰·蒂爾曼·萊爾的著作。
  從工業廢水對於河流和湖泊的侵害,到硫排放和氯氟烴對大氣環境的破壞,基於物質和能量單嚮流動之上的各種生産過程已經將人類生活環境逼到瞭崩潰的邊緣。是時候要進行變革瞭!通過這本開創性的著作。約翰·蒂爾曼·萊爾為我們描繪瞭一幅達成此項變革的藍圖。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係列重構人與自然、藝術與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緊密聯係的切實有效的方法。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將引領土地開發與規劃師、建築師、環境設計師、有機農業實踐者、環保主義者,以及所有愛護、關注地球環境的人們展開卓有成效的環境再生型設計與實踐,使“人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再是一個奢望或口號。
  關愛我們的生存環境,請從研讀《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做起。

作者簡介

  約翰·蒂爾曼·萊爾,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士(FASLA)與終身榮譽會士,全球公認的環境設計和環境再生型係統構建方麵專傢之一,其生前任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景觀建築係教授,曾著有著名的生態設計開山之作——《人類生態係統設計:景觀、土地利用與自然資源》(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s:Landscape,Land Use and Natural Resources)。
  本書是約翰·蒂爾曼·萊爾生前環境生態設計實踐經驗集大成,曾獲得1994年度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傳播奬(Merit Award for Communications,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駱天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係副教授,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博士,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景觀建築係訪問學者(2010-2011)。長期緻力於生態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對於人類施加於自然的意誌所進行的反思
第1章 新技術時代的可持續性
第2章 科學、設計和環境再生
第3章 環境再生設計的策略

方法:環境再生型技術及其應用
第4章 能源:萬事萬物的“心髒”
第5章 人類住區、文化和能量流
第6章 水——順流而下
第7章 生長、形式與生産力
第8章 垃圾也是一種資源

實施及其意義
第9章 社會結構中的環境再生型係統
第10章 在蓋婭花園中的花園社區
第11章 經濟、政策與轉變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前言/序言

  我們在塑造日常生活場所的同時,也在塑造著我們自己的行為模式。在文藝復興時期,甚至更早的時期,我們就形成瞭對地球、大自然以及人類與它們的關係的基本態度;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我們又在此基礎之上構建瞭一係列景觀行為模式。現在,隨著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和人口的急劇增長,這些景觀行為模式不僅顯得過時,而且變得十分危險。為瞭使我們的文明得以延續,為瞭使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可持續,我們將不得不改變這些既有的模式——這意味著不僅要變革我們自己的行為方式,還要變革我們的生存環境。這種變革絕不僅僅是微調,抑或是大修,而是必須要重新設計。
  我在這裏使用“設計”這個詞,是帶有泛指的意味,而不是直接針對時尚;盡管在這個後工業時代,針對時尚的“設計”已經成為一種約定成俗的說法。我所講“設計”的含義是構想和塑造復雜的係統——它與當前通常附著於服裝、電器,甚至是一些建築物上的旨在突齣形象影響力的各種時尚錶達以及諸如此類的時髦標簽無關;它是針對“環境”的設計,是在地球的變化過程中,在發生瞭人類文明和行為的地方,創造建設形態。
  這種“設計”需要重新建立起一些聯係。這些聯係從文藝復興時期就開始變得鬆散,又被工業化完全割斷。首先需要重新建立的聯係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聯係;其次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聯係。最為理想的狀況是:設計所針對的環境既是人與自然共存之處,又是藝術與科學相融之所。本書所描述的各種設計原則與實踐,正是努力地想達成這種共存和相融,因此對於藝術與科學均有很大程度的依賴。如果不同時運用理性思維與直覺思維,我們很難去塑造齣任何有用或有意義的事物,更勿論是建築或者景觀這樣復雜的事物。我們不得不充分利用所有的知識與技能,而且必定不能無視自身的視覺感受和要求。
  “設計”也是社會性與技術性相遇的地方。在工業時代,技術脫離於日常生活,既在物質上獨立,也在情感上疏離,難以為人類所掌控,是天生醜陋的事物。為瞭更好地維係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重新掌控各種技術手段。事實是:我們必須包容、贊美技術,並將設計作為一個主要的包容和贊美的手段。
  當然,設計人員可以發揮引領作用,但這種泛指的“設計”顯然不是單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環境設計必然需要很多人的知識與技能,包括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規劃師、科學傢、藝術傢、工程師、社會科學傢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員。環境設計是整個團隊努力的結果,是真正在協作的過程中進行跨學科的閤作。
  本書的寫作正是遵循瞭這樣一個跨學科閤作設計過程的模式。讀者通常以為太陽能設計與水資源保護是毫不相乾的工作,應在不同的書籍中加以討論。過去幾個世紀的慣常認識使我們傾嚮於把它們當做彼此獨立的學科,是不同的專傢所屬的領域;但現實中,在本質上,它們是密切相關的。水的流動需要能量,與此同時,水通常也産生能量;其他的生活維係方式,如庇護、生物生長和廢物降解,也同樣彼此相關。如果把它們放到一起加以考慮,我們可以仔細斟酌它們的共通性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和與彼此交叉的部分,受益於它們的協同效應。在大自然中,它們是共同作用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遵循自然的方式來塑造人類景觀。
  本書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我試圖解釋再生設計是什麼,以及它為什麼是重要的。方法、理論、原則和策略都在第一篇的章節中進行瞭討論。
  第二部分涉及應用,描述瞭各種再生(內在的自我更新)實踐與技術的案例。這些案例展示瞭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深思熟慮的設計。
  第三部分探討瞭在社會、物質、經濟和政治環境中,再生設計所能發揮的作用。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如何纔能實現再生設計?在未來,這類設計又如何能夠塑造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位於加州州立理工大學(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簡稱CalPoly)校園內的環境再生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generative Studies)的設計貫穿瞭全書的三個部分,提供瞭一個連續的案例研究,並結閤每一章的討論分彆解釋瞭設計的過程、概念、實踐、技術與形式。我和我的同事在過去的7年中一直緻力於這個項目,而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正是在此期間形成的。
  在指導環境再生研究中心的設計以及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所欠下的人情債遠遠超過我所能報答的。與我一起設計環境再生研究中心的4個同事,不僅在特定章節中直接參與瞭寫作工作,還幫助審閱瞭其他章節。他們是:明尼阿波利斯路德神學院(Luther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Minneapolis)的迪安·弗羅伊登伯格(Dean Freudenberger)教授(第7章),南加州自然資源研究所(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的亞瑟·喬剋拉(Arthur Jokela)主任(第6章),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機械工程教授威廉·斯坦(William Stine)(第4章)以及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植物和土壤學教授維剋多·韋格辛(Victor Wegrzyn)(第7章)。另外還有上百人,包括以各種形式參與環境再生研究中心的眾多學生、同事和管理員,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豐富瞭本書的內容。盡管本書是一項高度集成的成果,所有的不足之處仍是由我來負全責。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建築·城規設計教學前沿論叢 環境再生設計:為瞭可持續發展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