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乔叶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0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多项文学奖获得者乔叶经典作品

★精典名家小说文库系列小说之一。精装版本,著名画家张东林提供封面及图书插画,并特制精美藏书票,集文学与艺术于一体,兼具经典性和收藏性

★名家+名作+名画,中国人提升文学修养的必读书。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语:

《zui慢的是活着》透过奶奶漫长坚韧的一生,深情而饱满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家族伦理形态和潜在的人性之美。祖母和孙女之间的心理对峙和化芥蒂为爱,构成了小说奇特的张力;如怨如慕的绵绵叙述,让人沉浸于对民族精神承传的无尽回味中。


内容简介

“我”从小不受重男轻女的奶奶器重,在奶奶长久的轻视里养成了叛逆乖张的个性,故意处处与奶奶作对,挑战奶奶的**。长大后,成为记者的“我”从自己的人生处境中,开始重新审视奶奶的一生。小说以老少两代女性之间观念、个性的冲突,展开对人物命运与家庭际遇的书写,将“粗糙”的生活锻造出温润的质地,揭示了作者对时代转变和生命流转的独道体悟: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活着这件原本*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慢。

作者简介

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慢的是活着》《认罪书》,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作品多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10年,中篇小说《*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以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精彩书评

乔叶眼光敏锐、心事洞明。她的小说,有着精微的叙事,细腻的感情,富有说服力的心灵轨迹,以及对于当下生活的锐利分析。她对人情世事的省察饱含善意,但有时下手也毫不容情。她单纯,而不失对复杂经验的好奇;她热情,同时也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冷静。

——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乔叶是一个有思想且专注生命意义的作家。

——王达敏


乔叶笔调粗砺而又细腻,“行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随物赋形、收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吕东亮


乔叶的可贵就在于:她能像平光镜那样透过自己反射出的外象看到自己的内里,从而自zui核心的内在出发来成全和提携自己。

——傅爱毛


乔叶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开篇就能让读者充满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是火光漫天,也不是战鼓阵阵,而是像石板下面的小草一样,慢慢滋生、逐渐强劲,最后猛然间变成遍地荆棘。

——武歆


目录

最慢的是活着
以生命为器(代后记)

精彩书摘

1

那一天,窗外下着不紧不慢的雨,我和朋友在一家茶馆里聊天,不知怎的她聊起了她的祖母。她说她的祖母非常节俭。从小到大,她记得祖母只有七双鞋:两双厚棉鞋冬天里穿,两双厚布鞋春秋天穿,两双薄布鞋夏天里穿,还有一双是桐油油过的高帮鞋,专门雨雪天里穿。小时候,若是放学早,她就负责烧火。只要灶里的火苗蹿到了灶外,就会挨奶奶的骂,让她把火压到灶里去,说火焰扑棱出来就是浪费。

“她去世快二十年了。”她说。

“要是她还活着,知道我们这么花着百把块钱在外面买水说闲话,肯定会生气的吧?”

“肯定的,”朋友笑了,“她是那种在农村大小便的时候去自家地里,在城市大小便的时候去公厕的人。”

我们一起笑了。我想起了我的祖母。—这表述不准确。也许还是用她自己的话来形容才最为贴切:“不用想,也忘不掉。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

我的祖母王兰英,一九二零年生于豫北一个名叫焦作的小城。焦作盛产煤,那时候便有很多有本事的人私营煤窑。我曾祖父在一个大煤窑当账房先生,家里的日子便很过得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曾祖父认识了祖母的父亲,便许下了媒约。祖母十六岁那年,嫁到了焦作城南十里之外的杨庄。杨庄这个村落由此成为我最详细的籍贯地址,也成为祖母最终的葬身之地。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她病逝在这里。

2

我一共四个兄弟姊妹,性别排序是:男,女,男,女。大名依次是小强小丽小杰小让;家常称呼是大宝,大妞,二宝,二妞。我就是二妞李小让。“小让”这个名字虽是最一般不过的,却是四个孩子里唯一花了钱的。因为命硬。乡间说法:命有软硬之分。生在初一十五的人命够硬,但最硬的是生在二十。“初一十五不算硬,生到二十硬似钉。”我生于阴历七月二十,命就硬得似钉了。为了让我这“钉”软一些,妈妈说,我生下来的当天奶奶便请了个风水先生给我看了看,风水先生说最简便的做法就是在名字上做个手脚,好给老天爷打个马虎眼儿,让他饶过我这个孽障,从此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于是就给我取了“让”字。在我们方言里,“让”不仅有避让的意思,还有柔软的意思。

“花了五毛钱呢。”奶奶说,“够买两斤鸡蛋的了。”

“你又不是为了我好。还不是怕我妨了谁克了谁!”

这么说话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小学,和她顶嘴早成了家常便饭。这顶嘴不是撒娇撒痴的那种,而是真真的水火不容。因为她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她。当然,身为弱势,我的选择是被动的:她先不喜欢我,我也只好不喜欢她。

亲人之间的不喜欢是很奇怪的一种感觉。因为在一个屋檐下,再不喜欢也得经常看见,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温暖。尤其是大风大雨的夜,我和她一起躺在西里间。虽然各睡一张床,然而听着她的呼吸,就觉得踏实,安恬。但又因为确实不喜欢,这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在人口众多川流不息的白天,那种冷漠引起的嫌恶,几乎让我们不能对视。

从一开始有记忆起,就知道她是不喜欢我的。有句俗语:“老大娇,老末娇,就是别生半中腰。”但是,作为老末的我却没有得到过她的半点娇宠。她是家里的慈禧太后,她不娇宠,爸爸妈妈也就不会娇宠—就是想娇宠也没时间,爸爸在焦作矿务局上班,妈妈是村小的民办教师,都忙着呢。

因为不被喜欢,小心眼儿里就很记仇。而她让我记仇的细节简直是俯拾皆是。比如她常睡的那张水曲柳木黄漆大床。那张床是清朝电视剧里常见的那种大木床,四周镶着木围板,木板上雕着牡丹、荷花、秋菊、冬梅四季花式。另有高高的木顶,顶上同样有花式。床头和床尾还各嵌着一个放鞋子的暗柜,几乎是我家最华丽的家具。我非常向往那张大床,却始终没有在上面睡的机会。她只带二哥一起睡那张大床。和二哥只间隔三岁,在这张床的待遇上却如此悬殊,我很不平,一天晚上,便先斩后奏,好好地洗了脚,早早地爬了上去。她一看见就着了急,把被子一掀,厉声道:“下来!”

我缩在床角,说:“我占不了什么地方的,奶奶。”

“那也不中!”

“我只和你睡一次。”

“不中!”

她是那么坚决。被她如此坚决地排斥,对自尊心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我哭了。她去拽我,我抓着床栏,坚持着,死活不下。她实在没有办法,就抱着二哥睡到了我的小床上。那一晚,我就一个人孤零零地占着那张大床。我是在哭中睡去的,清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着哭。

她毫不掩饰自己对男孩子的喜爱。谁家生了儿子,她就说:“添人了。”若是生了女儿,她就说:“是个闺女。”儿子是人,闺女就只是闺女。闺女不是人。当然,如果哪家娶了媳妇,她也会说:“进人了。”—这一家的闺女成了那一家的媳妇,才算是人。因此,自己家的闺女只有到了别人家当媳妇才算人,在自己家是不算人的。这个理儿,她认得真真儿的。每次过小年的时候看她给灶王爷上供,我听得最多的就是那一套:“……您老好话多说,赖话少言。有句要紧话可得给送子娘娘传,让她多给骑马射箭的,少给穿针引线的。”骑马射箭的,就是男孩。穿针引线的,就是女孩。在她的意识里,儿子再多也不多,闺女呢,就是一门儿贴心的亲戚,有事没事走动走动,百年升天脚蹬莲花的时候有这把手给自己梳头净面,就够了。因此再多一个就是多余—我就是最典型的多余。她原本指望我是个男孩子的,我的来临让她失望透顶:一个不争气的女孩身子,不仅占了男孩的名额,还占了个男孩子的秉性,且命那么硬。她怎么能够待见我?

做错了事,她对男孩和女孩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的。要是大哥和二哥做错了事,她一句重话也不许爸爸妈妈说,且理由充分:饭前不许说,因为快吃饭了。饭时不许说,因为正在吃饭。饭后不许说,因为刚刚吃过饭。刚放学不许说,因为要做作业。睡觉前不许说,因为要睡觉……但对女孩,什么时候打骂都无关紧要。她就常在饭桌上教训我的左撇子。我自会拿筷子以来就是个左撇子,干什么都喜欢用左手。平时她看不见就算了,只要一坐到饭桌上,她就开始管教我。怕我影响大哥二哥和姐姐吃饭,把我从这个桌角撵到那个桌角,又从那个桌角撵到这个桌角,总之怎么看我都不顺眼,我坐到哪里都碍事儿。最后通常还是得她坐到我的左边。当我终于坐定,开始吃饭,她的另一项程序就开始了。

“啪!”她的筷子敲到了我左手背的指关节上。生疼生疼。

“换手!”她说,“叫你改,你就不改。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不会。”

“不会就学。别的不学这个也得学!”

知道再和她犟下去菜就被哥哥姐姐们夹完了,我就只好换过来。我嘟着嘴巴,用右手生疏地夹起一片冬瓜,冬瓜无声无息地落在饭桌上。我又艰难地夹起一根南瓜丝,还是落在了饭桌上。当我终于把一根最粗的萝卜条成功地夹到嘴边时,萝卜条却突然落在了粥碗里,粥汁儿溅到了我的脸上和衣服上,引得哥哥姐姐们一阵嬉笑。

“不管用哪只手吃饭,吃到嘴里就中了,什么要紧。”妈妈终于说话了。

“那怎么会一样?将来怎么找婆家?”

“我长大就不找婆家。”我连忙说。

“不找婆家?娘家还养你一辈子哩。还给你扎个老闺女坟哩。”

“我自己养活自己,不要你们养。”

“不要我们养,你自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自己给自己喂奶长这么大?”

她开始不讲逻辑,我知道无力和她抗争下去,只好不作声。

下一次,依然如此,我就换个花样回应她:“不用你操心,我不会嫁个也是左撇子的人?我不信这世上只我一个人是左撇子!”

她被气笑了:“这么小的闺女就说找婆家,不知道羞!”

“是你先说的。”

“哦,是我先说的。咦—还就我能先说,你还就不能说。”她得意洋洋。

“姊妹四个里头,就你的相貌极肖她,还就你和她不对路。”妈妈很纳闷,“怪哩。”

3

后来听她和姐姐聊天我才知道,她小时候娘家的家境很好,那时我们李家的光景虽然不错,和她王家却是绝不能比的。他们大家族枝枝杈杈四五辈共有四五十口人,男人多,家里还雇有十几个长工,女人们便不用下地,只是轮流在家做饭。她们这一茬女孩子有八九个,从小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学做女红和厨艺。家里开着方圆十几里最大的磨坊和粉坊,养着五六头大牲口和几十头猪。农闲的时候,磨房磨面,粉坊出粉条,牲口们都派上了用场,猪也有了下脚料吃,猪粪再起了去壮地,一样也不耽搁。到了赶集的日子,她们的爷爷会驾着马车,带她们去逛一圈,买些花布,头绳,再给她们每人买个烧饼和一碗羊杂碎。家里哪位堂哥娶了新媳妇,她们会瞒着长辈们偷偷地去听房,当然也常常被发现。一听见爷爷的咳嗽声,她们就会作鸟兽散,有一次,她撒丫子跑的时候,被一块砖头绊倒,磕了碗大的一片黑青。

嫁过来的时候,因为知道婆家这边不如娘家,怕姑娘受苦,她的嫁妆就格外丰厚:带镜子和小抽屉的脸盆架,雕花的衣架,红漆四屉的首饰盒,一张八仙桌,一对太师椅,两个带鞋柜的大樟木箱子,八床缎子面棉被……还有那张水曲柳的黄漆木床。

“一共有二十抬呢。”她说。那时候的嫁妆是论“抬”的。小件的两个人抬一样,大件的四个人抬一样。能有二十抬,确实很有规模。

说到兴起,她就会打开樟木箱子,给姐姐看她新婚时的红棉裤。隔着几十年的光阴,棉裤的颜色依然很鲜艳。大红底儿上起着淡蓝色的小花,既喜庆,又沉静。还有她的首饰。“文革”时被破四旧的人抢走了许多,不过她还是偷偷地保留了一些。她打开一层层的红布包,给姐姐看:两只长长的凤头银钗,因为时日久远,银都灰暗了。她说原本还有一对雕龙画凤的银镯子,三年困难时期,她响应国家号召向灾区捐献物资,狠狠心把那对镯子捐了。后来发现戴在了一名村干部的女儿手上。

“我把她叫到咱家,哄她洗手吃馍,又把镯子拿了回来。他们到底理亏,没敢朝我再要。”

“那镯子呢?”

“卖了,换了二十斤黄豆。”

她生爸爸的时候,娘家人给她庆满月送的银锁,每一把都有三两重,一尺长,都配着繁繁琐琐的银铃和胖胖的小银人儿。她说原先一共有七把,破四旧时,被抢走了四把,就只剩下了三把,后来大哥和二哥生孩子,生的都是儿子,她就一家给了一把。姐姐生的是女儿,她就没给。

“你再生,要生出来儿子我就给你。”她对姐姐说,又把脸转向我,“看你们谁有本事先生出儿子。迟早是你们的。”

“得了吧。我不要。”我道,“明知道我最小,结婚最晚。根本就是存心不给我。”

“你说得没错,不是给你的,是给我重外孙子的。”她又小心翼翼地裹起来,“你们要是都生了儿子,就把这个锁回回炉,做两个小的,一人一个。”

偶尔,她也会跟姐姐聊起祖父。

“我比人家大三岁。女大三,抱金砖。”她说,她总用“人家”这个词来代指祖父。“我过门不多时,就乱了,煤窑厂子都关了,你太爷爷就回家闲了,家里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啥金砖?银砖也没抱上,抱的都是土坷垃。”

“人家话不多。”

“就见过一面,连人家的脸都没敢看清,就嫁给人家了。那时候嫁人,谁不是晕着头嫁呢?”

“和人家过了三年,哪年都没空肚子,前两个都是四六风。可惜的,都是男孩儿呢。刚生下来的时候还好好儿的,都是在第六天头上死了,要是早知道把剪刀在火上烤烤再剪脐带就中,哪儿会只剩下你爸爸一个人?”

后来,“人家”当兵走了。

“八路军过来的时候,人家上了扫盲班,学认字。人家脑子灵,学得快……不过,世上的事谁说得准呢?要是笨点儿,说不定也不会跟着队伍走,现在还能活着呢。”

“哪个人傻了想去当兵?队伍来了,不当不行了。”她毫不掩饰祖父当时的思想落后,“就是不跟着这帮人走,还有国民党呢,还有杂牌军呢,哪帮人都饶不了。还有老日呢。”老日,就是日本鬼子。

“老日开始不杀人的。进屋见了咱家供的菩萨,就赶忙跪下磕头。看见小孩子还给糖吃,后来就不中了,见人就杀。还把周岁大的孩子挑到刺刀尖儿上耍,那哪还能叫人?”

老日来的时候,她的脸上都是抹着锅灰的。

“人家”打徐州的时候,她去看他,要过黄河,黄河上的桥散了,只剩下了个铁架子。白天不敢过,只能晚上过。她就带着爸爸,一步一步地踩过了那条漫长的铁架子,过了黄河。

“月亮可白。就是黄河水在脚底下,哗啦啦地吓人。”

“人家那时候已经有通讯员了,部队上的人对我们可好。吃得也可好,可饱。住了两天,我们就回来了。家属不能多住,看看就中了。”

那次探亲回来,她又怀了孕,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白白胖胖,面如满月,特别爱笑。但是,一次,一个街坊举起孩子逗着玩的时候,失手摔到了地上。第二天,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才五个月。

讲这件事时,我和她坐在大门楼下。那个街坊正缓缓走过,还和她打着招呼。

“歇着呢?”

“歇着呢。”她和和气气地答应。

“不要理他!”我气恼她无原则的大度。

“那还能怎么着?账哪能算得那么清?他也不是蓄心的。”她叹气,“死了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得活着。”


前言/序言

代后记

以生命为器

1

明晃晃的太阳照了一整天,现在,天渐渐晚了。天光从蓝色慢慢变成粉红色,然后,又变成奇特的灰紫色,太阳渐渐西沉,掉进四合的晚霞中。

小男孩眼巴巴地望着白天在他眼前消失。

这是《风到哪里去了》这本书的第一段。在这如此简洁清澈的语言里,我仿佛看见了每个人的一生。好作品就是这样啊。

《风到哪里去了》,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出版。美国人夏洛特*左洛托夫著,绘图者是意大利人维塔,翻译者是上海作家陈丹燕。

现在,他妈妈来向他说晚安了。

“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他问妈妈。

“这样,夜晚才能到这里来呀。”妈妈说,“你看,”她指指窗外,在夜空下,梨树梢后,他看到一弯银白色的月亮。

“晚上就是这样开始的,”妈妈将手放在他肩膀上告诉他,“有月亮、星星和夜色的晚上能让你入梦。”

白天走了,晚上才能来。海浪走了,贝壳才能来。阳光走了,雨水才能来。晚上有晚上的美妙,贝壳有贝壳的美妙,雨水有雨水的美妙。如同悲伤有不同于幸福的美妙,失去有不同于得到的美妙。这朴素的逻辑中包含了多少人生的真谛啊。

“可是,白天就这样不见了,太阳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

“白天并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这里是晚上,别的地方就是白天。太阳会到那个地方升起,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的。”

“都是这样吗?”小男孩问。

“是啊”,妈妈说,“它只是换了个地方,或者换了个样子。”

这是真理。但是,我曾经是不懂得的,自然也是不相信的。

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以为诗歌和散文不同,以为散文和小说不同,以为小说和诗歌不同,正如我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以为东方和西方不同,乡村和城市不同,动物和植物不同,男人和女人不同……

——我以为所有事物之间的不同都是本质的不同。

后来我知道,它们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本质上它们都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或者换了个样子。

小男孩躺在床上,妈妈在床边坐着。

“那么,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

“风停下来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

“那蒲公英的绒毛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呢?”

“带着新的花籽飞到别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山到了山顶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下了坡,到了山谷啊。”

……

“森林里的树叶变了颜色,落下来了。以后呢?”

“回到了泥土里,变成长了新叶的新树啊。”

我的祖母出生于1920年,和我相差半个世纪,她是个文盲,缠着小脚,重男轻女,每看到我上厕所的时候就要把我手里的卫生纸揪去一块,说我拿得太多,是个败家子儿。而每到秋天,生产队的棉花丰收的时候,她就会在我的裤子上缝两个大大的口袋,逼着我去偷棉花。童年记忆里,她是我在家庭里最大的仇敌。我认为她愚昧,自私,封建,庸俗,吝啬。我曾经无数次地想,长大之后就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因为我不想再看到她。

渐渐长大,我才知道:她曾用绝食抗拒过缠脚,她原谅了失手摔死女儿的街坊,祖父早逝之后,她把小叔抚养成人并给他娶妻成家,为此欠下的债还了整整十年。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任妇女主任,她积攒的土方子种类齐全且百试不爽,她的针线女红在方圆十里都享有盛名。她少年时有叛逆不羁,青春时有美艳浪漫,成年后坚韧智慧,老年时慈悲宽容,我曾有的顽劣,她都有。我所期盼自己能有的美德,她也都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出自己和她的靠近,也越来越觉出自己和她的骨肉相融。这种感觉在她去世之后,尤为鲜明。她的一切细节都秘密地反刍在我的生活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奇袭而来,把我打个措手不及。比如,我现在过日子也越来越吝啬。洗衣服的水舍不得倒掉,用来涮拖把,冲马桶。比如,我现在也很庸俗,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赠品,哪怕根本用不到……

终于明白:我和她之间,除了表象,原本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

“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

曾经,我以为,人死了就死了,不会再回来。现在终于明白:死去的人实际上常常并没有死去,他们也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或者换了个样子。他们没有不见。如同祖父和父亲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如同姥姥和母亲之间,母亲和女儿之间……如同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之间。下辈人必会在上辈人的根里成长,上辈人必会在下辈人的身体里复现。所以我在这个小说的最后写道:“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没有什么会不见了。

上帝作证,确实如此。 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描述一致 五星好评

评分

苏童新作灼热的天空,值得一看

评分

《五魁》正版图书,装帧漂亮,质量可靠,值得拥有。

评分

京东的活动真实在,对喜欢书的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缺陷就是好多想要的书一下就售罄了,希望京东今后还是多放些量参加活动,就这样还是大几百元一下就不见了,先买来放着吧,留着慢慢看。非常感谢京东,为广大的爱书人提供这么好的活动,活动期间让我们不仅享受到让人心颤的折扣服务,还让我们感受到购书的乐趣,京东购书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他让我们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的畅游,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的命运,增强我们的自信。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刚才一口气看完的,真心的不错

评分

很小很薄的一本。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就是开本小点。只是一个中篇,精装有点浪费,如果能再加点作者作品简介的内容就好了。

评分

阿来作品不错,这本新书看看如何。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最慢的是活着(精典名家小说文库)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