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畢加索》以歌劇式的格式書寫畢加索史詩般的傳奇人生。
作者巧妙地選取瞭畢加索交遊圈的人的角度,以歌劇式的格式來建構這本評傳,從而既能發人之所未發,同時也給讀者帶來閱讀文學作品的愉悅。
內容簡介
畢加索是現代繪畫中立體畫派的代錶人物,他充滿傳奇的一生為後人留下瞭無數談資與想象空間。《畢加索》的作者以大量的一手資料、細緻的現場考察,以及充滿個人風格的錶述方式,嚮讀者介紹瞭畢加索從藍色時期、玫瑰時期到立體主義時期的藝術曆史,以及他與詩人阿波利奈爾、超現實主義創始人布勒東、野獸派代錶畫傢馬蒂斯等時代人物的復雜關係,還有他和不同伴侶間的恩怨糾葛。因此,本書以充滿靈動與紀實感的筆觸,為讀者勾勒齣畢加索藝術人生中鮮為人知的真實樣貌。
作者簡介
瑪麗·安·考斯(Mary Ann Caws),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傑齣的英語、法語和比較文學教授。她在文藝領域著述頗豐,包括《畢加索的哭泣女人:多拉·瑪爾的生活與藝術》《羅伯特·馬瑟韋 爾的畫筆》等。
目錄
目錄
序/ 亞瑟·C.丹托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西班牙人畢加索
第三章 巴黎:洗衣船
第四章 《阿維尼翁的少女》和立體主義的起源
第五章 詩歌立體主義
第六章 俄羅斯芭蕾舞團
第七章 超現實主義
第八章 《格爾尼卡》與共産黨
第九章 法國南部
第十章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緻 謝
圖片使用緻謝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概述
重要的是去做,沒有其他,什麼結果都可以。
本書將集中於畢加索一生中的一些亮點進行介紹,而不是重復人們已經熟悉的畢加索著名人生中的人和生活過的地方。與按時間順序詳細記敘的標準傳記形式不同,畢加索在不同地方的生活和創作、按日期順序排列的作品、畫展的時間和地點、展覽和齣售的情況等將根據本書內容的需要加以介紹,並且根據與我的關注點關係密切程度來決定是否拓展討論。
我特彆希望強調畢加索與他的密友的重要關係。對我來說,與標準傳記格式不同,對畢加索與密友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能夠使我們在21世紀對這位20世紀的不朽人物有不同的認識。
盡管畢加索遊牧民般的繪畫風格變化毀譽參半,他一開始就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錶演傢,而且還不是一個特彆謙虛的錶演傢。他說:“上帝沒有風格。”所以,為什麼畢加索就要有固定的風格呢?在一幅早期自畫像下畢加索寫道:“我是國王。”或者更簡單的說就是“嘿,我是畢加索”。這說明瞭一個事實,至少是從畢加索個人的角度,他承認自己的畫風不斷變化,所以對他畫風變化的議論也不是完全沒有
道理。
畢加索變幻莫測的見解、藝術錶現方法、愛情和朋友可被視為他天纔和性格必然的擴展。他的畫藝不論是被崇拜,還是被嫉妒、被憎惡,畢加索仍是一個特定的纔華橫溢的現代主義人格典型,而這種人格又被他具有矛盾趨勢的偶像化人生和模式所放大。例如在與朋友的關係中,一方麵是他不同尋常的慷慨大方,而另一麵是與他對朋友體貼入微明顯相反的殘酷。
從法國作傢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對畢加索的采訪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瞭解畢加索的個性。畢加索演什麼像什麼。無論是扮演刻畫雜耍藝人或巫師、弄臣或醜角、大眾娛樂的馬戲團人物或意大利麵具喜劇中的角色,畢加索的一生都處在一個永恒的動態中,打完一場拳擊賽後立即登上下一個擂颱,齣類拔萃,以愛情一樣的強烈的熱情忘我工作、工作、再工作。“做沒有做過的事情,即使以後絕不會再去嘗試。” 他自負,雖然不是徹頭徹尾的自負。畢加索在與馬爾羅的訪談中就錶現齣典型的“謙虛”姿態,他說: “去他的風格!上帝就沒有風格。他創造瞭吉他、小醜、臘腸狗、貓、貓頭鷹、鴿子。跟我一樣,上帝創造瞭從未有過的事物,我也創造瞭不存在的事物。上帝創造瞭繪畫,我也創造瞭繪畫。”畢加索對僞裝的強烈愛好不亞於他對女人和工作的狂熱,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嗜好更加強烈。我們看到畢加索在一件接一件換著戲裝,將所有他有興趣的角色放在自身之中,有小醜和猴子,也有西班牙舞娘和雜耍藝人。
通過畢加索“藍色時期”作品中與意大利即興喜劇中醜角大同小異的小醜形象能夠最真實地捕捉到畢加索特定的苦惱和我們所熟知的畢加索情感。畢加索與馬戲團的關係始終很重要,20世紀初他最初交往的女人中的一個就是哥本哈根蒂沃利馬戲團的馴馬師羅西塔·德爾奧羅(Rosita del Oro)。雜耍藝人對畢加索巨大的吸引力於2004年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遊行”畫展中就體現齣來,一些畫中有1901年自殺的畢加索好友卡萊斯·卡薩吉瑪斯(Carles Casagemas)的悲傷麵孔。畢加索1917年的作品《巴塞羅那的醜角》和1923年的《醜角畫傢》(蓬皮杜國傢藝術文化中心)更顯示瞭畢加索人生與這個醜角人物的緊密聯係。讓·剋萊爾(Jean Clair)在他題為《小醜藝術傢》的講座中描述道,小醜和醜角觸及瞭邊緣化群體輕鬆的一麵,脫離瞭社會習俗中所謂的奇跡和醜陋的一麵。 有秩序和無秩序的儀式、創世和與其對立的神話、侏儒和巨人、迷狂和祭祀、平衡和失衡,將天堂和現實生活聯結起來。這些就像宗教一詞的起源,re-ligere:天空和大地的聯結。巫師用騙術召喚死亡。這種純真和怪異的結閤使我們想起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夏爾·波德萊爾一首題為《老江湖騙子》的著名散文詩。在歡快的節日人群前,江湖騙子和雜耍藝人配閤著一場精彩的演齣。詩人想給這個貧窮的老江湖藝人一點錢,但是人群把他拖走瞭:
迴到傢,我依然被這個景象所睏擾。我試圖解析這突如其來的悲哀。我對自己說:我剛剛看到這樣一幅畫麵,一個成功地讓下一代人感到愉悅並且比他們還要長壽的老作傢;一幅如此的畫麵:老詩人沒有朋友、沒有傢庭、沒有孩子,人格被貧窮和人們的忘恩負義侮辱,健忘的世人將他扔在無人問津的地方
在各種僞裝之下,無論是小醜還是醜角,無論是他所有不同的見解還是不同的風格和題材,也無論是在光環下還是在小報中,畢加索都主宰瞭無數人的精神世界和繪畫市場。2004年5月5日,畢加索青年時代“玫瑰時期”的作品《小路易》(《拿著煙鬥的男孩》)以曆史上繪畫作品最高價拍賣成交。約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描述道,抒情詩般的畫麵很明顯對當代人的心靈具有吸引力。
畢加索過激的情感和被公認的齣類拔萃地位可能讓他看起來會不在乎友情而讓彆人崇拜他。他說:“或許除瞭戈雅,特彆是凡·高,我沒有真正的朋友。我隻有情人。” 但實際上,特彆是激動人心的早期階段,畢加索與詩人和作傢令許多人羨慕的友情無人能比。在這一點上,畢加索明顯不同於其他畫傢,他珍惜友情,他的朋友也同樣珍惜與畢加索的情誼。友情是畢加索非凡的傳奇和真正的超常人生的一部分。
不同的傳記作傢通過不同的手段來處理畢加索的強烈情感。伊麗莎白·考林(Elizabeth Cowling)內容翔實的著作聚焦20世紀40年代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畢加索在納粹德國占領巴黎後宣布自己是共産黨員並遷居到法國南部。約翰·理查森在他的著名巨著中反復強調畢加索聚焦於身邊一切事物的凝重目標所錶現齣來的強烈欲望。他看到很多、看得深刻,他徵服瞭所有他看到的:物體和女人、朋友和畫布。但是,他一生始終被睏擾著的是人生最終所必然的死亡。所以人們或許可把畢加索各種僞裝和假象解釋為對抗巨大的現實的一種錶演。眾多的傳聞也證實瞭這種看法,例如對為他的知己、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修建令人傷感的紀念碑的反感,缺席馬蒂斯的葬禮。
描述畢加索這些為人熟知的事實是把所有的事物、愛情和風格像變戲法一樣閤成為一件完美、如果不是奇怪的具有連貫性的藝術品。這件藝術品涉及多個領域和人物,正如作傢和收藏傢格特魯德·斯坦很恰當地指齣的那樣:“情緒化跳躍和勇氣”。總而言之,畢加索不是在演齣人生的獨角戲,他的精通文字的朋友伴隨著他的努力,“不讓自己慢下來,全神貫注” 。他的早期夥伴有馬剋斯·雅各布、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皮埃爾·勒韋迪(Pierre Reverdy)、安德烈·薩爾濛;中期有讓·科剋托、保羅·艾呂雅(Paul Eluard)、安德烈·布勒東、米歇爾·萊裏斯(Michel Leiris);後期則有不同的作傢朋友剋萊夫·貝爾(Clive Bell)、勒內·夏爾。當然藝術傢也存在於他的生活之中:鬍安·格裏斯(Juan Gris)、喬治·布拉剋(Georges Braque)、亨利·馬蒂斯。然而正如斯坦描述的那樣,畢加索與人為友是因為他們是他所需要的:
他生活在巴黎。他在巴黎的朋友都是作傢而不是畫傢,當他能創作齣他所希望的畫作時,為什麼要畫傢做朋友呢?
像每個人一樣,他需要想法,但不是有關繪畫的想法,他必須認識對想法感興趣的人,因為他一齣生就知道如何繪畫。
女人在畢加索生活和作品中的角色已經有瞭應有的大量記敘。人們常說,畢加索每換一個情人或妻子,他的風格也變化一次。總之,畢加索作品中的模特都可以清晰地區分齣來,關於這一點也有大量的評論。同樣畢加索在立體主義時期與布拉剋和馬蒂斯的關係也有瞭應得的論述。1954年馬蒂斯去世後,畢加索從此失去瞭值得並樂於探討藝術的人。馬蒂斯對比自己年輕的畢加索在開始被人們接受的階段和以後的年代裏那種風格和方法持續變化在藝術領域引起的動蕩有自己的看法。一些人說畢加索太過分瞭,如此反復無常。約翰·伯格(John Berger)指齣畢加索罕見的不一緻性。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則認為畢加索是個惹亂子的藝術傢。馬蒂斯在畢加索拜訪自己後對弗朗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說:“他來看我,然後再也沒有來過。他看他需要看的東西,我的剪紙畫、我的新作品、門的顔色,等等。那些是他想看的。有朝一日他會利用這些的。” 關於這一點,弗朗索瓦絲迴憶畢加索這樣說過:“有可偷的我就偷。”畢加索藉或者偷當然是對被盜者一種不錯的恭維,因為他比被盜的人更欣賞這些東西。
如此的摺中主義和極端的“藉鑒”尤其在法國是不會得到贊同的。這種手段被看作對嚴肅性的背叛。這種從一件事跳躍到另一件事的業餘行為刺激瞭很多人。他們認為這種行為與認真和敬業完全背道而馳。例如,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斥責畢加索的摺中主義是盜竊(搶劫)。淺薄、勢利、缺乏嚴肅性構成瞭畢加索的個性。 約翰·伯格在對藝術和藝術傢具有啓發性見解的《畢加索的成敗》一書中指責畢加索隻是在1907到1914年立體主義時期有所建樹。批判畢加索最激烈的是皮埃爾·庫蒂翁(Pierre Courthion)。他在法國《美術公報》上刊文指齣,畢加索“無休止地浪費時間。畢加索在越來越快速演替的思想和風格變化中充滿著優柔寡斷……這個當代的普羅透斯,這個從巴彆塔來的外來戶犯瞭過度的華而不實的大忌。總的來說是過分的隨意性”。庫蒂翁接著抨擊道,畢加索“急功近利的實驗”證明他不是一個嚴謹的法國人而是一個半吊子。 伊麗莎白·考林就庫蒂翁的種族主義一麵之詞指齣:不考慮畢加索流亡的時間,也不考慮畢加索選擇生活、工作、最後死在法國這一事實,作為一個西班牙流亡者,畢加索確實缺乏法國人的明確性,更重要的是缺乏法國人的中庸之道。啊,這就是畢加索混血人種的本質:秉承猶太-阿拉伯價值觀的不安分的後代!
當前研究畢加索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種不安分、頻繁的場景變化和他多變的激情。對我來說這些變化是我主要感興趣的。例如,畢加索眾多的生活環境和朋友圈中的人物,可以與西班牙文化中的“文化圈”相比較。畢加索的每個人群和每個環境都是一個篇章,從而將他的藝術創作分成不同的時期。當然,毋庸置疑,每個時期之間沒有嚴格的劃分。這些人物、地點和作品不斷發展的重要性也體現在不止一個界綫分明的時期,就如同立體主義通道觀念一樣,畫麵的層次從一個滑動到另一個。這一特徵顯示在1909年畢加索分析立體主義風格的埃布羅河奧爾塔山村風景畫中。那一年畢加索在巴塞羅那的朋友帕拉雷斯(Pallarés)邀請他去那裏做客。巴塞羅那在畢加索的思想和作品中始終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從1889年到1903年在巴塞羅那,是畢加索的早年時期,中心地點是“四隻貓咖啡館”。1904年到1906年在巴黎創業的時期的中心是“洗衣船”和他最親密的朋友馬剋斯·雅各布。兩人親密到甚至共享一頂高頂禮帽。這時格特魯德·斯坦開始齣現在他的作品中,畢加索為她畫瞭一幅非常著名的肖像。費爾南德·奧利維耶在這個時期是畢加索的伴侶。她的迴憶錄生動地記敘瞭他們這段生活。1907年左右是現代派在世界文化藝術上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畢加索的核心是《阿維尼翁的少女》係列作品。在1908年到1915年的立體主義時期,喬治·布拉剋和鬍安·格裏斯一直伴隨在畢加索左右。在這一時期,盡管畢加索與伊娃·古埃爾(Eva Gouel)是情人關係,但我認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是主要人物。畢加索在臨終前還喃喃地呼叫著阿波利奈爾的名字,是阿波利奈爾陪伴著畢加索離開瞭人世。在1916年到1920年這一時期,讓·科剋托對畢加索與迪亞基列夫(Diaghilev)和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閤作起到瞭重要作用。在芭蕾舞團畢加索遇見瞭他未來的妻子奧爾加·柯剋洛娃(Olga Koklova)。從1921年畢加索開始持續說服雅剋·杜塞(Jacques Doucet)買下《阿維尼翁的少女》開始,直到大約1935年,核心人物是安德烈·布勒東。布勒東決心把畢加索拉到超現實主義的軌道上,並且直到1944年他還沒有放棄這一嘗試。也是在1935年左右,畢加索在拉法葉畫廊前偶遇的17歲的少女瑪麗-特蕾莎·瓦爾特(Marie-Thérèse Walter)進入瞭他的生活。從1936年開始保羅·艾呂雅是畢加索親密的夥伴,這個關係一直持續到1944年畢加索加入共産黨並且創作瞭《人和羊》與著名的《和平鴿》。在這一時期,他們目睹瞭法西斯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的狂轟濫炸。畢加索也對這一可怕的事件進行瞭藝術創作。同是共産黨員的艾呂雅介紹畢加索認識瞭攝影傢多拉·瑪爾。之後,她成為畢加索的情人並且拍攝瞭格爾尼卡事件的各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布勒東是托派,與畢加索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也就在這個當口,畢加索拋棄瑪爾轉而愛上瞭弗朗索瓦絲·吉洛。瑪爾在畢加索離開她後開始創作和修改有關她和畢加索生活的詩歌。艾呂雅於1953年去世。1954年畢加索開始舉辦著名的係列畫展。首先是一套改編自德拉剋洛瓦(Delacroix)《阿爾及爾女人》的作品,接著,在1957年,又改編瞭委拉斯開茲(Velázquez)的《宮蛾》。
這是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的時期。彭羅斯對1958年倫敦畫展和畢加索與布魯姆斯伯裏團體的關係以及與文藝評論傢剋萊夫·貝爾的友誼有幫助。畢加索與貝爾的友誼從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一直持續到貝爾去世。稍後,畢加索的熱情轉移到瞭陶藝和法國小鎮瓦洛裏斯。在這裏畢加索遇見瞭他未來的妻子傑奎琳·羅剋(Jaqueline Roque)。畢加索的最後一個時期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這一時期錶現在充斥著“黑光畫”的阿維尼翁畫展中。也就是在此期間,安德烈·馬爾羅記錄瞭他對畢加索的采訪。勒內·夏爾在為畢加索1970—1972作品展目錄前言中首次使用瞭“地中海夏季風中的畢加索”這一用語。這篇前言於1973年5月15日由GLM(Guy Levis Mano)齣版公司發行瞭單行版。地中海夏季風吹到瞭旺圖山下,在這裏畢加索和夏爾抗議在此修建核設施並閤影留念。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兩巨人:畫傢和詩人。畫傢是自願從西班牙流亡;詩人則從非詩歌的世俗世界流亡,如同俄裏翁再次降臨人世。
前言/序言
序
亞瑟·C.丹托
Arthur C.Danto
英雄的一生可以通過其偉業——難忘的勝利和巨大的成功——來記載。當然,如果這位英雄是一個悲劇人物,失敗和死亡則是另一種記錄的方式。如果這位英雄是藝術傢,記錄其偉業的方式可能無外乎是其代錶作的迴顧展。這些代錶作如同山脈一樣,頂峰和山榖界定突破和成就,也包括失敗,如果失敗存在的話,還有從失敗中的崛起。但這些方式不能讓我們更多瞭解一個活生生的英雄——這個英雄是如何生活的。英雄最終也是人,藉用尼采的話說就是具有人性的人。具有人性的人有軀體和靈魂,有需求、有依賴,也有依賴於他/她的人。這些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老師和導師、朋友和敵人、愛人和情敵、子女、醫生和僕人,甚至馬和狗。我們可以通過其齣生和安息的地方、居住過的眾多國傢和城市來想象英雄的一生,想象這些地方對英雄的思想發展起到瞭什麼作用。理想的畢加索傳記應該是一套多冊的書籍——在哪裏生活過,什麼時間與什麼人在一起,包括所有的素描和代錶作品,他人對畢加索的影響和他對其他人的作用,畢加索不同時期不同的居住地的生活以及這些時期的作品有什麼不同。很難想象通過管中窺豹的途徑來全麵瞭解畢加索。一係列對畢加索的誤解恰恰告訴瞭我們盡可能多的有關畢加索的真相,隻有真相,彆無其他。
瑪麗·安·考斯巧妙地選擇瞭從早期就在畢加索圈內的人的角度來介紹畢加索。這些人不同於畢加索的一個接一個、但終究不能與他為伴的無數女人,因為這些人齣現在畢加索不同的生活階段,組成瞭不同的傢庭,而且像所有女人一樣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很明智地說,英雄和他的兄弟們具有瞭神話色彩,就像亞瑟王和他的騎士、羅賓漢和他的綠林好漢、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一樣。令人驚奇的是,“畢加索圈”沒有一個畫傢,也沒有一個女人,盡管畫傢和女人無疑是畢加索一生各個階段的組成部分。“畢加索圈”由詩人組成,一間具有傳奇色彩搖搖欲墜名叫“濛馬特洗衣船”的畫室是他們聚集的地方,門上的“洗衣船”字跡也足以說明其破舊程度。在這個藝術圈子裏,畢加索和其作品是這些詩人的主題和準則,可以公平地說,這些思想傢和作傢的生活內涵是畢加索的人生和他們與畢加索之間的關係。一些詩人來去匆匆,但一些詩人永遠伴隨著畢加索。這些詩人是馬剋斯·雅各布(Max Jacob)、安德烈·薩爾濛(André Salmon)和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就像一部歌劇一樣,由詩人組成的閤唱團環繞著男主角畢加索。但這一幕發生在一間畫室裏,畫斜靠在牆上,一群人坐在畢加索的《阿維尼翁的少女》前吃著簡餐,一條狗睡在一張臨時搭起來的桌子下麵,費爾南德·奧利維耶(Fernande Olivier)蓋著一條摩洛哥毛毯在睡覺。歌劇在繼續著,第二幕的場景也許發生瞭變化,《阿維尼翁的少女》變成瞭《格爾尼卡》,多拉·瑪爾(Dora Maar)替代瞭費爾南德,讓·科剋托(Jean Cocteau)加入瞭大閤唱,畢加索也謝頂瞭,狗也是另外一條。但是,畢加索生活的模式從根本上沒有改變。“洗衣船”是畢加索的生命被默認的條件。畢加索後來說他在這裏很幸福,也正是在這間陋室裏,他成為畢加索。
我認為考斯歌劇式的傳記格式是機智的選擇,這種格式使得她能把自己無與倫比的對法國詩歌和文學運動的知識運用到對畢加索的探討中去。這種寫作格式進一步證明瞭,與其他任何現代藝術傢不同,畢加索的一生是文學的人生。除瞭“洗衣船”的詩人外,伴隨畢加索的還有布萊茲·桑德拉爾(Blaise Cendrars)、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勒內·夏爾(René Char)、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即便是同時代唯一能與畢加索齊名的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在這一點上也無法與畢加索比擬。布魯姆斯伯裏團體是一個畫傢和作傢的組閤,但即便是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也不是這個派彆的核心人物,因為這個派彆的藝術傢們有著各自的發展軌跡。紐約的詩人圍繞著費爾菲爾德·波特(Fairfield Porter)組成瞭一個派彆,但波特缺乏傑齣人物的素質。最終,詩人閤唱團為歌劇般的主人公畢加索下瞭定義;瑪麗·安·考斯用原始的歌詞記錄瞭這個英雄的一生,一個絕無僅有的藝術傢的人生。
畢加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