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08
“物盡其用”是一個由“破爛兒”組成的龐大方陣,承載瞭親人間相濡以沫的痕跡與溫暖,承載瞭物資匱乏時代對生活的理解與敬重。
“物盡其用”是對一個逝去時代的展覽,從北京到光州,從柏林到紐約,無數觀眾默默地流下眼淚,好像突然見到過世已久的親人與摯友。
“物盡其用”是一種默默地收集與保存愛的哲學 頑強地對抗著將置換與丟棄作為基本態度的當下,記錄著中國老百姓對傢庭與生活的永恒的愛。
一本嚮韆韆萬萬普普通通中國老百姓緻敬的書,一本必須奉獻給你的母親父親的書。
趙湘源是宋鼕的母親,像中國韆韆萬萬勤儉持傢的婦女一樣,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們丟棄的玩具、堆積如山的瓶瓶罐罐鍋碗瓢盆……“物盡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條。藝術史傢巫鴻和當代藝術傢宋鼕,與趙湘源女士一起,將她的這些龐大的收藏變成瞭一次巡迴世界的展覽。
《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巫鴻就該項目的思想意義、其中蘊含的傢庭倫理價值所進行的學術思辨。第二部分是全書的主體,以衣食住用為大類,每類下各設小類,展示其每一類的收藏,並由趙湘源和宋東口述關於這些物件的記憶,裏麵包含瞭濃鬱的親情,親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相親相愛。第三部分,是不同背景的人參觀過《物盡其用》展覽後的感想與評論。
巫鴻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美術史傢。著有《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的“紀念碑性”》、《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榮榮的東村:中國實驗藝術的瞬間》等。
宋鼕 當代多媒介藝術傢
趙湘源 我們故事的主角,宋鼕的母親
第一部分 《物盡其用》:物件、記憶與傢庭倫理
治療的記憶
材料·計劃·展覽·記憶的交流
《物盡其用》與中國社會
傢庭倫理·重構傢庭·尾聲
第二部分 趙湘源:物盡其用衣
母親做的衣服·木闆箱子裏的破衣服·公公婆婆櫃子裏的衣服·做衣服·綠軍裝·布和票證·再說布頭兒·李師傅做的布櫃·廢品站買的布櫃·綫繩·鞋·絲棉被和棉花
食
團聚時的餐具·婆母的石磨和高壓鍋·天藍色的塘瓷碗·吃飯、做飯·酒
住
大房子、小房子、小小房子·蓋個臨時廚房·蓋棚拆棚·我們傢的房子·木料·木闆·椅子·床和沙發·花盆·花盆裏的土
用
肥皂·洗·搓闆·盆和水桶·工具·鳥籠子·餐盒·瓶子蓋·宋鼕的小鐵車·玩具·電視·錶·兩個箱子
第三部分 訪談·觀後感·評論
宋鼕和喻瑜談“物盡其用”北京展
宋鼕:《物盡其用》的生活藝術
“物盡其用”:一個感人的展覽 十步
博客觀後感(1)
博客觀後感(2)
在MoMA觀看《物盡其用》有感 戴慧思(Deborah Davis)
藝術改變生活 馮博一
宋鼕:物盡其用 王東
北京生活元素的閤集 霍蘭·科特(Holland Cotter)
肥皂
不要小看這些可愛的肥皂,乾的硬邦邦的肥皂,它們的來曆是許多人都不理解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在那個年代,20世紀60年代,因國力不足,物質極度缺乏,那時買肥皂是要票本的,每人每月供應半塊。傢裏有三口人,每月隻供應一條半,多一點都是不可能的,傢傢都是如此。為瞭便利洗衣服,我收集過我單位當時單身小夥子的個人購貨本去買肥皂。他們總是把該洗的衣物拿迴傢讓父母去洗,為此,每月定量的肥皂肯定是不去買,浪費瞭。他們會經常讓我去買,這樣久而久之就存下這許多寶貴的肥皂。到後來我就把它們存起來,作為那些小夥子對我支持的一種紀念品,不想輕易地忘掉這段共患難的友誼之情。
當時洗衣服都是用一種有綠色內釉的大瓦盆。把衣服用水泡透之後,先洗去浮土,盡量擰得乾一些,把汙水洗掉再擦上肥皂。在搓闆上揉搓多少遍之後,再用另外一個盆扣上,把這些衣服悶上半小時左右,一是為瞭便於清洗衣服上的汙物,而更重要的是為瞭節省肥皂的使用。當肥皂用到最後的小小頭,就把它泡軟之後再貼在大肥皂上,或者是把每小塊集中起來泡軟,用要洗的衣物沾上水包上,用手捏成球形使用,直至利用完瞭纔算結束。再齣現小塊就這樣往復地用下去。
每月去買肥皂,總是希望買到上海固本肥皂廠齣的固本牌(一條0.56元),其次就是北京第一化工廠齣的長城牌(一條0.44元)。這兩種肥皂好用,把它們晾乾為的是使起來省——軟的肥皂洗衣服很浪費,一塊用不瞭多少次就沒有瞭。每次都是買瞭肥皂之後就曬乾,之後存放起來。我是最愛存肥皂的,即使到後來國傢經濟好轉瞭,不要購物本瞭,我還是堅持買肥皂來洗衣服。因傢境原因,沒有購買洗衣機,所以一直用大盆、搓闆來洗。同事有的買瞭洗衣機,他們把不用的搓闆也先後送給我。我一直認為還是手洗的衣服乾淨,所以對肥皂的使用倍感親切,直至如今我還是要把衣領、袖口、前麵都加倍手洗後,纔放到洗衣機裏去洗。
現在迴想起來,以前的一些做法簡直有些不可理解:那時能用票本買到肥皂已經很不容易瞭,不知道為什麼還要去買0.44元的長城肥皂。雖然知道固本肥皂好用,去汙力強,但是為瞭省那0.12元錢還是去買長城牌的。現在看來很可笑,其實是當時的生活狀態貧窮而造成的。
兩個箱子
80年代時,公公和婆婆感到床的形式不如農村的炕好,總感到床下麵有漏風的感覺,我和世平想到東華門那邊去看看賣地毯頭的商店,打算買一塊與床尺寸差不多的氈子鋪上。但尺寸都不太閤適,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此事沒有辦成。
後來在地毯商店對麵的一個信托商店裏發現瞭這兩個箱子,打開蓋一看箱底還有許多刨花,此箱還差一道工序,箱子的口沒有做完,油漆也是差兩道。我心裏想傢裏也沒有這麼好的木闆,就是有瞭這種木闆,世平還要辛苦地花去很多休息時間,沒日沒黑地纔能做齣這兩個箱子,於是定下來買瞭這兩個箱子。世平看到標價為30元一對,他嫌貴不想買,仍打算以後有機會買木闆自己做齣來。我深知他太不容易瞭,堅決沒有聽他的意見,就先交瞭24元,從商店藉瞭繩子,綁在世平的自行車架上先把一個運迴傢。倆人推著自行車,他走前麵,我在後麵推著自行車,扶著那隻箱子,一路走迴瞭傢。一路上世平都很不高興,我深知他是心痛錢,確實是生活所迫,被逼無奈。
接著又拿上繩子,找瞭6元,騎車迴到東華門信托商店,還瞭繩子和6元錢,大傢幫助我們綁好另一個,這樣又上路瞭。那個月的日子就很艱難瞭,但總算是不再用那種包裝箱裝衣物瞭,很是知足。世平可還是生我的氣。
60年代的那包裝箱是用2元買迴來的,發現縫子很大就買瞭,幾張粉紅色的紙把它糊成裏子,已經感到很好瞭,總算是比我娘在最睏難之時的那隻糊箱強多瞭。當時外麵糊上花紙也挺好的,年代久遠瞭已不成樣子瞭,隻要見到它就會想到我們母女相依為命而受到的苦痛和受到的歧視。
包裝箱是我們裝衣服用的,那時衣服很少,開始都沒有裝滿過。到後來有瞭箱子,90年代有大衣櫃、組閤櫃,這包裝箱就放瞭許多我們四口人的破舊衣服,放在瞭牆角處。
迴想起來,小時候在四川傢裏的衣櫥都是刻有花紋的,曾嫂她們總是用布擦得亮亮的,很是好看。我傢當時用的是牛筋的床闆,花飾的帶頂可以掛蚊帳的床,那時的沙發都是皮革質量的,當時沒有感到多麼好,後來到北京生活睏難時纔有珍惜過去的感覺,無論如何努力絕對是買不起那些傢具瞭。小時候的生活我從來沒有嚮彆人透露過,生怕彆人看不起我,我是國民黨軍官的女兒。從我本身就要求自己好好做人,好好工作,以求彆人的心理平衡。
還好,我的世平是個很要強的人,他具備瞭聰明、能乾、能吃苦的精神,纔把我們這個傢支撐起來,結婚時公公、婆婆給我們買瞭一個床和小櫃子,我們一直用著.當時公婆給我們買這個床已經是很不易的舉動瞭,那時世平傢也是挺睏難的。我們從心裏是過意不去,心想有兩條長凳搭些闆就可以瞭睡覺瞭。當時買傢具還不用票證,有錢即可,那時候買這個床好像是42元,相當於一個人一月的工資。因此我們用這個床一直很在意,想使用得長遠些。到瞭90年代初,我們纔添瞭這個組閤轉角沙發。
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就是你有錢也買不到傢具。那時隻有結婚辦喜事的人纔能夠買,憑結婚登記證纔能到傢具總店去。先登記而後是排隊,也許要等三四個月、半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有的人為瞭傢具隻能拖延婚期,我們的同事就是如此。那傢具票發給以後,票上還要印上一個紅色的喜字,沒有這張票,不結婚的人是很難買到傢具的。
我和世平是沒有辦法買新傢具的。那時世平就找瞭會打傢具的人做組閤櫃,自己準備三閤闆、木料,從我們公司也可以申請買些工程上的下腳料,有時信托商店也能買到木料。和一個木工師傅說好做四組櫃子,可是那師傅,隻完成瞭3/4的活就稱傢裏有事,說把事辦完瞭一周後就迴來完成。
世平心善良,把所有的工錢都給瞭那師傅,他就走瞭。我們一直等,可到後來他也沒有迴來。最後是世平又用瞭四個星期天纔把木工活乾完。是我和秀珍用砂紙打磨,又用瞭四個星期天把油漆活乾完。這套組閤櫃已經是我們傢的寶貝瞭,他凝聚瞭世平和秀珍的心血,我珍藏的是這些寶貴的情和義,在傢裏看著很是安慰。
那時沒有其他的本事多掙錢來養傢糊口,現今的社會真是在天堂瞭,可是我們都老瞭,也算是有很好的結果瞭,像我母親、公公、婆婆、世平他們纔是真正應該享受這樣美好的生活的人,可是他們沒有享受到,一想到此就要傷心落淚,隻要吃或用些以前沒有的新東西,就會想到他們沒有受用到,心裏很難受,隻能是想替他們吃瞭,用瞭吧!也隻能如此瞭,有什麼法子呢?
2006年8月《物盡其用》參加韓國光州雙年展,我看到運到展館的花盆、碗、塑料桶有破碎的情況,開始時心裏有些不悅,感到展館付齣瞭巨大的代價,不遠萬裏地運到這裏,很心痛主辦方的花費。但後來我還是想通瞭:這些都是展品,無所謂的,許多人建議扔掉就算瞭。經過深思之後,我還是用膠帶把這些盆和桶修復起來,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意,也許很多人都不會理解,也隻好如此瞭。
在光州雙年展上幫助我們布置展品的青年人(都是藝術院校的學生)對這些展品是有理解態度的,輕拿輕放,很尊重這些物品,他們是把它當成瞭藝術品的規格瞭,這使我很感動。是我保存瞭這些廢物給他們帶來瞭不必要的勞動,他們大汗淋灕,手和身體受到傷害,早上很早到瞭場地,那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感動瞭我,使我的內心受到很大的遣責,為什麼要留這些無用的東西給大傢增添麻煩,內疚,內疚。
《物盡其用》是一個超大型的當代藝術裝置作品,由一萬餘件破舊、殘缺、甚或未曾使用過的物品組成。今日我們身處於以浪費和拋棄為特徵的消費社會裏,在任何其他情況下,這些物件中的絕大部分都會被當之無愧地作為垃圾處理。實際上這也是大部分人對這個作品的第一印象:走進展館,迎麵觸目的都是一些極為熟悉但價值有限的什物,這些東西在實際生活中所屬的空間是舊貨攤和廢品站,與美術館、當代藝術似乎沒有絲毫聯係。
可是《物盡其用》絕非是一個北京雜貨攤兒的翻版,也不是對國際當代藝術中某個新潮流的模擬。雖然它對“現成品”的應用可以追溯到杜尚(Marcel Duchamp)對藝術的重新定義,但它明顯不是對杜尚概念的簡單再現。一個關鍵的事實是:所有這萬餘件廢物都來自一處。它們屬於一個特定個人的收集,也被這個人所珍惜。因此,甚至在被轉化為藝術材料,進入展廳之前,這些物品已經産生瞭互相之間的聯係,已經具有瞭和“雜貨攤兒”不同的性格和意義。這些性格和意義包括它們的實際的或想像中的用途,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感情和道德的涵義。還需要注意的是:這萬餘件“現成品”在進入一個人的收藏後就從來沒有再在公共範圍中流通過;它們隻屬於一個特定的個人,隻存在於她傢庭的私人空間裏。由於這些特殊的性質,《物盡其用》與近年國際展覽中的一些使用現成品的大型裝置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雖然那些作品常常使用廢棄物品和迴收物件,但是其材料的來源通常或是不加注明,或是多樣而混雜,從來不具有《物盡其用》中物品的那種強烈的確定性和個人聯係。
這件當代藝術作品的作者是趙湘源和宋鼕:前者是母親,後者是兒子;前者是北京的一個普通婦女,後者是藝術傢。這個作品於2005年底被創作齣來,首次在北京展覽(圖1-1)。翌年它作為2006年第六屆光州雙年展中的一件主要作品旅行到韓國(圖1-2),隨後又參加瞭“亞洲再想像”展覽,於2007年和2008年在德國和英國兩地齣現(圖1-3)。2008年,它作為現身於紐約現代美術館的第一件大型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該館的中央大廳,吸引瞭成韆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圖1-4)。不論是在北京或光州,還是在柏林和紐約,它都在觀眾中激起瞭強烈的反響。一些人在它麵前默默地流下瞭眼淚,好像是突然見到瞭或想起瞭過世已久的朋友或親人。另一些人把它形容成一個另類的曆史博物館,保留下瞭正統美術館和博物館不予收藏的日常生活的痕跡和經驗。許多觀眾驚嘆於它的蕪雜和龐大:當我們的世界被愈演愈烈的商業化和全球化所控製,當越來越迅速的置換和丟棄已成為我們的時代對物品的基本態度之時,怎麼可能還有這樣一個人默默地、無休止地收集和保存?這種收集和保存又如何逃脫瞭商業規律,僅僅滿足著個人的情感和記憶的需要?
通過公共展示和人們對它的反應、討論和寫作,《物盡其用》的意義漸漸地超越瞭它原有的個人來源和傢庭環境,成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交流的工具、語言和信息載體。但這並不是說它與其來源之間的關係消失瞭——事實上,如我在後文中將要說到,對於兩位藝術傢和他們的傢人來說,《物盡其用》的巡迴展齣成瞭他們持續整理、持續迴顧這些物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不斷地加深瞭他們之間的親情關係。但無論是對藝術傢還是對策展人而言,《物盡其用》如此強大的普世性遠遠超齣瞭他們的最初想像:我們在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有估計到,這個如此不加雕飾,如此具有文化和曆史特殊性的作品,能夠直截瞭當地觸動瞭成韆上萬陌生人的心。
一係列問題浮現齣來:一個普通北京婦女積存的日常物件如何能轉化成為一件具有如此威力的當代藝術作品?兩位藝術傢固然是母子,但除卻他們之間的血緣紐帶以外,在完成這件作品的過程中他們又是什麼關係?這個藝術計劃的念頭是怎樣在宋鼕頭腦中齣現的?是什麼原因導緻瞭這個念頭?趙湘源又是如何對待宋鼕的提議並且開始與他閤作?母親和兒子的關係——以及他們與傢庭中其他成員的關係——在實現這個藝術計劃的過程中是否發生瞭變化?這個展覽是如何在私人傢庭和公眾社會之間進行協調的?
這篇導論將以這些問題作為綫索,展開對《物盡其用》的討論。我將介紹《物盡其用》的背景,包括趙湘源的身世和生活曆程,以求瞭解她對物品的態度。我也將描述這個作品的策展和實施情況——包括方案的提齣、展覽的組織以及藝術計劃的逐漸深化和發展,以此為研究當代中國藝術提供一份基本的文本。最後我將把這件作品放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大環境裏去觀察,我們會發現它所反映的是一個深刻的曆史潛流:當多年的政治運動拆散、瓦解瞭無數傢庭以後,人們心中齣現瞭一個重組傢庭,治愈曆史創傷的深切願望。
巫鴻
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