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傳記詩人。他衊視權貴,淡於功名,他崇尚自然,熱愛生活,性格豁達。他的詩文質樸無華,清麗自然,寓絢於素,大巧若拙,韻味雋永,意境清幽,自闢蹊徑,具有濃鬱的田園和鄉土氣息,對後世詩歌創作有極大的影響。本書通過對陶淵明平凡偉大的一生及其藝術創作活動進行梳理,對他的文學成就和藝術風格進行評價,完整呈現瞭一位文學大傢的人生脈絡和心路曆程。
作者簡介
李長之(1910—1978),詩人、作傢、翻譯傢、文學評論傢、文學史傢。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係,兩年後轉哲學係,師從著名哲學傢張東蓀、金嶽霖和馮友蘭。1933年—1936年,任《文學季刊》的編委、《清華周刊》文藝欄主編、天津《益世報》文學副主編等。1936年齣版《魯迅批判》—書,産生很大影響。同年,自清華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曆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建國後一直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有《魯迅批判》《孔子的故事》《中國文學史略稿》等。
目錄
陶淵明的兩個重要先輩:陶侃和孟嘉
一 關於瞭解陶淵明的政治態度的一點綫索
二 被人輕視的善戰的溪族
三 自強不息和反對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劉裕一流人
五 魏晉風度的實際意義和桓溫係的孟嘉
六 陶淵明所受兩方麵的影響
陶淵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淵明誕生的時代
二 陶淵明的一生的總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開始
五 矛盾的繼續
六 桓玄政變時期的陶淵明
七 最後的搖擺:《歸去來兮辭》的創作動機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換代時的陶淵明
十 陶淵明的死
十一 尾聲
陶淵明論
一 論陶淵明的政治態度
二 論陶淵明的思想態度
附錄
我所瞭解的陶淵明
陶淵明真能超齣於時代麼?
序:為陶淵明和莊子的文章而寫
陶淵明的孤獨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談陶淵明:陶淵明逝世一韆五百三十周年紀念
說說李長之的《陶淵明傳論》
精彩書摘
《陶淵明傳》:
四陶侃是桓玄、劉裕一流人
現在談陶侃的政治態度,從而對陶淵明的政治態度也作一臆測。
首先,我們要記得陶侃是一個跋扈的軍人,更恰當地說,是一個跋扈的軍閥。他帶兵四十年,有曹操那樣的機智和勇敢,他在東晉的地位是在王敦、蘇峻、桓溫、桓玄、劉裕這一個行列裏。從王敦起,到劉裕為止,都是想學曹操、司馬懿那種奪取政權的方式的。
當時的晉室很微弱,所謂皇帝不過是天天受那些有名的士族和跋扈的軍閥的氣的可憐蟲。在最初,軍閥與軍閥間有些牽製,那些齣身士族的政治傢又有些手腕,就利用軍閥間的矛盾,維持瞭小朝廷的局麵。後來這些士族的勢力衰弱瞭,軍閥們就自相吞滅,所以在士族齣身的大政治傢謝安一死(公元三八五年),桓玄就幾乎成功(公元四。三年),劉裕就完全成功(公元四二。年)瞭。王敦(公元三二四年)、蘇峻(公元三二八年)、桓溫(公元三七三年)等的失敗,不過是曆史條件還沒有成熟而已。
這些軍閥奪取政權的步驟,幾乎有一個一般的公式:一是握有軍事大權;二是占有兩個軍事要地之一,或者是長江上流武昌、江陵、荊州一帶;或者是在建業之西京口(鎮江)一帶;三是對內要有軍事上的優勝的錶現,先是平“造反”的,取得更高的軍事地位,就慢慢自己也對“造反”垂涎起來;四是對外也要立功,因為這時一般人所感覺最大的問題還是收復北方失地,在這一方麵如果沒有錶現,是不容易受人擁護的,這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資本;五是最後,就是取得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的“阿衡”的地位以後,就請皇帝“禪讓”。劉裕就是完成瞭這些步驟的一個典型,其他的軍閥或者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具體而微。
陶侃也是屬於這個類型的。他是一個活瞭將近八十歲的老軍閥(他在臨死時上錶說:“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時為公元三三四年)。他在西晉末年已經嶄露頭角,他已是荊州刺史,打敗過王真,打敗過杜駛。平瞭王敦以後,他是都督荊、雍、益、梁州諸軍,徵西大將軍;平瞭蘇峻,他被封為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寜七州軍事。他鎮守的地方,正是江陵、巴陵、武昌等地。這就是,他已有瞭上麵所說的奪取政權的三個步驟:握軍事大權,居軍事要地,平內亂有大功。那麼,下一步呢,那就是他在最後所上的錶中所說的:“臣問者猶為犬馬之齒尚可小延,欲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龍,是以遣毋丘奧於巴東,授桓宣於襄陽,良圖未敘,於此長乖。”可惜的是,這一步已經布置瞭,卻沒有完成就死瞭。
就他的身份和地位看,就他處的環境看,就他前前後後的同樣身份和地位的像王敦、蘇峻、桓溫、桓玄、劉裕等的榜樣看,他如果是例外,那倒不可思議瞭。
陶淵明在《命子》詩裏說他“天子疇我”。注傢雖然對“疇”字費瞭許多事,繞瞭許多彎兒,不肯說那就是和天子相等的意思,然而就當時的情勢看,就下文“孰謂斯心,而近可得”看,並且注傢已經知道是指桓玄、劉裕瞭,那麼那句話的實質意義乃是:“彼可取而代也。”
如果我們根據當時曆史的情況加以理解的話,陶侃是不可能完全忠於晉室的。他可以奪取政權,一旦條件成熟。曆史的記載也就是如此。《晉書》捲六十六《陶侃傳》記他平蘇峻之役時說道:
暨蘇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為賊所害。平南將軍溫嶠要侃同赴朝廷。初明帝崩,侃不在顧命之列,深以為恨,答嶠日:“吾疆場外將,不敢越局。”嶠固請之,因推為盟主。侃乃遣督護龔登率眾赴嶠,而又追迴。嶠以峻殺其子,重遺書以激怒之。
《晉書》捲六十七《溫嶠傳》就記得更明確:
(嶠)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國難,侃恨不受顧命,不許。:時陶侃雖許自下而未登。復追其督護龔登。嶠重與侃書日:“僕謂軍有進而無退,宜增而不可減。……仁公今召軍還,疑惑遠近,成敗之由,將在於此。……恐惑者不達高旨,將謂仁公緩於討賊,此聲難追。……假令此州不守,(祖)約、(蘇)峻樹置長官於此,荊楚西逼強鬍,東接逆賊,因之以飢饉,將來之危,乃當甚於此州之今日也。以大義言之,則社稷顛覆,主辱臣死,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參桓文之義,開國承傢,銘之天府,退當以慈父雪愛子之痛。……今齣軍既緩,復召兵還,人心乖離,是為敗於幾成也。願深察所陳,以孚三軍之望!”峻時殺侃子瞻,由是侃激勵,遂率所統,與(溫)嶠、(庾)亮同赴京師。
……
陶淵明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