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

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忠良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物联网
  • 物联网应用
  • 浙江农业
  • 智慧农业
  • 农业科技
  • 精准农业
  • 农业信息化
  • 物联网技术
  • 农业发展
  • 农产品质量追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9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58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2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这个大环境下,发展智能、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农业物联网模式成为全省农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任务。经过调研,浙江省内农业物联应用模式,发掘了一批可看、可用、可推广的农业物联网案例56个,其中包括花卉苗木、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养殖和综合类六大类。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信息化相关从业工作者、科研人员和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农业活动的广大劳动者。

作者简介

陶忠良,1972年生,浙江平湖人,高级农艺师,研究生学历,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智慧城市促进会理事。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

目录

第一部分 花卉苗木
杭州艾维:“互联网+”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003
德清绿色阳光:温室花卉种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007
海宁虹越:花卉智能化管理 012
海盐九丰:温室育苗实时智能化控制系统 015
杭州鸿越:种子种苗智能化培育模式 017
杭州飞泽:“互联网+”现代工厂化育苗案例 021
宁波海通时代: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系统 024
温州桑德拉:铁皮石斛种苗生产应用模式 028
宁波世纪华厦:植物组培及种植智能化控制系统 033
兰溪孟塘果蔬:育苗中心智能监测远程控制与信息发布技术 037
第二部分 水果蔬菜
德清新田:大棚水果农业物联网应用 043
兰溪虹霓山:枇杷基地智能监测与远程控制技术 046
杭州美人紫:应用智慧物联新技术 提升葡萄产业效能 050
云和大田水果:智能化控制系统 055
嘉兴陡门:逸麟火龙果基地视频监控系统 059
路桥百龙:智能化集约化蔬菜育苗 062
杭州兴乐:视频监控系统 066
宁波龙兴:智能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应用系统 069
兰溪晓明农场:智能管理信息化技术在杨梅基地中的应用 072
三门万穗:雾培蔬菜生产温室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075
温岭曙光:设施蔬菜生产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078
武义桑合水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 082
三门高汉果蔬:无土高架草莓生产温室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086
浦江同乐家庭:人参果娃生态园农场环境因子控制系统 089
缙云四海丰:葡萄设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092
杭州麟海:蔬果智能化控制系统 096
第三部分 中药材
嘉兴华圣:石斛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 101
宁波枫康:物联网技术在石斛生产上的应用 105
温州铁枫堂:石斛基地智能监测与远程控制系统 110
兰溪锦荣:物联网信息技术在铁皮石斛栽培中的应用 115
杭州胡庆余堂:中药材设施种植智能化生产应用 118
绍兴儒林:铁皮石斛健康种养 121
缙云天井源:铁皮石斛智能设施控制系统 125
海盐壹草堂:智慧农业云平台 129
第四部分 食用菌
桐乡联翔:双孢蘑菇智能化栽培控制系统 135
武义兴森:食用菌温室大棚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139
宁波白峰双石:食用菌培育智能化管理系统 144
缙云珍稀:食用菌设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148
江山丽蓝:食用菌栽培环境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152
第五部分 畜牧养殖
嘉兴嘉华:生态养猪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 157
缙云白力岙:生猪养殖智能设施控制系统 162
平阳全胜:智能现代化模式兔舍 165
杭州正兴:全混合日粮投喂信息化监管系统 168
温州一鸣:奶牛精细化管理应用模式 173
第六部分 综 合
萧山勿忘农:现代农业创新园智慧农业综合应用 179
龙游集美:病死猪无害化收集管理系统 183
杭州九重天:设施果蔬农业综合应用 187
台州绿沃川: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物联网监测系统运行模式 191
温州雅林:生产温室实施智能化控制系统 196
仙居海亮:生态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200
嘉兴百玫: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 203
诸暨山下湖:早稻集中育秧中心育秧智能化检测与控制系统 207
嵊州蓝城:温室智能化控制系统 212
宁海金龙浦:生鲜蔬果产业链全程智能化信息系统 215
余姚姚北:农业智能化(物联网)服务平台 220
萧山农业:农科所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 223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花卉苗木
杭州艾维:“互联网+”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杭州艾维园艺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杭州艾维园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前身是萧山宁围四季花圃,是一家从事花卉工厂化生产的科技型企业。公司坐落在杭州钱江二桥南岸的宁围镇顺坝村,交通便捷,基地面积80亩(1亩≈667平方米,全书同),温室面积3公顷,在天目山建有40亩高山越夏基地。公司现有工人20名,高级技术顾问3名。生产的花卉品种主要有一品红、观赏凤梨、红掌、兰花等系列。公司本着“科研、开发、生产”的原则,以“引进、吸收、消化、创新”为生产理念。20年来,从最初以引种栽培生产,到现在研发新技术新品种,并逐渐形成规模生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近4年,公司在基地建设、温室智能化和信息化等建设中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目前,中高档盆花和花坛草花生产已成规模,同时可提供技术服务,将种植、养护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竭诚为广大花农服务。2015年产高档盆花80万盆,花坛草花200万株,花卉种苗500万株,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销售额达1?200多万元。
二、物联网应用
(一)基地建设情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检测装置如光、温、湿、气、肥等探头的不断改进提高,自动化控制正在逐步应用于现代农业中,“互联网+”的种植模式逐渐兴起,使传统的繁重的农业生产逐步向轻松惬意的“智慧农业”迈进。利用“互联网+”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检测技术的最新成果,通过信息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自动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萧山区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花卉苗木已成为萧山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之一,产值占到全省花卉苗木总产值的1/10左右。但花卉企业目前的生产管理还处于传统人工管理阶段,大多是根据人的感官或一些简单测量设备的测定,再由人工来控制通风系统、降温系统、加温系统、喷雾加除湿系统、内外遮阳系统、补光系统、灌溉系统等设施设备。人工控制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及时性、不全时段管理等不足之处。受到工人可能没有及时观察到、暂时脱岗或下班等因素制约,可致温室内环境趋于不合理或极端状态下,造成灼伤、干旱、过湿、冷害、热害、浪费资源等风险,严重影响生长周期和产品质量。人工管理导致花卉生产不仅与技术水平有关,更与管理工人的生产经验和责任心相关,这样生产的花卉产品质量就会因人而异,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就会降低。而采用“互联网+”管理系统进行花卉生产,不仅对温室内外环境数据进行全时段检测记录,还对温室设备进行全时段全权限管理,大大降低了对人工技术水平依赖程度,降低人工费用,节约能源,而且使得环境控制更精确,产品质量也显著提高。
(二)解决方案
艾维公司为了更好实现花卉工厂化生产,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在上级科技部门指导下,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中心、杭州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联合,利用北京奥托精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温室智能化花卉专家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开发内容为:根据温室花卉生产的特点,按不同花卉整个生育期对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气压、水量、太阳辐射量、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气体等环境要素的需求,设定在不同时期所需不同的生长参数,自动调节温室内的环境参数,由主控计算机控制,自行开启/关闭通风系统、降温系统、加温系统、内外遮阳系统、补光系统、加除湿度系统、灌溉系统、肥水系统(图1)。将高新科技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进行全程信息化监测控制,实现远程控制。工作人员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实现对花卉的养护管理。通过对温室进行信息化控制,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艾维公司研发的“温室智能化花卉专家管理系统”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投资少,控制因子多,单台设备控制面积大,专业性强,参数设计精准等优势,适合各种大小不同的种植温室使用。
(三)经济效益
“温室智能化花卉专家管理系统”自2011年11月试运行以来,通过智能化检测控制系统,使温室温度、湿度、光照等要素时刻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确保温室中的各项环境要素处于花卉生长最佳状态,从而使花卉得到了最佳栽培,缩短了生长周期,运行于经济节能状态。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温室能耗和运行成本主要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6?000平方米的温室,红掌盆花生产为例)。
一是节省大量劳力。以前要雇工8人,现在3人,按每人每年25?000元计算,可节约成本125?000元。
二是缩短生长周期。从小苗到成品的生产周期从15个月缩短到12个月,年产值增加20%。
三是产品优质率从70%提高到90%,年产值增加15%。
艾维公司运行“温室智能化花卉专家管理系统”后(图2、图3、图4、图5),成为杭州地区首个将温室智能化引入花卉种植业的企业,吸引了大批媒体和同行业人员的关注,浙江电视台、杭州日报、今日早报等媒体相继到基地采访和拍摄报道,当地政府也将艾维列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各部门管理者、各地花卉企业和从业人员等参观者每年达10多批次。到目前为止,艾维公司已向多个企业推广安装该系统20多套,如杭州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远鸿花卉有限公司、杭州正德农业有限公司、杭州秋琴农庄、杭州康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推广温室面积达20万平方米,提高了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德清绿色阳光:温室花卉种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是一家从事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的科技型企业。公司基地位于德清莫干山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规划总面积1?200亩。现已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500亩工厂化容器育苗项目和300亩精品花卉生产项目。公司旨在以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为发展基础,以现代农业示范、传统农业改造、生态环境建设、休闲观光开发和多元经营为长期发展战略,创建以实现“先进农业、生态农村、富裕农民”为宗旨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公司一期工厂化容器育苗示范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3?000余万元,已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营。该项目是以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种化等现代设施容器育苗为导向,集品种选育生产、技术应用示范、科研培训推广为一体的景观苗木容器栽培示范基地。项目年规模化生产各类容器苗木2?300万株(盆),产值超过2?500万元。2012年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826万元。
公司二期精品花卉园区项目占地300亩,于2011年初开工建设,截至2016年12月已投资2?300余万元,已建成4?000平方米科技农业展示玻璃温室、15?000平方米标准化花卉温室,1?000平方米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二、物联网应用
(一)基本建设情况
阳光园艺的4个温室大棚面积共有10 000多平方米,全部布设了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对大棚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度、二氧化碳的自动监测和调控。通过作物本体传感器,还可对叶温,茎秆增长、增粗等花卉本体参数做实时采集。所有数据实时采集后无线传输到服务器,系统软件内置专家决策系统,结合采集的数据,系统自诊断后进行远程自动控制,提供花卉生长最适宜的环境。
(二)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花卉种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个系统功能。
1.温室大棚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在每个花卉温室内安装若干个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等无线传感器(图1),并为每个大棚配置1个信息传输中继节点。中继节点将前端采集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上传终端平台。
2.花卉本体参数采集系统
用于采集叶温,茎秆粗细等参数,采集的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上传平台,可以与其他参数指标进行叠加分析(图2)。
3.智能决策控制平台
集成物联网及信息控制技术功能,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管控,登录系统可查看温室实况,并具有温室调控、灌溉、墒情监测、数据查询、报警设置、专家模型、视频监控七大功能(图3)。系统可根据所采集的参数与专家系统进行对照分析,做出反馈调控大棚设施,以提供最适宜的生产环境。同时将各数据生成表格显示、曲线显示、柱状图显示,数据可存储,亦可随时调出查看。
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图4)还可以通过中控室内的中控台,即可一键式控制温室大棚内的风机、外遮阳、内遮阳、喷滴灌、侧窗、湿帘等,实现远程管理。
图4 农业物联网云平台远程控制
4.手机APP系统
方便管理人员远程实时查看农场作物生长情况,监控种植环境,即时得到预警,省心管理,开心收获。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大棚的浇水、施肥、通风、补光灯等的操作(图5)。
图5 手机APP界面
5.视频监控系统
通过高清摄像设备,远程实时查看农场内部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施肥灌溉过程、作物生长情况,实现对园区运转情况的远程监管(图6)。
(三)经济效益
安装物联网系统前,要每天跑到大棚里人工监测各种数据,尤其是夏天,中午要随时管着大棚,一旦失控,温度突增,花卉生长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枯萎。花卉种植智能环境监控系统实现了环境调控的自动化,给花卉种植带来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源、生产资源的双重减负,1个人可以承担过去4个人所干的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系统调控,为花卉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花卉生长速度和花卉品质都有大幅提升。实现年盈利200余万元。
(四)实施亮点
环境自动监测调控;花卉本体参数的监测;系统软件内置专家决策系统,结合采集的数据,系统自诊断后进行远程自动控制,调节和提供花卉生长最适宜的环境;节约增效显著。
……

前言/序言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发展农业物联网,加快实时监测、无线传输、远程控制、二维码识别、灾害预警、智能分析决策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它代表一种先进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形态不断的演进。
近年来,国务院、农业部、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关于“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指导性文件,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本书在广泛推荐的基础上,对农业物联网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炼出种类全、技术过硬、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案例。这些案例经过一定规模及时间的应用,具有较好的通用性,效果明显,可学、可用、可复制,各地生产者可因地制宜采用,推进农业互联网创业创新,这对于加快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浙江将持续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助推我省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继续保持我省农业信息化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浙江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前 言
随着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发展智能、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农业物联网模式成为全省农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任务。
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切实发挥物联网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经深入调研和分析,我们挖掘了一批有特色、实效明显的农业物联应用模式。本书集中录入了可看、可用、可持续、可推广的56个农业物联网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其中,包括花卉苗木案例10个、水果蔬菜案例16个、中药材案例8个、食用菌案例5个、畜牧养殖案例5个和12个综合案例。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信息化相关从业工作者、科研人员和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农业活动的广大劳动者。
由于时间和编写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此,也向一直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由衷感谢。


《中国农业现代化:挑战与路径》 内容简介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本书聚焦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系统性地探讨了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的现实路径。作者以宏观视角审视中国农业的演进,结合扎实的理论分析与丰富的实证案例,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 第一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回顾 本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宏观时代背景,包括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的加速、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随后,文章追溯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土地改革、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勾勒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重要转折点。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政策调整对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本章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当前面临的突出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 资源环境约束的严峻性: 详细分析了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阐述了这些资源环境压力如何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探讨了小农户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分析了农产品市场供需错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品牌建设薄弱等因素对农业效益提升的阻碍。 要素投入效率低下: 重点分析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利用效率问题。讨论了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以及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和有效性不足等情况。 农民收入增长瓶颈: 考察了农民收入结构单一、非农就业机会受限、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等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经营主体能力亟待提升: 深入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流转障碍、融资困难、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传统小农户在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方面的挑战。 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 审视了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流通、金融保险等关键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分析了这些短板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 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强调了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以及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仍需加强,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风险抵御能力不足: 分析了自然灾害(如旱涝、病虫害)、市场风险(如价格波动)、食品安全风险以及全球疫情等多种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以及当前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的不足。 第三章: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在深刻剖析挑战的基础上,本章系统性地提出了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维度战略路径。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调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讨论了如何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提出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强调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的创新。详细探讨了育种技术、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析了如何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竞争力: 强调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详细阐述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业品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如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的重要性。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出要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高效绿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推广、生产托管、农资供应、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以及如何发挥基层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作用。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调要加强农村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提及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来源。 构建农业风险抵御长效机制: 强调要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强农业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强调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完善土地、金融、税收等相关政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四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展望 本章展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政策的完善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中国农业将朝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强调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生物农业等新兴模式的崛起,以及中国在全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展望了中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全面而深刻的洞察,为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宝贵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瞬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农业的好奇心。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国之根本,而科技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如同一股清流,悄然渗透到各行各业,而它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步伐一直备受瞩目。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描绘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实践”图景。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技术理论,而是活生生的案例,能够展现物联网技术如何落地,如何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痛点。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又或者,在畜牧业领域,物联网如何帮助养殖户实时监测牲畜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提高养殖效益?我更关心的是,这些实践案例的背后,有哪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推广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发展”这个词,也让我对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记录现有的实践,更是一种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探索。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是否会涉及到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为农业生产带来更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信心?我坚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展现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实,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和探索中国智慧农业的独特视角。

评分

当目光触及《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闪过一幅画面:浙江的田野间,不再是传统的农人挥汗如雨,而是科技的触角延伸,数据在流动,智慧在闪耀。我一直对农业现代化充满热情,尤其关注物联网技术如何能够赋能古老的农业,让它焕发新生。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浙江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实践”细节。例如,他们是如何在广袤的土地上部署物联网传感器,收集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又是如何被分析和利用,以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等智能化管理?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成功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案例,比如某个现代化农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或者某个地方,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我更想了解的是,在这些实践背后,有哪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发展”这个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未来视野充满了期待。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战略的大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会涉及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现代农业?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珍贵的浙江农业现代化实践报告,它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智慧农业画卷。

评分

当看到《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浙江,这个被誉为“鱼米之乡”的省份,其悠久的农业历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总能激发出无限的想象。我一直对物联网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充满兴趣,特别是它如何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这本书的标题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渴望了解书中会如何具体地展现浙江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实践”部分。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堆砌,更是关于技术如何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生动案例。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比如,在山区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克服地形限制?在沿海地区,又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优化渔业养殖,提高产量和抗风险能力?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实践案例背后,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例如,技术推广过程中,如何解决农民对新技术的疑虑和接受度问题?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物联网应用生态系统?此外,“发展”这个词让我对书中更加充满期待。它不仅仅是记录现状,更包含着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国内外市场?是否会涉及到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运作、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潜力?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它似乎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的窗口,让我看到科技如何赋能土地,如何让“中国制造”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评分

《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农业科技的好奇涟漪。浙江,这个经济发达、创新活跃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深知,在当今时代,物联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而它在农业中的应用,更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这本书的标题,恰好点明了我最想深入了解的两个维度:“实践”与“发展”。我非常渴望看到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浙江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实践”细节。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介绍,更是关于技术如何真正落地,如何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例如,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具体的项目案例,展示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田的精准灌溉、精准施肥,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否会介绍在畜牧业领域,如何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牲畜的健康状况,预警疾病,提高养殖效益?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实践案例背后,有哪些创新的模式和有效的推广策略?“发展”这个词,则让我对本书的未来视野充满了期待。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是否会涉及到与其他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渠道,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投身于现代农业?这本书,在我看来,无疑将是一份关于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宝贵报告,它将为我呈现一幅由科技驱动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智慧农业画卷。

评分

《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充满召唤力的邀请,将我的思绪瞬间拉回到那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浙江,这个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省份,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方面的探索,一直备受瞩目。我一直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它似乎能够为传统的农耕模式注入新的智慧和活力。这本书的标题,直接触及了我最想了解的核心——浙江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例如,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的精准监测,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从而指导精准施肥和灌溉?又或者,在畜牧养殖领域,如何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牲畜的健康状况,预警疾病,提高养殖效益?我更想了解的是,这些实践案例的背后,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应用,有哪些成功的模式,以及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发展”这个词,更是让我对本书的未来视野充满了期待。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走向何方?是否会涉及到与其他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渠道,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投身于现代农业?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记录,它将为我揭示科技如何赋能土地,为我们描绘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智慧农业画卷。

评分

读罢《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的标题,一股浓厚的地域特色扑面而来,让我联想到那片富饶的土地,以及那里世代耕耘的人们。浙江,一个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项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就不能只看那些冰冷的技术名词,而是要看它如何落地,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标题恰好满足了我这一点好奇心。我特别想知道,在浙江这样自然条件多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物联网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的?它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当地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小农户经营的规模化难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健全等等。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具体的项目案例,例如某个县、某个镇,甚至是某个村,是如何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农产品产量、品质的双提升,又或者是如何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长。我还对物联网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能发挥的作用充满期待。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优质的农产品脱颖而出,如何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物联网技术是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结合,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此外,我也对书中提到的“发展”二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分析浙江农业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如技术更新迭代的成本、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意愿、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以及,它又会如何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与其他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描绘出一幅更加宏伟的智慧农业蓝图。

评分

《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充满召唤力的邀请,将我的思绪立刻带到了那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这个在经济发展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其农业领域的发展也必然承载着探索和创新的意义。我一直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深感着迷,它似乎能够为传统的农耕模式注入全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我最想了解的核心内容——“实践”与“发展”。我迫切地想知道,浙江省具体是如何在农业领域落地物联网技术的?是怎样的具体项目,是怎样的创新思维,让这看似冰冷的技术,与生机勃勃的土地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某个县是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又或者,某个地区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起高效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实践背后的故事,了解其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浙江人民是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障碍,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发展”这个词,也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现状的呈现,更会包含对未来趋势的展望。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走向何方?是否会涉及到与其他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更加智慧、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扇了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窗口,它将为我呈现一幅由科技驱动的、充满活力的浙江农业新画卷。

评分

当我看到《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浙江广袤的田野上,曾经的耕耘模式正被一股科技的力量悄然改变。我一直对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充满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似乎能够为传统农业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概括了我想要了解的核心内容——浙江省在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例如,是否会深入剖析在山区,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克服地理障碍,实现精准农业?在平原地区,又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技术如何与当地的农业特色、农民的需求相结合,真正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痛点。我特别想了解,在这些实践案例中,有哪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发展”这个词,更是让我对本书的未来展望充满了期待。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是否会涉及到与其他前沿技术的融合,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从而构建起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渠道,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现代农业?总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记录,它将为我揭示科技如何赋能土地,为我们描绘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智慧农业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农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充满好奇,尤其是物联网这种能够连接万物的技术,如果能与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农业结合,那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绿油油的稻田里,传感器默默工作,监测着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温室大棚内,自动化的设备根据实时数据调整光照、湿度,甚至进行精准施肥;遥远的养殖场,摄像头和传感器时刻关注着牲畜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刻发出警报。这不再是凭经验和感觉的传统耕作,而是基于科学数据、精准调控的智慧农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浙江省在这一领域的具体实践案例,例如,他们是如何克服土地分散、技术推广难度大等挑战的?在推广过程中,又有哪些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书中是否会提到不同农作物、不同养殖模式下,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效果对比?比如,对于水稻种植,物联网如何实现节水灌溉和病虫害预警?对于茶叶的采摘和加工,物联网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能够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技术概念。同时,我也对“发展”这个词语很感兴趣,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现状的描述,还会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如何?是否存在新的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政策层面又会给予怎样的支持?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为有意投身于智慧农业领域的创业者、研究者以及从业者提供指引。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连接传统农业与未来科技的一座重要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机遇。

评分

《浙江农业物联网实践与发展》这个书名,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走向一片充满科技与希望的土地。我一直坚信,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石,而科技则是推动农业迈向未来的关键。在众多的科技应用中,物联网技术以其连接万物的能力,在我看来,对农业的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浙江,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省份,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是充满探索和实践的。这本书的标题,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实践”二字,让我期待看到具体的、可触及的应用案例。我希望能了解,浙江的农民和科技工作者们,是如何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农田管理、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各个环节的。例如,是否会介绍利用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从而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的案例?是否会披露通过摄像头和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控牲畜健康状况,及时预警疾病的先进做法?我更希望能看到,这些实践的背后,有哪些具体的成效,例如产量提升、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改善等方面的数据支撑。而“发展”一词,则让我对本书的未来洞察充满了期待。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是否会涉及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对“浙江制造”的信心?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份关于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珍贵报告,它将为我揭示科技如何赋能土地,为我们描绘一幅生机勃勃的智慧农业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