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战争实记

清日战争实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辰,整理校 注
图书标签:
  • 清史
  • 日俄战争
  • 甲午战争
  • 军事史
  • 历史
  • 战争
  • 近代史
  • 东亚历史
  • 清朝
  • 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6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377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卷帙浩繁的甲午战争史料中,《清日战争实记》是一部颇为奇特的战争史著作。该书由日人编纂,却以中文写成;虽然观点明显偏向日方,但表面上仍持中立立场;书中无作者姓名,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从民国时起,已有不少国内甲午战争论著征引该书,令其颇为学界所知。 不过,该书传世不广,据笔者所知,目前仅有日本福岛县立图书馆佐藤文库藏有一套全本,但有若干页残缺。此外,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图书馆谷村文库各藏一套缺少若干册的残本。笔者几年前在福岛查阅资料时摄得全书照片,后来又用华师大藏本补全缺页,于是萌生了整理此书出版的念头。鉴于此书特色显著,而至今尚未有研究者从史料学角度分析其来历与价值,故整理考证出版。


作者简介

吉辰,西安人,1987年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长期关注海军史与甲午战争史。


目录

清日战争实记

吉辰 整理

卷一 总论 3

第一编 兵备 3

第二编 形势 4

第三编 清日兵力 16

卷二 清日战争原因及地理 32

第一编 32

第二编 地理及战略 44

卷三 清日战争原衅 47

第一编 丰岛海战 47

第二编 牙山之役 48

卷四 平壤之役 52

第一编 日本开战主义 52

第二编 日第一军出发 52

第三编 清日战策及平壤地形兵力 55

第四编 战斗实情 59

第五编 兵站及卫生情形 71

卷五 鸭绿江之役 74

第一编 日清两军将战情形 74

第二编 清日两军筹画战策 75

第三编 陆战实情 77

第四编 战后形势 79

卷六 清国东北疆第一军之战 81

第一编 第一军北进 81

第二编 日兵取大孤山及岫岩 81

第三编 凤凰城近邑及宽甸之战 83

卷七 黄海之役 87

第一编 清日海军战略 87

第二编 日军击威海卫并护送运输船 88

第三编 海战实情上 89

第四编 海战实情下 94

卷八 金州之役 99

第一编 训练第二军 99

第二编 战斗实情 101

第三编 日本联合舰队举动 一 104

卷九 旅顺之役 104

第一编 旅顺口形胜与防御力 104

第二编 日本联合舰队举动 二 110

第三编 日本卫生及给养 111

第三[四]编 战后形势 112

第五编 清军欲恢复金州 112

卷十 海城及盖平之役 114

第一编 第一军进发及司令官更替 114

第二编 析木城及海城之战 115

第三编 缸瓦寨之战 116

第四编 战后形势 118

第五编 清军初袭海城 120

第六编 清日海城兵力 123

第七编 清军三袭海城并袭析木城 124

第八编 清军四袭海城 125

卷十一 盖平之役 126

第一编 盖平地形防御及日军北行 126

第二编 日军取盖平及战后形势 128

第三编 日本第一第二军联络 128

卷十二 威海卫陆战 130

第一编 威海卫防御形胜及编练第二军 130

第二编 日本海军战略 荣城之战及军队上陆 132

第三编 威海卫陆战 135

卷十二 威海卫海战 140

第一编 两国海军势力 140

卷十三 太平山、牛庄、营口及田庄台之役 152

第一编 第一军战略及进行 152

第二编 太平山之战 157

第三编 牛庄之战 158

第四编 营口之战 161

第五编 田庄台之战 163

卷十四 外交政策 167

第一编 清日人心趋势 167

第二编 清国媾和使来日本 169

卷十五 两国争战之国际法 180

第一编 日本保护清居留民及义勇兵诏敕 180

第二编 虏获及征发 181


精彩书摘

  叙

  东洋独立之国,其惟日本与支那哉!亚洲辅车之邦,亦惟日本与支那哉!揆厥所元,种族一也,宗教均也,文字同也,谊异秦越,亲侔鲁卫。然而仍不免两国不辑,千里殭尸者,何哉?较言其略有三端焉:一曰条约违背也,二曰东方势岌也,三曰彊俄偪处也。曷言条约之违背也?天津定约,朝鲜有事,两国协商。东党肇乱,清廷遣兵,不先赴告。弁髦邻国,显忤旧盟。政府长骄蹇之风,交际等野蛮之习。此战端一也。曷言东方之势岌也?支那朝野,株守旧规。宪法官制,弗解改弦。学校议院,罔思更革。列强环睒,分裂濒危。忍之祸及东邻,挫之冀醒眯矒。此战端二也。曷言彊俄之偪处也?朝鲜位置,屏障北隅。西亚线路,绵亘东省。韩不自立,俄将南下。剥肤之惨,孰逾我邦?睡榻多鼾卧之人,池鱼有殃及之患。此战端三也。甲午一役,洵有不得已者欤!当日清之肇衅也,风鹤闻警,狐兔同悲。黄海绿江,投鞭竞渡。金州瓦寨,卷甲疾趋。铁舰东航,铜戈西指。驰风埽电,朽拉枯摧。殆至析木[析木城又称柝木城,今作前者(即今海城市析木镇)。本书中时作前者,时作后者。]、牙山迭次沦陷,田庄、刘岛纳款受降,谅哉!诚孙子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者乎!它若载道疮痍,医疗剙院,敌城陷落,民政设厅,返舰礼弔夫丁军,捕物佥遵夫公法,尤为支那历史旷古稀闻。燕云十六州黔首四百兆,庶几流览斯编,知所诵法哉。迄今往事成尘,平和缔约,大梦初觉,旧政宜新。从此鸭江释嫌,马关永好,念相唇齿,重寄腹心,东亚联黄种之盟,中原杜白人之噬,是则余之所预祝也已。

  明治三十一年十月日本法律学士春日肃叙。

  卷一总论

  第一编兵备

  外国军情优绌

  地球蛮触竞争,无有息时,故设兵备者不可以已也。方今列国图强,惟兵是务,汲汲乎竭其国力以修兵备。试即其数胪列比较,可悉其概焉:俄国面积百四十四万零九百五十二方里,人口一亿零八百八十四万三千百九十二,岁入六亿七千万圆。其海陆军费额二亿四千万圆(即中国元数),海军舰数九十八艘,吨数二十九万七千,陆军常备兵数则八十九万人,战时出六百万人。英国面积二万零三百九十九方里,人口三千五百万(除属地),岁入六亿六千万圆。其陆海两军费额二亿一千七百万圆,海军舰数三百三艘,吨数一千零四十一万,陆军常备兵数二十二万人,战时出八十一万人。法国面积三万四千七百七十九方里,人口三千八百万,岁入七亿五千万圆。其陆海两军费额二亿零一千一百八十二万圆,其海军舰数百八十七艘,吨数六十五万一千,陆军常备兵数四十七万人,战时出五百五十八万人。德国面积三万五千云[零]五十一方里,人口四千六百万,岁入二亿三千万圆。其陆海两军费额一万三千七百万圆,其海军舰数八十七艘,吨数二十六万四千,陆军常备兵数四十六万人,战时出兵五百六十七万人。

  以人口计,日本虽不及俄、美、清三大国,然在德、法、英、意、奥五大国伯仲之间。以现役兵员计,千人中法国十二人,德国九人,俄国八人,平均之为九人。未与清战以前,日本则一人而已。以岁入计,日本虽不可与欧洲各国同日而语,亦与比利时、土耳其相匹敌也。以军费计,将各强国平均三岁间每一岁均算之,法国则五亿二千百十四万圆,而二十二倍于日本;俄国则三亿三千六百廿四万圆,十四倍半于日本;英则二亿六千二百四十一万圆,十一倍于日本;德国则二亿五千百十万圆,十倍于日本。以岁入比较军费计,其最多所费军事之国岁入百分之三十六七,即其最少者亦不下百分之二十三四,平均之以百分之二十九有奇为通例,则日本即百分之二十九而已。

  第二编形势

  东邦大局

  列国竞势于东洋,至今益烈。首以太平洋为地球逐鹿场者,其初以东欧局势为限耳。自开苏士运河以来,欧西与东邦天涯<咫>尺,和战关系互相密接,区域竞争日益多。故自亚细亚高原至四百余州山川,自西伯利亚旷原至朝鲜及日本海,于今遂为兵战、商战之中枢地也。

  英国胁迫中国政府割取香港,即千八百四十二年也。次之买取扑路内哑岛[即纳闽岛,原属文莱,1846年割让给英国,改名维多利亚岛。]要部,即千八百四十六年也。美国测量小笠原岛(日本国中南部)及伊豆诸岛,据为根本,突入于江户湾,逼日本促开港互市,即千八百五十三、四年也。俄国割取黑龙江南北太平洋沿岸地方九十万三千方里,即千八百五十八九年,距今仅三十五六年前事耳。又,法国始兴师征安南,虽在一千八百五十八、九年之事,其实占有安南在一千八百八十五年矣(即明治十八年)。

  英以香港为扩大商战之策,掌握太平洋主权,垄断东邦通商利薮。占有缅甸,延长辣痕饿痕以北马痕笛列铁道于中国西部,以达重庆府。平时则收货运之利,战时即送印度之兵。且又防俄国自西伯利亚来逼之心、法国自东京来压之势。故英之为计也甚明。俄欲占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京师)而出地中海,为英法所遮。又图夺歇拉兹托关门,突出印度之背,亦为英所拒。于是转向东邦,以海参崴港为根据地,谋自其港出乎日清韩之间,故始有西伯利亚大铁道之计画。法以安南为根据,自云南逼暹逻,欲占澎湖岛不得,更割取美誇痕河地,与英持对抗之势,欲同握揽大陆利源也。至德国未有根据地于大陆,其势力亦不能出于英、俄、法三国之上,乃侵入东洋,占泥油鼻泥亚、卡洛利痕诸岛,且向中国为武备教习,作密交际之举。而美则以日清两国为通商上最要枢地耳。

  东洋形势一变,为宇内政策及宇内贸易最大竞争场,其运命已转。于五十年前,欧美各国目中华为宇内无双第一流富源之沃土国,久欲分割并吞满清矣。其现势实如此,所以然者无他,由于自然淘汰之天则与循环消长之大法而已。盖自然淘汰天则、循环消长大法与学术进化、电机汽机长进共变化宇内万方之人智,故国民竞争日益激烈,不知伊于胡底矣。夫开苏士运河,凿泥卡辣饿亚运河,计画加拿太铁道,筑西伯利亚铁道,是竞争力之所致也。欧洲各强国俄、英、法、德各扩张兵备,是亦竞争力所致也。南洋群岛扩张殖民地,是亦竞争力所致也。亚非利加探险策、印度征服策、中央亚细亚远征策相踵而起,是亦竞争力所致也。谋夺东亚大陆中国廿三省四百余州,山海川泽分割经略,是亦竞争力所致也。

  清日两国共处东洋,四面为狞狮猛鹫伺处,此危急世界断非可侥幸图存也。若因循姑息,侥幸成事,必不免为枭雄所瓜分矣,其何以掌握胜算之主权哉!

  日本帝国,东洋之先觉革新者也。虽征清之役独以膺惩中国之暴慢,然以东洋大局形势论之,在于促中国之革新,谋日本帝国之兴隆,以负担东洋平和耳。苟无此役,安能使中国警醒,知与欧洲列强对峙而争雄哉!中东一役,实出于不得已者也。

  朝鲜国地势物产制度及沿革

  朝鲜当日本对马岛北西,现一发青螺横于水间,面积一万四千方里。在此半岛东南角者为釜山浦,距日本对马岛其直径仅不过十有余里而已。朝鲜西临中国海,北接满州[日语中对“满洲”皆写作“满州”,本书亦保留其原貌。]盛京省、吉林省及俄领满州,以鸭绿江、长白山、豆满江为界;东南隔日本海与日本相对。其地势临中国海、日本海,当太平洋枢路。分国内为八道,曰京畿、忠清、全罗、庆尚、咸镜、平安、黄海、江原。忠清一称湖西,全罗一称湖南,庆尚一称岭南,咸镜一称北关,平安一称关西,江原一称关东。合庆尚、全罗、忠清称三南。王都在京畿道汉城府,是称京城,朝鲜语谓之息鸟路,盖王都之义也。

  此国东西南皆面海,大抵东部土地狭窄,多断崖绝壁,北风剧烈,不便碇泊。其湾阔适舟楫碇泊者,唯有永兴而已。东南部岛屿罗列,浦港环曲,其中最著名者为釜山浦、济州岛、木浦、长直路、巨文岛、仁川港,而釜山、仁川即开港场,日军至清之上陆要地也。山脉发长白山(一名白头山),北境最高峻,为全国山脉首。沿东海蜿蜒绵亘,至咸镜、江原二道之交,秀拔而为铁岭,又为金刚山、大关岭。至太白山岭脊分左右,左支向东而走,右支自小白山为鸟岭、俗离、德裕诸山,至智异山而尽。德裕山一支更南行自海南县,逾海为济州、汉罗山。是即自北至南贯穿全国一大山脉也。河流最大者为鸭绿江、豆满江,皆发源于长白山。鸭绿江流其西南,豆满江注其东,大同江、临津江、锦江、洛东江其广大次之。盖全国地势东北最高,延及东偏,及赴西南,渐低下平坦,故主要河流向西流者为最多。

  产物中之重者,矿物则有金、银、铜、铁、白金、砂金、石灰;谷物则有米、粟、大麦、荞麦、大豆、小豆、黍;植物则有棉花、麻、亚麻、楮、海藻,又有朝鲜人参;果物则梨、桃、柿、栗、枣、胡桃、松子、杏;兽畜则牛、马、豚、山羊、虎、豹,如马体格矮小,然气力强,牛则壮大。朝鲜道路自然成径,不知车力利用,故必须牛马。地质膏腴,谷类丰饶。全罗、忠清、平安三道多出米,庆尚、江原二道次之。唯咸镜道一带山壑连亘,土地硗确,难于耕耨,往往任其荒芜。三南地气候颇得中和。京畿以北寒气最严烈,至隆冬候,河水悉结为冰,人马步往冰上,降雪亦繁。饮水汗[汙]恶,风土之病亦多,夏季为尤甚。人民气象温柔,然乏气力。概而论之,平安、咸镜道人剽悍果敢,黄海、江原道人民醇良质朴,京畿、忠清道人民聪慧浮薄,庆尚、全罗道人民刚健敏捷。中等以下人民能堪劳役,故中东之役使用以为军夫。

  朝鲜人者,蒙古人种。皮肤黄色,眼睛、毛发皆黑,鼻小而发髯薄,体格中等。抑此国先祖开基业于满州(即朝鲜[原文如此。])北部,竟占有全土,即扶余人种是也。初以朝鲜名称建国,一变为马韩、弁韩、辰韩,谓之三韩。马韩在朝鲜半岛西陲,北接乐浪,南临日本,西则面海。凡五十四国,大国万余户,小国数千户,总有十余万户云,今全罗、忠清、京畿五道地是也。辰韩在马韩之东,北接济[濊]貊,南与弁韩为邻,有十二国,今庆尚道、忠清道是也。弁韩在辰韩南,亦分十二国,今庆尚道、全罗道是也。再变为高勾丽、百济、新罗。高勾丽即古朝鲜地,今平安道是也。始祖东明王都于扶余,即平安道成州府也。百济即马韩之地也,始祖温祚王都于河南慰礼,即今忠清道稷山县也。新罗即辰韩之地也,始祖朴赫世居都于辰韩,即今庆尚道庆州也。三变而新罗王统一三国。四变而为高丽国,高丽太祖王建都于开州,即今京畿道开城府也。五变而为今朝鲜国,朝鲜太祖李成桂都于汉阳。按朝鲜史,当殷亡,箕子避而为朝鲜王,相传凡九百年。至箕准为燕人卫满所逐,卫氏代治之,凡八十余年。汉武帝灭之,于是分其地为四郡,昭帝又合为二府。自箕子至此千有余年间,皆为中国人所制服。其后新罗、高勾丽、百济三国相继兴,高勾丽、百济皆七百年而亡,新罗独存,已保千年之久矣。其千年之间,日本威势涵盖朝鲜半岛,神功皇后征服之,雄略帝征讨之,三韩全为日本所箝制。当三国末造,麓萱[应为甄萱(867-936),后百济开国始祖。]、弓裔徒各割据一方,王建终自立为王,建国号高丽。高丽传世五百年,当时契丹、女真起北方,为其所侵凌,以服事之。及蒙古统一中国,益受其制压。李成桂代高丽登王位,更号朝鲜,服事朱明,为护保国。宣祖之时,为日本丰太阁所征,社稷殆亡,乞救援于明国,才得恢复之。及大清崛起,又降服之,自是修朝贡之礼,国王代立,受清册命历世不怠。自显宗、英宗时朋党相争,国政不振,纪纲愈紊,驯至今王。而日本首倡与朝鲜订结修交条约,欧洲各国相继效之,故能存独立国名义于万国中也。

  ……



《帝国余晖:奥斯曼的黄昏与近代转型》 一部关于地缘政治、社会变革与民族觉醒的宏大叙事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时期的东亚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横跨三大洲、维系了数百年统治的庞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挣扎。通过对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时期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一个曾经令欧洲胆寒的“病夫”是如何在其内部矛盾、外部压力以及全球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自我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帝国的结构性困境与外部挑战(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奥斯曼帝国,这个继承了拜占庭和罗马衣钵的千年基业,在欧洲开启工业革命、政治开明之际,其内部结构性的脆弱性已然暴露无遗。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帝国内部基于宗教和民族的复杂治理体系,探讨了这种多元化在面对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时,是如何从稳定基石转变为分裂导火索的。 一、旧有体制的僵化与改革的艰难开端: 详细考察了帝国军事(如新军的建立与旧禁卫军的顽固抵抗)、财政(依赖传统税收而非现代金融体系的窘境)以及司法体系(教法与世俗法律的冲突)。重点分析了塞利姆三世和马哈茂德二世等苏丹所推行的“新秩序”(Nizam-ı Cedid)改革,及其遭遇的保守派穆斯林神职人员和地方军事贵族的强烈反弹,这些改革的停滞或失败如何延缓了帝国适应现代化的步伐。 二、欧洲列强的地缘政治挤压: 阐述了“东方问题”(The Eastern Question)的形成及其核心内容——如何瓜分或控制奥斯曼的领土而又不引发欧洲列强间的全面战争。俄国南下争夺黑海控制权、英国维护通往印度的航线安全、法国在北非的扩张,共同构成了对奥斯曼主权的持续侵蚀。书中细致分析了历次重要的地缘冲突,如克里米亚战争,展示了奥斯曼如何在西方援助下勉强维持存在,但代价是巨大的主权让渡和经济依赖。 三、巴尔干的火药桶:民族主义的萌芽与独立浪潮: 巴尔干地区是帝国最先失血的区域。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希腊独立运动的复杂性,不仅仅是民族解放,更是与欧洲“浪漫主义”和宗教同情心相结合的产物。随后,对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地的民族觉醒运动进行了详尽的个案研究,分析了这些运动如何受到泛斯拉夫主义和欧洲民族国家范本的深刻影响,以及奥斯曼中央政府在镇压与妥协间的摇摆。 第二部分:坦济马特与西化努力的深入(约1839年至1876年) 在面临内忧外患的绝境中,奥斯曼帝国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彻底西化改革来挽救颓势。这被称为“坦济马特”(Tanzimat,再组织)时期。 一、法律与公民权的重塑: 详细解读了1839年《玫瑰园敕令》和1856年《帝国敕令》的文本意义与实际执行效果。这些法令旨在建立普世的奥斯曼公民身份(Ottomanism),打破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法律等级制度,引入世俗的商法和刑法体系。研究了改革者如穆斯塔法·礼奥沙帕沙和阿里帕夏等人的思想基础和政治手腕。 二、教育与官僚体系的现代化: 探讨了帝国如何建立现代世俗学校(如军事学校和官吏学校),培养一批受过西方教育、具备现代行政技能的新型官僚精英。这批人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日后反对专制、主张宪政的知识分子基础。 三、经济的脆弱开放: 分析了帝国在这一时期对欧洲资本的敞开大门。通过建立国家银行、铺设铁路、发展邮政等现代化举措,奥斯曼试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然而,巨额的外债、不平等的贸易协定(特权条约),使得帝国逐渐陷入金融殖民的危险境地,财富被大量转移至欧洲。 第三部分:宪政的尝试与帝国的终结(约187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改革的缓慢和外部的压力最终催生了对政治权力的诉求,导向了宪政的短暂尝试和后来的集权反弹。 一、第一宪政时期与专制复辟: 详细描述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前身——新奥斯曼人(Young Ottomans)的政治理想,以及他们如何促使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于1876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紧接着,分析了俄土战争如何成为哈米德二世暂停宪政、强化中央集权的借口,进入长达三十年的“专制统治”。研究了哈米德二世如何利用电报、情报网络和伊斯兰主义思想来维护其统治,巩固中央权威。 二、青年土耳其党的崛起与第二次宪政: 重点剖析了“统一与进步委员会”(CUP,即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演变(从泛奥斯曼主义转向更具民族主义色彩的土耳其主义)。1908年革命如何迫使苏丹恢复宪法,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动荡(如1909年的反革命事件)。 三、走向毁灭的最后十年: 分析了意大利吞并利比亚、巴尔干战争对帝国核心领土的毁灭性打击。巴尔干战争彻底暴露了帝国军事的衰弱和民族主义的不可逆转。书中将深入探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以恩维尔、塔拉特、杰马勒为核心的CUP领导层是如何在“德意志路线”的诱惑下,将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拖入一场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全球冲突的。 结论: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孕育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追溯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崩溃的历程,以及由此催生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及其领袖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探讨这个古老帝国的灰烬中如何诞生了一个现代、世俗化的民族国家。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本书立足于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跨越了传统的“东方学”视角,采用社会史、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它不将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视为一个预设的结局,而是着重于其内部精英、社会群体和不同宗教民族在面对“被动现代化”时的复杂反应与艰难抉择。它为理解中东、巴尔干乃至整个20世纪初期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宏观背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清日战争实记》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史诗巨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重塑。作者的叙事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件和时间节点,更像是在带领读者亲临战场,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残酷与挣扎。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战前双方将领的心理博弈,前线士兵在恶劣环境下的日常,甚至是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态度转变,这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人性的深度。书中对战略战术的分析也极其到位,不同于许多教科书式的枯燥论述,这里的分析融入了鲜活的案例和对指挥官决策的深刻剖析,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军事思想的演变。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这场战争对两国未来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它提供的历史教训和对当下时代的启示,非常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厚达数百页的《清日战争实记》,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当事人口述资料和私人信件的摘录。这种“碎片化”但又逻辑严密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的笔法,那种如同电影镜头般快速切换的视角,时而聚焦于高层会议室里的剑拔弩张,时而又拉远到硝烟弥漫的乡野战场,让人屏息凝神。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探讨也相当到位,清末的守旧与维新的矛盾、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在驱动力,都被巧妙地融入到战争的背景叙述中,使得这场冲突不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文明与体制的激烈碰撞。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历史谜团,每翻一页,都有新的线索浮现,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全神贯注才能领略其精髓的著作。我发现《清日战争实记》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微观叙事和宏观分析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作者没有沉迷于高层决策,而是花了不少笔墨去刻画那些“无名英雄”的故事——那些负责后勤补给的工人、在前线充当翻译的留学生,甚至是提供情报的民间人士。正是这些鲜活的小人物的命运交织,才构成了那场战争复杂的社会肌理。同时,作者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会进行一次精炼的理论升华,将具体的战役得失提炼为对军事理论、国际关系乃至国家现代化路径的深刻见解。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归具体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深意。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料库和思想激发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书籍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会是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和冰冷的数字堆砌。然而,《清日战争实记》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显然在历史研究上下了血本,其史料的扎实程度令人咋舌,引用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失败者”一方的描摹。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清朝描绘成一个腐朽无能的符号,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其内部复杂的人事斗争、地方势力的掣肘以及改革派的努力与困境。这种多维度的展现,让历史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充满了悲剧色彩。读完后,我不仅记住了战争的结果,更理解了“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它提供了一个超越胜负的、关于体制脆弱性与时代洪流的宏大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具有感染力了!《清日战争实记》的行文风格时而雄浑激昂,如同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时,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时而又变得极其细腻婉转,侧重于记录战后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那种劫后余生的苍凉与重建家园的坚韧,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作者的叙述节奏掌控得极其精准,该快则快,如同疾风骤雨般推进关键战役的进程;该慢则慢,给读者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沉重的历史反思。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伦理的探讨。不同军队在对待战俘、平民时的差异,被作者冷静而客观地呈现出来,不带过多的道德审判,却能引发读者进行深刻的伦理思考。这是一部有力量,也有温度的历史作品,让人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也被文字的力量深深触动。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默认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挺好,值得一看,又收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挺好,值得一看,又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