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德] 贡德·弗兰克 著,刘北成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5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439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40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做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
  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作者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贡德·弗兰克,当代西方著名学者。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博士学位。曾在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学执教。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 陈燕谷
序二 王国斌
中文版前言 安德烈·贡德·弗兰克
前言 安德烈·贡德·弗兰克

第1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一、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
二、坚持全球观念,反对欧洲中心论
1. 斯密、马克思和韦伯
2. 当代的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者
3. 经济史学家们
4. 近期社会理论的局限
三、一种全球经济视野的轮廓
四、对阻力和障碍的预见与辩驳

第2章 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1400-1800 年)
一、世界经济的导论
1. 13 世纪和 14 世纪时的前身
2.“哥伦布交流”及其后果
3. 世界经济中某些被忽视的特点
二、世界劳动分工和贸易平衡
1. 全球经济的图示
2. 美洲
3. 非洲
4. 欧洲
5. 西亚
6. 印度与印度洋
7. 东南亚
8. 日本
9. 中国
10. 中亚
11. 俄国和波罗的海地区
12. 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总结

第3章 货币周游世界,推动世界旋转
一、世界货币的生产与交换
1. 全球大赌场的微观和宏观吸引力
2. 全球大赌场中的交易和赌博
3. 数字游戏
二、赢家如何使用他们的金钱?
1. 囤积说
2. 货币计量学中的通货膨胀和生产
3. 货币对拓殖和生产扩张的促进

第4章 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
一、数量:人口、生产、生产力、收入和贸易
1. 人口、生产和收入
2. 生产力和竞争力
3. 1400-1800 年的世界贸易
二、质量:科学与技术
1. 贬低亚洲科技的欧洲中心论
2. 世界的技术发展
三、机制:经济和金融制度
1. 亚洲和欧洲的制度比较与联系
2. 全球的制度联系

第5章 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一、同时性不是巧合
二、研究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1. 人口 - 结构分析
2. 有一个“ 17 世纪危机”吗?
3. 1640 年的银货危机
4. 康德拉捷夫分析
5. 1762-1790 年康德拉捷夫“ B”阶段:危机和衰退
6. 一种更广阔的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第6章 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
一、是否有一个长周期的滑行轨道?
二、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
1. 印度的衰落
2. 亚洲其他地区的衰落
三、西方是如何兴起的?
1. 爬上亚洲的肩膀
2. 技术变革的供给与需求
3. 资本的供给与来源
四、一种全球经济的人口解释
1. 一个人口经济模式
2. 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
3. 有关 1500-1750 年的证据
4. 1750 年的转折
5. 对这种解释的质疑与修改
6. 印度、中国、欧洲和整个世界的转变
7. 关于过去的结论和对于未来的意义

第7章 历史研究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意义
一、历史研究的结论:欧洲中心论皇帝没穿衣服
1. 亚细亚生产方式
2. 欧洲特殊论
3. 究竟是欧洲的世界体系还是全球经济?
4. 1500 年:连续还是断裂?
5. 资本主义?
6. 霸权?
7. 西方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8. 空洞的概念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二、理论意义:从一种全球视野看
1. 整体主义,还是部分主义?
2. 共性和相似,还是特性和差异?
3. 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
4. 横向整合,还是纵向分割?
5. 周期,还是直线?
6. 能动性,还是结构?
7. 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欧洲
8. 文明冲突的无政府状态中的“圣战与麦克世界”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汗青堂系列012》:
  第4章 中有一节通过援引史料和权威论断,来对欧洲和亚洲(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生产力、技术以及经济机制和金融机制加以比较。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证明,欧洲人对亚洲的贬低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因为不仅在这个时期的开端,而且直到这个时期结束之时,亚洲在经济上以及在许多技术领域都领先于欧洲。另外,这一章还提出了一个观点:生产、贸易及其机制和技术不仅应该进行国际间的比较,而且应该被视为在世界经济的领域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催生。
  第5章将提出并阐释一种“横向整合的宏观世界历史”(horizontally integrative macrohistory of the World)。在这种历史观中,事件和过程的同时性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不应该归因于各地“内部”环境的各自作用。相反,我在这一章里将逐节探讨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共同原因及其相互连带的原因。为了说明和解释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我采用各种互补的方法进行了人口结构的、货币的、康德拉捷夫的、长周期的分析。这种货币周期的分析被用来说明在17世纪40年代同时发生的中国明王朝的崩溃、英国的革命、西班牙和日本的叛乱以及马尼拉和其他地区的其他问题。对18世纪晚期的法国、荷兰一巴达维亚、美国以及工业革命,也从一种周期和联系的角度做了简略的考察。第5章里用了一节来探讨所谓欧洲的“17世纪危机”是不是世界范围的危机,是不是包括亚洲在内;我还将探讨一种否定的回答对于世界经济史的重要意义。我们注意到,在亚洲许多地区,“延长的16世纪”的经济扩张持续到整个17世纪,并延伸到18世纪前半期。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着一个长达约500年的世界经济政治的周期?
  这个长周期问题引出了第6章要探讨的问题:西方为什么以及如何在19世纪“取胜”?这个“胜利”将会持续下去,还是暂时的?在以前的著作里,我宣称发现了一个长达500年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周期,其中有一个扩张的A阶段和收缩的B阶段,它们都各自长达两三百年(Gills and Frank 1992,Frank and Gills 1993,Frank 1993a)。我对这个周期的研究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截至大约1450年。其他学者分别做的三个考察,为我确定的这个所谓的周期及其阶段提供了某种肯定。那么,这个长周期模式是否适用于近代早期呢?这是第6章第l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适用的话,那么它是否反映和有助于说明在整个17世纪乃至18世纪一段时间里亚洲在世界经济中持续占据的支配地位?是否反映和有助于说明此后亚洲的衰落和欧洲的兴起?
  第6章还将把《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汗青堂系列012》的历史叙述与理论分析推进到最后阶段,探讨“东方的衰落”和“西方的兴起”是如何密切相关和相辅相成的。我用一部分篇幅考察在单一的全球经济中,不平等的地区和部门结构以及支持着生产和人口增长的那种不平衡的暂时性或周期性运动。我的观点是,导致亚洲在1750年以后衰落的原因,不是所谓近代早期亚洲的孱弱和欧洲的强大,而是亚洲本身的强大所引起的后果。同样,正是欧洲原先在世界经济中的边缘地位和孱弱,才使得它在1800年以后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这种发展也利用了1750年以后“亚洲的衰落”这一机会。在这一章里,我将用一节来考察这种发展的根源和时间进程。另外,我提出,在这种全球发展的持续进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的天平已经开始再次倒向亚洲。
  第6章的最后一部分更细致地考察了“西方的兴起”。我的论点是对布劳特的呼应和扩展: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节车厢,直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的火车头位置。我用一节考察欧洲人如何用美洲的金钱来达到这一目的,并援引亚当·斯密的相关分析。他们在使用美洲的金钱时不仅扩张了自己的经济,而且(或甚至)花钱打进了亚洲还在扩展中的市场。工业革命及其最终使欧洲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结果,不可能仅仅用欧洲“内部”的因素来解释,甚至加上欧洲从殖民地榨取的资本的积累来解释也是不充分的。我们需要对这种全球进程做出一种世界经济的说明和解释。为此,这一节接着提出并考察了一个假说,这个假说的立论基点是,世界范围的和附属地区的供求关系为节省劳动力和产生动力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基础。
  ……

前言/序言

  我的这部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对于我是莫大的荣幸。能够应邀在这篇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前言里向你们致意,对于我更是极大的荣幸。因为我是一个西方人,而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汉学家,更不是中国史研究者。但是,后面这几点也许对于我、对于中国的读者和其他地方的读者反而是件好事。其中的原因可以用我的儿子(他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在送给我的中国礼物上写的话来说明。这件礼物是一部新的历史著作,是哈佛大学和美国最著名的中国史专家费正清生前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我的儿子在上面写道:“一个观察(研究)树木的人送给一个观察(研究)树林的人。生日快乐!保罗。”的确,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只喜欢观看具体的历史树木,他们忽视甚至否认树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树林的存在。但是,树木是在树林里生长的,必须在树林里才能存活和繁殖。中国史学者,尤其是哈佛大学的中国史学者,确实往往会倾向于强烈的“中国中心论”。但是,他们的“中国中心论”主要表现为专注于中国研究或某些具体方面。他们根本看不见树林,至少看不见一个全球世界的树林的存在。
  因此,即使是这些中国中心论者,更不用说几代欧洲/西方中心论者,也没有认识到,直到19世纪之前,“中央之国”a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而这恰恰是我的这部著作所要论证的东西。正是由于我既不是只看某棵大树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只专注于中国的“中心论者”,所以我能够首先来尝试着考察1800年以前的全球经济整体,并发现中国在其中的“中心”地位和角色。而这是以前至少在西方从未有人哪怕是费心想一想的。
  相反,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所有西方人以及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一直不假思索地认为,至少从1500年以来,西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发源地和动力。有些人甚至宣称,自公元1000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他们认为,欧洲人的某些“独特”性质导致了这种发展,特别是由于他们具有所谓早在基督诞生前就已经产生的犹太-基督教“价值观”。人们已经多次证明,这种欧洲特殊论不过是一种胜利者的神话和十足的种族主义神话。本书在第1章和第4章中对这种论证做了回顾并加以扩充。
  不过,本书还试图比这走得更远一些。在第2章中,我描绘和分析了1400—1800年间世界经济的结构与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着支配地位。按照我在第3章中的统计,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统计还力图表明,这些白银如何促成了16—18世纪明、清两代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与增长。正如第4章所论证的,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只有印度能够望其项背。另外,所谓中国自郑和下西洋于1433年终止之后退出海上贸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的出口商品和中国商人依然支配着中国海地区的贸易,从而为至今仍影响巨大的海外华人社群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与大量的历史神话相反,在亚洲(包括印度洋),欧洲人从未拥有或控制过超过10%的海上贸易,在南中国海就更少了,在北中国海则根本无权置喙。因此,虽然许多人依然声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民间制度和公共/国家制度由于某种原因比欧洲“低劣”,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欧洲人特别是马克思发明的一个神话,其目的在于证明子虚乌有的欧洲“独特性”。
  只要我们对世界经济进行客观的考察,就会立刻发现1000年前宋代中国的主宰地位。但这一点也不新鲜。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通过分析证明至少到1800年,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直到1800年,具体到中国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东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而这显然也是暂时的,从历史角度看,这仅仅是很晚近的事情。因为世界现在已经再次“调整方向”(reorienting,重新面向东方),中国正准备再次占据它直到1800年以后一段时间为止“历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支配地位,甚至是“中心”地位。也就是说,既然世界本身正在调整方向,那么我们这些观察者也该不失时机地“调整”我们的历史学和社会理论以及我们的世界观的“方向”(reorient,重新面向东方)。这正是本书的书名,表明本书旨在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而贡献绵薄之力。
  我希望,我所提示的微不足道的路标,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亚洲和全世界当前发生的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能够帮助中国读者看清中国以及读者本人在这种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而这是西方大多数人至今无法认识到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正视现实,而宁愿继续仰慕西方的(尤其是美国的)大树。
  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88年东亚地区的金融经济危机,塑造、改变同时也扭曲了有关这种世界历史进程以及各个地区在这一进程中的位置的观念。首先,日本证明了其经济能力、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日本开始被许多人视为“西方”的一部分,日本人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南非获得了“尊贵白人”的地位。有些美国人试图在日本寻找相当于本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韦伯所谓的“新教伦理”的东西来解释日本的成功,同时把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的落后归咎于古老的儒家思想。当韩国、新加坡(一半是华人)、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这“四小虎”或“四小龙”也在世界市场上大显身手时,这种所谓的“解释”便被抛弃了。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另一批“小虎”也接踵而至,在它们之后赫然凸现的则是中国“大龙”。这种情况实际上开始危及西方人的自信心和支配地位。于是,儒家思想或“亚洲价值观”现在不再是“进步”途中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变成所谓的动力和同样错误地被用于解释“成功”的意识形态原因。正如本书第1章所指出的,西方开始出现一些著作,论述儒家思想支配下的东亚如何重返世界舞台,但把这说成是在西方支配世界整整1000年的所谓中断期之后发生的情况,而且更没有注意到,实际上亚洲和中国让出这种支配地位才150年左右或六代人的时间。另外,拥有2500年历史的儒家价值观几乎不可能说明或解释几年、几十年或几个世纪之间经济成败的起伏变化。
  最近的一次引人注目的变化是1998年东亚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显然使许多西方观察家感到宽慰。结果,由于新闻媒体的逐日报道,以及短期经济分析和政府政策的作用,甚至西方“信息灵通”的公共舆论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东亚奇迹”被说成不过是一种海市蜃楼,是一些人的美梦和另一些人的噩梦。有关成功的所谓“解释”和可靠战略,正如原先曾经迅速地变成时髦一样,现在正被人们迅速地抛弃。我们再也看不到对“亚洲价值观”的赞扬,看不到“市场魔法”所提供的保证,也看不到国家资本主义的安全性。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因为这些所谓的“解释”和“正确政策”从来不过是一些意识形态的赝品。
  本书中的历史事实表明,任何一种具体制度或政治经济政策都不可能导致或解释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上的成功(或失败)。当代现实也表明了这一点。在这方面,邓小平的著名说法是正确的。问题不在于猫的制度颜色是黑是白,更不用说意识形态颜色了。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能否抓住经济耗子。而这主要不取决于猫的制度颜色,而取决于它如何利用自己在世界经济中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适时地位。另外,由于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障碍和机遇随时随地会变化,要想成为下一只成功的经济猫,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猫,都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否则就根本抓不着耗子。
  在经济危机期间,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何种位置,如何做出灵活的反应,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危机”一词在中文里既有(消极的)“危险”的意思,又有(积极的)“机遇”的意思。在目前的经济危机中,人们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显然严重的消极后果上。但是,它所提供的机遇却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只有美国和中国例外。这两个国家都在竭力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困境和所谓的“泡沫破灭”中谋求竞争优势。
  但是,低估东亚(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也许是过于草率了。这主要是由于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如本书中所展示的历史事实,而且对当代现实也有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解。我认为,最近这种匆忙贬低亚洲的看法是错误的。我的理由有许多,这里不妨举出几点:
  (1)由于亚洲(尤其是中国)直到不久前为止曾经在世界上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它们可能会很快重新崛起。
  (2)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成就不是基于西方方式获得的,亚洲近期的许多经济成就也不是基于西方模式获得的。因此,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没有必要照搬任何西方“模式”或其他“模式”。你们能够安排你们自己的道路,现在没有必要把西方方式当作所谓唯一能够摆脱目前经济危机的方式来取代自己的方式。相反,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依靠与西方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是弱点,而是优点。
  (3)目前的危机是从金融部门蔓延到生产部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具有致命的弱点。相反,目前的生产过剩和能力过剩危机恰恰表明了生产部门的潜在实力和恢复能力。
  (4)未来也不可能避免或防止经济衰退——中国或苏联过去实行国家计划时也从未做到。更重要的是,这次世界性衰退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第一次始于东方然后向西方蔓延的经济衰退。因此,这次衰退与其说表明了东亚的暂时虚弱,不如说表明了东亚基本经济实力的增长——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转回到它在西方兴起前的位置。
  (5)这种基本的政治经济实力,也使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占据了远比“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甚至俄国和东欧更有利的位置,从而能够抵制西方的诋毁。美国财政部正在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华尔街以及其他工具进行这种诋毁活动。
  (6)在最近这次衰退期间,东亚面对西方的压力采取了让步措施,并付出了代价。这种情况再加上东亚自身的经济条件,很可能会使东亚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尤其是建立新的金融集团和银行制度,极力摆脱西方控制的资本市场的束缚,从而防止目前的情况在未来重演。
  下面几点理由是基于中文对“危机”一词的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
  由于危机使得目前的局面难以维持,因此它也造成了实现重大变革的机遇。
  (7)实际上,目前的斗争,即由日本人挑起,现在又有中国人参加的斗争,就是要改造美国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设计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制。例如,鉴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在华盛顿并听命于华盛顿,日本要求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以遏止以往出现的那种衰退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中国则希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是也谋求改革这个受西方支配的机构,使之对自己有利。
  (8)相关的政治经济斗争是,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破产之机,美国和中国为取代它们在市场上的份额而展开竞争。美国资本以最低廉的价格收购了东亚的一些生产设施,而中国则等待时机,等待它们被完全挤出竞争市场——如果它们不采取联合行动的话。哪种战略更加有效,有待时间来证明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在16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 

评分

精装书,印刷及装帧都很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

  因此,即使是这些中国中心论者,更不用说几代欧洲/西方中心论者,也没有认识到,直到19世纪之前,“中央之国”a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而这恰恰是我的这部著作所要论证的东西。正是由于我既不是只看某棵大树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只专注于中国的“中心论者”,所以我能够首先来尝试着考察1800年以前的全球经济整体,并发现中国在其中的“中心”地位和角色。而这是以前至少在西方从未有人哪怕是费心想一想的。

评分

买书如山倒,五一又买了很多,书不错,印刷尚可……!

评分

【目录】

评分

非常喜欢,也很欣赏京东的售后服务和配送速度真的不错,买东西就在京东买,选自营没有错更:

评分

本人对此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交易成功后,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

评分

了解世界,先从了解地理开始。这本书打开了我们对地理和世界霸权之间联系的认识。是一本开阔视野的好书!值得推荐!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汗青堂丛书012)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