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人类学的视角,以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西南草地为田野案例,探讨了生态环境与文化。作者认为,原生态文化研究的重点在于不同民族对所处生态系统作出文化适应的全部相关内容。由于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因而这样的研究涉及文化的所有事项,因而需要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多样。我国当代的生态环境,就一般意义而言,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环境了,而是打上了人类活动痕迹的次生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无一不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因而文化生态耦合体必然具有极强的稳态延续能力,能够经受住来自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变迁的各种挑战,且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的潜力,具有维护文化与环境双重稳定的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作者认为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虽然掌握了所谓现代的高新技术,但在生态灾变救治的终 极目标上仍然需要依靠特定生态背景下特定文化共同体的本土性知识。
罗康隆,1965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一项)。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武陵山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主任,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生态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吴合显,男,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博士;武陵山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协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民委吉首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近年来,在《中国农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贵州大学学报》、The Anthropologist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参与编写著作两部。
绪论 自然生境、社会生境与历史过程的耦合体…………………(1)
第一章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文化研究………………………………(10)
第一节 人类学视野下的“游牧文明冶…………………………(10)
第二节 蒙古族五畜并存游牧与草原沙化的治理………………(19)
第三节 蒙古高原水资源危机与文化对策………………………(28)
第四节 民族文化与水环境资源供求优化………………………(54)
第二章 青藏高原的生态文化研究…………………………………(66)
第一节 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态问题………………………………(66)
第二节 藏族传统游牧方式与“中华水塔冶的安全……………(70)
第三节 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83)
第四节 藏族游牧生计与寒漠带冻土层的维护…………………(95)
第五节 青藏高原东南缘水资源储养的文化对策研究…………(112)
第三章 西南山地草原的生态文化研究……………………………(124)
第一节 彝族文化对高寒山区生态系统的适应…………………(124)
第二节 西南地区混成耕牧制的生态价值………………………(134)
第三节 川西南彝族厩肥处理与生态维护………………………(142)
第四节 黔西北农牧经济互补结构的生态价值…………………(154)
第五节 侗族传统农业伦理对发展畜牧业的制约………………(164)
第四章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175)
第一节 水土资源维护的失范与文化矫正研究…………………(175)
第二节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反思……………………(190)
第三节 生态文化观与生态文明建设……………………………(202)
第四节 生态民族学的当代价值…………………………………(231)
参考文献………………………………………………………………(243)
后记……………………………………………………………………(252)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以吸引我,一种质朴而辽阔的美感扑面而来,让我想象着广袤的草原、奔腾的牛羊,以及那些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我一直对游牧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那里保留着一种更为本真的生活方式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这本书的标题《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更是精确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尤其想知道,在这片看似荒芜却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游牧民族是如何发展出他们独特的生态智慧的?他们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找到生存之道,并且维系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如何尊重自然规律,以及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作用,甚至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一些启示。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比如牧民们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迁移,如何巧妙地利用草原的植被,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存,以及这些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评分拿起《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这本书,我的思绪就如同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拉向了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我对游牧民族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他们如何在广袤的草原上,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同时又维系着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生态文化”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它超越一般游牧生活描写的潜力。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迁徙和劳作中,孕育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他们对于草原的认识,对于草木、水源、气候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体现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例如,他们的放牧方式是否遵循着某种生态循环的原则?他们是否懂得草场的承载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过度放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隐藏在游牧生活表象之下的深层生态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又是如何与他们的精神信仰、社会习俗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文化”的。我坚信,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与地球温柔相处的宝贵教训。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瞥见《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时,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激动,仿佛触碰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我从小就对那些在广阔天地间自由驰骋的游牧民族充满了向往,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挑战,与我们都市人截然不同的节奏,总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燃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个主题的探索欲。我迫切地想要了解,那些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如何与这片土地建立起如此深厚而又精妙的联系的?“生态文化”这个词语更是点亮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存哲学,如何在这种严酷而壮丽的环境中,发展出一种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的文化体系。我猜想,书中会充满关于草原的细节描绘,从季节的更迭,到动植物的习性,再到牧民们的生活起居,每一个方面都可能蕴含着他们独特的生态智慧。我尤其好奇,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们的这种传统生态文化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到草原深处,去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淳朴与智慧。
评分《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这本书,在我看到它名字的那一刻,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而神秘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大自然中自由驰骋的游牧民族心怀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都市人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截然不同,充满了自由和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这本书的“生态文化”这个关键词,更是点燃了我对它深入探索的渴望。我非常好奇,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游牧民族是如何发展出他们独特的生态智慧的?他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他们的精神信仰,是如何与草原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独特而又和谐的文化体系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关于他们如何理解和利用草原的草木、水源,如何根据季节变化来规划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是如何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共存共生的详细论述。在我看来,这种古老的生态智慧,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挑战,或许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那些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民族文化着迷,尤其是游牧民族。他们在大地之上游走,与季节为伴,与万物共生,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而“生态文化”这个词,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深度所在。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对游牧生活方式的简单描绘,而是能够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在与草原这片广阔土地的互动中,发展出独特的生存哲学和文化体系的。我特别想知道,游牧民族对于草原的认识,对于草场、水源、气候变化的理解,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他们的放牧方式、迁徙规律、甚至是他们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是否都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我认为,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我们面临环境问题的当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那份古老而又重要的连接。
评分对于《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这本书,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游牧,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自由、辽阔和神秘的气息,而“生态文化”更是将这种气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对那些生活在极端环境下,却能发展出独特文明的民族充满好奇。草原,这片被很多人视为荒凉之地的地方,却孕育了如此充满活力的游牧文化,这本身就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研究价值。我尤其想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游牧民族是如何形成他们与自然界密不可分的生态智慧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社会结构,是否都是围绕着如何与草原生态系统和谐共处而展开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们对于草场、水源、气候变化的理解,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世代相传的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和利用策略的。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游牧民族是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生存的,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我们当前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评分《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这本书,单单从名字上,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我对游牧民族的印象,总是停留在一些宏大而遥远的画面里:一望无际的草原,策马奔腾的身影,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但这些画面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深邃的生存智慧和文化积淀,是我一直渴望了解的。这本书的“生态文化”四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关于生活方式的简单描述,而是对游牧民族与草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深刻探索。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游牧民族是如何理解和利用草原的资源的,他们的迁徙模式是否与草场的生长周期有着精妙的联系?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与土地、水源、以及草原上各种动植物的关系的?我相信,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定蕴含着一套古老而有效的生态伦理,一套让他们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关于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秘密,让我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我对游牧民族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片段化的印象中,比如他们强壮的身躯,他们对马匹的热爱,以及他们与广袤草原的紧密联系。然而,我深知,在这份粗犷的表面之下,一定蕴含着更为深刻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这本书的标题“生态文化”让我倍感期待,我相信它会深入剖析游牧民族是如何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形成一套自洽的、可持续的文化体系的。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他们的饮食、服饰、居住方式,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是否都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有细致的案例分析,展示他们如何应对季节性干旱、如何保护草场资源、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在我看来,这种智慧在今天尤为珍贵,尤其是在我们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我期待着从这本书中,汲取到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朴素而强大的力量,重新审视我们与地球的关系。
评分《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远离都市喧嚣,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群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似乎保留着一种更为原始、也更为纯粹的与自然的连接。这本书的“生态文化”四个字,更是让我看到了它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度和独特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游牧民族是如何在看似单调的草原上,发展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又如何与草原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他们对于草原的认识,例如,他们如何理解草场的生长周期,如何利用有限的水源,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我更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他们的生存智慧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比如他们的建筑、服饰、饮食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和节日习俗,是否都蕴含着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适应。在我看来,了解他们的生态文化,不仅仅是了解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与土地有着深厚渊源的民族充满敬意,尤其是那些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总是带着一种与现代文明截然不同的野性与诗意。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生态文化”这个词,让我看到了它非同寻常的视角。我非常想了解,在这片看似贫瘠却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游牧民族是如何发展出他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体系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他们与草原环境之间微妙而又紧密的关系,例如,他们是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巧妙地安排放牧和迁徙的?他们的饮食、服饰、甚至是他们的信仰,是否都与草原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他们如何尊重自然、保护草场、以及如何与各种生物和谐共处的生动描述和深刻分析。我认为,这种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当下尤为珍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