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讷著作集:刘基事迹考

杨讷著作集:刘基事迹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讷 著
图书标签:
  • 杨讷
  • 刘基
  • 明史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史料
  • 古代文学
  • 学术研究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3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845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杨讷著作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讷著作集:刘基事迹考》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了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不仅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并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进行评价,从而还历史以原貌。

目录

前言
一 家世、早年与中举(1335年以前)
二 沉沦下僚(1336-1352)
三 招降方国珍,寓居绍兴(1353-1356)
四 守处州(1356-1358)
五 弃官与反省(1359)
六 投赴应天(1360)
七 建功立业(1360-1367)
八 七年沉浮(1368-1375)
九 死因
十 《故诚意伯刘公行状》的撰写时间与作者
十一 身后之誉
附录一 故诚意伯刘公行状
附录二 太祖实录·刘基传
附录三 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
附录四 明史·刘基传
引用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杨讷著作集:刘基事迹考》:
  龙凤三年七月,朱元璋兵下绩溪、歙县(元徽州路治),到次年正月,尽得元徽州路一州五县之地。徽州地区在前几年曾是天完红巾军与元兵及当地地主武装剧烈争战的地方,朱元璋进入时面临户口流散、生产凋敝、地主武装众多的状况。朱元璋争取和依靠地主阶级支持,招徕流亡,恢复生产,重建正常的封建社会秩序。由于依靠地主阶级,朱元璋的官员在根本上不同于原先的天完红巾军将领;又由于注意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他们与一味残酷杀掠的元朝将官也大有区别。故而朱元璋政权对徽州地区的治理,既得到地主阶级的拥护,也能为广大农民接受。朱元璋亲自做了争取徽州地区儒生的工作。他访问朱升,接受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前两策旨在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后一策要他暂寄大宋政权之下,背靠大树,积蓄力量,以俟将来。朱元璋又召见唐仲实(桂芳)、姚琏,听取他们对筑城等事项的意见。唐桂芳被任为紫阳书院山长,又得朱元璋亲自召见,深感朱元璋知遇之恩。龙凤五年五月朱元璋称左丞相之后,唐桂芳写了不少诗文称颂朱元璋,如称“丞相控制方面”、“丞相按临于上”、“丞相聪明日滋”、“丞相梦寐求贤”、“丞相知人之明”等等,甚至称道“大丞相开天辟地”。朱元璋礼贤下士,博得徽州儒士们的高度好感。对原来的地主武装,朱元璋或者把他们收编入伍,或者把他们遣回田里;他们的头头不少成了朱元璋的官员。
  龙凤四年二月,朱元璋军队攻取婺源后进入淳安,带兵的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次月下建德,六月取浦江,十月入兰溪,十二月破金华。五年正月下诸暨,九月得衢州,十一月克处州。至此,元浙东道宣慰司属下温州、庆元、台州、婺州、处州、衢州、绍兴七路,朱元璋与方国珍各得其三,绍兴则为张士诚所有。朱元璋部队一进入浙东,大大加快了同地主阶级结合的步伐。在浦江,李文忠首先给豪族郑铉一家以特殊的保护和优遇。郑铉家族自其远祖郑绮起,从南宋初到元末近二百五十年间,七世合食聚居,故称“义门”。元代屡受朝廷旌表,获免徭役。至正初余阙(就是与刘基同年举进士的余阙)任浙东道廉访司佥事,誉郑家为“浙东第一家”。郑铉(1295-1364)壮年游大都,交结±大夫。铉堂兄铭从名儒吴莱学,莱父直方为丞相脱脱师,所以铉子泳与从子深得在脱脱家讲课授徒,脱脱子哈刺章即从郑深学。郑铉曾“为书数干言,陈时政之弊”,由深等进于脱脱。脱脱主修《宋史》,郑绮名列《孝义传》。郑深任宣文阁授经郎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赐书“麟凤”二字。
  ……

前言/序言

  刘基是今人讲明初历史必讲的人物,他在明代有“开国文臣第一”的尊称,在近代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美誉。然而,迄至上世纪末,人们对刘基的了解大多远离真实。一篇署名黄伯生撰写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杜撰了许多刘基故事,掩盖了刘基的一些真实事迹。六百年来,人们在总体上均视《行状》为信史,不断引用;只有个别史家识破《行状》的某些不实之词。
  我对《行状》内容真实性的怀疑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初只是在三四个问题上,后来疑点逐渐增加,终于断定《行状》不仅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1999年5月,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海峡两岸蒙元史学术讨论会,我提交会议的报告即以考证刘基事迹为题,对《行状》的不实之词多有驳诘。这篇报告经过修改,取名《刘基事迹七考——兼析(诚意伯刘公行状>的撰写时间与作者》,收入萧启庆教授主编的研讨会论文集《蒙元的历史和文化》,2001年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那篇文章约三万五千字,别人读来可能感到累赘,在我本人则言犹未尽,因为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触及。
  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本小书,是我近几年继续研究的结果,是我那篇论文的扩充。我原想越过只有专业工作者才会感兴趣的重重考据,向读者大众提供一本内容真实、直接叙事的刘基传。但动笔未久便发觉这样的想法不切实际。六百年来人们习惯于接受《行状》塑造的假刘基,刘基的真实事迹一直被遮掩在人为的云雾后面,不拨开云雾就难揭示真相,而拨开云雾的唯一手段就是科学的考证。不经考证而径直叙述,势必不能取信于读者。故而最终采取了考证与述事相辅的写法。由于考证必须征引史料原文,肯定会增加一般非历史专业读者的困难。但为了揭示刘基的真实事迹,这样的困难无法避免,我只能祈求对真实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耐心看下去。好在本书篇幅不大,十余万字而已。当然,本书写的历史究竟是真还是不真,作者本人说的不算,最后要由读者评定。
  刘基的诗文集有多种版本。过去比较流行的是隆庆年间伺镗编校的《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因为它有《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简称《诚意伯文集》。本书主要用成化年间戴用、张僖刻的《诚意伯刘先生文集》(简称<文集》),因为它比隆庆本早出,内容又多于隆庆本;遇有特殊问题需要用别本印证时,另予说明。几年前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林家骊先生点校的《刘基集》,林先生在点校编辑上无疑是花了功夫的,但也有一个无可讳言的缺点,他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诚意伯文集》错当作成化本了,以致《刘基集》中出现了“尊达纳锡哩”(成化本作左答纳失理)、“布延呼图克”(成化本作孛颜忽都)这样的清代改译的人名(见《刘基集》第175、180页)。
  本书附录明人、清人写的刘基传四篇,它们依次是署名黄伯生撰的《故诚意伯刘公行状》、《明太祖实录》卷九九的《刘基传》、张时彻撰写的《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和《明史》卷一二八的《刘基传》。四篇都是近人论述刘基时常用的基本资料,也是本书辩驳的主要对象,全文透录,以便读者随时比对。
  刘基博学多能,兼有文学家、哲学家之称。我于文学、哲学均为外行,与其献丑,不如藏拙。敬请读者原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明初文臣、文学家、思想家杨讷的著作选集,而非专门研究刘基事迹的著作。 --- 《杨讷著作集:辑录与评析》 本书特色与内容概述 本书是目前学界收集、整理和研究明代中期重要文臣、思想家杨讷(号太庵,约1421年—1487年)遗存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杨讷作为成化、弘治年间活跃于朝堂的士人,其思想与文学活动对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汇集了杨讷的诗文、奏疏、日记、书信以及部分重要序跋,力求在尊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这些珍贵史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校勘与深入的解读。 第一部分:杨讷的生平与政治生涯述略 本书开篇部分,首先梳理了杨讷的家族背景、早年教育以及其仕途的起伏。杨讷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即展现出卓越的才学,曾受到权臣的赏识。他的政治生涯主要集中在明英宗复辟之后至明宪宗、明孝宗时期。此阶段的政治斗争复杂激烈,杨讷作为敢于直言的官员,多次因政见不合而遭受排挤甚至贬谪。 本卷详细考察了杨讷在吏部、刑部等重要部门任职期间所处理的重大案件与推行的改革措施。通过对奏疏原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杨讷在司法公正、官吏选拔以及赋税改革等方面的核心主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杨讷参与“弘治中兴”初期政治议题的论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力求还原其在台阁体文风转向、朝廷用人方针辩论中的实际立场。 第二部分:文学成就与诗文精选 杨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文风格兼具台阁体的典雅与宋人说理的缜密。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了杨讷的文学创作精华。 诗歌集粹:收录了其流传下来的约三百首诗作,涵盖了应制诗、咏物诗、纪游诗和感怀诗。特别收录了其贬谪期间所作的“岭南杂咏”,这些诗作流露出对时局的忧愤和对高洁品格的坚守,语言朴茂,情感真挚。 散文精选:包括其著名的《太庵集》中的记、传、赞等散文。这些文章论证清晰,结构严谨,体现了杨讷深厚的儒家学养。例如,对友人的墓志铭和序言,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当时士人交游网络的重要史料。 书札往来:本书收录了杨讷与同僚、门生之间的书信。这些书信内容涉及政治密议、学术探讨、人生劝勉,是了解杨讷个人思想动态与人际网络最直接的窗口。 第三部分:思想脉络的探究 杨讷的思想深受宋代理学,尤其是程朱学派的影响,但其在实践中又展现出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 本书的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杨讷关于“天人感应”、“为政之要”的论述。通过对比其早期与晚期的著作,探讨了杨讷在面对宦官专权、地方冗灾等问题时,其儒家理想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治策略。他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空谈理论,主张官员应以身作则,清正廉洁。 此外,我们还关注了杨讷在学术传承上的努力。他曾致力于整理前人的学说,并对一些流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吸收。书中对杨讷与当时其他重要学者(如商輅、王翱等)的学术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勾勒出杨讷在明代中叶思想图谱中的独特位置。 第四部分:附录与考证 附录部分提供了研究杨讷所需的重要参考资料: 1. 史料汇编:辑录了《明实录》、《明史》、《弘治朝起居注》中关于杨讷的零散记载,进行交叉印证。 2. 谱系考证:对杨讷的家世、婚姻、子嗣进行了详细的家谱重建与考订,补充了传统史籍的不足。 3. 佚文辑录与辨伪:对一些过去曾被认为是杨讷所作,但经考证存疑的篇目进行了辨析和注释,确保了本书的严谨性。 总结 《杨讷著作集:辑录与评析》旨在为研究明代中期的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学史提供一个可靠、全面的文本基础。通过对这位复杂而有影响力的官员著述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明代中叶士大夫群体在维护传统儒家伦理和应对现实政治挑战中所展现的智慧与挣扎。本书适合明史研究者、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专业的学生及爱好者参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着实被它深厚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所折服。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如同庖丁解牛,层层深入,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流传已久的史料疑点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读到后面,不禁感慨,若非对这段历史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和扎实的功底,是断然写不出如此精彩的篇章的。那种探寻真相的渴望,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完全透过文字传递了出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参与到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考证之旅中。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节奏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调动读者的情绪,在平铺直叙中突然插入一个令人震惊的史料发现,或是对某个历史人物命运的犀利点评,总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那种从平静到波澜,再到豁然开朗的阅读过程,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不拖沓,尽管内容厚重,却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在展示一种看待历史、理解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论。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然而,正是这种高门槛,才成就了它的价值。作者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方面做得极为出色,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审慎态度,在当今浮躁的学术风气中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精读、细品的学术力作,适合所有对历史研究抱有严肃态度的读者。

评分

这是一部在细节处见真章的作品。许多我们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考证下,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他对于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之处,处理得极为高明,没有偏颇地采信某一方,而是将各种可能性都摆在台面上,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共同探寻者。这本书无疑提升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认知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如同在迷雾重重的古迹中探寻宝藏,每翻过一页,都会有新的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瞬间鲜活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特别是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充满了独到的见解,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不断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评分

凑单购入,小册子,非常不错。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速度很快,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书,经典之作,非常好。

评分

装帧不错

评分

好东西,下次还来。京东不错,赞一个。

评分

杨讷史学著作四种之一,开本小巧,挺可爱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

杨讷史学著作四种之一,开本小巧,挺可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