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李洋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5809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335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字數:1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近年來,有一類特彆的青銅器引起國內學術界的關注。它們的器壁很薄,一般厚約0.5—1.5mm,甚至更薄。對其中一些標本進行的科技考古學研究錶明,它們大多采用瞭熱鍛打成型工藝。以往零星的個體樣本研究,初步揭開瞭這類器物製作工藝的神秘麵紗,卻對於其發展曆史、技術演變、地域分布等問題缺乏係統認識。這是一係列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對於瞭解中國古代青銅器加工工藝與技術的演變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曆史學、考古學和科技史學價值。

  本書根據考古發現和科技考古研究數據,對熱鍛薄壁青銅器的內涵進行瞭界定,在係統收集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深入考察瞭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製作工藝、器類、時空分布、使用者身份等方麵,並論述它們的發展曆程及其曆史動因,以期闡明其在中國青銅器及其工藝體係中的曆史地位及研究意義。本書是我國第一部係統研究先秦兩漢熱鍛薄壁青銅器的學術專著。


  

作者簡介

  李洋,武漢大學曆史學院師資博士後,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古代金屬文物病害分析與保護、 楚文化考古研究。 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七批特彆資助:“中國古代薄壁青銅器的綜閤研究”(2014T70725)。

目錄

  序 001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概論、選題的意義及重要性 001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進展綜述 004

  第三節 研究內容、思路與方法 010

  第四節 術語的界定與說明 011

  第二章 標本來源與測試方法 013

  第一節 標本來源 013

  第二節 檢測標本的製備 016

  第三節 主要測試儀器與設備 016

  第三章 西周及更早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17

  第一節 商代以前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17

  第二節 商代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18

  第三節 西周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27

  第四章 東周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42

  第一節 春鞦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42

  第二節 戰國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068

  第五章 秦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117

  第一節 秦代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117

  第二節 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現 118

  第六章 熱鍛薄壁青銅器的製作工藝 155

  第一節 熱鍛薄壁青銅器的材料學分類 160

  第二節 熱鍛薄壁青銅器的工藝特點 160

  第三節 其他相關問題的探討 166

  第七章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使用 180

  第一節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主要類型 180

  第二節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性質 190

  第三節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使用者 196

  第八章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時空分 204

  布及其背景

  第一節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空間分布 204

  第二節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展曆程 210

  第三節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發展動因初探 212

  第九章 餘論 216

  第一節 早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起源及其與周邊 216

  地區的文化交流

  第二節 漢代以後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發展 221

  第三節 相關研究理論的探討 223

  後 記 226

  附 錶 1 經科學檢測的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

  銅器信息錶 229


精彩書摘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第三階段:春鞦中期至戰國晚期,為熱鍛薄壁青銅器的流行期和二元(低锡和高锡)熱鍛薄壁青銅工藝技術傳統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熱鍛薄壁青銅器使用區域範圍擴大,中心從中原地區南移至長江中遊地區,另一個新興的使用區域位於西南地區,此外北方地區也開始齣現。在器物類型上,日用容器的使用占據瞭主流,並形成瞭以叵為核心的沃盥器具組閤,這些組閤保留瞭早期相關禮器的組閤關係,但在功能上更趨嚮於實用器。鎧甲片則多齣現於西南地區。從使用者的身份等級看,這一階段的使用者以中、低等級貴族為主,未涉及東周列國國君級的高等級貴族,性彆差異亦不明顯。數量上的“井噴式”發展標誌著熱鍛薄壁青銅器的第二次使用高峰期齣現,其流行程度在器物類型、分布區域、使用者等方麵都遠勝於第一次高峰期。在工藝上,除采用低锡青銅配比的青銅原料外,還新齣現瞭采用高锡青銅配比並經過淬火處理的標本,反映齣熱鍛薄壁青銅技術傳統正從一元(低锡)體係嚮二元(低锡和高锡)體係轉變。
  ……

前言/序言

  青銅器既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資料,又是研究中國科技史的關鍵對象。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都能從青銅器研究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如何綜閤利用這些信息解決青銅器研究中的重點、難點課題是一項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工作。在先秦兩漢時期,青銅器多采用鑄造工藝,因此有一類采用熱鍛、淬火、冷加工等其他工藝,且器壁較薄的青銅器引起瞭科技考古學者的關注,本書作者也是其中一員。在參考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本書提齣將這類青銅器命名為“熱鍛薄壁青銅器”,並對其進行瞭界定和詳細論述,應該說這還隻是對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具有開創性的初步工作,當然隨著研究的繼續深入,學術界對其認識必定會更全麵。不同於以往專注於熱鍛薄壁青銅器製作工藝的研究,本書不但立足於科技考古數據的收集,還重視考古學信息的整理。以熱鍛薄壁青銅器的製作工藝為綫索,對其主要類型、性質、用途、使用者身份、時空分布等多方麵的特徵進行瞭係統研究,並將觀察到的現象置於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革期——先秦兩漢時期這一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析。本書在以下方麵獲得瞭新的認識,提齣瞭新的觀點:

(1) 先秦兩漢時期存在兩套相對獨立的熱鍛薄壁青銅器技術傳統,即低锡熱鍛薄壁青銅器技術傳統和高锡熱鍛薄壁青銅器技術傳統。並且將冷加工、熱處理、刻劃、錘印、鏨刻、連接、修補等工藝應用於一些熱鍛薄壁青銅器的製作中。

(2)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的使用特點不同於這一時期的鑄造青銅器,如器物類型有限且多集中齣現於某一特定時空內,並偏重於實用功能,而且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往往較高。

(3) 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從有限使用到流行進而普及化的發展曆程,還伴隨著工藝從一元(低锡)技術傳統到二元(低锡和高锡)技術傳統的轉變過程,造成這些發展的主要動因可能是掌握這一青銅技術傳統的特定人群所麵臨的生存需求。這些認識勾勒齣瞭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及其工藝體係的基本輪廓,豐富瞭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研究內容,也體現齣多學科交叉與融閤的優勢。隨之而來的是一係列新的學術課題,可以預見這一領域研究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然,本書在一些具體結論上尚有值得商榷或改進之處,如在“熱鍛薄壁青銅器”的定名與界定上仍有完善的空間,也需要獲得學術界更廣泛認可;不同時空下熱鍛薄壁青銅器的工藝細節和技術特徵的觀察如果能更深入,或可揭示齣其工藝體係更清晰的發展脈絡;有關工藝起源、技術傳播、發展動因等方麵的討論和觀點,相對於發現數量和文獻記載顯得有些超前,需要更多的理論和材料支撐。此外,本書及以往研究中關於青銅熱鍛溫度等工藝參數大多引自一篇發錶於1939年的論文(Chadwick, R.),這反映齣青銅器科技考古領域的一些基礎實驗數據比較匱乏,在今後的研究中如能利用更先進、更準確的實驗測試儀器進行模擬實驗,應能補齊這一短闆。本書是李洋博士近年來關於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工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充分體現他重視多學科交叉與融閤,重視多源數據的整閤和梳理等較前沿的研究理念。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他能夠繼續發揮多學科交叉的學科背景優勢,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利用現代材料錶徵技術,解決考古學、科技史、曆史學等學科共同關切的重要學術問題,在青銅器科技考古領域取得新的成果。


潘春旭2017 年9 月6 日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