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林尚立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15757
版次:2
商品编码:1220260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42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用“政治形态”这个概念来把握中国政治的现实基础、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并从学理上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逻辑,展现了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生成、危机、复原、转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从何而来、走向何方的中国政治发展问题。

目录

绪论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状况分析
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国外学者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基本路径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主题、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从政治形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政治形态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政治形态”概念的缘起与内涵
三、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理论基础
四、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政治革命: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生成
一、中国革命的历史逻辑
二、共和理想与人民共和国
三、国家统一与国家结构形式
四、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
五、意识形态革命
六、中国政治形态形成中的苏联因素
七、小结

第三章 社会革命: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现实基础
一、革命后国家政权建设
二、社会革命与国家转型
三、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
四、计划经济的政治资源
五、组织化与社会整合
六、党的领导与权威
七、小结

第四章 民主共和: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制度框架
一、政治形态的宪法基础
二、民主集中制
三、议行合一
四、党政军关系
五、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六、政府间关系
七、民族区域自治
八、基层民主
九、小结

第五章 社会主义: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价值取向
一、人民民主
二、民本主义
三、社会平等
四、集体主义
五、法治政治
六、现实主义
七、小结

第六章 现代化的歧路: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困境与危机
一、现代化与社会主义
二、现代化中的政治动员
三、政治动员与阶级斗争
四、两大空想及其政治后果
五、政治形态危机
六、小结

第七章 高度集权的代价: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病变
一、党、国家与社会
二、党的集权与以党代政
三、中央集权与党的中央集权
四、集权化中的制度变形
五、“文革”与政治形态病变
六、小结

第八章 政治民主化: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复原与发展
一、终结“文化大革命”
二、合法性与1982年宪法
三、民主的成长
四、社会主义之路
五、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原则
六、小结

第九章 市场与法治: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转型
一、市场、国家与社会
二、发展党的领导
三、制度建设与政治形态转型
四、法治政治的文化基础
五、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
六、小结

第十章 治国安邦: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定型
一、政治建设与国家建设
二、党立于不败的自强方略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自信回归与认同深化
五、在命运共同体中共存
六、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三、国家统一与国家结构形式
  与传统中国以国泰民安为取向的历史演进相比,近代中国以现代化为取向的历史演进,自然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不是来自中国的文化,而是来自近代中国的现实。中国迈开现代化的步伐,虽然有外在力量的作用,但中国文明与制度和西方文明与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则是其内在的决定力量,因为国家和民族在这种反差及其所带来的压力中陷入了严重衰败的境地。显然,中国的现代化努力虽然不是自发的,但却是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一起共同决定的。现代化成了中国文明、社会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动力,是具有极强目的性的历史选择。
  但是当中国人从文明的衰败中意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时,他们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强大的现代化发展障碍,这就是近代中国所出现的两大危机:一是国家领导力量严重衰败的危机;二是国家严重分裂的危机。近代中国的这种现实决定了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在强有力的国家领导力量作用下实现国家统一,比建立民主共和国更具决定意义,因为国家统一是民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中国这个有着深厚统一思想的国家的本质需求。面对现实的要求,在1800年至1949年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现代化是环绕着“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这一基本主题展开其历史演变逻辑的。所以,人们都把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作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生革命性转折的拐点。
  无疑,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统一的强有力的国家领导力量。如果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大背景来考察,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种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不仅来自共产党的组织及其领导体制本身,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立国的思想和战略。与传统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循环下的国家统一相比,近代中国统一具有强烈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为国家发展要实现两大跨越:一是从传统政治文明跨向现代政治文明,二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跨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因此,近代中国国家统一就必须通过一种全新的国家形式来实现。国家形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管理形式,二是国家结构形式。前者是国家统一的政治形式,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质和历史使命出发,提出了民主共和制;后者是国家统一的局部与全局的结构形式,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在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当然,由于有民主共和这样的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不论在性质上还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与传统的国家结构形式相比都有了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中国社会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和强烈的现代
  化发展冲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联邦制和单一制之间选择了单一制。
  从国家全面建设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选择统一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除现代化的强烈冲动对国家统一的内在要求外,还遇到两个基本的现实问题:一是近代中国是以民主共和发展为取向的现实,二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这两个现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及其发展的需要,二是民族自决权的维护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设计和选择,就是从这些现实问
  题出发的,但是从最初的方案到最后的选择有一个发展过程。
  ……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我买了这么多本,为什么不用盒子装呢,只用个薄薄的塑料袋装,包装袋都破了,书本有破损。

评分

这次我买了这么多本,为什么不用盒子装呢,只用个薄薄的塑料袋装,包装袋都破了,书本有破损。

评分

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林著),是一部从政治学的学理出发,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形成发展逻辑

评分

内容非常好

评分

喜欢京东的送货上门!支持!就是价格略贵了点

评分

蛮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研究一番

评分

好书,确实值得一看,买得值

评分

蛮不错的一本书,值得研究一番

评分

棒呆的书籍 很快的物流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formation (2nd edition)]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