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新家》是北京卫视的家居设计改造类生活纪实节目,以“服务百姓安居梦,改造新家暖人心”为初衷,设计改造的不仅是一所房子,而是一个家、一种生活方式。《暖暖的新家》以公益设计的方式,倡导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基于绿色生态的旧物改造,帮助受助家庭培养新的生
活价值观,好设计让生活更加阳光、更加健康、更加快乐。设计师对人文性关怀的功能体现,更加凸显了设计的社会价值所在。同时,鼓励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用力所能及的小改变来提升生活的美学品质。《暖暖的新家》作为一档生活服务节目,也是一档民生设计节目,更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美学普及传播与教育的方式,都体现出设计服务民生、促进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旧屋设计改造范例,伴随《暖暖的新家》节目的播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优秀的设计师也传递出越来越多的爱心和社会责任。
本书呈现了北京卫视大型家装类改造节目《暖暖的新家》栏目第三季的精彩内容,每一期内容都由各期的编剧讲述12个家庭在装修改造中发生的温暖人心的故事以及改造施工的细节。这十二期内容分别是,北京遇上米兰、充满回忆的家、零通风零采光的家、珠峰脚下的家、让妈妈回家、我家有棵树、编织大叔的幸福之家、住在柜子里的家、零家具跨国之家、胡同里的我们仨、毛猴之家、时光天梯。
01 零通风、零采光的家 005
60 平方米的小院变身为四室一厅两厨两卫的新派四合院
02 北京遇上米兰 019
50 平方米的危房打造为艺术殿堂
03 充满回忆的家 031
29 平方米的百年老宅神奇蜕变为阳光别墅
04 “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家 043
“无腿勇士”:38 平方米的杂物间巧改为两室两厅
05 让妈妈回家 051
21 平方米的昏暗平房华丽转型为四室一厅的团圆之家
06 我家有棵树 061
19 平方米的老宅变身为三室二厅的三层迷你小别墅
07 编织大叔的幸福之家 071
38 平方米的老旧楼房华丽变身为四室两厅的环保之家
08 住在柜子里的家 083
16 平方米的房间变身为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梦幻魔立方
09 零家具跨国之家 095
23 平方米的loft 变身为豪华七居室
10 胡同里的我们仨 105
12.9 平方米的“蜗居”神奇变身为三室三厅一厨一卫
11 毛猴之家 115
18 平方米的住宅变身为两室三厅两卫的家庭艺术博物馆
12 时光天梯 125
19 平方米的百年老宅变身为五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小豪宅
三位老人居住在仅有15 平方米的阴暗、潮湿的房间里。还记得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 我们栏目组一行人来到西兴隆街93 号院。这是一个距离前门仅500 米的一户独门独院的私宅,从外面看上去,与闹市中其他偏安一隅的小院子没什么区别,只是报名节目的成百上千的房子中的一个备选,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打开门进入院子的那一瞬间,就打破了我们之前对这个房子的所有美好的想象。这座房龄将近200 年的小院,保留着传统的门窗和石地板,但潮气、霉斑侵蚀了墙壁,墙皮一碰即酥。屋内房梁的碎砖块经常掉落,房屋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很难想象这里居然还住着三位老人。这个家庭是哥哥加弟弟、弟媳的组合。姜家大哥,今年70 岁,年幼时因为一场意外,运动机能受损,走路要依靠拐杖,十几年来与世隔绝,长期靠弟弟和弟媳照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弟弟与弟媳也都是年逾花甲、自顾不暇。房子的各种不如意,也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困难,但即便如此,夫妇俩还是坚守在这里,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哥哥的生活。
房屋的自建部分漏雨严重
小院的南侧是自建的卫生间和厨房。每次下雨,是老两口最忙碌的时候。由于漏雨严重,屋
顶的塑料布无法承受累积的雨水,老姜只能把它戳破,这样雨水才不会越积越多,每次下雨都能
倒掉10 多桶水。
老两口勤俭持家,不舍得扔东西,屋内杂物堆积,如同仓库
这个占地将近60 平方米的小院,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因此,所有人都期待着
这个房子来个“灰姑娘式”的华丽转变。然而,尽管先前有着不少与委托人沟通的经验,但在后来的改造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最大的分歧是生活理念。委托人有着自己的一套勤俭持家的理念,曾经是维系一家人生存的法宝,但到了今天,却成为阻碍一家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罪魁祸首”。这是一种近乎“储物癖”的心理。在这个家里,有3 辆自行车、5 个水壶、3 台电视机、21 个整理箱,还有若干个柜子、纸箱,大大超过了60 平方米小院的承载能力。对此,我们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拉上设计师,与心理专家一起,试图帮助委托人解开心结。同时,设计师还拿出房屋平面图,为委托人描绘未来的新生活。最终,在我们的耐心劝导下,装修得以继续进行,老两口也迈出了从心理上转变原有观念、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拿到这书后,我先翻阅了引言部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仿佛是邻家那位刚刚成功装修完自己小窝的“前辈”在分享经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设计精英腔调。这种平易近人的语气,让我感觉阅读的过程会非常放松和愉悦。我注意到其中提到了“断舍离”与空间设计的深度融合,这一点非常触动我。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不是空间不够大,而是物品太多塞不进去,所以设计的第一步应该是“减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物我关系”,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临时性的储物柜建议。另外,我对作者如何平衡美观与实用性这一点非常好奇。小户型设计最怕的就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空旷”而牺牲了生活的便利性,比如牺牲掉必要的储物空间,或者用过于极简的家具导致功能性缺失。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既能保证颜值,又能让人舒舒服服过日子的“中庸之道”,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基于真实居住场景的案例分析,而不是那些只存在于效果图里的完美空间。
评分我不得不说,光是看这本书的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已经让我对“小户型”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如何“塞东西”的书,更像是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书。我特别欣赏其中可能蕴含的一种生活哲学:接受局限,然后在局限中创造出最大的自由。我关注到关于“定制化家具的取舍”这一主题的讨论,这往往是小户型设计的盲区。许多人一窝蜂地去做全屋定制,结果发现预算超标,且成品灵活性差。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引导读者思考,哪些是必须定制的“功能核心”,哪些则可以用灵活、现成的家具来替代,以达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家具选购清单”或者“避免踩坑的黑名单”,那对于像我这样装修小白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致力于将“居住的艺术”以最务实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个渴望拥有温馨小家的普通人。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看起来逻辑性很强,似乎是从宏观的规划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处理。我注意到关于“光线与色彩心理学”的部分被单独列出,这让我非常惊喜。很多设计师往往只关注物理空间的尺寸,而忽略了光线对居住者情绪和空间感知的影响。在小空间里,一个错误的颜色选择可能让整个房间显得局促压抑,而一个巧妙的光源布局则能瞬间放大空间感。我希望作者能详细阐述如何利用不同色温、不同角度的光照,来塑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居家氛围,尤其是在自然光线不佳的情况下,人工照明该如何“作弊”。此外,对于“动线设计”的探讨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如何保证在有限的面积内,从厨房到客厅、从卧室到卫生间的移动路径是顺畅且不相互干扰的,这直接决定了日常生活的舒适度。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动线测试”方法,那就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清新明快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在梳理读者的痛点上,毕竟现在的年轻人,谁不是在为那几平米的小空间绞尽脑汁呢?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空间魔术”的章节,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打破常规、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收纳和布局技巧。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华丽空洞,要么就是把设计讲得像一本技术手册,枯燥乏味。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带着烟火气,真实可感的生活化改造方案,能让我立刻在自己的小窝里尝试并看到效果的“小窍门”。如果这本书能真正做到将复杂的装修知识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配上足够清晰的图解,那它绝对是小户型爱好者的福音。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尴尬的角落,比如梁柱的处理、采光不足的改善等,这些细节恰恰是决定居住体验的关键。总而言之,基于初步的印象,这本书的包装和定位都非常精准,直击目标群体。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关于小空间收纳的书,但读完后总觉得有些“水土不服”。它们要么是针对欧美家庭的超长走廊和巨大飘窗设计的,要么就是把重点放在了昂贵的定制家具上,对于我这种预算有限的租房族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排版和用材给我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很好,看起来就是一本可以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灵活隔断”那一章的标题,这正是我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如何在不破坏采光和通透感的前提下,划分出工作区、休息区和起居区。我猜测作者可能推荐了一些轻量级的隔断方案,比如多功能书架、移动屏风,或者仅仅是地毯和灯光的巧妙运用。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尺寸标注和不同分隔方案的优劣对比,那将是无比珍贵的参考资料。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真正能落地的、适合DIY爱好者尝试的方案,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
评分相信京东,东西专业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五分好评!非常满意!质量不错?五分好评!非常满意!
评分小户型装出大格局,简约风格 我很喜欢,家里正值装修阶段,借鉴方案
评分比较初级的书,对装修什么都不太懂的能起点参考作用
评分还是不错的选择
评分送人的书,图解很全,朋友很喜欢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看了获益很多。
评分书比较薄,网上都能看到的图。相对,系统一点。
评分30元~卖包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