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背景每當讀到精彩的政治演講,我們都會被其中的語言深深地打動。尤其是看到視頻,現場觀眾更是激情澎湃,十分熱烈。例如:今天,二月的星期二,在斯普林菲爾德的低聲吟唱變成瞭來自東西南北四方八方的韆百萬人呼喚變革的大閤唱。這一進程誰都不能視而不見,誰都無法阻止。這次的確不一樣,因為這次美國總統競選不同於以往的任何競選。 (And today, on this Tuesday in February, in states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what began as a whisper in Springfield has swelled to a chorus of millions calling for change. It’s a cours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a course that cannot be deterred. This time can be different, because this campaign for the presid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different.—Obama on Super Tuesday: “Our Time Has Come” February 6, 2008)這是奧巴馬首次競選期間的演講片段。作為語言研究者,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打動瞭觀眾?難道僅僅是語言?對此,奧巴馬的另一段演講做齣瞭迴答。彆說語詞無關緊要。“我有一個夢想”——難道僅僅是語詞?“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所有的人都生來平等”——難道僅僅是語詞?“我們沒有什麼好害怕的,除瞭害怕本身”——難道僅僅是語詞?難道僅僅是演講?(Don’t tell me words don’t matter. “I have a dream”—just words?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瞖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just words? “We have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just words? just speeches? —Barack Obama, February 16, 2008)這段話揭示瞭政治演講不僅僅涉及語言,而且關乎我們的思維、認知和價值觀。因為演講者不隻是去說服觀眾,而且是讓觀眾認同你的價值觀。正是這一點成為認知語言學與政治語言研究的交集。認知語言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對世界進行概念化的,政治語言也是錶述自己的價值觀的。正如Lakoff這裏的Lakoff不是George Lakoff,而是指Robin Tolmach Lakoff。文章其餘各處均指George Lakoff。曾指齣:政治即是語言,同時語言也是政治(1990: 13)。近年來Lakoff在美國社會學傢Goffman和語言學傢Fillmore提齣的“架構”概念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齣架構理論(Framing Theory),進一步完善瞭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來解釋政治語篇,並於1997年創立洛剋裏奇研究院(Rockridge Institute),其宗旨是重新審視美國的進步主義政治,分析政治語篇中的架構和隱喻,揭示架構方式在政策的接受中的重要性,喚醒民眾的架構和隱喻意識,監控保守黨對架構的操縱,從進步主義價值觀的視角對公共辯論進行再架構(reframing),最終達到改變公共政策之目的。因此,本研究將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去探究美國政治語篇的認知機製及其接受度高低的緣由。筆者以美國總統布什與奧巴馬的演講為語料庫,對比其不同的架構隱喻模式及其社會架構功能,探討當代美國政治語篇的架構隱喻模式。1.2研究內容本研究將以架構理論、概念隱喻理論、美國兩黨的道德模式為理論依據,運用語料庫方法,研究布什與奧巴馬演講中的錶層架構與各種隱喻錶達以及深層架構與概念隱喻,並探討當代美國政治語篇的架構隱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內容:(1) 著重探討美國政治語篇中的錶層架構、深層架構,研究不同語篇隱喻的疏密度和分布情況,總結齣具有典型意義的概念隱喻;(2) 對美國政治領域的基本架構和概念隱喻進行批評性分析,分析其架構的不同特點和功能,揭示架構和概念隱喻背後的道德模式和價值觀;(3) 將布什與奧巴馬的政治演講進行對比分析,剖析其架構隱喻模式的異同和動因,並分析其演講的接受度,歸納齣美國政治語篇的架構隱喻模式和一般規律。1.3研究的重難點為瞭完成以上研究任務,本研究將圍繞以下兩個重點和一個難點來展開。(1) 本研究的重點① 挖掘其理論基礎。筆者將探討認知科學中的架構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需要深入研究認知語言學,同時結閤批評語言學和社會文化學理論;② 進行語料的收集和精加工。筆者將收集美國政治語篇的語料,並對其中的架構和隱喻進行識彆、標注和加工處理。在歸納政治語篇架構隱喻係統的同時,對比同一政治概念的不同或截然相反的隱喻錶達,探討政治隱喻的復雜性、動因及社會架構功能。(2) 本研究的難點從認知視角在篇章層麵上揭示美國政治語篇中的典型架構隱喻模式,以及這些模式所摺射的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使用目的和使用效果,並試圖解析政治語篇的再架構功能,對我國的政策宣傳和文化傳播活動提供藉鑒。1.4全書結構第一章主要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重難點和每章要點。第二章主要綜述國內外學者對政治語篇從修辭學、傳播學、批評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方麵所做的相關研究,並指齣目前研究的特點和不足。第三章主要闡述本書的理論基礎,在對認知科學、真實推理、軀體標記等相關概念做簡要介紹,並厘清“架構”概念的演變和學術傳承關係後,本章重點介紹Lakoff的架構理論、概念隱喻理論和美國兩黨的道德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紹本書的研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即語料的選取與提取、架構提取、隱喻識彆、概念隱喻分布和隱喻疏密度分析,在此基礎上,提齣架構隱喻的分析方法。第五章主要對比分析布什與奧巴馬政治語篇中的錶層架構,涉及教育、就業、稅收、醫保、經濟、外交和移民七方麵的演講,旨在發現二者在隱喻性錶層架構和非隱喻性錶層架構方麵使用的異同及其與兩黨道德模式的關係。第六章主要對比分析布什與奧巴馬政治語篇中的深層架構,涉及教育、就業、稅收、醫保、經濟、外交和移民七方麵的演講,旨在探討布什與奧巴馬使用的架構在小政府與大政府的執政理念、嚴父慈親的道德模式以及兩位總統架構駕馭能力等方麵的不同。第七章主要在闡釋美國的道德倫理觀,兩大政黨的道德模式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歸納齣美國政治語篇的架構隱喻模式,並以布什與奧巴馬關於教育法案的演講為例,詳細分析重大議題的認知架構六大步驟,即從道德價值觀,基本原則,議題蘊含的深層架構和概念隱喻,到錶層架構與隱喻錶達,推論和敘事角色。第八章為本書的主要發現,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研究的創新之處,研究的局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