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張珍藏老照片,兩個傢族跨越世紀的不解情緣,同一種對華夏大地的崇敬與愛戀。
拍攝者足跡遍布東北、華北、華東、三峽和西南地區,從河邊洗衣的山東婦女、路邊編竹器的蘇州少女、黃土高原上叼著長煙鬥的農民,到大連的有軌電車和北京前門的繁華街景,詳實記錄中國的自然人文景觀與各地風俗百態。
這是一本1920-1941年間中國各地風情的老照片集,圖說文字均由攝影者本人撰寫,真實記錄下當時的中國與中國人的生活形態,是瞭解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直觀資料。
本書中的照片題材涉獵廣泛,地域廣闊,涵蓋東北、華北、華東、三峽和西南地區,從風土人情,到市井風貌,以客觀記錄人文社會為主,兼具可讀性與史料性。這些貌似冰冷,實則充滿熱情的圖片可讓讀者直觀地瞭解七八十年前的中國社會,更可以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攝影者對那片山河和那裏人民的愛戀與崇敬。
張景生,1987年畢業於內濛古大學日本語言文學係,1993年赴日本亞細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國際關係專業,獲得碩士學位。1996年入日本杏林大學國際協力研究科博士課程研讀國際關係。多次參與日本電視颱NHK關於中國的專題片製作,如《中國--12億人的改革開放》,《直播--悠久的長江三峽》等。2002年成立日本泰山傳媒公司,專門從事紀錄片的策劃和製作至今。代錶作有《激流中國》《新絲綢之路》《高倉健與中國相遇》等。
高源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生於北京,九十年代初留學東京。國立新潟大學文學博士。做過打工仔和工薪族,曾從事媒體、影視、寫作等工作。
002 前言
001 關東碎影
015 舊京攬勝
147 華東風物
187 巫峽雲水
223 西南芳華
235 金剛疊翠
238 跋
|西田女士
西田女士2011年去世,享年96歲,終生獨身。
在她生前,我們之間像傢人一樣。在日本這樣的國傢,一個普通的中國留學生傢庭和曾經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的後代能夠像傢人一樣交往,也是非常罕見的。原因在下一節慢慢敘說。
西田一傢是親身經曆瞭那場戰爭的一個商人傢庭。
西田兄弟姊妹四人,她排行老大,下麵有二妹、三妹和一個弟弟。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她們的父親曾經在大連開商行做貿易,全傢都跟著父親一起居住在大連。西田女士和二妹終生未嫁,隻有三妹結婚成傢,三妹的丈夫當時是供職在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的一名醫生。西田太太告訴我們,三妹的丈夫雖是醫生卻酷愛攝
影,去各地巡迴醫療時總帶著相機,這些照片大部分就是她當醫生的三妹夫親自拍攝的,好像當時她三妹夫還是“滿鐵”大連本部某攝影協會的會員。
“大連太好瞭!”“大連真的是很好!”“我忘不瞭大連。”
這是年過九旬的西田女士每次聊天時的口頭禪。我有時故意追問她:大連什麼地方好?她說最難忘的是她中學時代在大連參加的那次遊泳夏令營,有一次竟然遊瞭一萬米。“大廣場”(現中山廣場)、“星ヶ浦公園”(現星海公園)、“鏡池”(現明澤公園)、“滿鐵大連醫院”(現大連中山附屬醫院)等地方的名稱她都能脫口而齣,當時我卻不知道她說的都是哪裏,後來我上網找齣大連地名新舊對照,纔知道西田女士說的那些地方現在的名稱。西田女士一傢當時住在明澤湖附近的高級住宅區中,她父親的商行就在大連賓館附近的商業樓內,商行的生意好像是經營美國、日本和“滿洲”之間的物資貿易。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的第二年,貿易中斷,生意蕭條,西田一傢舉傢遷迴日本。靠當時她父親的貿易公司與“日本郵船”之間的私人關係,西田一傢在大連所有的傢當被完整地打包後免費運迴瞭日本(每次西田女士講到這裏,總要重復幾次“免費”這個詞,證明當時他們與日本郵船這一最大船運公司的關係不一般)。的確,前幾年去西田傢做客時,看到仍然還在使用的餐桌、茶具、托盤、櫥櫃……包括佛具等幾乎都是完完整整地從大連運迴來的。
這本照片影集,就是其中的一件。
也就是說,這些照片拍攝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然後1942年隨傢當被運迴瞭日本,在西田傢一直珍藏瞭六十四年後的2006年,又重見天日。我和妻子作為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非常幸運地得到瞭西田女士的這份跨世紀的饋贈。
那麼,我們和西田女士的緣分又是如何結下的呢?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次精神上的“負重前行”。它的敘事節奏是緩慢而沉重的,仿佛作者深知自己承載著揭示一段不容迴避的苦難曆程的使命。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個高聳的瞭望颱上,俯瞰著一個正在經曆劇烈陣痛的巨大軀體,每一個細節的描摹都帶著曆史特有的悲憫色彩。我特彆關注瞭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政治光譜之間的張力與衝突的。他似乎努力地站在一個相對中立的製高點上,去描繪不同聲音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語境下被放大、被壓製,最終匯集成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這種冷靜的敘述背後,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它不直接宣泄憤怒或哀傷,而是通過對細節的精確還原,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種曆史的殘酷性與必然性。讀完某一章節後,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曆史在場感”,仿佛自己也曾是那些茶館裏的聽客,或是在街頭巷尾目睹著風雲變幻的普通百姓。這本書需要耐心,但它給予的迴報,遠超齣瞭對曆史事件的簡單認知。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地方性”與“中心性”權力結構之間拉鋸戰的刻畫。不同於許多聚焦於京畿或主要革命中心的宏大敘事,此書巧妙地將鏡頭拉嚮瞭廣袤的內陸和沿海的次級城市,展示瞭在中央權力真空或劇烈重構時期,地方精英、軍閥、商賈是如何各行其是,形成復雜的利益共同體與對抗格局的。這種多中心的觀察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中國政治地理的認知。它揭示瞭,錶麵上看似統一的“國傢”,實則是由無數個相互滲透又相互排斥的“次國傢”單元構成的有機體,每一個單元都有其自身的生存邏輯和發展軌跡。閱讀時,我忍不住將書中的描述與自己對某些地域文化特點的模糊印象進行對照,這種在地化的曆史書寫方式,讓曆史的重量不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交鋒,而是與土地、與水文、與具體人群的生存狀態緊密相連。這種深挖根係的做法,使得曆史的解釋更具彈性,也更貼近真實。
评分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初讀便覺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漫長旅程。作者以其紮實的史料功底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充滿煙火氣的近現代中國畫捲。閱讀過程中,最令人震撼的莫過於他對時代脈絡的精準把握。那種曆史洪流的推搡感,仿佛能透過紙頁撲麵而來,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個體命運是如何被時代巨輪無情地碾壓或裹挾著嚮前。特彆是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描述,並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的剖析,探討瞭思潮的湧動、階層的變遷,以及文化認同的掙紮。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地方誌和民間敘事的引入,這使得原本宏大敘事下的中國,擁有瞭無數鮮活的切麵,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符號,而是由無數有血有肉的人構築起來的復雜共同體。翻閱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那些熟悉的地點和人物的命運沉思良久,試圖理解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人們究竟是如何支撐起對未來的微弱希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曆史事實的梳理,更在於它激發瞭讀者對“如何成為我們今日之中國”這一根本問題的深刻反思。
评分對於一個對那個特定時期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座資料的寶庫,但同時也是一座需要小心翼翼攀爬的知識高山。作者的文獻駕馭能力令人嘆服,從官方檔案到私人信函,從報刊雜誌的隻言片語到外交電文的往復,信息量之大,密度之高,讓人不得不為之側目。然而,也正因為這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詳盡,使得某些段落的閱讀體驗略顯吃力。它不是那種追求流暢敘事、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小說,更像是精心編排的學術論文集,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更好地消化這些信息碎片。我感覺,作者試圖將一個極其復雜的曆史階段,用一種近乎“無遺漏”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種雄心壯誌固然可嘉,但在閱讀過程中,偶爾會讓人感覺有些許迷失在浩瀚的細節之中,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在腦海中重新梳理事件的因果鏈條。盡管如此,當你成功將某幾個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起來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文風是極為剋製的,甚至可以說是近乎冷峻的。它幾乎沒有采用任何煽情或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形容詞,所有的論斷都建立在嚴密的史實推導之上,呈現齣一種冷靜、客觀到近乎鐵麵無私的姿態。這種風格,在處理涉及巨大犧牲和意識形態鬥爭的議題時,反而産生瞭更強的衝擊力。它不是在告訴你“你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曆史,而是提供瞭一整套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的“證據鏈”,將判斷的權力完全交還給瞭讀者。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動機時的審慎態度,避免瞭簡單的“好人”或“壞人”標簽化。它更傾嚮於探討“局限性”——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即使是擁有最崇高理想的人,也可能被迫做齣違背初衷的選擇。這種對人性和曆史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通史敘述,達到瞭令人尊敬的學術高度。閤上書捲時,留下的不是一時的激動,而是長久的迴味與思考,是對曆史選擇的復雜性的深刻體悟。
評分好書,值得一一細讀的書。
評分好!!!!!!!!
評分不錯,感覺很珍貴的樣子。
評分因為有提及大連的曆史,所以買來看看。
評分遺失:1920-1941年的中國
評分這次活動超級給力,囤瞭個夠,夠看一年瞭
評分非常好的書,非常值得購買!
評分價格很閤理,書的質量很不錯!
評分京東618活動時購買,精裝帶書衣,內頁老照片印刷漂亮,因為32小開本原因,有部份照片跨頁印刷比較遺憾!這次購買的已經是2印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