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际出发,广泛吸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采用分层探索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对传统体制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政策演变状况。展开追踪式的连续纵向考察。着重研究了国有企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等经济政策的运行轨迹以及知识产权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等演变过程。《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试图通过系统研究这些政策的产生原因及其调节功能。进而揭示它们的变化规律,以利于旱曰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政策体系。《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适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高校师生、科技管理人员和企业界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张琼妮,1981年10月17日生,浙江三门人。博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创新管理。已主持或参与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多项。出版个人专著《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研究》1部,两人合著10多部。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学术成果奖。
张明龙,1953年3月28日生,浙江三门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省重点学科主持人。台州学院首届常务副校长、二级教授。已出版著作4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译文360多篇。有3篇论文呈中央政治局领导决策参考。获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30多项学术成果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国有企业政策
一 初创时期国有企业的产权政策
二 初创时期国有企业的税收与利润政策
三 初创时期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政策
四 初创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政策
第二节 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政策
一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政策
二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利润与奖金政策
三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政策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政策
一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产权政策
二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利润与税收政策
三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政策
四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管理政策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政策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产权政策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利润与税收政策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薪酬与激励政策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政策
第二章 财税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财税政策
一 改革开放前的财政体制及管理政策
二 改革开放前的税收政策
三 改革开放前的预算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财税政策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体制及管理政策
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税收政策
三 改革开放初期的预算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税政策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及管理政策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税收政策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政策
第三章 金融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金融政策
一 统一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政策
二 集中统一管理信贷资金的政策
三 集中统一管理基本建设资金的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政策
一 实施重塑金融微观基础的政策
二 实施加快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政策
三 实施改革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金融政策
一 制定金融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
二 推进优化金融微观基础的政策
三 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律体系建设
第四章 就业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就业政策
一 改革开放前就业政策的演进
二 改革开放前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
三 改革开放前就业政策的成效与弊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的演进
一 外围层次改革阶段的就业政策
二 内圈层次改革阶段的就业政策
三 核心层次改革阶段的就业政策
四 硬核层次改革阶段的就业政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
一 实施下岗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工程
二 制定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新政策
三 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政策
第五章 工资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工资政策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收入分配政策
二 开始建立新型工资等级制度
三 开展首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
四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调整政策及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政策的变动
一 改革开放初期局部调整工资的政策
二 恢复发展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
三 开展第二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政策的变动
一 开展第三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
二 进行第四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
三 实施第五次全国性工资制度改革
四 新体制下推进工资政策创新的展望
第六章 宏观调控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及其政策
一 第一次宏观调控的最初应急对策
二 第一次宏观调控运用的财政政策
三 第一次宏观调控运用的货币政策
四 第一次宏观调控运用的投资政策和收入政策
五 第一次宏观调控期间各年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及其政策
一 第二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二 第三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三 第四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第三节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及其政策
一 第五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二 第六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三 第七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四 第八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五 第九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六 第十次宏观调控及其主要对策
第七章 知识产权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制定和完善保护商标的政策法规
一 制定保护商标的政策法规
二 完善保护商标的政策法规
第二节 制定和完善保护专利的政策法规
一 制定保护专利的政策法规
二 完善保护专利的政策法规
第三节 制定和完善保护著作权的政策法规
一 制定保护著作权的政策法规
二 完善保护著作权的政策法规
第四节 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其他政策法规
一 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其他相关法规条例
二 通过修订科技进步法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
三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第八章 科技创新政策演变研究
第一节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演进
一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概述
二 新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三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
一 实施科技发展专项计划
二 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
三 完善科学技术奖励政策
第三节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
一 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政策法规
二 发布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
三 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
第四节 科技信用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 制定科技信用管理政策的必要性
二 制定科学基金领域的信用管理政策
三 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信用政策
四 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不断完善科技信用政策
五 推进科技信用管理政策体系建设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0条“关于财政”指出,建立国家预算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范围,厉行精简节约,逐步平衡财政收支,积累国家生产资金。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8条规定,政务院下设财政部,财政部受政务院的领导及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指导,主管全国财政事宜。在10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同时,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
2.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指出,当时全国财经状况具有如下特点:全国军政公教人员实有近900万人;过去国家支出的大部分由中央政府负责和依靠增发通货,现在则公粮与税收大多尚由各区、省、市县人民政府管理,出现财政上的不统一和收支机关之间的脱节现象;全国人民经过的12年战争和通货膨胀后,生活已极困难,需要努力制止通货膨胀。
《决定》指出,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和收支机关脱节的现象,如不速求克服,则不但当年财政概算有被突破的危险,而且由此而来的金融物价波动,将大大增加全国人民的困难,为节约支出,整顿收入,统一财政收支的管理,政务院特做出10项决定,具体内容涉及对各级军政机关人员、马匹和车辆等编制、仓库存货的清查、资金周转、公粮征收、税收征收、外贸物资管理、工矿企业管理、人民银行职责、财政部门管理职能,以及惩处财经违法行为等。由此开始,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3.设置和施行中央金库管理系统。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公布《中央金库条例》,做出如下规定:(l)中央人民政府为统一国家财政收支,设立中央金库。中央设总金库,各省(市)设分金库,各县(市)设支金库,必要时于适当地点设经收处。(2)各级金库均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金库主任由各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任。(3)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均须由经收机关照规定期限全部缴纳同级金库,除有特别规定者外,不得坐支抵解及自行保管。(4)金库款的支配权,统属于财政部。中央总金库除依照财政部支付命令付款外,无权运用库款,分支库非得总金库的命令不得付款给任何机关。(5)各级金库间存款的运解调度权属于中央总金库。3月2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央金库条例施行细则(草案)》,通知自即日起试行。
1952年12月22日,财政部公布《中央金库条例施行细则》。其主要内容有:(1)款项入库报解处理程序,其中包括收入系统的划分,款项入库处理办法,收入划分报解处理办法,暂收款、收入退还、出口退税、罚没提奖及更正错误等各项处理办法,报告制度等;(2)库款支拨手续;(3)会计科目;(4)账簿;(5)对账制度。
1953年12月7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中央金库条例施行细则》。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支库设置经收处、金库收款时间、报解时间、县(市)支库办理各级预算收入的划分留解工作、中央企业系统收入的缴款办法、对账方法和收入退还方法等。
4.提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财政体制及管理政策。
1951年2月,中财委召开财政会议,主要讨论关于划分财政收支系统等问题,提出以下6项纲要:(1)全面了解研究财政税收来源。摸清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城乡物资交流等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货币周转情况,以及保险、储蓄、信贷、公债发行推销等问题。(2)掌握支出重点及其规律。要抓紧主要的、有弹性的和有季节性的开支;要研究各种建设费用的计算标准;要准备逐渐由借给财政向经济建设财政转变。(3)加强对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
……
前言/序言
政策通常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主要包括:(1)党和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纲领和规划;(2)政府根据经济社会运行特点和管理需要,制定的各项具体政策;(3)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路线方针,按照立法要求,通过法定程序,颁布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规定,并相应形成各种制度和章程等。
各个具体政策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它们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力。当然,这些具体政策的影响力并不完全等同,它们存在高低不同的层次差别,存在大小不等的范围差别,还存在长短不一的作用时限差别。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具体政策,总是存在于一个有机组合而成的政策体系中,并以多元化的政策体系整体合力的形式,对调节对象产生作用。
在多元化的政策体系中,各个具体政策不是同一平面上的几条直线,而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交错的运动立体,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在整个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内,“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政策体系,尽管其内含的具体政策纷繁庞杂,但从系统性角度分析,可大体归并为三类:(1)微观管理系统政策,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政策、企业技术改革与创新政策、产品政策、企业发展激励政策等组成,主要从微观角度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发展与创新能力。(2)宏观管理系统政策,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土地政策和人才政策等组成,主要从宏观角度加强经济活动主体的发展与创新活动。(3)科技管理系统政策,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信用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等组成,它们通常可以直接推动和加强经济活动主体的创新活动。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出现了网络环境后,一个健全的多元化经济政策体系,可以自动利用众多的信息点、便捷的沟通渠道,以及功能强大的公共平台,及时调整其内含的各类政策要素,使它们形成强大的矢量合力和导向机制,促使经济活动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活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政策体系,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作用特点。
(1)导向性。对于亟须发展的高技术产品和新兴行业,多元化经济政策体系将通过整合内含政策,聚集方向相同的作用力,定向产生特别有利于高技术产品研发者、新兴产业创办人的经济结果,促使这些高技术产品、新兴产业或关键部门,向着预定目标稳定而迅速地发展。
(2)遏制性。对于应限制发展的低技术产品和落后行业,多元化经济政策体系也会通过整合内含政策强制力,发挥遏制性功能,在适当范围内适时适度地造成不利于低技术产品生产者,不利于落后行业从业者的经济结果,从而及时淘汰一些落后产品和落后企业。
(3)协调性。有的原料产地、投资场所或销售市场,由于某些特殊条件,能够获得较多经济收益。它们往往会吸引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一起涌入,可能会因此造成无序竞争。这时,政府可以通过运用各种调控措施,促使多元化经济政策体系合理调整作用力,从而形成有方向地协调各种不同企业的进入比例,使之趋向最佳组合,获取最佳宏观经济效益。
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new China'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new China'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新中国经济与科技政策演变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new China'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ie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