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史/思想者书系

汉字简史/思想者书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朴安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历史
  • 文化
  • 文字学
  • 中国文化
  • 思想史
  • 语言学
  • 字体
  • 文明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2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4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想者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汉字文化发展渊源的必读书
一部连续再版数十次、影响深远的汉字学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汉字学通俗读物,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汉字学的书目。这是为研究汉字学的人提供的一部基础参考书,其中显示了作者博而能约的能力。

作者简介

胡朴安,本名韫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先生从事汉语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数十年,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国民大学、群治大学等名校。其代表作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学术史》《汉字简史》等,影响深远。


目录

001 序
003 上编 文字源流
005 第一章?文字通论
013 第二章?字音的原起
019 第三章?字义的原起
027 第四章?字形的原起
033 第五章?甲?文
039 第六章?古?文
047 第七章?篆?文
053 第八章?隶?书
057 第九章?文字废弃
063 第十章?文字增加
069 中编 六书条例
071 第一章?六书通论
079 第二章?象形释例
085 第三章?指事释例
091 第四章?会意释例
097 第五章?形声释例
105 第六章?转注释例
113 第七章?假借释例
121 下编 研究书目
123 第一章?《说文》
153 第二章?形体辨正
159 第三章?古籀与小篆
163 第四章?金?文
165 第五章?《说文》中古籀
169 第六章?甲骨文字
173 第七章?隶?书
176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五章
甲?文
一 甲文的发见和名称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河南安阳县西五里,一个小屯发见龟甲和兽骨,上面都有刻辞。这个小屯在洹水的南边,是殷商武乙的都城。《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虚者”便是。刻辞里面,殷代帝王名号很多,因此便有人断定是殷代的遗物,称为“殷虚书契”,“契”是刻的意义,即是刻文字在龟甲上。或称为“契文”,或称为“殷契”,又因为刻辞上都是贞卜的话(贞卜即是问卜),所以又称为“殷商贞卜文字”,普通称为“龟甲文”,或称为“龟甲兽骨文字”;这里称为“甲文”,是一种简称,和《说文解字》简称为《说文》一样。
二 研究甲文的人
甲文出土的时候,为福山王懿荣所得,王氏死庚子之难;尽归丹徒刘鹗,刘氏墨拓数千纸,景印《铁云藏龟》一书,其书虽未有考释,然已引起世人注意。后刘氏得罪发边,所臧散失;日本考古家争相购买,日人林辅泰著一文,揭之于史学杂志;研究甲文的人,日见其多。
国内研究甲文的学者,当首推瑞安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一书,但未能洞悉奥隐。后来上虞罗振玉搜罗龟甲很多,经过他的考释,甲文便渐渐可读。继罗氏而起的,要推海宁王国维,他将甲文运用到古史上,甲文的价值,愈觉增高起来。
其他如丹徒叶玉森、天津王襄、丹徒陈邦怀、番禺商承祚等,惟叶氏所著《说契》《研契枝谭》《殷契钩沈》,颇有纠正罗氏的违失;其余著作,皆未能出罗、王二氏的范围。松江闻宥,研究甲文,欲为甲文整成一统系,其见颇卓,当能自成一军;但全功尚未告竣。国内研究甲文的学者尚多,这里但举著者所知的记在上面。
三 甲文的真伪和价值
自甲文发见以后,信为真殷代文字的人极多;疑其假的人绝少。余杭章炳麟不信甲文,但亦未曾发表过强有力不信的理由。著者对于甲文,没有确实证据,证明甲文是假的,故不敢贸贸然断甲文是假;但著者个人的意见,以为若必定确信甲文是真的,必须经过两种考验:(甲)地质学家的考验;将龟甲入土的浅深,考验年代的远近。(乙)化学家的考验;将龟甲兽骨一一分析,考验其变化的久暂。现在没有经过这两种考验,仅仅根据文字的考证,多少总有点的可疑;我不懂地质学与化学,不能做上述二种考验的工作,对于甲文只能抱不敢信不敢疑的态度。我现在本确信甲文的人,将文字上考证所得的价值,列举在下面:
(甲)殷都邑的考证;
(乙)殷帝王的考证;
(丙)殷人名的考证;
(丁)殷地名的考证;
(戊)文字的考证;
(己)文章的考证;
(庚)礼制的考证;
(辛)卜法的考证。
上面八项,可以约为三项:(甲)历史上的价值。(乙)文章上的价值;(丙)文字上的价值。(甲)(乙)两项价值,与文字学没有关系,可不必论;在文字学上所当研究的是第三项价值,现在将第三项价值,记四条于下面:
(甲)籀文即是古文,并非别有创制和改革。例如《说文》“四”字,籀文作“”,甲文中的“四”字,正是作“”。
(乙)古象形文以象物形为主,不拘笔画繁简异同。例如:
羊——“”“”“”“”
马——“”“”“”“”
豕——“”“”“”“”
犬——“”“”“”“”
以上诸字重文,笔画繁简,皆有异同;然都肖羊马豕犬的形状。拘拘于笔画,是经过整理以后的文字。
(丙)与金文相发明。用甲文证金文,常见的字,相合的十有六七。例如毛公鼎“余”字作“”,盂鼎“盂”字作“”,和甲文相同。
(丁)纠正许书的违失。《说文》中文字,有许多不得其解的,或解而不通的,甲文可以纠正。例如“牢”字,《说文》作“”,从“牛”、从“冬”省;甲文上“牢”字,有“”“”“”“”“”“”诸形,都是象阑防的形状,并非从“冬”省。
甲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有这样大;其他在文章上,历史上,当然也有相当的贡献。我极希望研究甲文的学者,先在龟甲的本身上,作精密的考验,倘龟甲的本身,没有问题,则对于学术上的贡献,真是不可限量。
第六章
古?文
一 金文中古文和《说文》中古文的异同
许叔重《说文解字》叙:“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按今覆毛初印本和孙、鲍二本都是一千二百八十,毛刻改本是一千二百七十九。)所谓重文,即是古文,籀文,或体,三种。除或体外,古文,籀文,都可称为古文;可是将后世出土的金文来比较,大多数不相符合。如《说文》:“示”古文作“”;“玉”古文作“”;“中”古文作“”,籀文作“”;“革”古文作“”;“画”古文作“”作“”;“敢”古文作“”,籀文作“”,都不见于金文。金文中习见的字,如“王在”的“在”作“”;“若曰”的“若”作“”;“皇考”的“皇”作“”;“召伯”的“召”作“”;“邾子”的“邾”作“”;“郑伯”的“郑”作“”;都不见于《说文》。又如金文以“”为择,《说文》:“‘’引给也。”不言古文以为择字;金文以“乍”为作,《说文》:“‘乍’止也;一曰亡也。”不言古文以为作字。总之金文中的古文,与《说文》中的古文,各自不同。关于不同的原故,有两个主张:
(甲)吴大澂的主张:《说文》中的古文,是周末的文字;金文中的古文,是周初的文字。——《说文》中的古文,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古文,不是真古文。
(乙)王国维的主张:《说文》中的小篆,本出于大篆。《说文》中的古文,是战国时六国的文字,用以写六艺的。《说文》中的古文,是东土文字;金文中的古文,是西土文字。
这两个主张,究竟是不是定论,或孰是孰非,尚待研究。不过近来新出土的三体石经,都和《说文》中的古文相合;就是《说文》中的古文,和金文中的古文,也间有相同的。可见《说文》中的古文,实有两种:一种是鼎彝中的文字;一种是六艺中的文字。不过六艺中的古文多,鼎彝中的古文少;吴氏不察,说许氏不见古籀真迹,未免太过。
二 古文的形义是最初的形义
《说文》中的文字,都是形由义生,义由形起,似乎都是初形初义;但是考证古文,便知《说文》中的文字,已经变更了。例如“天”字,《说文》:“颠也”,是最初的义,古人只知有颠,不知有天;天的名是从颠的意义引申出来的。《说文》“天”字的组织从“一”“大”,和“颠”的意义不合,可见不是最初的形;古文“天”作“”,“”是人形,“·”就是“颠”的形,形与义便相应了。古文的形义,在文字学上,极有研究的价值;不过古文繁简不一,异形极多;各家的释文,又复纷如聚讼。吴大澂著《字说》三十二篇,关于古文的形义,很有发明。现在举其“出”“反”字说在下面,为研究古文形义者介绍。
“出”“反”字说:“古‘出’从‘止’从‘’;‘反’为‘出’之倒文,二字本相对也。古文‘止’字,象足迹形,有向左向右之异;有前行倒行之别;右为‘’即‘’。左为‘’即‘’。读若挞。向右为‘’即‘’,小篆作‘’,苦瓦切。向左为‘’,即‘’,小篆作‘’,读若黹。两足前行‘’小篆作‘’,加‘’为‘’。两足倒行为‘’,小篆作‘’,加‘’为‘’。两足相并为‘’,小篆作‘’,读若拨。两足相背为‘’,小篆当作‘’,今作‘’。以足纳屦为出,当作‘’,变文为‘’。倒‘出’为‘’,当作‘’,变文为‘’。古礼出则纳屦,反则解屦,‘’象屦在足后形。‘出’‘反’二字正相对;与‘陟’‘降’二字同。《说文解字》‘出’进也;象艸木益滋上出达也。‘反’覆也;从‘又’反形。盖文字屡变而不得解,古义之废久矣。《诗》:‘绳其祖武’,‘履帝武敏歆’;《礼记》:‘堂上接武,堂下布武’之武,疑亦从两‘止’,古文作‘’即步字,后人误释为武,与‘止’‘戈’之义绝不相合也。”
观“”“”二字,小篆变为“”“”,与初形初义,悉不相符,可见求文字最初的形义,当考诸古文;这里不过举“出”“反”二字为例,学者观吴大澂《字说》全书,当更明白。
三 古文和籀文
自从《汉书·艺文志》以史籀为周宣王的大史;后来许叔重解《说文解字》也是如此说法,“籀文”便公认为在古文以后、篆文以前的一种书体;二千年来,没有人否认过。近来海宁王国维著《史籀篇疏证》,始创说,史籀是书的篇名,不是书体的名;因《说文》中的籀文与殷周的古文,很多相同的,现在略记几个字在下面为例:
“”籀文“”;按盂鼎“”字作“”,从“米”在豆中,以进之;从“米”与从“”的意同。“”即从“”省声,又甲文与散氏盘“登”字都与籀文同。
“”籀文“秦”;按盄龢钟和许子簠“”字如此作。
“” 籀文“邕”;按毛公鼎“雝”字作“”,从“”,与籀文“”字,都是象邕城池的形;篆文变“”为邑,遂为会意。
“”籀文“四”;甲文及金文中“”字,都是如此作,与籀文同;惟郘钟“四”作“”,与篆文略同。
据以上几个字看来,《说文》中的籀文,未必出自《说文》中的古文,因《说文》中的古文,与周古文相同的,反比籀文少。许叔重说:“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这句话很有疑问;王国维说,籀文不是书体名称。他的理由有两点:(甲)史籀是太史读书的意思;“籀”和读同,不是人名。(乙)史籀篇的文字,是周秦间西方的文字;没有传到东方,所以和东方文字不同。这两个理由,很有价值;第二点尤其有价值。
籀文和篆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秦国是西周的故都;秦国本身没有文化,都是西周的文化,所以文字与西周相近,没有什么变更;周朝从东迁以后,文化由陕西到河南,由河南到山东;山东尤其是文化的中心点,文化发达,文字也随着演变,东方的文字,当然与西方不同。六艺是孔子删订的,所以书写六艺的文字,都是东方文字。如此研究,古籀的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了。
第七章
篆?文
一 篆文和古文
论文字发达的程序,后起的字形,大都从初起的字形蜕化而来;篆文虽是秦代制造,但是因古文不变的极多。张行孚著《小篆多古籀考》一篇,证据极为详确,他举出两个例:(甲)例如“於”古文“乌”,小篆“菸”“淤”等字,都从“於”声,籀文“磬”,小篆“聲”“磬”等字,都从“殸”。这个例,便是已废为古籀,而仍见于小篆偏旁的。(乙)例如“”古文“瑁”,“”字“目”字,都是小篆。“”籀文“韪”,“心”字“韦”字,都是小篆。这个例,便是仍作小篆,而见于古籀偏旁的。由张氏所举两例看来,现在《说文解字》中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中,和古文相同:大约古籀和小篆相同的,李斯只录小篆;小篆和古籀不相同的,录小篆以后再录古文或籀文。但是张氏所举古文,都是《说文》中的古文;多数是六艺中的古文,和东土文字相近,和西土文字相远;似乎篆文和古文,又发生一个问题了;其实六艺中的文字,和鼎彝上的文字,虽然不同,不过是作法和体势的差异;东土文字,必是由西土文字蜕化出的。我们考证金文,便可以明了有许多文字,虽然和小篆不同,其意义仍相似;例如“”古文,“”小篆,从“行”从“辵”,意义是同的。“”古文,“”小篆,从“口”从“言”,意义是同的。其他如“”古文,“”小篆;古文的“王”,从“二”从“”;篆文的“王”,从“丨”贯“三”,形不相似。古文地中有火,火盛曰“王”,小篆通天地人谓之“王”;意义亦毫不同。我们虽不能据以考见古文递变为小篆的痕迹;但是,就其不同的一点,加以研究,不外是:(甲)组织的不同;(乙)笔画的差误;都可推测得出来,学者本这个方法,做有系统的研究,定可以找得出文字发达的程序。
二 或体和俗体
《说文解字》重文中,除古文、籀文、奇字而外,又有或体和俗体两种。自从大徐本所谓“或作某”的,小徐本有时写为“俗作某”,因此学者都以为或体是俗字;著者的意见,非但或体不是俗字,便是俗体也有相当的价值。或体和俗体两种,都是小篆的异文;汉时通行的文字,和六书条例不相违背的。许叔重著《说文解字》,本是解释文字的条例,以纠正当时的俗书;岂肯纪录俗体字,自乱条例。试看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一类的俗字,《说文解字》中便一个也找不出,并且在叙里面,特为提出来,斥为不合六书的条例;大概《说文解字》所录的俗体,都是当时所通用,信而有征,合于六书条例的。现在将张行孚、许印林二人的主张,记在下面:
(甲)张行孚的主张:“字之有正体,或体,犹之诗之有齐、鲁、韩,虽在同时,乃别有师承也。而王氏筠则谓《说文》之有或体也,亦谓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于其间也。正体之字,以或体为偏旁甚多,若以其或体而概废之,则正文之难通者,不既多乎?”
(乙)许印林的主张:不惟或体非俗体,即俗体亦犹之或体也。俗,世俗所行,犹《玉篇》言“今作某”耳;非对雅正言之,而斥其陋也。郑康成之注《周礼》也,曰:“‘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袞’。”以今考之,“卷”之读不必俗于“袞”,而郑云俗者,谓记礼时世俗读“袞”为“卷”,故记作“卷”字;而“其通则曰‘袞’”,者,谓通其义,通,犹解也;非谓“袞”通雅而“卷”俗鄙也。许君所谓俗,亦犹是矣。
照上面两个主张看来,可见或体并不是俗字;况且有许多或体字,是从正体省的;甚且即是正体初文。例如或体“康”,即是正体“穅”的省文;也可以说是正体“穅”的初文。或体“”,即是正体“渊”的省文,也可以说是正体“渊”的初文。不过或体也有应该要分别的,许印林说:“或体有数种,或广其义,或广其声;广其义者无可议,广其声则有今古之辨。”大概广其声的或体,不尽出于秦篆;也有汉人所附益的。例如“芰”杜林说作“茤”,用古音分部考证,“芰”从“支”声,“支”属支部;“茤”从“多”声,“多”属歌部;和周秦的音不合了。据此看来,俗体当是后人孳乳的文字;或体是通行已久的文字;都不背文字的条例,都有存在价值。
……

汉字简史:思想者书系 《汉字简史》并非一本单纯的文字演变图谱,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探索中华文明源头、感受东方智慧脉络的旅程。本卷作为“思想者书系”的重要一员,将视野从孤立的文字符号延伸至其背后深邃的思想、哲学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力图展现汉字作为一种独特载体,如何承载、塑造并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 一、 远古的回响:从契刻到象形,初探思维的萌芽 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的思维便已开始寻求表达的途径。本书追溯至远古时期,从那些刻画在陶器、骨骼上的神秘符号讲起。这些早期符号,虽非成熟的文字,却已显露出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观察与归纳能力。它们或许是简单的图形,或许是抽象的记号,但无一不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敬畏。 本书将重点解读这些早期符号与自然界的关联,如对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的描摹,它们不仅仅是对具象事物的复制,更是古人对这些自然力量的理解与沟通尝试。当一块块刻有符号的陶片从地下出土,我们仿佛能听见远古先民在篝火旁,指点星辰、描绘狩猎场景时的低语。这些符号,便是人类早期思维逻辑的雏形,是孕育成熟文字的土壤。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仓颉造字的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也折射出人们对文字创造的渴望与对其神奇力量的认知。本书将超越传说,聚焦于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涵盖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天文、历法等各个方面。 我们将深入分析甲骨文的字形结构,解读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奥秘。这些字形,如同一个个微缩的文化密码,蕴含着古人对宇宙、生命、人伦的早期认知。例如,“日”、“月”字的演变,直观地展现了先民对天体运行的观察;“山”、“水”字的形体,勾勒出古代地理环境的轮廓;而“人”、“口”、“手”等字的简单构造,则反映了对自身及社会基本元素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甲骨文所承载的思想。卜辞中频繁出现的对神灵的祭祀、对祖先的敬畏、对天命的占卜,不仅是宗教活动记录,更是商代社会“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体现。这种思想认为,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神灵紧密相连,需要通过仪式和祭祀来维持和谐。甲骨文中的这些记录,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最直接、最珍贵的线索。 二、 华夏初成:金文的庄重与小篆的统一,思想的规范与流传 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文明的兴盛,金文应运而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金文,其字形更为规整,线条更加圆润,并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美感。本书将探讨金文在记录历史、祭祀祖先、彰显礼仪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维护宗法制度、巩固统治阶级权威方面的意义。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文字的书写载体发生了重要变化,也意味着文字记录的功能愈发强化。在金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对国家大事、王室成员、战争胜利的铭记,这些记录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权力与荣耀的象征。同时,金文中也记录了许多关于土地、奴隶、法律的条文,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法律观念的萌芽。 本书将着重分析金文的字体特点,如其线条的粗细变化、笔画的起承转合,以及在不同器物上的布局差异。这些细节不仅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更能折射出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文字也呈现出地域性的多样性。然而,统一的呼声与日俱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等人奉命整理、简化并统一了文字,形成了小篆。小篆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其结构匀称、笔画圆转、结构严谨的特点,奠定了后世汉字发展的基础。 本书将深入剖析小篆的形体特征,解释其在简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并讨论“书同文”政策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作用。小篆的统一,不仅仅是文字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政令的统一,它为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凝聚和发展,扫清了重要的障碍。 在分析小篆的同时,本书也将提及当时的隶书萌芽。隶书的出现,是为了适应更快速、更简便的书写需求,尤其是在公文处理和日常记录方面。它打破了小篆的象形意味,走向了符号化的方向,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隶书的变革,反映了社会效率需求的提升,也预示着文字将更加服务于实用性的目的。 三、 思想的载体:从诗经到诸子百家,汉字与精神世界的深度交融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其生命力在于其能够承载和传播深邃的思想。本书将重点探讨汉字如何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深度交融,成为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思想表达的强大工具。 文学的典雅与抒情: 从《诗经》开始,汉字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朴素的情感、生活的美好、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的忧虑,化作优美的诗篇。我们将选取《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分析其文字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汉字在其中所起到的点睛之笔。汉字的多义性、形象性,以及声韵上的搭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美学。 哲学的精炼与辩驳: 诸子百家的涌现,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墨家的“兼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法不阿贵”,这些精炼的哲学概念,都离不开汉字的精准表达。本书将选取代表性的哲学典籍,如《道德经》、《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分析其思想的核心命题,以及汉字在这些命题中的概念界定、逻辑构建和辩证关系。 我们将探讨汉字如何通过偏旁部叠合、字形演变,以及词语的组合,来表达抽象的哲学概念。例如,“道”字,其形体本身就蕴含着行走、引路的意义,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谋而合。“仁”字,由“人”和“二”组成,形象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与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高度契合。 历史的记录与传承: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尚书》中的古老篇章,《史记》中波澜壮阔的人物画卷,无不依赖汉字的记录而得以流传。本书将分析汉字在历史叙事中的作用,如何通过准确的词汇、严谨的语法,来还原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并传递历史经验与教训。 四、 文化的基因:从书法艺术到现代应用,汉字生命的延续与创新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更是一种视觉艺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将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发挥到极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汉字在书法中的笔墨韵味、气韵生动,并分析不同书体的艺术风格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我们将深入探究汉字与中华传统美学、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例如,楷书的端庄方正,象征着中庸、和谐;行书的流畅灵动,体现了自由、奔放;草书的狂放不羁,则表达了情感的宣泄与个性的张扬。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都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征以及文人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 进入现代社会,汉字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印刷术的普及,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都对汉字的传播和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书将审视汉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从印刷体到电子文字,从标准字体到个性化设计。 我们将探讨汉字在信息时代的演变,例如,形近字的辨识、输入法的优化、以及汉字在网络文化中的表情符号化等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汉字仍然是活跃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字系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汉字简史:思想者书系》并非止步于对文字形体、结构和演变的简单梳理,而是致力于挖掘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哲学观念和文化基因。它希望通过对汉字的回溯与解读,引导读者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连续性,感受古老智慧的魅力,并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汉字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凡价值与无限可能。这是一场关于文字的旅行,更是一次关于思想的探索,一场关于中华文明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承认,我本来对“简史”这类题材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为了追求“简”,难免会牺牲掉深度的挖掘和细节的描摹。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沿着一条精心铺设的时光隧道前行,导游(作者)的讲解既权威又充满激情,他不会强迫你记住每一个晦涩的年代节点,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演变过程,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片段。比如,他论述某种字形演变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图例,而是会追溯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那种“知其所以然”的阐释方式,让人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争议点”的态度,他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极端立场,而是呈现出多方观点的交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思维被激发,忍不住要去查阅更多的旁证资料。这种“引人入胜、激人深思”的叙事能力,是很多历史科普读物所欠缺的,它既满足了初学者的求知欲,也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感到内容的新颖和深刻。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只罗列事实、缺乏人文关怀的“硬核”书籍敬而远之。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浓厚的人文温度。作者在讲述那些冷硬的字形演变和规范制定的背后,总能挖掘出鲜活的“人”的故事。比如,某位抄书匠在昏暗油灯下如何揣摩一个笔画的粗细,或者某个地方官员如何因为推广新字体而遭遇阻力,这些细节的引入,极大地拉近了历史与我们当下的距离。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汉字符号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智慧乃至命运的起伏。这种将“物”的研究深入到“人”的体验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探讨,升华为一种关于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书写。读完之后,我望向我日常使用的电脑屏幕上的文字时,那种感觉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承载着数千年人类集体记忆的活化石。它让我对“文字即文化”这句话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精妙,仿佛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平缓的铺陈,也有激昂的高潮。开篇的引子非常抓人,它没有直接跳入甲骨文的年代,而是从一个更宏大、更哲学的高度切入,探讨“符号”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这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绪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维度。随着章节的推进,节奏开始加快,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马拉松选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精确地分配着“信息量”。在论及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段落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和权力的运作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随后过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个体书写解放,笔锋又变得轻盈灵动,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不会感到阅读疲劳。我甚至能想象,如果这本书被改编成纪录片,导演会如何利用这种叙事节奏来营造戏剧张力。它证明了严肃的学术研究完全可以摆脱刻板的说教腔调,转而成为一种流畅、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视觉系”读者准备的礼物。拿到手里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触感,而非市面上常见的廉价光滑纸。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配合着古朴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敛气质。装帧的工艺也透露着匠心,书脊的装订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完全不用担心散页的问题。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内文的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整体风格上与主题相得益彰。每一章的标题和引文都做了精心的排版设计,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探讨,在视觉上变成了一种享受。坦白说,现在很多书籍只重内容,轻视了阅读体验,而这本,从头到尾都在努力构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仪式感。翻阅它的时候,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籍对话的安静旅程,每一个指尖的触碰都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本书的“皮囊”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它成功地把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变成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普及性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在当代出版物中是极为罕见的成就。从结构上看,它似乎是按时间线索展开的,但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作者不仅仅关注“字形”的横向变化,更深入探讨了“书写工具”、“政治权力”和“社会审美”这三个关键的纵向维度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汉字的命运。比如,他对毛笔在书法史中的作用的分析,就巧妙地结合了技术史和艺术史的视角,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朝代的书法会达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很多传统观点提出了审慎的修正和补充,这些论述的论据扎实可靠,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极其谦逊和克制,不给人一种“颠覆权威”的哗众取宠之感,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这让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教育家。它不仅能教你知识,更能教你如何以一种更严谨、更富有洞察力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