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百问百答 44 滑稽数学游戏 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 [6~14岁]

儿童百问百答 44 滑稽数学游戏 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 [6~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权灿好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读物
  • 科普
  • 数学
  • 益智
  • 游戏
  • 漫画
  • 科学
  • 教育
  • 6-14岁
  • 趣味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ISBN:9787556802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28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6~14岁

“我的第1本科学漫画书 儿童百问百答”系列,囊括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丰富内容,可谓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规模的知识漫画书。无论是内容选择,还是形式设计都集中地体现了“贴近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编创理念,以漫画的形式来讲解科学知识,自出版以来就深受孩子的喜欢。该书到目前已出版了44册(后续产品将陆续推出),总销量已突破900万册。已然成为了少儿科普畅销书。

内容简介

用问答的方式来学习游戏数学知识。

尤茨游戏中抽中 “马”的概率是多少?鬼脚图游戏中路线不会重合的理由是什么?寻找幽灵脸孔游戏中隐藏着怎么样的数学规律?

通过调皮主人公们身上发生的各种无厘头事件,让我们来学习各种隐藏在搞笑事件中的相关数学知识吧。


作者简介

【韩】都基成,2000年在时空出版社因《动作真人秀》而出名,已出版的书有《儿童百问百答·食品与营养》《儿童百问百答·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等。其目标是创作能给儿童带来欢笑和希望的科学漫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妙趣横生的游戏数学

1. 如何在分格子游戏中获胜?·16

2. 怎样算出小伙伴所挑选的5个数之和?·20

3. 肥猫画下的路线是哪一条?·24

4. 如何顺利通过悬崖峭壁上的独木桥?·30

5. 游戏规则的正确答案是什么?·36

6. 奇怪鱼群的移动秘诀是什么?·40

7. 游戏洞穴的秘密是什么?·44

8. 花花绿绿的星星糖中隐藏着什么游戏规则?·48

9. 如何让珠子里的三个数之和全部相等?·52

10. 猜数字游戏的秘诀是什么?·56

11. 用五格骨牌组成的长方形总共有几个?·62

12. 骰子透视游戏中所隐藏的秘密是什么?·66

13. 在剪刀石头布游戏中获胜的概率是多少·72

1. 如何通过9个问题猜中数字?·76

15. 四只肥猫相互间各玩一次游戏的话,总共需要玩几次游戏?·80

16. 21世纪30年代的最晚一届奥运会将在什么时候举办?·84

17. 骰子游戏中获得点数最多的便便是?·88

18. 如何用10张数字卡片来拼凑出最小的数字?·94

趣味游戏中的数学常识·98

第二章 玄玄乎乎的游戏数学

1. 第15个方块中总共需要几只地鼠?·102

2. 循环反复的数字卡片中隐藏着什么奥秘?·104

3. 尤茨游戏中抽中“牛”和“马”的概率是多少?·110

4. 肥猫如何在掷骰子游戏中获得胜利?·114

5. 如何在角度游戏中赶走箭头怪物?·120

6. 僵尸500小时内总共走了多少千米?·128

7. 怎么样才能让金鱼调头呢?·132

8. 6小时后兔子和乌龟之间还有多远的距离?·138

9. 世界上真的有魔法游戏卡片吗?·142

10. 如何从杂乱无章的铅笔堆里按照顺序将铅笔拿起来呢?·150

11. 七巧板图形中没有包含哪个图形?·152

12. 如何只移动两颗棋子,将图形转换成正方形?·156

13. 又哭又笑的幽灵面孔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数学规律?·158

14. 如何从便便国际棋盘里逃脱?·162

15. 用截正二十面体组成的球是什么球?·166

16. 如何让运算游戏的结果均为7?·170

17. 第100个金字塔中总共需要几坨便便?·174

月历游戏中的数学常识·178

保龄球游戏中的数学常识·179



奇妙的科学探索:揭秘自然奥秘与逻辑思维的奇幻旅程 本书简介: 欢迎踏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科学世界!《奇妙的科学探索》是一套专为渴望了解世界运转奥秘的好奇宝宝们精心打造的读物。本书聚焦于基础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孩子们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具体知识。我们不追求深奥的理论,而是着重于激发探索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无尽奥秘 第1章:天空的秘密——气象与宇宙初探 我们每天仰望的天空,隐藏着无数未解的谜团。本章将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云的形成与变化,认识不同种类的云朵,并理解下雨、下雪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们将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大气层的作用,揭示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层保护罩。 随后,视野将从地球延伸至浩瀚的宇宙。我们将介绍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简要勾勒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月亮的阴晴圆缺不再是神秘的符号,而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光影原理被清晰地解释。火星上的红色尘暴、木星上的巨大风暴眼,都将以精美的插图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激发他们对天文学的初步兴趣。 第2章:生命的律动——动植物的生存之道 生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本章将聚焦于动植物为了生存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我们将探究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理解它们如何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我们会介绍几种奇特的植物,比如能“捕食”昆虫的食虫植物,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沙漠植物。 在动物世界里,我们将观察各种动物的生存策略。为什么有些动物需要冬眠?迁徙的动物是如何找到方向的?我们将深入了解动物的感官系统——猫咪的夜视能力、蜜蜂的复眼结构,以及大象的次声波交流。通过对比不同物种的身体构造和行为模式,孩子们将建立起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初步认识。 第3章:物质的奇妙变化——化学启蒙之旅 “水”是什么构成的?为什么冰会融化,而火会燃烧?本章是孩子们接触化学世界的桥梁。我们将通过简单的实验描述,如溶解、沉淀、酸碱反应的初步概念,展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的变化。我们不会涉及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而是强调“变化”本身带来的乐趣和规律。 我们将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糖、空气和水,并探讨它们的基本属性。例如,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起来(密度),为什么有些东西可以导电。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孩子对“事物组成”的好奇心,为未来学习物理和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第4章:物理世界的规律——力、运动与能量 物理学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学科。本章将从孩子们最熟悉的运动和力量入手。为什么推一下能让小球滚动?为什么跳高时需要助跑?我们将引入“力”的概念,解释重力如何让物体下落,以及摩擦力是如何影响运动的。 能量的概念将被简化为“做功的能力”。我们将通过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例子,说明能量的转换和守恒。例如,过山车是如何利用势能和动能实现刺激的俯冲和攀升的。我们还将简要介绍简单的机械原理,如杠杆和滑轮,让孩子们明白这些工具如何帮助我们更省力地完成工作。 第5章:我们身边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本章将连接书本上的理论与孩子们日常接触的科技产品。我们将揭秘我们如何使用电能点亮灯光、驱动玩具。讲解简单的电路构造,以及电池的工作原理。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声音的传播和耳朵的结构,理解音乐和说话是如何发生的。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原理,则能解释镜子、放大镜和彩虹的形成。通过对这些日常科技的剖析,孩子们将不再把它们视为魔法,而是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 第6章:科学的思维方式 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重要的是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本章将引导孩子们建立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或思考验证方法)、得出结论。 我们将通过一些小小的思维谜题,锻炼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如何通过三次称量找出重量不同的那个小球?这些活动鼓励孩子们打破常规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永不停止的好奇心 《奇妙的科学探索》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入门指南,它承诺用最清晰、最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蕴藏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自然规律,就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创造力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拿起这本书,开始你的奇妙科学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鼓励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这在同龄段的读物中是相当少见的。它不满足于告诉孩子“A导致B”,而是常常设置一些“反例”或者“误解”的情境。比如在讲解电学基础时,书中会设计一个角色坚持认为“电线越粗电流越大”,然后通过一个简易的实验场景,让主角和这位角色一起,通过对比不同粗细的管道中水流速度的类比,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设置,相当于预设了孩子可能产生的认知偏差,然后引导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观察来修正错误。这种“带着错误去学习”的过程,比直接灌输正确答案要深刻得多,因为它训练了孩子验证假设的能力。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开放性的“如果你是科学家”的小挑战,这些挑战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根据书中已有的知识框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这无疑是在潜移默化中,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逻辑基础和探索的自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太抓眼球了,色彩鲜亮,那种充满童趣的插画一下子就把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我记得我上次看到这么有活力的书脊还是在给家里的小侄女挑礼物的时候。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拿起来的,毕竟市面上那么多打着“科普”旗号的漫画书,很多都是内容空泛,图画占了大部分篇幅。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分镜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贴近孩子日常对话的方式来引入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学概念。比如,它讲到光合作用那几页,不是直接抛出公式,而是设计了一个“植物的秘密厨房”的小剧场,把二氧化碳和水比作食材,阳光比作炉火,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而且,漫画里的角色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很到位,那种探索未知时的困惑、恍然大悟时的惊喜,孩子一看就能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把控,即便是背景中的小道具,也可能隐藏着一个与主线知识点相关的微小设定,这很能激发那些爱钻研细节的小读者的兴趣。整体感觉就是,它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邀请”孩子一起玩一场知识探险,非常成功地平衡了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学习过程变得像拆解一个有趣的谜题。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这点非常难得。它并没有试图涵盖所有科学领域,而是聚焦于几个孩子们最容易产生好奇心的主题,然后对这些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例如,它在讲解“声音的传播”时,不仅仅停留在“声波”的概念上,而是延伸到音乐厅的声学设计,甚至是蝙蝠回声定位的工作原理,并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主角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空罐子里,然后尝试用声音呼救——来串联起这些知识点。这种知识的网状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堆砌,极大地拓宽了孩子的思维边界。它告诉孩子,科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更妙的是,它在展示复杂理论的同时,还巧妙地植入了科学史的小花絮,比如某位科学家是如何偶然发现这个现象的。这些历史的侧面信息,为冰冷的科学理论注入了人文关怀,让孩子在学习“是什么”的同时,也了解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向往。

评分

从装帧和用纸的质感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群体的细致考量。我注意到纸张的选择非常厚实,而且是哑光处理的,这极大地减少了在强光下阅读时眼睛容易疲劳的问题,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的低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色彩饱和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漫画的视觉冲击力,又避免了过于刺眼的荧光感。很多低幼读物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会过度使用高光泽的纸张,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手感温润舒适。另外,图书的开本也设计得比较合理,无论是孩子用手捧着阅读,还是平摊在桌面上,都显得很顺手。我尤其留意到装订处的处理,它采用了近乎180度平摊的胶装工艺,即便是把书翻到最中间的书脊部分,图像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扭曲或被裁切,这对于仔细观察跨页大图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细节。这种对阅读体验“硬件”层面的重视,让这本书的整体品质感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优质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那种生硬的转折。我特地观察了它如何处理一个复杂概念的引入和深化。它通常会先用一个非常日常、甚至有点无厘头的场景作为开端,比如关于重力的那一章,它从“为什么我们扔出去的球总会掉下来”的孩童式困惑入手,接着就引出一位虚拟的“时间旅行者”导师,这位导师的性格设定非常古灵精怪,总是在关键时刻用一句俏皮话点醒主角。这种对话式的推进,使得知识点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而不是一次性全部倾倒给读者。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的处理方式。在每一小节的末尾,它没有采用枯燥的“知识点总结”列表,而是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实验室”的环节,用几个小小的、需要动脑筋的互动问答来巩固刚刚学到的内容。这比单纯的重复记忆有效得多,因为它要求孩子立刻将学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和应用。这种设计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互动性和即时反馈,读者会自然而然地期待下一页会发生什么,从而保持了极高的阅读粘性,让人一页接一页地沉浸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一本“科普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很好 我买了1-44 缺一本42啥时能到 期待再买

评分

这次读书活动,趁机全买囤了,小孩喜欢看。京东到货也比较得力,第二天就全到了,小孩高兴惨了。

评分

又到一年一度的京东618店庆大促,买得多当然也积累了很多要评价的,现在只能统一评价了。这条评价代表这商品起码有80分以上,如果商品不好用我会更详细去评价说明的。

评分

孩子可喜爱了,还会再来的

评分

买了一套。慢慢看。正品。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价钱优惠,家里所有电商的用品基本都从京东买,品质有保证!

评分

印刷质量好,发货快,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