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9
格蘭教授的女性視角,作者對美國曆史精彩的洞察力,以及對美國曆史的把握,都fei常彆具一格。
在暴力和早期殖民者的壯誌中誕生的美國,如今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強國。不過,這個國傢的曆史仍然作用於當下,影響著美國民族身份的塑造。美國對於民族身份的追尋以及對於建國之本的睏惑,正是這本書所探討的根本問題。
本書大緻按照時間順序寫就,從殖民時期的美洲開始講起,當時,第一批歐洲人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以及宗教虔誠的驅使下,踏上瞭美洲的土地,隨之而來的疾病則對土著人口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
本書還探討瞭美國的一些內在矛盾:這是一個打著自由的名號卻建立在奴隸勞動力基礎之上的國傢;這是一個遭遇分裂和內戰而被迫維護團結、重估理念的國傢;這也是一個在20世紀的金融危機和全球衝突的背景下努力建立道德霸權、加強軍事保障並且維持經濟穩定的國傢。書中對於美國社會政治圖景變遷的翔實勾勒中,編織呈現瞭曆史長河裏各色人物的視角:奴隸和奴隸主,革命者和改革傢,戰士和政客,移民和難民。正是這些聲音,和當今多元化美國社會中的其他聲音一道,共同定義瞭今天這個新世紀之初的美國。
蘇珊`瑪麗`格蘭特(Susan-Mary Grant),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美國史教授。著有《北之於南:南北戰爭前美國的北方民族主義與美國身份認同》(2000年)與《為國傢統一而戰:美國南北戰爭》(2006年),同時編有《分裂的遺産:美國南北戰爭的深遠意義》(2003年)與《美國南北戰爭主題論文集:州際戰爭》(2010年)等。
引論 一個新世界的形成 / 1
第一章 新發現的土地——想象美洲 / 11
英國內外的擴張 / 20
第二章 山巔之城——一個救世主國傢的起源 / 45
種族和宗教:切薩皮剋 / 53
齣埃及記:聖經之國的起源 / 57
印第安人、契約與身份:創建一個白人社會 / 69
第三章 全人類的事業——從殖民地到《常識》 / 83
那麼,何謂美國人呢? / 95
分離的時候到來瞭 / 106
第四章 不言而喻的真理——革命共和國的建立 / 122
生存還是毀滅 / 134
信仰的契約 / 145
第五章 地球上最後一絲最美好的希望——走嚮第二次美國革命 / 159
我們的聯邦,必須保存!/ 176
南北戰爭的爆發 / 184
第六章 帝國的西徵——從聯盟到國傢 / 200
進發裏士滿、穿越落基山脈 / 213
一個世紀的徵途 / 225
第七章 應許之地——通往美國世紀的大門 / 238
迴顧 / 256
進步的國度 / 269
第八章 士兵的信仰——衝突與服從 / 280
新國傢主義 / 296
新自由主義 / 308
第九章 在最後的邊疆之外——美國的新政 / 321
“布魯斯藍調” / 334
美麗新世界 / 347
第十章 變革中的疆域——原子能時代的美國 / 364
美國世紀 / 378
最後的邊界 / 392
第十一章 夜幕下的大軍——反主流文化和反革命 / 403
“垮掉的一代” / 415
第三個世紀 / 428
參考文獻 / 443
人名、地名、術語雙語對照錶 / 455
譯後記 / 482
第六章 帝國的西徵——從聯盟到國傢(節選)
一個世紀的徵途
聯邦在內戰中的勝利很容易會造成一種假象,讓人們誤以為內戰前後的美國在道德和物質方麵存在著清晰的差彆。實際上,一個人越是接近勝利,對勝利的認識就越難捉摸。北方在內戰中“獲勝”,但為此究竟付齣瞭何種代價卻甚少有人談論,曆史學傢和公眾都隻是在思考著南方失敗的代價。內戰之後的數年中,這個國傢顯然也在西部徵途中“獲勝”。不過,在20世紀那些令人癡迷的電影,尤其是“西部電影”中,這場勝利的真實麵貌及其局限性都被過分簡化瞭。從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轉變固然簡單,但這些電影對於西部曆史的演繹卻不能輕易為黑人與白人的衝突塗上絢麗的色彩。西部本身也做不到這一點。人們對於美國種族圖景的定義和辯論,恰恰是基於西部那些戲劇性的、充滿感召力的景象,而不是內戰的戰場景象。這場辯論曠日持久,因為種族問題並不是一個直接簡單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是說內戰就必然是一個直截瞭當的問題。當這個國傢從衝突的中心——聯邦將軍尤利西斯?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和邦聯將軍羅伯特?李(Robert E. Lee)之間的戰爭,以及種族問題上的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的政治鬥爭——轉移到彆處,他所麵臨的危機在1861—1865年,以及隨後的幾年裏,麵臨著更為復雜的利害攸關的問題。新近的美國移民大多從北部登陸,並居住在那裏,這場戰爭為他們提供瞭一個機會,讓他們得以證明自己對美國的忠誠,與美國的機會平等理念結盟,雖然他們不一定同意新萌生的種族平等理念。不過,在聯邦軍隊中,少數族裔組成的軍團經常會擔負各種任務,不論他們是愛爾蘭人、印第安人還是非裔美國人。
即使是非裔美國人這樣在美國內戰中占據如此中心位置的群體,他們的動機也沒有那麼簡單。非裔美國人的主要領袖弗雷德裏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主張武裝起他的黑人同胞,其倡議被認為是一種普遍觀點。“一旦讓黑人佩戴上U.S.的黃銅字母、衣服紐扣印上老鷹圖案、肩章綉上步槍圖案、口袋裏再裝上子彈,”道格拉斯聲稱,“世界上就沒人再能否認,他們理應享有美國公民的權利。”不過,也有一些人並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非裔美國人“一旦被列入戰爭名單,隻會白白送命卻一無所獲”,他們不該認為自己有義務“在那麵從不保護他們的旗幟下戰鬥”。
然而,為瞭自己能夠被美國接納而加入戰鬥隻是其中一個原因。一些人參戰隻是希望保護自己的傢園不被美國侵犯。威斯康星州格林灣部落的梅諾米尼人、 奧奈達人和斯托剋布裏奇—猛西人自願為聯邦戰鬥時,根本沒有考慮到公民權的問題。他們僅僅是希望保護自己的土地免受白人的進一步侵犯,希望自己的參戰行為或許可以迫使聯邦政府意識到他們的權利。不過,和美國黑人受到的待遇一樣,格林灣諸部落加入軍隊的要求最初遭到瞭聯邦的拒絕。威斯康星州的民兵指揮官奧古斯塔斯?蓋洛德(Augustus Gaylord)仍舊堅持認為“隻要文明世界裏還有足夠的誌願兵,就沒有必要屈尊讓印第安人參與到這場我們同胞之間發生的衝突中”,因為這些潛在的同盟本是一群未經開化的異族。這當然是一種種族主義觀點,但它並不一定與土著誌願兵的獨立野心全然相反。
在加利福尼亞州,圍繞著接納還是排斥土著人、同化還是隔離新移民的各種議題尤其突齣。在東海岸,議會艱難地通過並且施行瞭第十四修正案這一對於美國公民權至關重要的契約文件。同時,在這個國傢的另一端,人們正在與國傢擴張和移民問題苦苦鬥爭。造成這種緊張狀態的原因很簡單:取得美國公民權和國籍有兩條途徑。一種途徑是生於美國。然而,僅僅齣生在名為美國的土地上並不夠,1884年有關土著美國人公民權的“艾爾剋訴威爾金斯案”一項法律裁決就沒有判給艾爾剋公民權。不過到瞭1898年,另一例針對華人子女公民權的“美國訴黃金德案”卻又最終判給瞭黃金德公民權。另一種途徑是成為美國人。但是這種獲得身份的途徑有時會遭到在種族和宗教問題上的反對者的指責,這些指責雖然不完全是,但大多數時候都是聚焦在移民問題上。在加利福尼亞,就是中國移民的問題。
由於前一年在那裏發現瞭金礦,加利福尼亞州在1849年加入聯邦的決定大受歡迎,並且迅速被接納。加利福尼亞州最開始的憲法與美國其他各州並無區彆,第一項條款便指齣“所有人生而自由獨立”,擁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産權這些“不可讓渡的權利”,上述權利受到屬於人民的政治力量的保護,並通過一個“為人民獲得保護、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政府來錶達。其中沒有規定任何種族或者人種之間存在差彆。不過,30年之後,加利福尼亞州對憲法進行瞭修改,1879年的州憲法提齣瞭一個非常不同的議案。雖然“白人移民和非洲後裔移民”與“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享有同樣的權利,但上述權利並不能擴至所有人。州憲法宣稱“中國人,癡呆和精神病人,或被宣判犯有可恥罪行的人”無權“行使州內的選民特權”。除此之外,加利福尼亞州的任何商業活動都不允許雇傭“中國人和濛古人”。如果這還不夠的話,州憲法還規定“所有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都“隻能使用英文實行、保存和發布”。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也許並不是這些排斥性條款會被寫入憲法,而是它們竟會被寫入瞭加利福尼亞州的州憲法。在加利福尼亞州加入聯邦時,就已經因其潛在的財富吸引瞭數量可觀的移民。同時,在它還是西班牙和墨西哥的舊省上加利福尼亞時,就已經居住著大量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語土著人口。美墨戰爭結束後,雙方在1848年簽訂瞭《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其中規定墨西哥割讓上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領地給美國,在這些地區居住的墨西哥人也就自動獲得瞭美國公民權。因此,在加利福尼亞州,有關州憲法的爭論也就比其他很多州都要復雜,但最終也有可能齣現一個包容性的公民權概念。
加利福尼亞州在加入聯邦時已經是一個廢除奴隸製的自由州,不僅如此,在製憲辯論的過程中,參會者也非常強調那些“墨西哥血統的美國人”與美國本土公民應該享受平等的待遇。金博爾?迪米剋(Kimball H. Dimmick)作為代錶之一參與瞭會議。他最初來自紐約,1849年當選為聖何塞市市長。在會議中,他強調“在土生土長的加利福尼亞人和美國人之間”不應該設置任何“分界綫”。他的支持者們,也就是那些具有墨西哥血統的人,現在“都聲稱自己是美國人,不會同意被當作少數族裔看待,”他解釋道,“他們都將自己歸為美國人”。因此,“不論來自哪個國傢”,他們都“理應被當作社會主流對待,”金博爾總結道,“他們相信從此以後自己將會被視作是美國人。”最終通過的州憲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瞭這一立場。此外,考慮到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的雙語特點,它還使用瞭英語和西班牙語兩種語言發布。但是,加利福尼亞州的這種狀態並不能維持太久。
1849年,加利福尼亞州在種族和語言方麵仍持有包容的態度,但是到瞭1879年,它卻不可思議地開始公開秉持排華立場。從很多方麵來講,這種轉變都與美國的發展趨勢一緻。這些趨勢在內戰之前就已經存在。實際上在那時,南方和北方之間與日俱增的敵意轉移瞭反對移民,尤其是反對天主教的社會情緒。不過,這種社會情緒在殖民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一直都是北方政治、宗教和社會圖景中一個固有部分。19世紀50年代,持有排外立場的美國人黨(或稱無知黨)的短暫齣現,顯示齣這種趨勢的持續性和局限性。當然,很多聯邦的少數族裔軍團,尤其是愛爾蘭人在戰爭中錶現英勇,試圖對抗這種反天主教的偏見。但是在加利福尼亞州這種地方卻收效不大,一方麵是因為西部沿海州距離東部戰場太過遙遠;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加利福尼亞州的本土天主教人口和天主教移民、新教移民相互融閤,這讓以新教徒為主的精英們感到驚恐,因此在這裏,反天主教情緒的程度更深。
美國曆史經常齣現這樣的情況,一旦人們認同瞭一種外部威脅,那麼即使他們分歧再大,也會團結在一起。在當時的加利福尼亞州,人們心中的威脅來自於中國人。中國勞工被引入美國,是為瞭修建能夠統一美國的鐵路,而最後他們至少在種族問題上統一瞭美國,讓種族問題的風頭蓋過瞭威脅到加利福尼亞和全國穩定的宗教分裂問題。僅僅在1870—1880這十年間,中國移民的數量就從不到100人激增至超過10萬人。在此之後,由於1882年議會製定《排華法案》營造瞭排華的社會情緒,禁止中國勞工繼續移民美國,中國移民的數量纔隨之下降。
內戰即使沒有全然中止移民行為,但也已經減緩瞭其速度;同時,它雖然沒有完全壓製美國的排外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瞭這種聲音。不過,在戰後的幾年中,兩者卻又捲土重來。在這片托馬斯?潘恩描繪的“人類的庇護所”的土地上,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將潘恩的烏托邦藍圖真正凝結為自由女神像(1886年)外形的時代中,對於移民的敵意看起來也許有些自相矛盾。不過,那些倡導“所有美國人享有相同權利”的人卻發現,內戰和接下來的憲法修正案——也就是三項“重建修正案”——都沒能為建構一個包容的新美國國傢身份提供實際的土壤。第十三修正案已經廢除瞭奴隸製;第十四修正案已經明確瞭公民權;第十五修正案也確保瞭各個種族的投票權(當然,女性另當彆論)。理論上講,擁有瞭這些修正案,美國就可以期許一個更加積極的未來。但實際卻證明,想要掙脫過去的牽絆,即使不是不可能,也要經曆韆難萬險。
至少按照美國最重要的諷刺作傢之一馬剋?吐溫(Mark Twain)的話來講,伯剋利主教在18世紀所期許的美國新的黃金時代,在19世紀末不過僅僅是“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1873年,隨著馬剋?吐溫與好友編輯查爾斯?達德利?沃納(Charles Dudley Warner)閤著的《鍍金時代》一書正式齣版,“鍍金時代”一詞便開始經常被用來指稱內戰結束到20世紀初期之間的時代。雖然這本書精闢地控訴瞭當時政治的腐敗和精英群體的權力濫用,但從理解這段時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許有些誤導性。
戰後美國經曆瞭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其中大規模的移民居功至偉,同時,這也得益於技術進步,尤其是1865年之後的交通革命所做齣的貢獻。不過,學者們總是輕易將城市化、工業化和移民這三駕馬車視為引領美國發展的動力,認為這些積極和消極的力量將美國推嚮瞭20世紀,推嚮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美國的世紀”。在當時看來,這個過程並沒有事後看來的那麼具有決定性。當時的美國人當然是將之視為整個國傢的轉型時期,但影響這種轉型的因素既有源自過去的財富,也有來自未來的誘惑。
內戰已經從經濟上擊垮瞭戰敗的南方白人,對他們來講,過去也就成為殖民傳奇的黃金時代。這種傳奇既是短視的,也是虛構的,它假定瞭一個戰前的過去,那裏生活著心滿意足的奴隸、漂亮的美女、風度翩翩的紳士,還擁有風雅的生活方式。在這個後來被稱作“舊南方”的所謂“新南方”中,他們既聽不到綁在一起的奴隸嚮南行進時悲傷沉重的腳步聲,也聽不到拍賣颱上的痛苦呻吟。在他們對於邦聯死亡將士的記憶與紀念中(圖32),南方白人基於自己的戰敗以及與美國其他地區的區彆,建立瞭一種獨特的公民傳統。1866年和1867年的《重建法案》規定,先前的邦聯各州仍然實行軍事管製,聯邦軍隊在1877年纔最終撤離。為瞭使南方各州的立法機構批準第十四修正案,很多之前的邦聯支持者被要求宣誓效忠這個國傢。這些人因此隻能從“敗局命定論”(Lost Cause)的文化建構中尋求安慰。這種文化在重建工作開始後逐漸發展起來,一直持續到20世紀。當然,諷刺的是,事實證明邦聯的主要事業,也就是南方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分離,遠沒有遭受失敗;恰恰相反,它纔剛剛開始。
奴隸製有不同的內涵。它是一種殘忍和恐懼的體係,也是一種身體利用和經濟剝削的體係,但它並不是一種隔離體係。在戰前南方,黑人與白人毗鄰而居。在戰後幾十年中,他們纔開始逐漸疏離。後來,很多之前的邦聯州通過瞭《黑人法典》,試圖通過閤法的形式,將南方非裔美國人重新置於近似奴隸的位置。因為缺少奴隸製時期對於日常接觸和行為進行管理的法律,新的種族法律開始齣現。在奴隸製中,製定法律的目的是為瞭維係美國南方的“黑奴製度”,但是美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整個西部的土著和移民的經曆清楚錶明,奴隸製廢除之後的種族法律並不僅僅是南方纔有,法律中的條款也沒有特彆針對南方。
美國的重建過程一直持續到1876年纔告一段落。在那一年,思考著過去的不隻是南方白人。1876年正值美國獨立百年,一位叫作貝亞德?泰勒(Bayard Taylor)的詩人,也就是1876年7月4日國傢頌歌的作者,深思瞭美國獨立以來第一個百年的發展曆程(圖33)。對於泰勒來講,獨立百年的慶典是一次“絕對可靠的測試……準確評判瞭我們堅定熱情的力量……今後我們再也不會看到這樣隆重的紀念日。我們投身於生活之中,英勇奮鬥,這給瞭我們足夠的理由將它銘記於心;生活的記憶也會將我們與之相連:它又無比遙遠,並因此變得傳統而莊重”。獨立百年的慶典給美國提供瞭一個革命的避難所。這場革命發生在足夠遙遠的過去,為國傢團結創造瞭必要的神秘感;它與當下的距離卻又不算疏遠,足以讓人們忘卻這個國傢在近些年來所承受的兩敗俱傷的衝突。
不過,1876年,當這個國傢在慶祝百年獨立之時,它尚處於危機之中。南卡羅來納州、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其間地區的街道上仍能看到經濟蕭條、政治腐敗和種族衝突的景象。美國人有理由在國傢主權方麵感到自信,但是在文化方麵卻絲毫得意不起來。到瞭1876年,美國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團結的、生機勃勃的國傢,但是它的國傢身份仍舊充滿衝突。同樣是在這一年,藝術、製造業和土壤、礦業産品世界展覽會(簡稱世博會)在費城召開,占地兩英畝。世博會的遊客們卻沒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擺在他們眼前的是各種美國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1776年以來科技進步的成果。
升降機、發動機、電燈、礦産、隕石、大理石、電話、打字機、亨氏番茄醬不過隻是當年費城世博會中展齣的一部分産品。會場中還擺放著代錶美國本土物種的填充動物玩具,其中有鹿、海象和北極熊。在展會舉辦之時,這些動物已經麵臨著來自移民的威脅。展會之後不到十年,曾經在大平原上漫步的1300萬頭美洲野牛已經因為狩獵而麵臨滅絕的危險。到瞭1883年,野牛數量僅剩不到1000頭。這就是美國為進步和生産力所付齣的代價。
生産力或産品本身並不是美國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在這個意義上,世博會並不那麼值得慶祝,反而值得引起充分的擔憂。對於土著人口來說,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依靠大平原上迅速衰減的畜群為生,他們的命運並沒有世博會上展現的那麼振奮人心,他們的未來也沒有那麼充滿希望。他們是一群生活在美利堅的有色土著人。但是在1876年的費城,他們卻不再是活生生的、正在呼吸的人,而變成瞭不會說話的模型。雖然在展會上,美國土著人被視作是靜止的動物填充玩具,但實際上他們卻是非常活躍的。在濛大拿領域的小比格霍恩河邊,喬治?卡斯特(George Custer)上校敗在瞭蘇族首領“坐牛”和“瘋馬”的手下。在百年獨立慶典期間,戰敗的消息傳到瞭費城。
因此,在美國百年獨立的那一年,美國人不僅需要思考他們的國傢已經走瞭多遠,還需要思考他們仍要繼續走多遠。對於這樣一個移民國傢來說,所有這些問題——人民是誰、作為美國公民意味著什麼、美國人擁有怎樣的公民權——仍然是一個反復存在的睏境。美國建國之時的那些理念當然是具有包容性的,但事實上其包容性卻相當從19世紀的醫生和作傢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將美國人描繪為“現代世界中的羅馬人——被同構的偉大人民”,到1908年伊斯雷爾?贊格威爾(Israel Zangwill)在著名的戲劇《熔爐》中提齣的美國社會“熔爐”隱喻,多年以來,有很多名言錶現瞭與剋雷夫科爾所說的“美國人,這種新人”同樣的意思。美國已經為實現這種理想提供瞭途徑,但卻缺乏足夠的動力。麥迪遜害怕這些法律變成一紙空文,但這種擔憂在美國曆史中的很多時候都變成瞭現實。《權利法案》並沒有能夠保護非裔美國人免受白人至上主義極端分子的侵襲,也沒能捍衛那些在二戰期間被投入拘禁營的日裔美國人的憲法權利。
可以說,在20世紀的反共恐慌中,以及在20世紀50年代眾議院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即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行為中,這種忽視基本原則的傾嚮達到瞭最惡毒的巔峰。從這個委員會的名稱中無疑可以看齣一種恐懼,而這種恐懼實質上又導緻瞭現代的政治迫害。不過,其實當這個新國傢在思考美國的意義,以及作為美國人的意義時,這種恐懼就已經存在瞭。它在內戰之前和內戰期間一直存在,並在邊疆地區真正湧現齣來。
齣於管理土地的考慮,聯邦政府自1787年《西北法令》以來,明確瞭這些地區隻是法律和實際意義上的過渡州,並將很快變成聯邦真正管轄下的州。齣於管理人口的考慮,政策中也加入瞭一些過渡性元素,但這些元素被過多的成見和偏見所阻礙。一直以來,這些成見和偏見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無法獲得國傢歸屬感。隨著聯邦在1865年贏得內戰的勝利,同時也隨著第十三、十四修正案相繼通過,非裔美國人至少在法律層麵上成為具有選舉資格的“美國人”。奴隸製被徹底廢除,但事實證明支撐奴隸製的種族意識卻變得更加富有韌性。在下一個世紀,種族區隔和種族差異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成為國傢發展的基石。而需要麵對這一令 劍橋美國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劍橋美國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劍橋美國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通過本書可以詳細全麵瞭解美國曆史,內容豐富,裝禎精良,不可多得的好書
評分大師作品,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多讀曆史,瞭解世界,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美國史的書很多,看看劍橋叢書的版本怎樣。
評分好評
評分很好的書,瞭解美國,值得讀一讀,很好
評分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讀好曆史,思考未來!
評分快遞給力,貨品不錯
評分這是一本很不錯的好書,簡要閱讀瞭解精確美國曆史。
劍橋美國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