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李健吾傳

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李健吾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韓石山 著
圖書標籤:
  • 李健吾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
  • 傳記
  • 民國
  • 插圖本
  • 名人
  • 曆史人物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724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193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0
字數:408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迄今為止W一的一部李健吾傳記作品,作者圍繞李健吾豐富的一生,多方搜尋史料,盡可能客觀完整地呈現瞭李健吾這一被遮蔽多時的文學全纔。
  李健吾以文學批評名世,但他的文學成就卻不盡如此,他在散文、小說、戲劇、翻譯、法國文學研究等領域也成績斐然,魯迅、硃自清、汪曾祺、司馬長風等人都贊譽有加。他的翻譯作品《包法利夫人》,二十九歲寫成的《福樓拜評傳》,均為傳世之作。他的散文作品《雨中登泰山》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瞭一代人。
  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參與者,他的長篇小說《心病》、中篇小說《終條山的傳說》,他以筆名劉西渭寫就的絢爛的批評文章《咀華集》《咀華二集》,他編導的話劇作品,均是現代文學大花園中的燦爛花朵,透過他與現代文人諸如鄭振鐸、蹇先艾、硃自清、周作人等人的交往,亦為瞭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真實圖景打開瞭一扇窗。

目錄

新版小記

第一章 少年時期(1906.8-1921.8)
一、父親的功業
二、在村學念書
三、在西安東木頭市
四、在馬堪村
五、在良王莊火車站
六、父親的再次入獄與被害
七、最初的戲劇活動

第二章 中學時期(1921.9-1925.8)
八、文學三少年
九、曦社與《爝火》
十、請徐誌摩演講
十一、“吃癟蹇先艾”
十二、多事的兄弟
十三、那個“川針”

第三章 清華時期(1925.9-1931.7)
十四、硃自清先生
十五、王文顯先生
十六、戲劇社社長
十七、清華園裏的纔子
十八、馳騁在北平文壇上
十九、情在師友間
二十、還鄉與大奠
二十一、相戀與訂婚

第四章 留法時期(1931.8-1933.8)
二十二、赴法途中
二十三、“火綫之外”
二十四、日夜研讀福樓拜
二十五、在魯昂和剋窪塞
二十六、在意大利漫遊

第五章 北平時期(1933.9-1935.7)
二十七、雙喜臨門
二十八、進入太太客廳
二十九、批判的鋒芒
三十、《這不過是春天》
三十一、心靈的探險
三十二、藝術的良心
三十三、刪削的情書
三十四、孤寂的心誌
三十五、《福拜樓評傳》

第六章 暨大時期(1935.8-1937.11)
三十六、初來乍到
三十七、情誼與糾纏
三十八、信任與駁難
三十九、一場“濫”官司
四十、《十三年》與《新學究》
四十一、不可或缺的一員
四十二、戰亂中的情誼

第七章 孤島時期(1937.12-1941.11)
四十三、寂苦中的掙紮
四十四、走齣書齋
四十五、懸念周作人
四十六、舞颱上下
四十七、《黃花》和《草莽》
四十八、劇壇盟主
四十九、師生之間
五十、學術研究
五十一、藝術的囚徒

第八章 淪陷時期(1941.12-1945.8)
五十二、做瞭李龜年
五十三、獨具特色的改編
五十四、蟄伏中的譯述
五十五、毀譽難說的《青春》
五十六、轟動一時的《金小玉》
五十七、被捕與逃亡

第九章 復興時期(1945.9-1949.5)
五十八、當瞭編審科長
五十九、在勝利的喜悅中
六十、創辦上海實驗劇校
六十一、編輯《文藝復興》
六十二、奔走呼號
六十三、與石揮的爭論
六十四、與田漢的商討
六十五、旁敲側擊
六十六、未酬的壯誌
六十七、《和平頌》引發的不和平
十一、退守書齋
十二、惶惑中的期待

第十章 劇專時期(1949.6-1954.6)
六十八、小心翼翼地步入新社會
六十九、學會瞭自我批評
七十、在抗美援朝的熱潮中
七十一、平明齣版社
七十二、黯然離去

第十一章 北京時期(1954.7-1966.6)
一、“來瞭,迴來瞭”
二、拔瞭這麵白旗
三、下鄉接受社會主義教育
四、沉浸在看戲與評戲中
五、雨中登泰山
七十三、西北之行
七十四、在“整風”與“四清”中

第十二章 文革時期(1966.7-1976.9)
一、被揪齣來
二、“送飯的人也去瞭”
三、黃金般的心

第十三章 晚年時期(1976.10-1982.11)
一、重新握筆
二、“風過去瞭,腳印消失瞭”
三、老而彌深的情感
四、東南之行
五、故鄉之行
六、西南之行
七、倒在書桌旁

附錄
初版後記
二版序

精彩書摘

  進入太太客廳
  經過一段緊張的籌備,1934年1月1日,《文學季刊》創刊號齣版,鄭振鐸、章靳以主編,冰心、硃自清、沉櫻、吳晗、李長之、林庚、李健吾等為編輯人,特邀卞之琳等一百零八人為撰稿人。這是三十年代中期北方最有影響的大型文學專刊,十六開本,平均每期三百五十多頁。
  創刊號的作者,如同一個強大的方陣。除魯迅、鄭振鐸、老捨、巴金等當時已飲譽文壇者外,其餘作者,大都是嶄露頭角的新秀,不幾年便聲名遠播瞭。
  眾多的作品中,李健吾的論文《包法利夫人》尤為引人注目。此係正在整理中的《福樓拜評傳》中的一章,後來齣書時為第二章。名氣歸名氣,作品歸作品,或許是熟悉,那些名傢的篇章,並未獲得多大的反響。反倒是李健吾,這暌違兩載,顯得有些生疏瞭的名字,因瞭這篇確實令人欽佩的論文,引起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的注意。
  當年的北平,有一個著名的文學沙龍,便是一代纔女、風韻動人的林徽音(徽因)女士那雅緻的梁傢客廳。冰心曾有小說,名曰《我們太太的客廳》,雖不無調侃,對林徽音的這個文學沙龍,有如實的描述。非是因瞭冰心的這篇小說,而是當年的風氣,文化圈裏,好些人都稱梁傢客廳為“太太客廳”。對於任何一個文學青年來說,能濛林女士召見,進入太太客廳敘談,亞似金榜題名。論文《包法利夫人》發錶後,從未謀麵的林徽音,給李健吾寫來一封長信,約他到梁傢會麵敘談。李健吾自然是奉命惟謹地去瞭。
  有瞭最初的邀約,也就預定瞭以後的來往。此後一年多,直至去上海前,李健吾免不瞭常去太太客廳敘談請教——
  對我生活最有影響的是我在創刊號上發錶的論文《包法利夫人》。這篇論文引起一些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注意。從未謀麵的林徽音女士看後,給我寫過一封長信,約我到林傢見見麵。我的老師金嶽霖住在她傢的後院。我每次去,總到他老人傢房間坐坐,房間似乎有些發黯。常去(林傢)的客人僅僅記得有張奚若、楊振聲;我偶爾也遇到瀋從文。她那封長信我一直保留著,後來日本憲兵隊逮捕我的時候,可能在騷亂中丟失瞭。
  進入太太客廳,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標誌,標誌著一個青年文學傢進入瞭當時主流派文學的中心。
  對這篇文章激賞的,還有鄭振鐸。轉年夏天,鄭齣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後,就是因瞭這篇文章,毫不猶豫地聘任年方二十九歲的李健吾為法國文學專任教授。
  如今來看這篇文章,林徽音、鄭振鐸諸人如此贊賞,與其說是為文中藝術分析的精闢所摺服,還不如說為作者行文的大氣磅礴而又機警詭譎所傾倒。這樣的文風,在當年的中國文壇上,確也前所未見。且看對福樓拜由浪漫主義的泥淖中掙脫齣來,悟齣為文之道,最終顯示齣一個強大自身的過程,李健吾是怎樣敘述的——
  在這一群浪漫主義者之中,有一位生性浪漫,而且加甚的青年,卻是福氏自己。他和他們一樣的熱狂,一樣的沉醉,一樣寫瞭許多過分感傷的自敘的作品;他感到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歡悅;他陪他們呻吟,陪他們流淚,陪他們狂笑。這是一個心誌未定的青年,在滾滾而下的時代的潮流中,隨浪起伏;他飄浮著,然而他感覺著、體驗著、摸索著,最後在一塊屹然不動的崖石上站住,曉得再這樣流捲下去,他會毀滅,會化成水花一樣的東西,歸於消蝕。他開始迴憶、思索、無微不入;他悟齣一個道理來,這道理是:從文章中把自我刪齣,無論意境上,無論措詞上,如果他不能連根拔起他的天性,至少他可以剪去稠枝密葉,裸露齣主乾來,多加接近陽光,多加飽經風霜。
  多麼酣暢,又多麼警策。寫下這樣文句的作者,怎能不讓愛纔若己的林徽音急欲一見?
  李健吾還和林徽音等人一起參與瞭《委麯求全》一劇的演齣。這個劇本是王文顯先生用英文寫的。齣國前,李健吾將它譯齣,交給內弟尤炳圻經營的人文書店齣版。1934年春天,北平東城青年會的趙希孟、舒又謙等人,深感當時文化界的沉悶,想演一齣喜劇活躍一下氣氛。經魏照風提議,一緻同意演齣王文顯的三幕喜劇《委麯求全》。遂以青年會的名義排演。李健吾擔任導演,司徒喬、林徽音和剛從法國迴來的秦宣夫擔任舞颱美術設計。演員全部穿中裝,以體現民族風格。
  不光導演,李健吾還在劇中扮演董事長。那時他比較胖,很適閤演這個角色。趙希孟飾顧校長,魏照風飾丁秘書,舒又謙飾關教授,馬靜蘊飾王會計之妻,馬肇延飾王會計,周禮飾宋注冊員,辛誌超飾大學生,劉果航飾校役陸海。全劇三幕一景,共排練瞭三個月。1935年3月11日起在協和禮堂公演,立即轟動瞭文化界。李健吾的動作很誇張,語言很夠味,成為一個被鞭撻被嘲笑的醜八怪。這也是他第一次扮演男角。後來還去清華大學演過一次。
  或許正是進入太太客廳的緣故,這一時期,李健吾還參與瞭“新月派”後期刊物《學文》的活動,為其同人之一。
  《學文》的主編是葉公超,從1934年5月到同年8月,共齣瞭四期。參與者除《新月》的原班人馬鬍適、梁實鞦、聞一多、林徽音、餘上沅等人外,新人有硃光潛、楊聯陞、李健吾、趙蘿蕤、季羨林、何其芳、常風等。葉公超1929年鞦季開學後來清華大學外文係任教,李健吾1930年由外文係畢業,是否聽過課不得而知,是老師該是不成問題的。
  為什麼要辦這麼個刊物呢?
  據葉公超說,當初一起辦《新月》的一夥朋友,如鬍適、饒孟侃、聞一多等人,由於《新月》雜誌和新月書店因種種原因已告停辦,彼此都覺得非常可惜;1933年年底,大夥在鬍適傢聚會聊天,談到《新月》時期閤作無間的朋友,為什麼不能繼續同心協力創辦一份新雜誌的問題。討論到最後,達成一個協議,由大傢湊錢,視將來的錢多少做決定,能齣多少期就齣多少期。當時一起辦《新月》的一群朋友,都還很年輕,寫作和辦雜誌,談不上有任何政治作用;但是,這些人受的是英美教育,對於蘇俄共産主義文藝政策,本無好感,對上海一些左翼作傢走上共産黨路綫,更是激烈反對,一緻認為對中國未來新文藝發展具有不良影響。要對抗他們,挽救新文藝的命運,似乎不能沒有一份雜誌。《學文》的創刊,可以說是繼《新月》之後,代錶瞭這些人對文藝的主張和希望。
  這樣明確的政治目的,怕隻有主要參與者葉公超諸人心裏清楚,像李健吾、季羨林、何其芳、常風諸人,怕就未必有這樣清醒的意識瞭。
  颱灣學者秦賢次,曾對《學文》的情況做過總括性介紹:在《新月》停刊一陣後,葉公超又鼓其餘勇,與同在清華的聞一多,以及林徽音女士等《新月》同人,創刊《學文》月刊,自任主編,由餘上沅擔任發行人,自1934年5月起到8月止,共齣版四期。停刊原因,係主編葉公超在清華任教滿五年,依例可到國外休假一年,因編務乏人主持而停刊。《學文》可說是《新月》的後身,《學文》同人除瞭《新月》的原班人馬外,多瞭一些新人,他們大抵都是清華及北大的高纔生,由於這些生力軍的加入,確實使《學文》生色不少。他們之中,肄業清華者,如季羨林在外文係,楊聯陞(蓮生)在經濟係,趙蘿蕤(陳夢傢夫人)在外文研究所。肄業北大者,如包乾元在外文係法文組,何其芳在哲學係,徐芳(女)在中文係。又聞傢駟係聞一多之弟,法國格林諾伯文科畢業,為研究波德萊爾專傢;又李健吾(筆名劉西渭),1930年清華外文係畢業,後留法,為研究福樓拜的專傢。
  正是因瞭這個原因,颱灣齣版的《葉公超傳》,說李健吾是“新月”後期人員之一。不足為奇。畢業於清華,又留學歐洲,個人性情與藝術主張的相近,李健吾在二三十年代,與徐誌摩、林徽音、餘上沅等“新月派”人士的交往是密切的。再說,“新月”並不是什麼嚴密的組織,隻是個鬆散的結閤,指其為派,乃是後人的簡便。“學文”時期,更是缺少凝聚力。說李健吾是“新月”後期成員之一,無褒無貶,不過是說他與“新月”前期人士的交往延續下來而已。
  ……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一本名為《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李健吾傳》的書籍撰寫的一份不包含該書籍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民國文壇拾遺:文學巨匠的時代剪影》 圖書簡介 一捲時代風雲的縮影,一群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詩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人物的生平傳記,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對民國時期(約1912年至1949年)中國文壇群像的深度描摹與細緻梳理。我們試圖通過呈現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湧現齣的多位重要文化人物的側麵、他們的交往、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對現代中國文學和思想産生的深遠影響,來構建一幅豐富立體的民國知識分子心靈圖譜。 核心視角:群像與交織的網絡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網狀結構”的敘事方式。我們摒棄瞭傳統的綫性傳記模式,轉而采用多綫索、交叉敘事的手法,將視角投嚮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共同搏擊、相互砥礪的文人群體。從新文化運動的早期拓荒者,到“五四”精神的繼承與反思者;從京派的清雅雋永,到海派的世俗煙火;從左翼文學的激昂呐喊,到現代主義的冷靜探索,每一個章節都如同一個切片,捕捉瞭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文化精英們在特定事件中的反應與作為。 章節內容詳述(不涉及李健吾): 第一部分:新思潮的啓濛與風暴(1910s末至1920s初)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先行者: 重點考察以陳獨秀、鬍適、魯迅為代錶的第一代新文化運動旗手。本書將詳述他們在《新青年》前期的思想論戰,對白話文運動的推進,以及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衝突中的個體抉擇與痛苦。特彆關注他們如何將西方哲學思潮(如實用主義、進化論)引入中國,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被本土知識分子消化、改造,並轉化為影響一代人的社會批判力量。 南下的浪潮與留洋群體的歸來: 描繪留學歸國者在文化領域帶來的衝擊與融閤。林語堂對幽默的探索,徐誌摩對浪漫主義的實踐,以及硃自清在散文美學上的開創性工作,如何共同塑造瞭早期現代文學的審美基調。 第二部分:文學的黃金時代與地域分化(1920s中後期) 京派的內斂與審美堅守: 聚焦於以瀋從文、蕭乾、卞之琳為核心的京派文人。本書將深入分析他們在戰亂前夕,如何在北京這個文化熔爐中,堅持其對“人”的關注、對傳統文化精粹的繼承與提煉,以及他們在敘事風格上追求的含蓄、節製與古典韻味。分析他們與政治力量保持距離的內在驅動力及其後果。 海派的多元與世俗化: 對上海作為新興文化中心的崛起進行考察。重點探討茅盾在社會寫實小說上的突破,施蟄存對現代主義心理分析的早期嘗試,以及都市文化對文學創作形態(如鴛鴦蝴蝶派的演變、月份牌文學的興衰)帶來的巨大影響。此部分亦將涉及早期電影文學與齣版業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左翼的激昂與知識分子的睏境(1930s) 左翼文學的興起與批判精神: 剖析魯迅晚期思想的深化,以及周揚、夏衍等人如何構建起一套具有強大組織力和批判性的文學理論體係。本書將詳細梳理“論戰”中的關鍵交鋒點,分析左翼文學如何承擔起啓濛和動員民眾的曆史使命。 “第三種人”的掙紮: 探討在國共兩黨意識形態的夾縫中生存的知識群體。老捨筆下對小市民群像的深刻洞察,聞一多在詩歌和民俗學領域的雙重探索,如何體現瞭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中尋求獨立立場和文化良知的復雜心路曆程。 第四部分:抗戰烽煙下的文化堅守(1937年至1945年) 延安的文學轉嚮與新民主主義文學的定型: 考察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的文學創作要求,分析丁玲、蕭軍等人在這一時期的創作風格變化,及其對“工農兵”主題的錶現。 後方文人的筆耕不輟: 關注遷徙至重慶、昆明等地的文人,如馮友蘭的哲學思想如何在炮火中得到檢驗,巴金對自由的呼喚,以及他們如何用文學記錄傢國之痛,維持民族精神的火種。 本書特色: 本書配有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手稿復印件及民國時期報刊插圖,旨在為讀者提供直觀的視覺體驗。我們力求通過嚴謹的史料考證,還原那個充滿激情、矛盾與創造力的時代。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名人清單,而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位民國知識分子”的深刻研究。它探討瞭文學如何應對政治、如何塑造美學,以及知識分子的良知在國傢危亡之際如何被考驗與塑造。 讀者對象: 對中國近現代史、文學史、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專業研究者,以及希望全麵瞭解民國文壇全景的愛好者。 ---

用戶評價

评分

這套“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係列,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民國迷量身定做的!拿到這本《李健吾傳》,我立刻就感受到瞭撲麵而來的懷舊氣息。民國,一個充滿故事的年代,而李健吾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極具代錶性的文人。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瞭解他的人生故事,不僅僅是他的文學成就,更想知道他作為一個個體,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生存、思考、奮鬥的。我想看到他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學的獨特見解,想瞭解他與他所處時代的互動。書中如果能有豐富的曆史圖片,那就更完美瞭,因為我深信,圖片往往比文字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展現那個時代的風貌和人物的神韻。我希望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能夠引人入勝,不是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講述,讓我能夠感受到李健吾先生的溫度和力量。我好奇他的人生是否有過低榖和轉摺,他是如何剋服睏難,堅持自己的信念的。

评分

“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李健吾傳”這個書名,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民國時期,那是一個多麼富有傳奇色彩的時代,湧現瞭無數令人敬仰的名人,而李健吾先生,我一直覺得他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文人氣質,充滿瞭智慧與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引路人,帶我走進李健吾先生的生活,去瞭解他的成長經曆,他的教育背景,以及是什麼樣的環境塑造瞭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我想知道,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是如何堅持自己的文學創作,如何麵對社會的變化和挑戰的。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剖析他的作品,解讀他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那就更妙瞭。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一些 private 的迴憶,或者是一些珍貴的照片,這些都能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和立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驚喜,讓我對李健吾先生有更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奮鬥與追求,都能夠躍然紙上。

评分

這套“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係列,名字就足夠吸引人瞭,我一口氣抱瞭好幾本迴傢,其中這本關於李健吾先生的,尤其讓我期待。首先,封麵設計就很考究,復古的色調和精美的插畫,瞬間就把人拉迴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非常喜歡這種不落俗套的裝幀,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設想,在翻開書頁的那一刻,一定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那個時代的脈搏。不知道書中的插圖會是怎樣的風格?是寫實的素描,還是充滿時代韻味的彩繪?我更傾嚮於後者,希望那些畫麵能夠生動地再現李健吾先生的生活場景、工作環境,甚至是他當時的神情姿態。想象一下,看到他揮灑筆墨的樣子,或是與同時代文人雅士們談笑風生的場景,一定會是非常美妙的體驗。而且,“插圖本”這個關鍵詞,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視覺的盛宴,能夠讓抽象的人物和曆史變得鮮活起來。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大量的、高質量的插圖,並且這些插圖能夠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李健吾先生在民國文壇的地位和影響,又會如何呈現他的人生起伏和精神世界。

评分

“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李健吾傳”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人文氣息的時代。李健吾先生,在我印象中是一位非常具有代錶性的民國文人,他身上一定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許多故事和思考。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近距離地“認識”這位傳奇人物,瞭解他的成長軌跡,他的思想精華,以及他在文學創作上的獨特貢獻。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應該是典雅而不失活潑,能夠將曆史的莊重與人物的鮮活巧妙地結閤起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李健吾先生與其同時代名人之間的交往細節,他們的思想碰撞,他們的藝術追求,這些都能讓傳記更加精彩。而且,“插圖本”這個設定,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直綫飆升,我希望那些插圖能夠生動地再現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及李健吾先生的生活場景,讓曆史仿佛觸手可及。我更關注的是,這本書能否帶給我深刻的啓發,讓我從李健吾先生的人生經曆中,領悟到一些關於生活、關於奮鬥、關於堅持的道理。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觸摸”到曆史的書籍,而“民國名人傳記插圖本”係列,特彆是這本關於李健吾先生的,無疑就是我一直在尋覓的那類讀物。我尤其看重傳記的真實性和深度,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生平事跡,更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其思想的演變和人格的塑造。民國那個時期,湧現瞭太多值得我們銘記的人物,而李健吾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的故事一定充滿瞭智慧與啓迪。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將李健吾先生的人生軌跡、創作曆程,以及他在那個復雜社會中的種種際遇,都細緻地呈現在我眼前。不知道書裏會如何描繪他與同時代其他名傢的交往,他們之間是惺惺相惜,還是有過思想的碰撞?我想瞭解他作品的創作背景,他思想的來源,以及他如何在這種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人格魅力。這本書,我更看重它是否能讓我産生共鳴,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並從中汲取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